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比很大,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他们对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很惊讶,这样的考试形式让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察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理性、正确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依据各不相同。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认可。”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5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生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宣布可凭高考成绩直接入学。
C.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2)中国高考及成绩“走出去”在世界教育额展中的现状怎样?请简要概括。
(3)中国高考成绩与海外国家对接还存在许多问题,试简要列举。
(4)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4 05:1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者,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关注西周宗法礼制的存亡,他认为,这种礼制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而制定的,在西周时期曾经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他主张沿用西周的礼制。事实上,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西周宗法礼制已经开始出现摇摇欲坠的局面。孔子在感情上并不认同这样的变化,但是他以实际行动冲破了宗法礼制传统,办起了“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学生不分贵贱亲疏,更不论出生何地,都可以平等地接受儒家的教育。由此可见,孔子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选定了用教育和文化改造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众多思想学派,号称“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巨大成就。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文化传承的基因,而儒学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有影响。孔子以前及其同时期,许多人都讲“仁”。《国语·周语》:“言仁必及人。”“仁”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论语》多处为“仁”规定界说,孔子不赞成把“亲亲”与“爱人”对立起来,认为这是爱人的起点;讲“仁”不能离开“亲亲”,同时也不应仅局限于此,应面向社会。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行动符合“仁”的标准,可称为“仁人”。“仁人”超越了人的本能,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当其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无法兼顾时,他会牺牲个人生命去殉其理想。对此,孔子给予很高评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中华历史上,这样的理念熔铸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孔子所说的“仁”是各种德目的总称,他曾提出其他德目,如恭、宽、信、敏、惠,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还非常重视孝道,认为人们心里尊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如果没有孝心,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的道德观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提到了认识论高度加以论述,不仅阐明了君子应当如何做,而且阐述了为何要维护道德伦理的尊严,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认识法则,即“中庸”。《论语》中多处记述了多与寡、有与无、实与虚、惠与不费、劳与不怨、泰与不骄等方面的统一,反映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色,将道德规范与认识论密切结合,力求避免“过”与“不及”。宋代的“二程”(程颐、程颢)指出,“中”指平常的道理,而“庸”则是“和”,君子做事与待人接物都力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达到和谐的高度,这就是“庸”。“中庸”是中国儒学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经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孔子讲道德操守,没有空洞说教的味道,合情合理,易于深入人心。孔子提出,君子要有“欲而不贪”的品德。如果让贪婪膨胀,其结果是“损矣”,使自己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这是必须要加以警惕的。

(摘编自张岂之《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虽然事实上西周宗法礼制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但在孔子内心中,他仍然对西周宗法礼制怀有一定的感情。
B. 面对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孔子兴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以实际行动冲破宗法礼制的传统,使学生平等地接受儒家的教育。
C. 孔子因为关注西周宗法礼制的存亡,所以积极用教育和文化改造社会,成为中国儒学的创始者,这对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D.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派众多,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特别是其中的儒学不仅对后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产生了世界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国语·周语》强调“仁”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语》多处为“仁”规定界说,认为“仁”应立足于“亲亲”,但又不能囿于“亲亲”,而应面向社会。
B. 孔子欣赏并高度评价“仁人”,认为“仁人”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甚至会为心中的理想而牺牲个人生命。
C. 孔子认为“仁人”的思想行动必须符合“仁”的标准,这里的“仁”指向不是单一的,其含义非常丰富,是包括恭、宽、信、敏、惠等各种德目的总称。
D. 孔子看重“亲亲”,重视孝道,认为真正的孝应该发自内心,这与物质无关,并且还认为,人们对待父母应该有孝心,否则,赡养父母也就如同饲养犬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宗法礼制虽然在西周时期曾经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但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而制定的,已经不适宜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B. 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自觉接受孔子的教育,并以“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为他们的共同信念,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
C. 《论语》中关于多与寡、有与无、实与虚、惠与不费、劳与不怨、泰与不骄等方面统一的记述,体现了中庸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色。
D. 孔子的道德观讲究中庸之道,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中庸的境界,并且这样做对我们的人生有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蓑 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篇小说年编。采树鰾》,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①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②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野大豆:袖珍豆子更金贵
陈博君
2013年1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报道:在南京市江宁区的禄口街道,有一位名叫甘传香的农妇,她二十九年如一日,用一种采自山上的野生大豆给丈夫熬粥,不仅使丈夫的糖尿病病情得到了控制,还使中风的丈夫神奇般地可以重新下地走路了。甘传香用野大豆治好丈夫顽疾的消息传开后,人们不仅对她肃然起敬,同时也对这种药效神奇的野大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原来,野大豆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珍贵植物,可提取出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等珍贵药用成分,对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更年期疾病、抗衰老等均有特殊的药用效果,尤其在控制糖尿病和强筋健骨方面更具奇效。
其实,野大豆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油料及粮食作物大豆的一个近缘种。野大豆具有细弱的缠绕茎,疏生黄褐色长硬毛;叶片为羽状复叶,具3小叶;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淡红紫色;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辫歪倒卵形,有耳,龙骨瓣较短;荚果狭长,圆形或镰刀形,两侧稍扁,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间缢缩,一般含3粒种子,种子长圆形、椭圆形或近球形稍扁,褐色、黑褐色、黄色、绿色或呈黄黑双色。花期为5、6月,果期为9、10月。虽然从外形上看,野大豆的豆荚跟普通大豆的豆荚基本没什么差别,但这些豆荚身材均匀,长度不超过两厘米,明显又比普通大豆的豆荚小一号,因此称其为“袖珍大豆”非常贴切。
在我国寒温带到亚热带的广大地区,这种野生的袖珍大豆从南到北都有分布。作为一种喜水耐湿植物,野大豆多生于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湿草地、湖边、沼泽附近或灌丛中,甚至连沙漠边缘地区也有零散分布,而在山地、丘陵、平原及沿海滩涂或岛屿,均可见其缠绕寄主生长,但如今已被列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
野大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植物,它也是栽培类大豆的近缘祖先,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保存着极其宝贵的遗传基因和许多优良的性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而且野大豆营养价值很高,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喜爱的一种牧草,在农业育种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其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长期由美国占据。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保持这一霸主地位,美国曾不惜对我国的野生大豆发动了一场“专利间谍战”,正是野大豆挽救了差点崩溃的美国大豆产业。
20世纪60年代末,严重的花叶病突袭了美国大豆种植业,导致该国的大豆产量从占世界总产量的80%锐减至20%以下。中国大豆则趁势取而代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攻克大豆花叶病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杂交育种引入抗病毒基因,而这种原始抗病毒基因的唯一就是野大豆。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是唯一拥有野大豆的国家,但当时的中国并未对外开放,美国要想得到中国的野大豆比登天还难。
转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9月,就在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个美国植物学家访问团来华之际,团里一位育种专家在上海某电机厂的院子里悄悄收集了一株野生大豆。1979年1月,这株野生大豆的标本进入美国农业部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库。几年后,新的抗病毒大豆品种诞生,美国借此迅速收复了大豆市场。
事情还未结束。1995年,美国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获得了这个野生大豆的品种资源,并运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检测和分析。1998年10月1日,该公司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名为“高产大豆及其栽培和检测方法”的专利申请,随后又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专利申请。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为何从《扬子晚报》刊登甘传香给丈夫治病的报道写起?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第3自然段在介绍野大豆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指出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3】野大豆有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最后四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③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⑾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孟庙的树为线索,将孟子比作一棵古树,将他的思想比作优良的种子,赞扬了孟子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B.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两层含义,既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也指孟子这株大树。写古树是为写孟子作了铺垫。
C.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分别代指银杏和紫藤,突出孟庙的树的恣意盎然的特点。
D.本文是由所见写到所思所想所感,由人文景观写到自然景观。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孟庙的古树、灰鹭、彩塑等景观。
【小题2】“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小题3】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月碎沱江

①一场暮春时节的雨早不下晚不下,却偏偏在我们将离开凤凰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使得本来就浮在心里的一丝怅惘更加地挥之不去。

②雨是在清晨的时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声早已把我唤醒,我没有随即起来看雨中的小城,却努力地在迷迷糊糊里一点一点拼接昨夜的残梦,寻找凤凰留给我的和我在凤凰感受到的一些别样的东西。可是,我的梦里没有出现沈从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没有浮现湘西如画的风景,以及翠翠姑娘俊朗的笑靥,却依稀闪烁着昨夜沱江里满江的河灯和轻波里散碎的月影。

③是的,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走近湘西,也许我从一开始就错带了那点伤感的情绪,也许沈从文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从来就只有爱,我不甘心就这么匆匆地来去没有感觉。那么,我是该带着预定的情怀去寻找那远去的爱,还是该带着爱去走进沈先生博大的情怀呢?

④夜幕里的沱江是安静的,却也在不息地流淌着。倒影在水中的半轮明月,正被水面的波纹分成许多小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另一个叫酉水的河里,月亮该也一样像一群金色的精灵吧,那水边叫茶峒的街市还和昔日一样宁静吗?

⑤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试着向凤凰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茶峒离这里不近,是个镇,比凤凰小许多,也破旧许多。我没有接着问下去,没有问他们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们会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打听老家的一个故人一样。听说在茶峒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幅沉思的模样,后面还有那只大黄狗。我无法想像雕像的动作和表情,其实也不愿去设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应该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她就应该像倒影在水中的月亮一样,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想象里,时间越久远,就越朦胧。

⑥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我可以在凤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书桌前深切地缅怀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经就生活在这一带,我知道因为她的存在,这里后来就有了许多叫翠翠的女子,凤凰就出现了许多叫翠翠的店铺客栈。在街边上,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中有两句诗一下撞进了我的眼帘。“渡口一条乌蓬船,仿佛梦境泪湿衫。”茶峒,你真的就在这沱江的上游?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梦境里吗?

⑦话又回到开始,难怪我在看 时总有一丝莫名的伤感,原来这里面有沈从文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著的呼唤。这种情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然而翠翠又是悲剧的,她的相依为命的爷爷老去了,爱她的人为她“淹坏了”,而她爱的人却已远走他乡。“这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⑧我无法回避内心的伤感,我知道很多人就因为这句话而来到凤凰,我懂得爱是一种至真的美。而一种没有结果的爱呢,或者说一种似有似无的从未表达过的爱呢,它也美吗?回答是肯定的,那点缺憾恰恰是人性升华的空间。我懂了,这正是沈先生在呼唤我们内心的最真最美的人性,我又怎能不为之感动。我终于为我初来凤凰时的那点情绪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⑨凤凰渐渐模糊在雨雾里,听涛山也变得亦真亦幻。我忽而又想起了昨夜的一江河灯。河灯只碗口大,中间点着个小小的蜡烛,放灯的人在上游把河灯放下,河灯就随着沱江的轻波缓缓流去。据说每一个河灯都寄托着人的一个心愿或一个祝福,它会一直飘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出现在你要祝福的人的梦里。有一会儿,我恍惚得分不清,哪些是河灯,哪些是星星,哪些是沱江里的碎月。

【小题1】第⑦段横线处应填入本学期学过的沈从文作品名称,它是   
【小题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对雨的描写,其作用是:    
【小题3】“沱江碎月”在文中反复出现,请说说你对这一意象的理解。
【小题4】以下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⑤段中,作者“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表明作者希望寻访翠翠的原型。
B.作者说“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是因为作品中的人物比作者更深入人心。
C.第⑧段的意思是,当读者为沈从文的小说中有缺憾的爱而伤感时,就获得了人性的升华。
D.作者在文末又提到“沱江里的河灯”,是因为终于读懂了沈从文在小说中寄托的心愿和祝福。
E.本文是一篇以时间为线索的游记散文,主要写作对象并非凤凰镇的地理景观而是人文景观。
【小题5】作者在第⑦段中说道:“原来这里面有沈从文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著的呼唤。”请结合你对所指小说主旨的理解,说说其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叹息”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