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播学一个经典命题是,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原有媒体形式的替代,而是彼此竞合、相互借鉴和适应,最终呈现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所谓的"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广告传播的形态必然与作为其载体的传媒自身的形态紧密相关。因此,广告的形态演进同样呈现出一种叠加式,而非替代式的发展。这种叠加式发展表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不同广告形态在共时态上的共存和互补。
网络广告形态的多元并存和共同演进,并不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各种形态在整体格局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占有同样大小的份额。换言之,这种多元并存在结构上应该是主次分明的。当我们盼望网络广告未来发展的趋势时,我们往往是针对其中的主流形态而言的。网络媒体和筑基其上的网络广告仍处在其发展的进行时态中,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上远眺未来,我们很难对网络广告最终的具体形态和所有细节进行精确描述。尽管如此,在对网络媒体和网络广告已有的发展演进历史作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就其整体发展的核心方向而言,网络广告未来发展的主流决不止于传统广告的在互联网上的简单移植——实际上这种简单移植的网络广告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在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同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只不过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平台上这些特性的实现更有效率,它必定与网络媒体迥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特性紧密关联,与传统营销传播有着质的差别。
营销传播工具最重要的优势来自于"精准性"。这里的精准性是指营销传播的目标受众和实施这一营销传播运动的企业的潜在消费者之间的高度重合,或者更形象地说,是通过某种要素将潜在消费者从茫茫人海中甄别出来,并针对其个体的状况进行相应商品的营销传播、商品促销、品牌推广的信息传播的能力。这是传统方式难以做到的。
在传统媒体环境和营销传播中,广告信息是电视、报纸、广播、传统Web1. 0网站不加区别的向不特定多数的受众进行传播,缺乏某种机制或要素把潜在消费者从中区分开来。尽管营销观念的发展使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消费群的品牌定位、广告创作和媒介选择成为共识,但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媒体或平台能进行自动甄,别,那么消费群细分和选择仅仅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状况存在于广告活动实施者的策划书上,最乐观的状况也不过是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粗略的做到这一点。
(摘自《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六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与原有媒体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是传播学的一个经典命题。
B.广告形态演进不是替代式,而是一种叠加式的发展。
C.网络广告的各种形态在整体格局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占有同样大小的份额。
D.传统方式受信息传播的能力的限制难以做到营销传播的"精准性"。
【小题2】(小题2)新媒体和原有媒体是如何共同演进和生存的? (2分)
【小题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本质差别在哪里? (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6 06:2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他以自己具体的阅读经历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赚钱;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并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轻微的否定。
B.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D.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为何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而可道,改变生活

    “微”观念普及,“微”元素盛行,得益于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技术支撑。140个字或1分钟语音的表达与交流,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以照见观点、启迪思想。形式更便捷、平台更广阔、个性更张扬,因而聚拢了更多人气。微时代,可说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
更重要的是,微字背后,是信息被动接受的“被时代”向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时代”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聚合式“生产方式”。微,所投入的或许只是点滴成本:车上厕上的一心多用、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都可以被微所覆盖、所充实。而微的精确打击,更让“私人定制”一般的生活体验,产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务。当“国字头”部委微博集体上线,政务微博总数以十万计;当微博客自发组织,凝聚“我们都是雅安人”的能量,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微”而可道。
一个“微”字重塑了信息形态,更重塑了社会价值。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在其中悄然变化。微,让注意力转移加速:早些年前还起早贪黑去“偷莱”,不久前已跳过“切西瓜”和“地铁冲浪”,转向“飞机大战”,现今更是五花八门。微,让表达门槛变低: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微,可弥合人际距离:现实的沉默让位于网络的热络,曾经天各一方,而今朝朝暮暮;曾经以邻为壑,而今鸡犬相闻,难免让人浩叹“网络让世界变小”。
但繁荣背后,也有隐忧。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地铁上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当整体性思考被微小的断片所取代,如何避免认识被“微”碎片化?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声喧哗的狂欢,又如何防范价值被“微”肤浅化?越是各有怀抱的时代,越需要建设心态和理想情怀;越是分众独我的演进,越不能缺少文化担当和整体考量。在诉求个体利益的同时多一些宏观思考,在专注自我小圈子的同时多一些虑他情怀,唯有培护好社会的共有价值,个体价值的姹紫嫣红才能绚烂绽放。
不独是文化层面,社会治理覆盖若跟不上,微时代可能同样难以为继。言语暴力能不能从根子上拔除?负面情绪会不会误导网络舆论?这些都考验着治理智慧。问题不仅限于此,“3Q大战”可不可以不再重演?电子商务可不可以趋向秩序稳定?这些也都呼唤着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跟进。对治理者而言,提升微素养,强化微管理,创新微服务,是完善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微时代,可说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微时代“微”观念普及,“微”元素盛行,有微媒体的技术支撑。
B. 微时代转入了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聚合式“生产方式”。
C. 微时代重塑了信息形态、社会价值,悄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
D. 微信、微博等微媒体表达与交流极为便捷,能够体现人们的个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微媒体的形式便捷,平台广阔,个性张扬,因而很受人们欢迎。
B. 微时代,人们所投入的成本较低,但是能产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务。
C. 微,可以让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加速,可以让表达门槛变低,也可弥合人际距离。
D. 微时代不仅需要文化层面的担当和整体考量,亦需要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跟进。
【小题3】微时代患上手机综合征、上网综合征的人比比皆是,仿佛离开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工具和软件就无法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却越来越疏远,微时代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危时代”。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谈一谈解决的方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婆的世界

李 娟

我是在我妈开始种葵花那一年决定辞职的,并提前把外婆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在阿勒泰市生活。

……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就是赛虎)。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

阿勒泰对于她是怎样的存在呢?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那时候,我好恨自己没有时间,好恨自己的贫穷。我哄她:“明天就出去。”却想要流泪。

除此之外,大部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在激情中睡去,醒来又趴到阳台上。直到视野中出现我下班的身影。

她已经不知时间是怎么回事了。她已经不知命运是怎么回事了。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菜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

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

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那是我二十五岁时最宏大最迫切的愿望。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

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

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

我和她生活在一起,终日在她的时光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着的时光。如蚕茧中的时光。我不该去试探这蚕茧,不该一次又一次干扰她的迷境。以世俗的,自私的情爱。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

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在她的世界之外,她放不下的只有我和赛虎了。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我就是一个骗子,一个欲望大于能力的骗子。而被欺骗的外婆,拄着拐棍站在楼梯口等待。她脆弱不堪,她的愿望也脆弱不堪。我根本支撑不了她,拐棍也支撑不了她。其实我早就隐隐意识到了,唯有死亡能令她展翅高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朴实自然的文字写了“外婆”在阿勒泰跟随“我”生活的一段经历,写出了“外婆”的特点。
B.文章从动作、神态、语言等角度描写“外婆”,尤其从语言描写中,读者就能感受到一个四川老太太的特点。
C.外婆在门把手上拴破布,是为了辨认自己的家,“我”当着她的面拆掉破布条,是因为破布条影响了小区的美观。
D.“我”承诺要带“外婆”回家,但“我”没有完成自己的承诺,对此“我”感到深深的歉疚,在外婆离开后痛哭出声。
【小题2】理解文章中划线的句子。
(1)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
(2)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小题3】阅读文章概括外婆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 牌

银铃是黄河口剧团的头牌,也是“绕梁腔”的唯一传人,能像磁石一样吸来观众。每当听到“白娘子我上舟船更换衣衫”,观众便立时屏住气息,竖起两耳,将头后仰,仿佛看到一根锃亮的银丝从云端直贯而下。

团里的台柱子谁不宠着?剧团驻地南边有一片银杏林,那是银铃吊嗓儿的地方。早晨不论多忙,伙房的老周都会准备好两个鸡蛋候着,看到银铃吊完嗓儿回来,便把鸡蛋打在一只白地青花的瓷碗里,再用刚烧开的水一沏,明白亮黄的一大碗。银铃接过咕咚咕咚喝完,用手抿一下嘴,朝老周一笑。

别人看着眼馋,可也白搭。直到小甜瓜进了团。小甜瓜是戏校毕业的,唱、念、做、打倒也不差,只是“绕梁腔”偷偷练了一年仍不得要领。到了高音区,嗓子便裂了似的败下阵来。

小甜瓜不敢再练了,发誓要拜银铃为师。每天天不亮就早早候在银铃宿舍门口,等银铃起床,便抢着倒尿盆,打洗脸水,晚上又抢着给银铃倒洗脚水。有一次,小甜瓜倒好洗脚水就顺势将银铃的两只白莲藕样的小脚捉住洗了起来。

“真想学?”银铃问。

小甜瓜说:“想。”

“想学的话,你得答应一件事。”

“行,只要师傅肯教‘绕梁腔’,就是十件八件也成。”

“你要起誓。”

“行,我起誓。”

第二天,小甜瓜被带进了银杏林。周而复始,每天练习吸气屏气,一练就是一年。等小甜瓜能屏气五分钟时,银铃这才正式教她“绕梁腔”。原来学习“绕梁腔”的诀窍全在一口丹田气。那四绕八弯的声音盘旋上升,到了顶峰又盘旋而下。唱完,屏住的那口气仍游刃有余。小甜瓜悟性好,又有基础,学得很快,不到三个月便唱得娴熟自如。

不过,小甜瓜从没在人前唱过“绕梁腔”。演出前,总是仔细地为师傅准备好戏装,沏好润嗓的菊花茶。

人们第一次听小甜瓜唱“绕梁腔”,是在全区的汇报表演上。本来,还是银铃唱《水漫金山》,可是,临上场,银铃的嗓子突然哑了。眼看戏就要开演,团长急得直跺脚。剧务说,小甜瓜跟银铃学过,要不,让小甜瓜试试。那天晚上,小甜瓜虽是临时上阵,却将“绕梁腔”发挥到了极致,还将原来的两个八度改成了三个八度,那声音像一串金铃直冲云霄,立时博得了碰头彩。

观众赞道:真是个金铃铛。自此,“金铃”成了小甜瓜新的艺名。渐渐地,金铃上台的机会多了起来,也无暇侍候师傅了,剧团的头牌慢慢转成了金铃。

银铃自然带了一口气:天下没有这样忘恩负义的。在剧团那幢二层小楼上,人们常听到金铃银铃比赛似的扯起嗓子唱“绕梁腔”。那声音尖刻利薄,像一把把锉刀锉得人耳鼓难受。一次,叫阵刚罢,银铃的嗓子急剧肿胀,到时医院一查,竟然是甲状腺瘤,已经压迫到了声带,若再延迟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经此变故,银铃再也不能登台了,改做剧务,每天默默地准备戏装道具,直到退休。

金铃一直没有带徒的意思。团长委婉地提过几次,金铃都说,还早呢。

这年冬天,金铃外出演出,路上翻车了,送到医院已经奄奄一息,金铃急切要见师傅一面。当银铃匆匆赶到医院时,金铃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用手遗憾地指着天花板。

后来,有人说,当年银铃和金铃是有过约定的,让银铃再唱五年,便把头牌的位置让给金铃。只是金铃不该那样着急抢了师傅的头牌。还有人说,那晚银铃突然哑嗓,是因为金铃在茶里做了手脚。

银铃明白金铃的意思。她一个人悄悄去了银杏林,试着唱了一下,可嗓子像一面破锣,除了呜咽的嘶鸣再也留不住声音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银铃早已过了耄耋之年,而且搬离了县城。她闲了便跟几个老太太在门泂里摸纸牌。摸着牌,几个老太太说起了当年黄河口极负盛名的“绕梁腔”,说起了剧团的头牌。

“可惜,早失传了。”一个老太太惋惜地说。

银铃听了满眼泪水。她又记起了师傅玉白菜教她“绕梁腔”时说过的话:“心要净,气要清,不争名,不冒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一种民间戏种“绕梁腔”的失传过程。失传不是因为后继乏人,而是因为“头牌”间明争暗斗,自私保守。
B.银铃当头牌时,每天早晨都到银杏林吊嗓儿,伙房的老周不管多忙都要为她准备两个鸡蛋候着,等她回来给她沏一大碗鸡蛋茶喝,表现出老周对银铃的用情之深。
C.小甜瓜到剧团后,虽然基本功不错,但唱高音不行。于是她想尽办法向银铃学习。学成之后,为了争当剧团的头牌,在银铃的茶里做手脚,导致银铃突然哑嗓。
D.金铃死后几十年,有一次银铃与几个老太太摸纸牌,几个老太太说起当年头牌之争导致极负盛名的“绕梁腔”失传时,感到非常气愤,致使银铃听了满眼泪水。
【小题2】小说中银铃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头牌”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与西方以石雕为主的雕像艺术不同,我国的传统雕像则是以土、木、石、金属、竹等自然材料为主。“土”与水混合,淘洗、雕塑,造就了秦砖汉瓦,成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时代。“木”是传统“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意义,木雕经久不衰。石材相比较土木较难雕凿,先有汉代以后诸多的佛像,后为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属的雕造艺术以青铜为代表,雕造出许多像《马踏飞燕》这样传神的作品。同时,传统雕像大多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动物的雕造,从陶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到后世帝王的建筑雕塑和民间房屋建筑有许多都是以栩栩如生的动物为雕塑对象的,如雄狮、猛虎、烈马、飞龙、忠狗以及各种奇异的灵兽等,这些动物形象活灵活现,为器物、建筑添上了诸多的灵气,更具自然美。
中国美学向来注重“意象”的创设,这一审美理论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影响着雕像的雕凿,中国的雕像更加注重对想象空间的处理,让观看者可以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如盛唐时期的舞俑,宽大的蝶翅型衣袖翻飞舒展,轻薄绚丽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各不相同,或旋转或摇曳,如诗如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国传统的雕像艺术注重多种手法的并用,极具审美价值与灵活美。比如新石器时代辉煌的彩陶艺术,立体的陶器上绘有各种彩色的花纹,有的还绘有人头像,五官和胡须栩栩如生。到北周时期的伎乐天雕塑,其衣带是用平面彩绘而成,而其头、手、足等露在外面的肉体部分却用浅浮塑的方法表现出来,极具动感。另外,中国的许多大型石雕整体为圆形,但是在局部会有浮雕与线刻的部分,其中以石雕佛像最为常见,手和头为圆雕,大部分的身躯为浮雕,衣服和装饰为线刻。
(节选自《我国传统雕塑的审美艺术》,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阐述了中国传统雕像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阐述的?
【小题2】我国传统雕像艺术中有哪些手法并用的情况?
【小题3】在我国艺术传统中,不少诗词作品都借鉴了绘画、雕塑对想象空间的处理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凝绝不通声暂歇”能引发读者产生哪些想象?试简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