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
毫无疑问,人类是地球有史以来最有支配地位的生物。仅数千年的时间,我们的城市、农田和牧场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据估计,人类现在霸占了地球百分之四十的生产力,且把地球搞得一团糟:草原化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含水层干枯,核废料和化学污染出现,物种入侵,生物大量灭绝,现在又加上了气候突变的重重阴云。如果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能力的话,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开除人类的球籍。假如这一愿望能够实现,人类明天就从地球上消失。但是,地球上人类留下的痕迹会彻底消失吗?
由于缺乏维护,大楼、公路、桥梁和其他建筑物会较早地瓦解倒塌。每一场暴风雨,每一次洪水泛滥和每一个霜夜都会“啃咬”这些被遗弃的建筑物。仅仅数十年的光阴,屋顶就会塌陷,房子也会倒掉。但是,即便是建筑物倒塌了,它们的废墟,尤其是那些由石头或混凝土建成的废墟仍能够保存数千年。
一旦人类消失,其他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尽管恢复速度各不相同。一些极端情况下,有些生态系统可能永远也无法恢复到人类介入之前的状态,因为它们受困于一种新的“稳定状态”,这让它们无法回到从前。
人类的消失,也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都可以逃脱厄运。据生物学家估计,在美国,约85%的物种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所以大部分这样的物种会由于栖息地的恢复而情况好转。但是,生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的物种,可能已经被逼到了某条临界线以下,并由于缺乏基因多样性和必要的生态规模而无法恢复到从前。
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的瞬间,汽车的排气管、工厂的大烟囱和排污口将停止排放污染物。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就取决于具体污染物的化学成分了。例如氮氧化物、硫磺和臭氧(指地面的污染物,而非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层),将在数周内就从大气中消失殆尽。另外一些,如氯氟烃、“戴奥辛”和杀虫剂DDT,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分解。还有一些污染物则会存留几十年。
过剩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会导致湖泊与河流被藻类覆盖,变成“藻汤”,这两种化学物质也会在几十年中被清除,至少在表层水域是这样的。少量过剩的硝酸盐则会在地下水中存留很久,因为地下水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将硝酸盐转化为大气中的氮气。
绝大部分由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最终会被海洋吸收。这在表层水域发生得较快——只需几十年——但到深层海域就需要约一千年才能将其充分吸收。
即便人们从明天开始就停止排放二氧化碳,全球变暖还将持续一个世纪,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零点几度。这是海洋吸热导致温度上升的速度比大气慢的缘故。
至多几万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统治地球的每一处痕迹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10万年后,外星访客不会发现先进文明在地球存在过的迹象。但若外星人有足够精确的科学工具,他们也能找到我们存在过的若干线索。如果他们恰巧挖到了今天填埋的垃圾,他们或许会翻到玻璃和塑料的碎片——甚至是纸片——而它们都是人类存在的见证。
在几百万年内,风化侵蚀,也可能是一个或两个冰河世纪将抹去大部分甚至已十分模糊的痕迹。地球上即便再出现一个高级物种,除了一些奇怪的化石和骨化了的残骸,它将对我们的存在毫不知晓。一个可悲但又似乎令人庆幸的事实是,地球将很快将我们遗忘。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属于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的变化的一项是(3分)
A.人类修筑的建筑物将因为缺乏维护而较早倒塌并成为废墟,而废墟保存的时间也不过几千年。
B.人类排放的污染物有的将在数周内就从大气中消失殆尽,有的则需更长时间分解。
C.过剩的硝酸盐和磷酸盐会导致湖泊与河流被藻类覆盖,变成“藻汤”。
D.全球变暖还将持续一个世纪,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零点几度。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类作为地球有史以来最有支配地位的生物,其支配地位体现在人类活动面积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大。
B.一旦人类消失,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会或快或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有些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受困于一种新的“稳定状态”,永远也无法恢复到人类介入之前的状态。
C.即便人类消失,有的濒临灭绝的物种也难逃灭绝的厄运,因为它们可能已经被逼到了某种临界线以下,并且缺乏基因多样性和必要的生态规模。
D.由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最终会被海洋吸收。在表层水域只需几十年就可吸收,但在深层海域就需要约一千年才能将其充分吸收。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物种的消失与濒临灭绝,是因为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人类的破坏。
B.曾经被“藻类”覆盖的湖泊和河流将随着人类的消失逐渐重新清澈起来。
C.尽管人类统治地球的时间仅仅只有数千年,但其开创的先进文明却要在人类消失后数万年乃至十万年的时间才能毁灭。
D.假如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地球会很快将我们遗忘。这对于自高自大、自私疯狂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嘲讽和警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连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③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④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⑤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⑥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⑦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⑨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凤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⑩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⑪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⑫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⑬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⑭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⑮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⑯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指出第一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最后一段中的“困惑”和“茫然”在文中指哪些具体内容。
【小题3】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吹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光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的,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到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着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   
“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然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着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小题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B.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C.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和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不无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文献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颇多。学习的第一步,是厘清概念,校准术语。

一百多年前,法国学者路易·阿韦在其《拉丁文本考证手册》中,将抄本与作者原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vérité,将抄本与其所从出的父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authenticité。如今我们拟定的对应的中文译名是“正确”和“忠实”。

文本复制传播过程中的“正确”和“忠实”该如何理解?不妨以综艺节目上常见的“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具体操作是,比如有A、B、C、D、E五个人,都背对主持人排成一列。主持人让A转过身,给他同时也给观众看一个词语“惺惺相惜”,然后将提示板收起。A让B转过身,在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的条件下,通过比手划脚,让B领会这个词语。B再让C转过身,向他模仿A的比手划脚。依次进行,一直到E。如果E能说出“惺惺相惜”,则游戏成功。这个游戏与文本抄写复制传播颇为类似。提示板上的文字,相当于作者原本的表达意图。每一个人相当于一代抄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并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本,因为前代抄本可能已经“走样”了。因而对前代抄本“拷贝不走样”,可以称“忠实”,但却不一定“正确”。

第一代抄本如果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了作者原本,堪称“忠实”,也堪称“正确”。如果其后每一代抄本也都能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前代抄本,那么可以说,截至当下,抄本堪称“忠实”而且“正确”。如果其中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么一般来讲,其后的抄本,或许可以称得上“忠实”,但谈不上“正确”。

西方学者将古典文本校勘的目标表述为“重建作者失落了的手稿”。也就是说,“正确”是校勘的终极目标。但由于古典文本的写定时代距今已千百年,作者手稿和早期抄本几乎都已不复存在,很难确定存世文本是否完全符合作者原本。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将考量“忠实”与否作为文本校勘的暂时小目标。实现这个小目标的操作过程西方校勘学叫作“对校”。对校的结果,就是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保罗·马斯《校勘学》将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能够恢复的文本称作“原型”。“原型”可以说是通过“忠实”度考察,不断剔除“走样”,最后逆溯到在传承环节上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原型”毕竟不是“原本”。想要进一步企及“正确”这个校勘的终极目的,就要在“对校”之后,再进行“修正”。“修正”必须是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

中国校勘学有“校异同”与“定是非”之说,颇类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和“修正”。其实仍有重要不同。中国校勘学所谓“校异同”,其实不是“对校”,而只是“校对”,其结果只是一个平面的异文列表。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其实是在考察异文是否前有所承,也就是是否“忠实”。最终结果是追溯到存世最早抄本,重建所谓“原型”。中国校勘学所谓“定是非”,最常引用的是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所谓“底本之是非”,就是与作者原本一致与否。所谓“立说之是非”,就是作者立说是对还是错。西方校勘学所谓“正确”,其实只相当于“底本之是非”。至于作者立说是对是错,则不是校勘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西方校勘学其实是将中国所谓“定是非”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校,追求“忠实”,将文本恢复到现存最早抄本。如果对得到的文本仍有怀疑,则要进行第二步,即修正,追求最终的“正确”。正像A.E.豪斯曼所说,对校是科学,修正是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路易·阿韦的说法,校勘学中的“正确”是指抄本与父本相一致的情形。
B.在相继的多代抄本中,如果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其后的抄本就称不上“忠实”了。
C.校对可以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D.要想达到校勘的终极目的,必须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再加以“修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用“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正确”和“忠实”。
B.文章引用保罗·马斯等人的著作,既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又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从厘清概念、校准术语谈起,接着指出校勘的目标和步骤,最后通过中西校勘学的对比,表达了对校勘学前景的美好憧憬。
D.最后一段既指出了中西方校勘学的相似之处,又重点指出了两者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拷贝不走样”游戏和校勘学的终极目标都是“正确”,而非“忠实”。
B.只要做到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便可实现校勘的“正确”。
C.在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通过不断剔除“走样”,可以得到比较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
D.西方校勘学只解决抄本与原本是否一致的问题,并不解决作者立说是对是错的问题。

同类题5

三、现代文阅读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
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B.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E.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小题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小题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小题4】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