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同时,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并不奇怪,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尤为复杂。
(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转基因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
B.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C.转基因技术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生物体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生物技术。
D.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各种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同时还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还是人类用来改良作物的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这些过程实质上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B.自然状态下的基因转移通常是借助自然媒介来实现,而转基因生物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的产物。
C.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争论,这种争论已涉及到知识产权、宗教和政治等更多范畴。
D.现代转基因技术优于传统育种技术,它提高了基因转移的效率,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且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实际应用。
C.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按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
D.虽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使得转基因产品拥有了许多优点,但转基因产品的确还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9 03:0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者可以自负之处
夏丐尊
文艺不但在创作上是人的表现,就是在鉴赏上也是人的反映。浅薄的人不能写出好的文艺,同时浅薄的人也不能了解好的文艺。创作与鉴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事情。日本厨川白村在他的《苦闷的象征》里,曾把鉴赏称为“共鸣的创作”。真的,鉴赏也是一种创作,不过创作是作家自己表现,鉴赏却是由作家所表现的逆溯作家,顺序上有不同而已。
真有鉴赏力的读者应该以读者的资格自负,不必惭愧自己并非作家。在艺术的各部门中,最容易使人发生创作野心的,要算文艺了。听到名曲的时候,看到好绘画、好雕刻、好戏剧的时候,普通人都只以听者、观者自居,除了鉴赏享乐以外,不会发生自己来作曲弹奏、自己来执笔运凿、自己来现身舞台的野心。对于文艺可不然。普通人只要读过几册文艺书,往往就想自己试作,不肯安居于读者的地位。因为文艺所用的材料是我们日常习用的语言,表面上看来,不像别种艺术那样对于材料须有练习功夫与专门知识。可是要知道,鉴赏是共鸣的创作,这是就心情上说的。实际的文艺创作到底要靠天才,不是普通人所能胜任。文艺所用的材料虽是日常语言,似乎不如别种艺术那样需要特别素养,但是,语言文字的驱遣究竟要有过人的敏感和熟练才行,这也不比别种艺术来得容易。再说,文艺是作者的自己表现,作者自身如果没有特出的人格(这并非仅指道德而言),即使对于语言文字有了特出的技巧,也还是没有用的。
文艺鉴赏本身自有价值,不必定以创作为目的。这情形恰和受教育不必定以做教师为目的一样。不消说,要做教师,先得受教育;要创作文艺,先得鉴赏文艺。可是创作究竟不能单从鉴赏而成功。不信,但看事实。每年从各国大学文学科毕业的,合计起来总该有几万人吧,他们当然是研究了文艺上的法则,熟谙了语言文字的技巧的了,当然是读破名著,富有鉴赏力的了。然而他们大多数没有成为作家!全世界成功的作家还是寥寥可数。并且,成功的作家之中,有些人竟没有入过大学。俄国的当代名小说家高尔基是面包工人出身。有些人虽曾入过大学,却不是文科出身。俄国的契诃夫是医科出身,日本的有岛武郎是学农业的。
鉴赏文艺未必就能成为创作家,这个话似乎会使诸君灰心。其实只要能鉴赏,不能创作也没有什么惭愧,因为我们由于作品的鉴赏,已经与作家作精神上的共鸣了,已经把自己提高到和作家相近的地位了。真有听音乐的耳朵的,听了某名曲所兴起的情绪,照理该和作曲者制曲时的情绪一样。所以就某名曲说,在技巧上,听者固然不及作者;可是在享受上,听者和作者是相等的,只要他善于听。
作家原值得崇拜。自己果真有创作的天才,不消说,自然应该把它发挥出来。但是,接近文艺的人个个要想成为作家,那究竟是不可能的事。与其做一个无聊的创作者,宁可做一个好的读者欣赏者。我们不必为不能创作自惭,还该以好的读者、欣赏者自负。
(选自《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小题1】下面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在创作和鉴赏方面都是人的反映,浅薄的人既不能写出也不能了解好的文艺。
B.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文艺最能引起欣赏者创作的欲望,因为它的材料是日常语言。
C.成功的作家首先必须是好的鉴赏家,然而,懂得鉴赏文艺却未必就能成为创作家。
D.作为普通人,不必惭愧自己不能创作,应该为自己能成为真有鉴赏力的读者骄傲。
【小题2】根据文意,以下对“文艺鉴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鉴赏也是一种创作,但它与作家创作的顺序是有所不同的。
B.文艺鉴赏是由作家所表现的逆溯作家,进而与作家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文艺鉴赏是创作成功的基本保障,因为它能够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D.文艺鉴赏本身自有价值,甚至可以把读者提高到和作家相近的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绘画、雕刻、戏剧等艺术门类,普通人只以昕者、观者自居,因为这些艺术需要特别的素养,不是普通人所能胜任。
B.要想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作者不仅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过人的敏感和熟练,还需要具有特出的人格。
C.全世界成功的作家寥寥可数,并且与他们是否上大学、是否学文科没有直接关系,可见,天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
D.对于一种艺术而言,创作者在技巧上会高于鉴赏者,可是鉴赏者只要有足够的鉴赏力,就可能获得与创作者相等的享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中国低碳经济
①按照气候组织的说法,中国已经领跑低碳经济。根据他们的报告,最能说明中国领跑低碳经济的行业当属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中国的风电装机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突破1千万千瓦,赶上印度,成为亚洲第一,预计到明年还将超越德国和西班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榜眼”。
②在此仅一周之前,中国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称“电监会”)公开了一份中国的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在肯定中国风电发展成效的同时,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诸多问题。例如,中国的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的选用和局部工艺改进,没有形成掌握风电整机总体设计方法的核心技术和人员队伍,变流器、轴承、变浆距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此外,中国企业“组装”出的风机,产品质量和运行可靠性都存在问题,国产机组可利用率与国外同类机型的机组相比明显偏低。即使是气候组织,也指出中国企业与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中国风机制造的领头羊金风科技公司,研发费用“绝大部分用在了样机上,而样机成本的90%以上是零部件采购”。
③被气候组织视为中国低碳经济另一亮点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同样不容乐观。的确,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业,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在2007年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时任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的Alexander Karsner曾举出无锡尚德的例子,试图说明中国的低碳技术已经很先进,并以此怀疑中国要求发达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合理性。但无锡尚德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光伏发电相关技术方面占据领跑地位。在光伏发电的上游,即多晶硅材料的生产中,中国企业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更有甚者,一些多晶硅企业将四氯化硅等有毒的副产品直接倾倒,带来了严重污染。
④过去几年中,风电和光伏的超高速的增长,重复建设,容易埋下祸根。以风电为例,由于缺乏电网发展规划的支持,很多地方的风电无法外送。在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300多万千瓦,但其风电的送出方式至今未落实。电监会的调研报告还描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由于风能资源评估偏差、风电场布局不合理、设备选型不当等因素,中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亏损。
⑤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煤技术,理应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但是,与建设新的风电场相比,开发清洁煤技术要困难得多。此外,如何降低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能耗,控制其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影响着中国低碳经济的未来。
⑥实际上,气候组织的报告对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策引导,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单纯依赖行政管理手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将出现长期动力不足的情况。如果未来政策能更注重整体战略协调、更强调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可执行性,鼓励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市场化手段调节、促进商业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创新,那么低碳市场将得到更快更稳的发展。”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风电发展的问题”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风电技术在核心技术、人员队伍和关键设备等方面,对进口依赖程度高。
B.中国企业“组装”出的风机可利用率与国外同类机型的机组相比明显偏低,说明国产机组产品质量和运行可靠性都存在很大问题。
C.由于风能资源评估偏差、风电场布局不合理、设备选型不当等因素,中国风电场都经营困难并且出现亏损。
D.中国风机制造行业整体水平偏低,还停留在“组装”阶段。即使是金风科技公司这样的行业领先企业,也没有形成掌握风电整机总体设计方法的核心技术。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风电装机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突破1千万千瓦,预计到明年还将超越德国和西班牙,这足以证明中国已经领跑了低碳经济。
B.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光伏发电相关技术方面占据了领跑地位。
C.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煤技术,是当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任重而道远。
D.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政策的引导,必将会出现长期动力不足的问题。要想赢得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优化。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风电和多晶硅“大跃进”,让国外的相关企业和设备提供商成为了大赢家。
B.光伏发电的上游企业在生产中可能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因此不能把光伏发电作为新的清洁能源加以大力推广,应立即停止。
C.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就连多晶硅材料的生产中,中国企业也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
D.中国的常规能源利用还存在着能效低、污染重等问题,靠单纯地发展新能源,并不能解决现阶段能源利用上的诸多问题。

同类题3

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当时中华民族的精英人士,对家国恨铁不成钢,骂几句祖传典籍,说点“砸烂”、“打倒”之类的话,也确实是出于一种责任情怀和担当意识。不过有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今天看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家道衰落了,不定全是那些祖传典籍惹的祸嘛。历史,是一个复杂得不能用任何单一方式注解的复合体,任何企图用简单话语归纳历史的做法都是粗暴的和捉襟见肘的。同样,在今天这个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华家邦兴盛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什么典藏翻出来都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种“夜郎自大”式的“笑傲江湖”。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更需要悉心阅读,理性梳理,全息认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美好、持续地活在一个既不自失,也不盲从的精神家园中。
   在当下,要想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从触摸原典开始。
   曾几何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地“花开遍地”,大小书摊,琳琅满目。几千字的原典,能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你方抡罢我方拍,其中有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也有“文抄公”、“瞎蒙公”之流,更有“膨化酥”、“注水肉”之类。总之,借经典的灵堂,哭自己恓惶者居多,如果一味地想从这些被彻底稀释的“软阅读”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味汁液,多半会倒掉胃口,甚至完全看轻典籍的价值,直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其实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开始。孔子是一种开始,他从周文化原典开始,孟子也是一种开始,他由孔子开始,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又一种开始。这种开始都有从原典出发的特征,梳着梳着,后面越来越粗的辫子,就未必还是原来的那缕头发了。今人梳出的一些“花辫子”,更是焗、烫得油汪水亮,再硬接到孔、孟者的发髻上,文化的庄严感顿失,想要发扬光大,岂不贻笑大方。
   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更是牛头不对马面,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生生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让人读后哭笑不得。问题都出在我们总是怀疑别人的判断力,总是想给人一个现成的思想让人“就范”。因而,便搞出了许多非驴非马的“精心”篡改。这种篡改的结果是:传统的似乎很现代,现代的似乎很传统,让人更加难以对这些典籍有好感。至于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就更是远不止“三俗”,读后只会让人对这些被阉割的传统经典敬而远之。
   读中华原典,不仅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更是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
如果不读原典,就难以还原出一位先哲的生命质感。任何学术,远离了人性温度,就变得枯燥乏味,形同僵尸了。无论读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性情的无处不在,也是他们能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触摸原典,其实更是触摸先哲们性情深处的本来温度,从而准确把握精神光源对现实世界的可能照耀。如果直接用现代话语进行勾兑,这些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便荡然无存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正面阐释“对经典须怀温情和敬意”的一项是( )
A.对自己的文化认知,将典藏夸大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不能用粗暴的、捉襟见肘的简单话语归纳历史。
B.要从触摸原典开始全面地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尤其要用尽所有的精力阅读,理性地梳理,全面地认识、了解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
C.若是一味地想借经典来为自己的惊慌和烦恼哭泣,从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汁原味,大多会倒掉胃口,甚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D.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令人啼笑皆非。《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情况下,精英人士面对祖传典籍痛骂几句,是出于一种责任和担当。
B.触摸原典是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途径。文章用“注水肉”之喻,批评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的不正确做法。
C.一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却被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想用一个现成的思想去束缚人。
D.本可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一旦直接添加进现代话语的元素,那么这可触摸的人性温度也许不复存在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应持理性态度。把几千字的原典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不免令人产生“瞎蒙公”、“膨化酥”等嫌疑。
B.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从原典出发的“开始”,后来逐渐地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文化的庄严,想要发扬光大之,简直是贻笑大方。
C.许多非驴非马的所谓精心篡改,使得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起来,让人难以对被篡改的典籍有什么好感,相反的只会令人对典籍敬而远之。
D.读原典就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和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也就是把握先哲们的精神及其影响;不读,则很难还原出先哲的生命质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张吉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知识”正分离为知识与文化,区别明显。
B.一般来说,知识以物为本,求真且无国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和通用性。
C.当今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追求知识是必须的,对求知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D.知识是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对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作用并不大。
【小题2】文化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3】实现知识与文化的融通,对人类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