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小题2】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小题3】(小题3)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3 04:0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作为古代识文断字基本功的吟诵也成了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寻求文化认同、发思古之幽情的凭借,吟诵或被人看作是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娱乐项目。但是,真要发扬古代读书人的这个传统,却需要更加严肃的态度。 
吟诵,是一种在音乐上比较无形的读书方式,并没有什么准确清晰的腔调界定。中国古代的吟诵,包含“吟哦”“吟咏”“诵唸”“弦诵”“吟唱”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今天虽然无法再区分得如此细致,但吟诵的本质还应该保留,那就是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调。 
古人通过吟诵来传达书本里的文字内涵。旧时一字一音没有太大起伏节奏的读书方式被称为“诵唸”。诵唸是依字行腔的自然调子,介于“念”与“吟”之间,在尾句又有拖腔儿,类似“唱”。诵唸的声调高低皆由老师亲口传授,调子虽然质朴却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视唱练耳。从诵唸经学古文入手学习是古来传承经典的标准途径。 
作为开蒙教育的读书吟诵不仅是最基础的视唱练耳,其独特的声腔和自然节奏也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歌唱艺术的基石。词学原始声调是格律式的词牌腔格,至今保留着唐宋音乐声腔的余韵,有少量词牌音乐依然存在南曲引子中。有些词牌,不但有宫谱传世,而且目前还在传唱。虽然在唱法技巧上不可能完整地保留宋人原有风格,但从中基本可以窥见最原始的唐宋遗音。因此,在吟诵词牌时自然会有古歌演唱痕迹与拖腔悠长等特点。这种吟诵要按照字格、断句、拖腔等几个环节依照字音不断“做腔儿”才能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在自然规律的腔调中就能较为自如地体现出文辞意境。因此,吟诵词牌大多有潜在的歌唱情节,但这种清唱的风格与古诗、绝句、律诗以及乐府诗等腔调有所不同,更不是随意套唱就算是吟诵调。 
近代以来,西化音乐课程是对学习古法吟诵的极大伤害。西方音乐视唱练耳法训练共鸣而不求咬字,经过如此训练后的“声歌范儿”严重影响着吟诵的出字、行腔、归韵等问题。凡是经过声歌以及用简谱或五线谱训练过的学生在吟诵方面注定有洋歌味儿! 
古代读书人所用的官话系统与当今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也是推广传统吟诵难以跨越的一道坎。近六十年来话剧和电台播音废止国语一律改用普通话,而古文、诗词朗诵在此基础上多出现直白粗犷的风格,特别是在“文革”时的“三突出”时期。此时的播音、话剧、电影等艺术表演,在基础训练方面的功课就是西式视唱练耳,这种求共鸣音的美声审美要求一直被大多数诗词朗诵者遵循,评书、曲艺说唱、戏曲念白等中国古来自己的朗诵系统却被废止。因此朗诵古文、诗词从根基上就没有按照书房中的悠悠古韵发展,虽有学之士借鉴些古诗吟诵特点,但终属本末倒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吟诵成了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现代人可以凭借它寻求文化认同,并以此抒发自己思古之幽情。
B.到今天,形式多样的吟诵的腔调已经无法细致地区分了,但吟诵的本质
——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腔调值得保留。
C.吟诵是古人识文断字的基本功,是一种带有独特声腔,在音乐上比较无形的读书方式,它包括吟哦、吟咏、诵唸、弦诵、吟唱等。
D.现代人只是把吟诵当做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娱乐项目,但是,要发扬古代这一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我们有更加严肃的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传承经典,一般从诵唸经学古文入手。诵唸的声调高低由老师亲口传授,一字一音,没有太大的起伏,介于“念”与“吟”之间。
B.读书吟诵是古代用作开蒙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吟诵可以给练习者传达书本里的文字内涵,而吟诵的调子则可用来视唱练耳。
C.有些词牌音乐存在南曲中,有些词牌有宫谱传世,现在根据宫谱唱词本质上就是古代的吟诵,可让人感受最原始的唐宋遗音。
D.吟诵的独特声腔和自然节奏,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歌唱艺术的基石。吟诵词牌大多具有潜在的歌唱情节,但不是随意在唱就算是吟诵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六十年来,废止了以评书、曲艺说唱等为代表的传统的朗诵系统,追求共鸣音的美声审美要求;改用普通话进行朗诵,多呈直白粗犷的风格。
B.吟诵词牌与清唱的风格不同,它讲究按照字格、断句、拖腔等几个环节依照字音不断“做腔儿”,具有古歌演唱痕迹与拖腔悠长等特点。
C.在“三突出”时期,诸多艺术表演的基础训练方面的功课采用西式视唱练耳,训练共鸣而不求咬字。这样训练的学生吟诵时带有洋歌味儿。
D.近代朗诵古文、诗词从根基上没有继承古代的吟诵传统。给学习古法吟诵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西化音乐课程的开设和普通话的推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出版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便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基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出版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则是为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这就发生一个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接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事、史料还原,还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莫属了。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则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修订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即本来的错误和发现新材料而证明出来的错误。尽管原著修订后更名再版时增加了些新篇目,但《红楼梦辨》还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红楼梦辨》初版肯定与上世纪50年代特殊时代环境下又增订再版的《红楼梦研究》思路不同,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删除了胡适的序言。通过对原著初版、增订再版前后变化的细致深入考查,可以见出作者红学观念移步换形的轨迹走向。

(节选自赵建忠《影印红学要籍的学术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作为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对后代索隐红学有很大启发,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B.蔡氏以后的索隐红学中,影响较大的是景梅九的作品,他的《石头记真谛》是以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为终极目的。
C.因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索隐派易于在解释作品时以意逆志,牵强附会。
D.民国时期红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派别,他们都重视对作品情节的考证,且倡导“回归文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景梅九自序中的话,意在证明《石头记真谛》融入了作者沉痛的民族情绪。
B.开头讲蔡、景红学研究成就,是为探讨“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提供前提支撑。
C.讲“索隐”方法在史学领域里的运用,是为了与后文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相类比。
D.作品一旦形成,与“本事”便无关联,这样的理论足以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记真谛》是景梅九受《石头记索隐》的启发而著述的,自然与它一脉相承。
B.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竟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
C.以意逆志,是被写进教科书的鉴赏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易生牵强附会。
D.《红楼梦研究》删除了胡适的序言,调整了研究思路,修正了所谓的“错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这种悟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质尤其在中国禅宗中得到典型的充分的呈示。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总体上说,以儒道释特别是中国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康德所划定的“感性、知性、悟性”的认识框架,超出了康德将理性视为认识的最高形式的观点,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因此,感性、理性、悟性应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要素,它们都不可缺少。
(摘编自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格物致知”和道家的“玄览”是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
B.悟性思维方式在禅宗和佛教中有很多体现,为了开悟,需要“菩提”的智慧,方能悟到“涅”的真理。
C.中国禅宗的悟性理论超出了康德的认识框架,进而也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
D.康德建构的人类认识模式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而容纳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禅宗的“悟性”思维,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
B.文章以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理性主义”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中国传统哲学“悟性主义”的价值。
C.文章从中西哲学视角审视东方悟性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
D.对于认识模式,文章先交代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接着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最后完善了认识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用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理解中国传统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秘主义的、直觉的存在。
B.只有读懂精密详尽的佛教义理,从而在刻苦修行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悟性体验,才能觉悟真理实相。
C.鉴于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由此可知未来文化就不应是“西方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D.悟性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对悟性思维的梳理和挖掘,也是对原有人类认识结构的补充和丰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因扰京剧很久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句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浙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现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精神? “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要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系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许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B.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C.“技”是在将“意”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
D.“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何题。
B.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
C.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
D.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
B.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规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C.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D.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并不完美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全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各种创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
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脆弱的网络安全,计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名誉或牟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
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国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其中,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对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
B.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
C.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
D.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突出。
B.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4.5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C.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
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现,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
B.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可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C.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契机。
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