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技术推动“绿色革命”

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转基因工程是这次国际农业科技部长级会议的热门话题。

东道主美国不仅是转基因良种和食品的发源地,也是当今世界上转基因良种、食品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在美国的主导下,会议对转基因良种和食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多数与会者认为,转基因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会上也有一些代表对转基因作物给人类可能带来的灾难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疑议。有人以转基因棉花为例提出,转基因的抗棉铃虫棉花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科技界权威人士反驳说,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即便这种假设的棉虫出现,我们也可以再改变棉花或作物基因,使它增加新的抗御能力。也有人提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另有专家反驳指出,转基因作物问世、发展已20年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给人类健康带来问题。美国孟山都公司副总裁罗伯特•弗雷利博士说,事实上,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应该更有利于人类健康并继续向这个方向探索和发展。他举例说,在日本由于人们常吃鱼,可以预防心脏病,因为鱼身上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那么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这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的转基因作物相继问世。美国科技界官员补充说,转基因作物由于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有利人体健康。他举例说,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另外,转基因作物还可以避免虫类给人类带来病毒。比如转基因玉米,不仅能排斥害虫,而且可以防止昆虫给植物带来的一种毒素———镰刀霉。牲畜吃了受这种毒素感染的玉米会染上致命疾病,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多数与会者认为,在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不能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它并没有强迫所有人接受。但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小题1】转基因工程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从文意看,不能体现“绿色”二字的含义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B.目前问世的转基因作物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
C.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D.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
【小题2】对转基因作物和食物有人持反对态度,不属于他们反对理由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B.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C.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
D.转基因玉米中的镰刀霉牲畜吃了会染上致命疾病,它也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转基因植物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B.也有人认为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这说明,一些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C.在日本,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某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D.在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时,我们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是不对的;勇于面对,正确选择,才是正确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是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人们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小题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电视台主持人因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低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出现后,新闻发布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任何人上微博传递的消息都可以称为新闻。
B.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记者和主持人开的微博,也未必就是最权威和公正的。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立意新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强,总是记着妈妈的教导:“做好自个儿的事”,赢得人们一致的称赞,因为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所以说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B.作者对主人公外貌、心理都没有作描摹,连对话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间接表达,去掉了一切虚饰,只留人生的本真,较好地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本质。
C.老板说“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他俩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个人才干更重要。
D.小说常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如开头用本家哥与强进行对比,中间用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与之进行对比,后面用助手来进行对比。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强”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从全文看,强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本文写高考落榜生强的成功经历,题目却定为“高等教育”,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 弟

黎 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啊,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说。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的脸上有点吃惊,又有点喜出望外。

“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地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D.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小题2】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应该是他吩咐保卫科科长不让她进的,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从思想观念的初步成熟到现实文人阶层的大量涌现,再到文士个性的分化流变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的典型士人,其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深刻体现出“文儒”发展的嬗变轨迹,并展示了不同的时代文化风采。

南北朝后期是“文儒”思想观念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与当时南北方的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其文化上的争锋实际隐含了争夺文化主导权的意味。此时的“文儒”还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知识阶层,但在思想观念意义上已渐趋成熟。他们不仅深刻参与到当时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建设中,而且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基础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文人个性。

盛唐时期是“文儒”型知识阶层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大量“文儒”型士人不断涌现,以张说、苏颋为代表的“燕许大手笔”式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物,作为时代文化心念的典型表现,深刻影响着当时著名文人的创作和思想。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无不受“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影响而具有其心态特征。苏颋之于李白“广之以学”的建议、张九龄对王维政治生涯与诗歌创作的影响都是如此,杜甫作为饱受儒学思想濡染的诗人,更是对“文儒”非常崇拜,其献三大礼赋的行为透露出的正是希望效法“文儒”而参与制礼作乐的政治期待。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百代之中”的中唐,就“文儒”的发展演变而言也是关键时期。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大力提倡,发掘出道德性理之义,彻底扭转了汉代以来以注疏治儒学的方向,对宋儒乃至明清的儒学思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汉宋儒学的嬗交强化了“文儒”文化影响的普遍性,重塑了我国宋代以后文人的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言,宋代文人兼具政治主体、学术主体和文学主体的三位一体。不过,个体文士作为“文儒”,虽然总体上是“三位一体”,却也各有不同侧重。如王安石之政治功利、苏轼之风流潇洒与-程之儒者敦厚,正说明“文儒”到此时已成分化之势,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综合形态,很难以一种简单的特征来概括。

明清时期的“文儒”型知识阶层大致延续两宋模式,分成在朝为官的政治型、修身治学的思想型和潇洒为文的文艺型三大群体。在遭逢时代变迁与政治浮沉的特殊背景下,他们会适当调适思想心态,寻求自我精神的安顿之所。

在“文儒”身上,那些优秀而坚毅的土人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充分彰显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滋养了一代代士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对我们今天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重塑中华文明的新气象与新格局也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启迪

(摘自2018年1月8日《光明日报》13版《文儒》)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儒”型知识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深刻体现“文儒”嬗变轨迹的典型人士。
B.南北朝后期,“文儒”在思想观念意义上已渐趋成熟,较为鲜明的文人个性已经形成,但还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知识阶层。
C.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受到“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影响,具有“燕许大手笔”式文化人物的心态特征。
D.宋代“文儒”已成分化之势,呈现总体上是“三位一体”又各有不同侧重的形态,这种模式在明清时期大致得到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统治者争夺文化主导权”论证南北朝后期是“文儒”思想观念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
B.第三段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证了盛唐时期是“文儒”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结尾揭示了研究“文儒”的现实意义。
D.文章主体部分按时代顺序安排,旨在集中论述“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的典型士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张九龄、王安石是“文儒”型士人,可作为其所处时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表现。
B.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作者并不同意王水照先生的“三位一体”观点。
C.“文儒”展现了优秀而坚毅的士人品格,这离不开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D.宋代以后,“文儒”思想观念既受到汉宋儒学的嬗变的影响,也受到时代变迁和个人际遇的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心里那盏油灯点亮

苏沧桑

①在雨声里,水碓声并不清晰。我先是看到了它的样子,静静躺卧在南方冬天依然青绿的田野中,石桥下,芦苇岸边。溪流卷起巨大的水轮,带动碓木和碓锥一起一落,捣在青石白里,发出“咿——呀——咚——”的声音,混合在细密急促的雨声里,像古琴声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高潮部分里A泗渡,低沉缓慢的音符,不细听是听不见的,听见后,听觉便跟着它走了。

②若有若无的水碓声中,我与善根B不期而遇。我从村外的农耕馆出来,打着伞走在通往村里的石头路上时,看到他打着伞,迎面向我急急走来。

③远远看见他时,我满脑子还都是农耕馆里堪称浩瀚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几百件之多。我用手机一张一张把每一件物品都拍了下来,包括菜籽、松果、玉米种,我想随时翻看无数村庄们正在远去的日常。曾经被视为神器圣物的农耕器具,正在被岁月抛弃,尽管上一秒还沾着泥土和肥料的气息,汗水或鲜血的咸味。

④石头路上,唯有我和他。初冬的田野像初春那么清新,大地盛开着无数绿色花朵,是一些蔬菜和一大片即将在两个月后开花的油菜。唯一的一座水碓响在石头路的左侧,然而大地上一切播种发芽、丰收加工,都已与水碓没有任何关系,它不再是工具,而是作为一道景观存在。水轮像一只巨大的眼睛,看着田野上蓬勃的农事,成了局外人。离它不远的农耕馆,灯光下陈设的农耕器具、生活用具,也像一只只眼睛,隔着玻璃与游人、与孩子们对视。镰刀锄头已经生锈,像老人黯淡的目光,与泥土、稻谷再也无缘了,像绝大多数村庄一样,再也听不到水牛背上的牧笛了。

⑤在田埂上,我们停下来攀谈了几句。我刚刚恋恋不舍离开的农耕馆,和他果然有关系,他是看门人兼讲解员。他叫祝兴华,七十多了,是村里唯一的管理员,负责祝家祠堂、文昌阁、江浙社、农耕馆这四个地方。他干过农活,教过书,当过铁道工,染过布,老了回村里。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善根”,是奶妈取的。

⑥你每天都要来吗?周末不休息吗?

⑦每天都要来,不来不行的。我也就是帮帮忙的。没有人管了,年轻人都出去了,就剩下老人家了。

⑧老伴呢?

⑨老伴在家烧饭,我工作还没完成,不能回家。

⑩他的语气里,有捧着烫手山芋扔不得的焦急无奈,又明显有一份自豪。

⑪与他道别后,我沿着溪流往村里走,水碓声在我身后渐渐消失。自汉朝起,南方北方,临近水流的村庄常会听到水碓声,加工粮食,碾纸浆,捣药、香料、矿石,夜深人静时,水碓房的油灯下,总是晃动着一个个劳作的身影。此刻,我脚下的东阳曾是三省交界加工粮油的首选地,集砻磨碌榨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水碓方圆百里首屈一指。而此时,石臼里并没有作料,近听,就能听清一声声空捣声,粗粝,坚硬,像一个空巢老人冬夜里的干咳,听起来有点痛。

⑫一个金黄色的大草垛,立在农耕馆外,应该是刚刚收割后的稻草堆成的。我把整个身子都靠了上去,果然闻到了浓浓的湿湿的稻草香,那一秒,我觉得回到了记忆深处的村庄、想象中的村庄。龙溪村村民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自古诗书继世、耕读传家。一个古老的村庄,一座桥,一条溪,半面断墙,一棵樟树,一个草垛,一大片油菜,两间青砖灰瓦的矮屋,一个美轮美奂的祝氏宗祠,一个C器宇轩昂的文昌阁,一个仍然萦绕着喧哗声的江浙社,一个静谧的观音阁,田野间响彻着水碓声声,人们的血脉里D浸染着翰墨书香,这是我梦想中的桃花源的模样。

⑬可是,我不想怀旧。真的。假如我是一个农家妇女,我为什么要怀旧呢?如果回到从前的从前,我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天没亮就得起床,蓬头垢面,挑水烧火做饭,忍着饥寒将谷子挑到村外的水碓房碾米,顶着烈日扛着笨拙的农具去田里劳作。哪怕洗个热水澡,都要付出繁重的劳作。一场微不足道的小病也许就会夺走自己或亲人的生命,怀胎生子更是过鬼门关。

⑭这也让我想起自古以来乡野中的一代代母亲,在无比艰辛的漫漫时光里攀爬,花容月貌迅速枯萎,脊背早早弯曲,指甲里总是藏着黑黑的泥垢……都说从前慢从前好,其实错的不是现代科技的进步,而是人心不古——忘本,贪欲,不耐心,不诚实,不再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⑮记得住乡愁,有时,只需把心里搁置已久的油灯擦一擦,点亮。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泅渡
B.不期而遇
C.器宇轩昂
D.浸染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细雨里水碓动感十足的样子和摄人心魄的声音,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
B.农耕器具正在被时代无情地抛弃,有很多已经进入博物馆,失去了作用和价值。
C.文中插叙善根的人生经历,叙写他与作者的对话,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旨。
D.文章第⑫段描写作者想象中的村庄,诗书继世、耕读传家,诗意美好,引人向往。
【小题3】请赏析第⑪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对于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作者持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