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小题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小题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3 03:5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溯源
①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②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所注引的《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③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④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⑤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⑥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⑦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对“中秋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B.“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C.“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D.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作者考证典籍,解析了中秋的原意,指出了现如今很多关于中秋节形成时期的谬误。
B.第③④段,作者举例论证,证明中秋习俗在唐代就已在百姓中广泛流传。
C.第⑤段,承上启下,引出本文关于中秋溯源的第二个话题,即关于中秋和月亮的联系。
D.第⑥⑦段,综合分析了中秋节与月亮建立联系的原因,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与除夕、端午齐名的重要节日。
B.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C.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D.《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节缘何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

①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个东亚、东南亚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在今天,欧美国家和地区,每年与中国同步共度端午佳节,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端午节的输入国与原生国一起,共同参与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②以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两项节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曾几何时,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粽子还是一种奇怪的食物,而现在,粽子已走出中国,闯荡世界。从制作成分到包装形式,海外的粽子与中国的粽子可谓大相径庭,而不同特色的粽子恰恰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融会贯通的一个最佳体现。再说龙舟赛,这项端午节俗活动已在不少欧美国家落北生根。在德国,端午举行龙舟赛已经有20年的历史,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端午龙舟赛。在美国,已有数百只龙舟队。哈德逊河上的龙舟比赛,已成为纽约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

③首先,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端午节重大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由此,也确定了端午节由中国原生,到多国共生,再到人类共享的文化功能属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成为时代需要。

④其次,端午节蕴藏的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重要价值。端午文化,讲究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体现着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行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挂菖蒲、洗菖蒲浴、戴长命索、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保健卫生,延年益寿,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

⑤再次,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粹主义等各种挑战不断,“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言行,只会将世界引入歧途。不同文明实现和合共生,才是世界应有图景。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担当,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为文明和谐相处提供独特的思想启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文化的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随着文明互鉴交融的更加深入,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繁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必将照进世界更加美好的现实。

(摘自《东方时评》,2019年6月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发展逐渐向国外传播,实现区域共享。
B.“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的前提条件。
C.端午文化体现人们对于吉祥平安的美好诉求,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是其精神。
D.如今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因此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以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证明当今已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
B.第④段从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来论证端午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价值。
C.文章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应有图景进行论证分析,突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从多角度逐层深入地剖析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原因。【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特色的粽子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外共同参与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端午节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中华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之需。
C.当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诉求。
D.端午文化在海外影响越来越大,证明中华文明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并运用了比喻、反问、托物言志等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永恒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之情。
B.文章说“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经常写有关宗教方面的内容,并由此使读者联想到与宗教有关的事情。
C.作者认为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从内容上来说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性的展示,因而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
D.作者在文中说现代派作家的作品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这实际上是从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看法。
E. 文章把现代派作家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逐层清楚地指出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上的不同。
【小题2】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一文中盛赞托尔斯泰没有围栏,没有墓碑,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的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坟墓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结合你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选文标题《永恒的托尔斯泰》的理解。
【小题3】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认为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与托尔斯泰相比不是真正文学大师的理由是: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快乐

钱钟书

①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的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初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②“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③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④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⑤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多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的诗集《禁锢的生活》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⑥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节选自作者1941年出版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有删节)

补充材料: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止,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小题1】下列有关“快乐”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快乐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人生的动力,它可以使人忍受痛苦,保持乐观。这种向往和追求贯穿整个人类的历史。
B.虽然肉体上受到了舒服痛快的物质刺激,人们能感到快乐,但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
C.精神可以战胜物质,所以面对“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千灾百毒”的苦难,有人毫不计较,依然保持着一份乐观。
D.写《先知书》的所罗门、写《海风》诗的马拉梅,以及苏东坡,都能从痛苦中寻找快乐,把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一句“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与第二自然段中“永远快乐”“荒谬得不能成立”是从同一角度论述的同一个道理—欢娱嫌夜短。
B.第三段划线句比喻形象鲜明,意蕴深刻,体现出一种高卓的智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面对快乐的诱惑而无怨无悔的揶揄和嘲讽。
C.第四段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寓谐于庄,阐发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D.第五自然段引用苏轼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恰当地说明病痛能够洗涤灵魂,活得快乐,别有一番风味。
【小题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每一段中都具有的喻证、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议论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情趣。
B.本文笔法自然严谨,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五段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就与第三段“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有一定内在联系。
C.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很多古今中外把忍受痛苦化为享受快乐的例子,但这种转化是否有效呢?作者的态度是肯定的。
D.本文属于典型的学者随笔,所用材料丰富而高深,对快乐的思考步步深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鲜明地指出了通往快乐的途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不再从家庭获得,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
C.在道德、法律规范体系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鲜明特色。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第二段提出观点,然后阐述两种社会诸方面变化,得出社会道德基准必然变化的结论。
C.全文围绕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着重论述了当前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D.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顺序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C.随着现代社会个人地位的凸显,制定并践行着眼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基准也重要起来。
D.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显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