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交易,因为它回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交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费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小题1】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 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 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3 03:5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
“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机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地图中的文化与历史

①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网络下载非常方便和普及的时代,因此有人担心实体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有人预言CD这种载体会彻底消失。事实上,人们最应该担心的恐怕是传统的地图。如今,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出国度假时,已经不会再带着纸质地图用以认路了,他们只要 掏出iPhone轻轻点几下,就可以获得任何信息。习惯于只携带移动电话出行的年轻旅行者正在使传统的地图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我们现在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应该仅仅是对某一片特定区域的客观科学的记录,它必须严谨如卫星所拍摄到的照片一样。而过去,地图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手工绘制作品,且有着各种不同的主观色彩,因为对于同一个地方而言,不同的地图表现出来的内容会千差万别。如今,人们加诸地图的主观性正在逐渐消失,人类随之失去的,也是地图蕴含着的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③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呢?这就是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杰里•布洛顿在新书《12幅地图中的世界历史》中讨论的问题。作者深入调查了上至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图绘制研究,下到如今风靡的Google地图,并在书中分析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地图绘制工程是如何影响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布洛顿的书中包含了12幅人文价值厚重的地图,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世界地图。他认为,地图绘制的历史甚至比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更长。13世纪末以来,人类普遍接触过一个地理知识方面的说法,即耶稣的受难地耶路撒冷是地球所处的中心位置。当然,这是由神学指定的,并不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很长时间才慢慢接受了经过科学研究才确认的地理学方面的各种知识。

④1973年,德国历史学家阿诺•彼得斯绘制了著名的彼得斯地图,他强烈地反对地理学家墨卡托将欧洲作为地图中心的传统的地图绘制方式。墨卡托地图    反映了各个大陆的形状,   扭曲了各个大陆的大小比例,  彼得斯地图中各个大陆的面积比例基本上接近于地球表面陆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对于习惯于墨卡托地图的人来说,彼得斯地图中的非洲显得又大又长,正如布洛顿在书中所解释的,彼得斯的地图强调了非洲,因此新地图被很多援助机构用来作为鼓励大家重视非洲的最好教材。当时,有很多其他地图绘制者并不接受彼得斯的这种绘制思路。

⑤布洛顿的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地图,但这并不是一部地图绘制通史。这本书的重点还是在世界地图上,并通过世界地图阐述了历史上那些野心勃勃的宏伟的政治行为:包括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宗教信仰变革和皇权的变化等。布洛顿的书中提到了卡西尼家族四代人绘制详细的法国地图的故事。卡西尼家族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晚期,根据科学的原则,使用精确的基线和三角测量,精准地确定各个具体方位之间的距离。当时,全国范围内很多调查人员和信息搜集人员参与了这个巨大的工程,这是18世纪应用科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促成了后来全国地形测量局这类专业机构的诞生。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些政治因素——这个计划一开始是由法国的君主政体提供支持的,但后来又被抛弃,最终是在革命政权时期完成。好在这个工程最终绘制成功了非常完整而准确的法国国家地图,这张地图在推动法兰西的现代意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⑥布洛顿书中的另一个主旨是,地图绘制更应该关乎文化和政治价值的反映,而不仅仅是地图本身的正确性和客观性。但卡西尔地图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恰恰于他们在绘制地图过程中的精确测量和不厌其烦的数据核对。对卡西尔地图的绘制者而言,政治目的完全处于次要位置。毕竟,在中世纪以后的世界,客观性是人类尤其重视的价值之一。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第④段空格处应选择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 因为 而B.因为 所以  但
C.即使 也 那么D.虽然 但是  而
【小题3】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的主观色彩越来越淡化。
B.地图历史的发展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史的写照。
C.传统地图其实比现行的地图更有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D.现行的地图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事物的客观性。
【小题4】文中布洛顿的两个观点分别是
【小题5】第④段中所叙述的事实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从全文看,第②段划线句中的“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指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签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 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马》《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瓦釜雷鸣” 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B.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D.“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说明那时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痒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理想态度,拥有健康、高尚情操。
B.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向群体和国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体分析。
B.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C.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晰且具辩证性。
D.文章认为审美不是道德,却能孕育并涵养道德,这是论述美与善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美是源发意义上人性向善的内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B.所谓以美储善,是基于美与善的差异而提出,指通过美来生发、涵养人性中的善。
C.中国传统儒家推行礼乐教育,就是利用了美对人性之善的滋养和化育作用。
D.通过美育达成由美向德的生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