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文献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颇多。学习的第一步,是厘清概念,校准术语。

一百多年前,法国学者路易·阿韦在其《拉丁文本考证手册》中,将抄本与作者原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vérité,将抄本与其所从出的父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authenticité。如今我们拟定的对应的中文译名是“正确”和“忠实”。

文本复制传播过程中的“正确”和“忠实”该如何理解?不妨以综艺节目上常见的“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具体操作是,比如有A、B、C、D、E五个人,都背对主持人排成一列。主持人让A转过身,给他同时也给观众看一个词语“惺惺相惜”,然后将提示板收起。A让B转过身,在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的条件下,通过比手划脚,让B领会这个词语。B再让C转过身,向他模仿A的比手划脚。依次进行,一直到E。如果E能说出“惺惺相惜”,则游戏成功。这个游戏与文本抄写复制传播颇为类似。提示板上的文字,相当于作者原本的表达意图。每一个人相当于一代抄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并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本,因为前代抄本可能已经“走样”了。因而对前代抄本“拷贝不走样”,可以称“忠实”,但却不一定“正确”。

第一代抄本如果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了作者原本,堪称“忠实”,也堪称“正确”。如果其后每一代抄本也都能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前代抄本,那么可以说,截至当下,抄本堪称“忠实”而且“正确”。如果其中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么一般来讲,其后的抄本,或许可以称得上“忠实”,但谈不上“正确”。

西方学者将古典文本校勘的目标表述为“重建作者失落了的手稿”。也就是说,“正确”是校勘的终极目标。但由于古典文本的写定时代距今已千百年,作者手稿和早期抄本几乎都已不复存在,很难确定存世文本是否完全符合作者原本。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将考量“忠实”与否作为文本校勘的暂时小目标。实现这个小目标的操作过程西方校勘学叫作“对校”。对校的结果,就是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保罗·马斯《校勘学》将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能够恢复的文本称作“原型”。“原型”可以说是通过“忠实”度考察,不断剔除“走样”,最后逆溯到在传承环节上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原型”毕竟不是“原本”。想要进一步企及“正确”这个校勘的终极目的,就要在“对校”之后,再进行“修正”。“修正”必须是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

中国校勘学有“校异同”与“定是非”之说,颇类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和“修正”。其实仍有重要不同。中国校勘学所谓“校异同”,其实不是“对校”,而只是“校对”,其结果只是一个平面的异文列表。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其实是在考察异文是否前有所承,也就是是否“忠实”。最终结果是追溯到存世最早抄本,重建所谓“原型”。中国校勘学所谓“定是非”,最常引用的是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所谓“底本之是非”,就是与作者原本一致与否。所谓“立说之是非”,就是作者立说是对还是错。西方校勘学所谓“正确”,其实只相当于“底本之是非”。至于作者立说是对是错,则不是校勘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西方校勘学其实是将中国所谓“定是非”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校,追求“忠实”,将文本恢复到现存最早抄本。如果对得到的文本仍有怀疑,则要进行第二步,即修正,追求最终的“正确”。正像A.E.豪斯曼所说,对校是科学,修正是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路易·阿韦的说法,校勘学中的“正确”是指抄本与父本相一致的情形。
B.在相继的多代抄本中,如果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其后的抄本就称不上“忠实”了。
C.校对可以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D.要想达到校勘的终极目的,必须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再加以“修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用“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正确”和“忠实”。
B.文章引用保罗·马斯等人的著作,既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又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从厘清概念、校准术语谈起,接着指出校勘的目标和步骤,最后通过中西校勘学的对比,表达了对校勘学前景的美好憧憬。
D.最后一段既指出了中西方校勘学的相似之处,又重点指出了两者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拷贝不走样”游戏和校勘学的终极目标都是“正确”,而非“忠实”。
B.只要做到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便可实现校勘的“正确”。
C.在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通过不断剔除“走样”,可以得到比较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
D.西方校勘学只解决抄本与原本是否一致的问题,并不解决作者立说是对是错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7:4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创造的过程,是把对外间世界的体认,通过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础转换成表意符号的过程。中国人由事物外形到意义转借的实践证得的思维方式,于《说文解字》的“六书”法表现得非常切实。因而在中国,语义学问题隐含着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成分。中国式的语义学不仅限于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解释语言符号间的意义关联。它实质上牵连着和综合着文字学和语源学的诸多要素,而且通过文字训诂和语源梳理来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从而使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比如,当我们谈论叙事结构,在《说文解字》中发现“结,缔也”,也就是把绳子打成纽结;“构,盖也”,也就是把木材交错架设成屋,“结构”一词的动词性也就跃然纸上了。谈论中国人对叙事结构的把握,是不能忽视这个词语的动词性,以及动词性所包含的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的。因此我们在思考西方论者把结构视为“多重秩序”、视为“分解——编配”之时,就会从中国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包含的生命体验的角度,进行质疑和体系的重构了。

返回原点不是为了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为了在一个坚实的文化根本点上,组织新的思路,走向新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番返回和走向的曲折路程中,必然要参照世界人类的现代智慧,参照起步较早的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新进展。因此建立中国叙事学思路的关键的另一步,就是“参照”。参照应该伴随着我们思维的全过程,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维过程。参照是创造的催化剂,但不是创造本身。当我们为了参照而去了解西方信息,并且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的时候,眼光就应该停留在这个关键点上,在这里以“中国眼光”与“西方眼光”进行相互注视、交流和质询,考察中西异同,反省异同的原因,清理各自的历史线索,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文化对行原理在这里是运用得非常活跃的,这种“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将会使我们在中西对话中拓展学术视野,形成自身的学术体系。这有点类乎禅宗临济派之所谓“四宾主”:主看宾,宾看主,主看主,宾看宾。只不过我们不是为了“辨魔拣异,知其邪正”,而是以平等的态度而辨析异同,既肯定中国特色,又对之进行现代化解释和转化而已。

比如叙事与时间,是西方叙事学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就成为解开中西叙事学异同的关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西方主要语言按照“日—月—年”的顺序表达时间,中国语言则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时间。似乎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一经“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就可以辨别其间存在着对时间进行分析性和整体性把握的不同信息。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返回中国人时间认知的原点。所谓“原点”,也只是文字记载才有踪迹可寻。殷墟卜辞是以甲子记日的,先记日,再记月,日在月先与西方今日同,年则没有明确记录。“年”字是有的,上为“禾”,下为“人”,表示一年收成的意思,因此卜辞不乏“求年”“受年”“受黍年”的记载,表达对年成丰收的祝愿。到了西周钟鼎彝器铭文,月逐渐到日的前面,年原来称为“祀”,置于铭文之末,其后逐渐改为“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在文献记载中,《春秋》已使“年—月—日”的定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自此有准确年份,这大概可以作为中国有“年—月—日”时间顺序定制的一个标志。

(摘编自杨义著《中国叙事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的语义学常常将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比如“结构”一词所具有的动词性就包含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
B.对于“结构”一词,西方论者视之为“多重秩序”与“分解—编配”,而中国人则采用由事物外形到意义转借的实践证得的思维方式,赋予其动词的特性并包含着生命体验。
C.中国式的语义学不仅从文字学和语源学的角度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而且也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符号的意义关联。
D.西方现代叙事理论起步较早,建立中国叙事学需要“参照”其新进展,只有参照世界人类的现代智慧,组织新的思路,才能构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返回原点就是通过文字训诂和语源梳理来透视字和词的意义生成、确认和变异,从而使语义分析与文化精神史发生深刻的因缘,这是语义学的特点。
B.“参照”就是我们以“中国眼光”去了解西方信息,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进行相互注视、交流和质询,考察中西异同,反省异同的原因,清理各自的历史线索,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
C.禅宗临济派之“四宾主”(主看宾,宾看主,主看主,宾看宾)与文化对行原理在“关键点上眼光对视”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中西叙事学中存在着对时间进行分析性和整体性把握的不同信息,表达时间的习惯,中国语言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西方主要语言则按照“日—月—年”的顺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人注重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包含的生命体验,而西方论者把结构视为“多重秩序”和“分解—编配”,因此中国人会对西方论者眼中的结构进行质疑和体系的重构。
B.根据文化对行原理,构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必须以平等的态度辨析中西叙事学的异同,展开中西对话,对西方叙事学进行现代化解释和转化,这就是对鲁迅所谓“拿来主义”的运用。
C.构建中国叙事学理论需要返回原点,如中国人认知时间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初踪迹,这样就追溯到殷墟甲骨卜辞,从中搜寻蛛丝马迹。
D.中国殷商时期日在月先、月在年先,与今日西方主要语言“日—月—年”的顺序相同;到了西周时期,月逐渐移到日前,原来称为“祀”的“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沿用至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快递进入“单日亿件时代”!市场规模自2014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国家邮政局近日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快递行业运行情况让不少人激动了一回。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已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从2012年的56.9亿件到2016年的312.8亿件,再到2017年上半年就已达173.2亿件。
不仅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快递服务时限水平也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全程时限处于58-60小时,72小时准时率从2012年的72.4%提升到2016年的75.53%;距离在1000公里以下的快件中,有84.62%能在48小时内送达。此外,快递申诉率更是创下历史新低,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率为百万分之6.6,同比减少3.9个点。
(摘自王钟毅、郝斐然、王若蕾《中国快递进入“单日亿件时代”市场规模世界第一》)
材料二:
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呼唤更精细的现代治理,而法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相关规定,“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快递公司就要遭罚。
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条例重点关注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总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
其实,从手工分拣到快递机器人,从几日达到当日达,国内快递业从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从一家独大到多家放开经营,行业改革一直在路上。只不过,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之时,注定要求治理的脚步也相应加快。
(摘自何鼎鼎《加速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
材料三:

(高健《中国快递行业结构性分析》)
材料四:
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下滑已是大势所趋,而快递业务则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邮政普遍服务是邮政发展的立业之基。国家邮政总局发布的2015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函件业务同比下滑18.3%,包裹业务同比下滑29.6%,汇兑业务同比下滑34.1%。下滑幅度最小的是订销报纸和杂志业务,下滑幅度分别为1.7%和7.1%。
注:邮政普遍服务,是国家要求邮政承担的提供普遍服务的义务,即邮政服务网点要普及、资费要低廉、对传播文化类及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邮件要给予优惠,并力求做到国家每个公民都能使用邮政。
(摘自《邮政普遍服务全线下滑,快递业务还有机会提升5个百分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服务时限水平也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
B.现代物流产业遭遇的问题,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仅仅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C.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下滑,从侧面反映出快递行业发展速度超乎一般人预期。
D.作为同一系统的不同部门,邮政快递业务的增长,可以有效弥补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下滑带来的损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国有快递企业贡献值最大。
B.数据流通环节的安全必须实现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和邮政总局之间的共享。
C.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是限制快递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受到《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重点关注。
D.只有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的管理,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用户信息安全。
E. 外资企业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它的不断壮大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
【小题3】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邮政快递实现业务增长的有利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苇子

①一个有着清风吹拂的下午,母亲从小学校走来,远远地走来,她靠近我,把带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伸向我。母亲的带着粉笔味的手就这样温暖地盖在我的年少的脸庞上。母亲的声音从高处落下来,她说,娟娟。这声音,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地落在我的脸上,也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我仰着小小的脸庞。我的双眼从母亲的细小的手指缝间望出去,通过缝隙看到的天空仍然是那么的阔大。这是下张村上空的天空,蓝蓝的,有几丝白云从天空下飘过去。我一边就这么地仰着脸,一边感受着母亲倒扣在我脸上的手掌的黑暗的温暖。我呼出的气息与这温暖融合在一起,有点湿润和甜菜的味道。我还同时看见了母亲的疲惫的脸庞,脸庞上方被风吹过的有点乱的一缕黑发,以及黑发上方斜伸过来的发着绿芽的树枝。这时,我突然看到一只小鸟从母亲指缝上方飞掠过去。

②当母亲的手从我年少的脸庞上移走,我看到了更大的下张村的天空。春天下的村庄就在我的身后,那里住着祖母、祖父、大伯、叔叔。母亲说,我们回家吧。母亲的声音与春天的气息合为一体。回家吧,这个音节现在想起来,是急促而坚定的。但那时,我只单纯地听到这个词。母亲的衣裳六成新,很干净,我伸出小手拉住她的衣襟,就这样跟着母亲回家去,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③母亲跨过屋前的水渠回到了家中,而我则蹲在屋前的这一袭流水跟前。我常常长久地蹲在这里,要看上好长时间的流水。流水从东边流向西边,它的小小流动的水波不断地泛起来,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在另一段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脸庞。如果我在这里蹲的时间太长了,在流水中我的脸庞的倒影旁边会出现母亲或是父亲的脸庞。流水的一段很平缓,流速也很慢。我看着水面上小小的几乎看不出来的波动,我从这里还看到了白云飞鸟。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等再看到下一只飞鸟时,又得等很长很长的时间。

④父亲的双手从天而降,轻轻地把我提了起来。“回家!”父亲说。我不喜欢这句话从父亲的口里说出,我一直喜欢“回家”这个词从母亲的口里轻轻地说出来,这个词会因此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回家!”父亲说。这时我甚至来不及再看一眼重新飞临的那只飞鸟就回家去了。

⑤回到屋里的时候,我看到母亲已经坐在锅灶前生火做饭了。锅灶紧贴着北墙。灶膛里的火光透过青烟映到了母亲的脸上。那红色的火光波动着,时弱时明。灶膛里的火舌不时地向上冲出灶口。柴火的味道弥漫着整个屋子。有一次我听到了母亲的咳嗽。母亲咳嗽的声音很年轻,这一声咳嗽短促,清脆,它的振动带动着柴火中的炽热的空气。也只有这时,我实在地感到了自己的饥饿。这是童年的饥饿。这饥饿由米饭、柴火、母亲的被烟所呛的轻声咳嗽以及过去的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构成。母亲的声音从灶膛火光的照耀中升起:“娟娟,娟娟,娟娟。”母亲的声音照样很轻。她身后的柴仓,在平时我能闻到它散发着好闻的干柴草的清香味。但此时它被母亲的不多的声音和动作所覆盖。这时,我只看到母亲,而看不到其它的事物。有点暗的屋子里,坐在灶膛前的母亲的身子看上去比平时要小一些。而母亲很快就移到了锅灶前,锅里的蒸气冲出了锅盖,弥漫在母亲的周围。我在屋子里走了几回,然后坐在矮凳上,饥饿让我有点昏昏入睡。

⑥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坐在矮板凳上看着母亲。我喜欢看着母亲。这时我看着母亲是仰视她。母亲会不时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来抚摸我的头顶和脸庞。这时,她的手不再有粉笔的味道,而换了一种青菜似的淡淡的带湿气的清香味。

(选自《美文》

【小题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2】第②段为何说是“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小题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描写暗示母亲是小学教师,刚刚上完课下班回家。
B.以父亲说话、动作的简单粗暴反衬母亲轻柔、温和的形象。
C.母亲在家忙前忙后生火做饭的情境,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⑤段以灶膛的火光、弥漫的蒸气等描写烘托了母亲形象。
【小题4】本文以“儿童视角”展开回忆,请结合某一情景评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大山河远

刘醒龙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

3000年前,由西周都城丰镐西出200公里,抵达那时叫作西戎的平凉;2000年前,由大汉皇城长安西出200公里去往那时刚刚不再叫义渠的平凉;1000年前,由五代名城大安西出200公里来到名为大原实则野树萧条的平凉;在今天,由西安西出,还是200公里,追随雾中寒雁,到平凉那号称陇首地界的一处山坳,卢照邻诗里的马系千年树依然在那里!

一棵树生长得久了,便有些哲学意味信或不信,人是树的命运,树也是人的命运去平凉的路上,每隔一阵,就会有人提起那棵树,其间有见过那棵树的,更多是没有见过的。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与此行同样要去的公刘故里、峻桐山、大云寺和浸川人遗址相比,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

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面的花草也难得一见在绿色苔鲜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

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己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

平凉所处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无人区是近邻,那位在查果拉主峰值守的士兵,是否知道,邻居家有如此大的一棵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人在哪里,就有沃土在哪里。

没有叶子,也没有年轮,只有在大地上无限深扎的根须。这样的树,冰雪冻断弓弦,也冻不断一根枝条,台风吹折旗杆,也吹不掉一片叶子。由平凉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由查果拉舒展出去的青藏高原,有太多长不出树木的山野沟壑和坡滩。在没有见到平凉那棵树之前,人心就是那棵树而在没有树的地方,人就是树

毫无疑问,天下之树都生长在原野的空白处平凉这地名,命中注定为那棵3200年的大树腾出偌大空间。壮游不可无诗,登山,总得见树平凉那棵树,仅次于天下第一的轩辕庙内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轩辕柏和天下第二的浮来山定林寺内那棵银杏树在5000年的轩辕柏和4000年的定林银杏面前,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天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

在平凉城东锦屏镇的一处山坳,一切都是那样平凡,除了那棵树,万物都不曾有丁点儿异样。下了车,走上百十步,首先看到的树梢,正在生长着嫩芽。走近了些,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揭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黛走得更近时,那粗壮的主干像是一堵老旧的城墙,找不着那扇门就无法入得其内,只好低头环顾,看看如何绕过去。绕着那棵树走了一圈,又走一圈,然后再走一圈。一圈圈走下来,再看那棵树,这才有些明白,为何偏偏这叫国槐的大树,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即便是无数文人笔下的常客—松柳梅,也难担当如此桂冠。

山是一种生命,水是一种生命山水的生命是生机蛊然的万物赐予的,包括人,包括兽,包括花卉和篙草,苔鲜与地衣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育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接下来,这32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过又离开的人,都让这叫国槐的大树走得更远还有长空中的风云,还有天际里的鸿雁,甚至还有当今世界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都使这树朝向更悠远的未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一组排比句具体表现了3200年来平凉国槐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具有深厚而内敛的意蕴和情味。
B.去平凉路上的人们虽然提及平凉国槐的次数最多,但所说的话却最少,原因在于这些人缺乏文化和见识,认识不到这棵树的价值。
C.文章叙述海拔5138米的西藏查果拉哨所那位生病的士兵的故事,表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树能鼓舞人的精神,催人奋进,战胜困难。
D.文章把平凉国槐称为天下第三大树,主要是从它生长和存活长达3200年之久的角度来评价,并未刻意关注和考虑它的外形特征。
【小题2】文章中画横线部分是正面描写平凉国槐的句子,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为何说“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偶有出现,都曾在网上引起热议。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引发了人们的深切思考。
首先,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大量使用文言文的环境已不存在,白话文成为现代书面语交际工具。文言文力求简洁,往往造成文字简洁有余而清晰不足的问题。文言文往往使用单音字来表达现代以双音节为主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它以“之乎者也”构成了固定句式,又有宾语前置等多种语法现象,如“吾谁欺、不吾欺”等,而许多名物典章制度多运用生僻的词语和典故,这些势必成为人们使用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元典,都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文言文也影响了后来的白话文。第一,先秦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孔、孟、老、庄乃至其他先秦诸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遗产,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第二,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主要。以文言文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功臣。这些经典,因其简洁典雅的风格与凝练深刻的思想,仍然值得认真学习。第三,文言文和白话文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体交流过程中,少量文言文也逐渐渗入口语之中,使语言变得更为文雅、庄重,故白话也会有文雅和粗俗之分。现当代这些著名的白话文作家,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无不有着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我们要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增强自己的读写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最后,在适当场合和语境中使用文言文,能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但是,文言文的使用应该适度,否则就会增加阅读理解的负担。如杭州高级中学发布的120周年校庆一号公告,有81个注释,读者需要看着注释才能基本读懂公告,读起来会比较累。但如果这篇公告是在校庆晚会上表演的作品,就会显得更得体。
语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元素,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大众通行通用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规律。虽然文言文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适当学习和使用文言文及其作品,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价值。
(摘编自左洪涛《当代文言文与白话文关系之管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语的含义、语法以及典故等因素势必成为人们使用文言文与理解文言文的障碍。
B.以文言文为写作语言的先秦时期的元典,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影响至今。
C.文言文和白话文是有联系的,少量文言文的逐渐渗入,使白话口语也变得文雅了。
D.多读中华传统经典,多使用文言文,会使文章更加文雅、庄重、简洁,有说服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出现引起热议,提出如何看待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
B.文章首先分析了文言文的特点,指出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文言文面临的问题。
C.第三段从三个角度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文言文对后世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D.作者运用“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这一事例论证使用文言文要注意场合和语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多使用文言文,并为之创造环境,定会降低人们使用与理解的难度。
B.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多读多写,提高文化修养,才能传承优秀文化。
C.杭州高级中学校庆公告,在校庆晚会上表演就会显得得体,是因为听众的文言水平高。
D.历史规律证明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未来文言文价值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