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闽派”与闽画
“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的陈容、郑思肖,元代的黄玉规、伍元如,明代的周文靖、边景昭,到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人,都是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至于20 世纪以来,在坚守传统与以西润中的潮流中涌现出的诸如林纾、李霞等画家,与主流画坛名家相较,亦未遑多让。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闽画”中坚,为中国美术史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光彩。但他们是否构成了“闽派”,这实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这些“闽画”名家,他们不少人已经在小范围中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在 20 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过“闽派”,在学术界来进行争论,似乎已无实质的意义,更无必要。但在晚清以降直至 20世纪以来的“闽画”发展中,“闽画”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极为明显,一种野逸之趣与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主宰着福建画坛,与主流画坛大异其趣。如果将这种别具一格的绘画流派称之为“闽派”或者“新闽派”,我认为并无不妥。
事实上,从存世的大量“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是其艺术取向,不拘一格是其艺术特征。这与宋元明清时期“闽画”所具有的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能不说是“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当我们在审视与探究这一特殊画派时,尤其不能忽略此点。
晚清以降,“闽派”绘画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林纾既是一个翻译家,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李耕、李霞、黄羲等人是近代人物画中世俗性与商业化交融的一个缩影;谢琯樵、沈耀初等人根植于闽地又辐射至台海,其影响力扩至东南亚,若论台湾画史,他们的绘画是不可绕过的重镇;陈子奋、郑乃珖等一批画家,画兼多艺,或擅画人物,或擅写花鸟,同时兼擅山水。他们的绘画开辟了“闽派”新风。
现当代的“新闽派”画家,可谓各擅胜场。山水画家张晓寒,不仅留下了大量艺术佳构,还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于福建的美术教育与艺术传承居功至伟。杨夏林,使得20 世纪福建山水画别开生面。有人称其画风为“杨家样”,据此可看出其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成为当代福建山水画的一个范例。至于活跃于闽地之外的闽籍画家则不胜枚举,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闽派”绘画的内涵,受到主流画坛关注。不难看出,“闽派”画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他们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融合,也有独行;既居支流,又入主流。他们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不仅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们的影响力遍及粤东、上海、台湾及东南亚,尤其对台湾画坛的影响,直到今天,还能见到挥之不去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闽派”及“闽画”的地位还远不及同时期“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其影响力也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就其发展之现状,现代绘画语境中,在潜心绘事,自身强硬的前提下,“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当下“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闽派”和“闽画”,提升其影响力,确乎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深入思考的问题。
( 作者,朱万章;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了“闽派”与“闽画”的发展历程,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闽派”与“闽画”在主流画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还不及自身发展实力。
B.在 20 世纪以前的“闽画”发展中,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闽派”是有争议的,因此作者认为学术界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C.对于下一步发展,作者认为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前提下,潜心绘事,自身强硬才是“闽派”绘画的主要选择。
D.在作者看来,“闽派”与“闽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就如同不可将“岭南画派”与“岭南绘画”混为一谈一样。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闽画”的历史上,宋元明清已经出现了在中国画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但是这并非作者所说的“闽派”。
B.“闽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是远离主流画坛所形成的荒野之气与疏放之趣,特立独行的艺术取向,不拘一格的艺术特征。
C.林纾是“闽画”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闽派”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D.作为近代福建山水画一个范例的杨夏林,在山水画方面已形成自家风貌,对“新闽派”山水画影响深远。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闽派”画家,包括生活在福建的闽籍画家,也包括生活在福建以外的闽籍画家,他们对“闽画”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B.如果谈到台湾画史,就不能不提到谢琯樵、沈耀初等人,这些画家根植于福建,影响力还辐射到台海以及东南亚。
C.“闽派”画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个绘画群体,这一群体人才辈出,不仅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同时还吸收外来文化。
D.从存世的一些“闽派”画家如李耕、李霞、黄羲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具有士夫气、富贵气、前沿性和主流性等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12:1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D.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C.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卖笑的人

海因里希·伯尔

每次别人问到我的职业时,我就感到很尴尬,就会脸发红,讲话结结巴巴,可我一向还被认为是个沉着自信的人。我羡慕那些能说“我是个泥瓦工”的人。我羡慕理发师、会计、作家,他们的表白总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些职业本身就说明问题,不需要作长篇解释。相反,对于类似的问题我却不得不回答:“我是个卖笑的人。”这种招认又被要求更多的招认,因为我对第二个问题“您以此为生吗”还得如实回答“是”。我确实是靠我的笑过日子的,而且过得很好,因为用商业术语来说,这是个抢手货。

我是个善于笑的人,经验丰富,谁笑得也不如我,谁也不像我那样能掌握这门艺术的精细微妙之处。为了避免作使人腻味的解释,好久以来我就自称演员,但我的模仿能力和演讲口才都那么差,因此这个称号在我看来距离真实情况甚远。我酷爱真实,而真实情况是我是个卖笑的人。

我不是丑角也不是喜剧演员,我不是逗别人乐的人——我是表演笑的。我像一个罗马皇帝或一个感觉灵敏的中小学生那样笑,我对17世纪的笑和对19世纪的笑一样熟悉,如果需要的话,我能使人听到所有世纪、各个社会阶级以及不同年龄的人的笑声。我很容易学会做到这点,就像有人学会修理鞋子一样。我胸中蕴藏着美洲人的、非洲人的笑,白种人的、黑种人的、黄种人的笑,只要给我适当的报酬,我就会按照导演的命令使这些笑声回响起来。 不用说,这是一种费力的职业,特别是由于我还熟练地掌握有感染力的笑——这是我的专长。那些三四流的喜剧演员,他们老是担心观众是否能听懂他们的妙语和警句,对他们来说,我同样是少不了的人。人们几乎每晚都能在夜总会里见到我,充当微妙的类似捧场者的角色,每当节目出现了疲沓情况时,我就得去引出观众的狂笑来。这项工作应该做得恰到好处:我那豪放的纵情大笑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它应该来得正是时候——在事先安排好的时刻爆发出笑声,使所有观众同我一道哄叫起来,高潮总算出现了。

于是我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溜进衣帽间,穿上大衣,为终于下了班而高兴。回到家里,几乎总是发现这样的电报在等待我:急需您的笑,安排在星期二录音。就这样,几个钟头后我又坐在一辆暖气烧得过分热的快车坐席上抱怨自己倒霉的命运了。

谁都能理解,在工作之余,我再也没有心思笑了:挤奶工人乐于忘掉他的奶牛,泥瓦工乐于忘掉他的灰浆,而且木工家里通常有不好关的门或是不好开的抽屉;糕点师傅喜欢吃酸黄瓜,屠宰工人喜欢杏仁饼,面包师傅对腊肠的喜爱胜于面包;斗牛士把养鸽子作为业余爱好,拳击手见到他的孩子鼻孔流血就会脸色发白。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因为我在下班后就从来不笑。我是个严肃得要命的人,人们也许会理所当然地把我看成一个厌世主义者。 我的妻子在我们刚结婚那几年里时常对我说:“笑吧!”但后来她清楚地认识到我已不可能满足她的愿望。我高兴的是高度严肃能使我那由于过分用力而抽搐的面部肌肉和过于紧张的心弦松弛下来。的确,甚至别人的笑也使我神经紧张,因为它老使我想到我的职业。因此我们安详平静地过着婚姻生活,因为我的妻子也忘记怎么笑了。

我麻木地度过我的一生,很少时候才会露出温和的微笑,我常常问我自己从前是不是笑过,我认为没有。我的兄弟姐妹能作证,我一向是个严肃的人。

就这样,我这个曾以各种方式笑过的人,竟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的笑声。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理解“我这个曾以各种方式笑过的人,竟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的笑声”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2】“笑”本身代表一种善意,一种幸福。但一个从事“笑”这一职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却没有心思笑了,你认为这个人是否可怜?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
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
B.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
C.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
D.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
B.第2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C.第7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D.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
B.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C.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
D.“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踱步

张秀亚

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地速度快了起来。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般的沁人芳香。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向她阖起来了。她走出车站,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他们的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新天地,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暖洋洋的,就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妈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随口念出这句译诗。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车子一直向前驰去,身边传来淙淙的水响,那一道蜿蜒过这小城的长溪,又如半道项链般出现在她的眼前了。岸上那垂到水面的大堆大堆的紫藤,那画中烟村一般的紫色呢?还有那白船般的肥鹅,它们曾在水中衔吞落日,追逐浮云,把诗句拨弄在藻荇间,但如今这一切都不见了,只有那寂寞的流水,在岸边人家抛掷的菜叶下,现着一圈圈的旋涡。

车子停下来了,打断了她的沉思。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待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的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当晚,她又坐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选自《张秀亚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第3段说到“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大书”的“单调”“有趣”各指什么?
(1)“单调”指:
(2)“有趣”指:
【小题2】简析“她在笑呢,在笑吗?”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章通过写图书馆、长溪,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感受?
(1)写“图书馆”的:
(2)写“长溪”的:
【小题4】根据文章,探究“心灵踱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