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
郭莹
①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②“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③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④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⑤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⑥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贵和尚中”思想在中国人处世中有哪些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2:4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三部中均设置有较多关于“吃”的情节,但又有所不同。其中《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贵族阶层锦衣玉食的口腹之欲,而《西游记》《水浒传》则反映了中下阶层的饮食状况。在这两部书所设置的情境下,“吃”成了书中人物非常重要的诉求,同时也成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要素。
在《水浒传》中,108将虽然上应天星,但一旦跌落凡尘,繁华褪去,或沦为犬马奔走的中下级军官和胥吏,或僻处乡间营营于渔猎,或落魄为城市贫民,过得并非什么“高大上”的生活。因此在英雄际会时,互通名姓、各抒仰慕之忱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一起吃喝一顿。鲁达遇史进、遇林冲,宋江遇戴宗、李逵、武松,柴进遇林冲,吴用游说阮氏三雄等,莫不如此。究其原因,大概一则是满足口腹之欲,二则是通过共饮食示以有福同享、肝胆相照、意气相投。由此可以想见饮食在书中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因为过于强烈的吃的诉求,书中的英雄形象甚至因此蒙上了灰色。比如说时迁偷鸡,武松、林冲都曾恃强抢夺别人的酒食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武松际遇施恩。武松与施恩素未谋面,谈不上什么惺惺相惜。与张都监、张团练等比起来,施管营也绝非正义的代表,他们同样是鱼肉良善、称霸一方的豪强。但武松入狱之后,因感于施恩所管待的几顿酒食,便心甘情愿供其驱使,沦为豪强争胜的打手。
书中的众好汉之所以投身于江湖,除了少数如鲁智深、林冲那样走投无路,必须借以栖身之外,满足口腹之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很多人投奔梁山的最初目标诉求之一,往往是朴素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正如阮小五所说:“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随后才渐渐上升为替天行道的使命感。与此相对应,梁山自王伦时代起就在作为入伙接引处的朱贵酒店建立了分例酒食制度,以示接纳英豪、推诚相待。
至于吃在这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如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因人肉包子际遇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鲁智深饱食酒肉后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七星聚义取生辰纲、浔阳楼题诗等。甚至还因为鼓上蚤时迁偷鸡吃,引发了梁山和祝家庄的对峙;因阮小七偷吃御酒而导致招安流产。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或者有尊崇的前身,或者有繁华的过往,但一旦际会于关山迢递、波诡云谲的取经路,芒鞋破钵,烟蓑雨笠,面对的其实是比下层平民还动荡不定的生活。因此在书中萦绕的是饥饿感。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每日为三餐发愁。
孙悟空的取经之路其实始肇于偷吃蟠桃和因为不能侧身神仙的美食聚餐而大闹蟠桃会;猪八戒则源于在醉饱后的色欲心作祟;至于沙悟净,则是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名贵餐具琉璃盏,实实在在上演了“杯具”。
在取经路上所遭遇危厄中也有一些是因为吃而惹的祸,如唐僧误入盘丝洞和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甚至可以说,书中之所以能设置出遭遇八十一难,很大程度上就缘于众妖和唐僧之间吃和被吃的矛盾。取经结束后,取经团队中重要成员猪八戒得到的奖赏,就是受封为净坛使者这一可饱享口腹之欲的品级。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中的一种,而吃则是生理需求中的要素。美国历史地理作家、著名学者房龙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因饥饿而觅食的记录。”在人类发展史上,吃一直是个大问题。
可以看出,这两部书的作者其实有很深的关于吃的情结。这大概和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状况、作者所处社会阶层乃至生活经历有关。吴承恩和施耐庵均非“高富帅”,吴承恩在大约40岁时才补得一个岁贡生。他平生所做过的官职不过是区区浙江长兴县丞,最后还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他晚景凄凉,以卖文为生,很多作品因此散失。施耐庵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乱世,在写《水浒传》时,因为遭逢战乱而不得不四处流离。对此他曾写有“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的自况诗句。
(摘编自隋淑光《舌尖上的<水浒传>和<西游记>》)
【小题1】下列对《水浒传》中与“吃”相关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来自中下级军官、胥吏亦或贫民,因此,“吃”是书中人物的基本诉求。
B.《水浒传》中很多人物都将饮食放在重要地位,比如在英雄相见之时定会在一起吃吃喝喝,以示肝胆相照、意气相投。
C.《水浒传》中武松因感念施恩在他入狱后的酒食款待而听其差遣,可见武松知恩图报,但却使其英雄形象受损。
D.《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投奔梁山,最初的原因之一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后来才上升到了替天行道。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中有大量的情节发展与“吃”密切相关,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迁偷鸡等。
B《西游记》中萦绕着一种饥饿感,因为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必须面对动荡不定的生活,他们也都是因为“吃”遭遇厄运。
C.《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人跟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最初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因为“吃”而惹来祸端。
D.《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于众妖与唐僧之间“吃与被吃”,取经结束后,猪八戒得到的奖赏也是可饱享口福的品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中的“吃”,在让书中许多英雄人物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使小说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B.《红楼梦》和《西游记》《水浒传》中关于“吃”的情节,分别描述的是贵族阶层和中下阶层的饮食状况。
C.《水浒传》与《西游记》中之所以出现很多关于“吃”的情节,这大概与作者生活窘迫、仕途不畅的命运相关。
D.文中引用马斯洛的理论及房龙的话意在表明:“吃”这一问题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①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②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③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小题1】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①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②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③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④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君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C.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不再使用“君子”社会地位这层意思。
D.君子含义与“士”和“圣人”相近,都是要遵循做人的根本道理和社会应该遵守的理法去做,并且坚持不懈不断提升。只是“君子”比“士”多了笃志力行,比“圣人”少了不竭的坚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C.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说明一个人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就一定是一个君子。
D.“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C.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同类题4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提笔忘字”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人们习惯用键盘打字来代替一笔一画的书写,由此导致“提笔忘字”现象。
B.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从客观上说这是长期使用电脑打字造成的。
C.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已经成为国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将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D.把“提笔忘字”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是不客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在推脱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之所以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就是因为电脑等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
B.运用“五笔输入法”时把每一个汉字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打字时只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写字时就难免会缺胳膊少腿。
C.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
D.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习惯于“敲字”而不“写字”,以致于书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
B.由于忽视了手书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是汉字只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C.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正因如此,“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D.要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光大,就要让我们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我们就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应的题目。(11分)
文人在社会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人既不同于一生主要从事政治的政治工作者,也不同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而主要指在思想意识、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和创作的人员。因为这些人能真正在思想意识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在宣传部门和媒体单位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他们掌握着宣传传播的媒介工具。
同为文人,因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文人在其置身于社会的表现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表现: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
“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食人间烟火”,这恐怕是纯文人所采取的或向往的思想境界吧。他们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和流俗敏感、愤怒、厌恶,嫌而避之。害怕那些俗人俗事会玷污了自己,避而不及,甚至会“挖耳洗面”,以洁视听。这类文人,对社会的发展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们又不同于那些缺少思想、随波逐流的凡夫俗子,而是把大量的思想和热情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向往和喜怒哀乐。于是便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于是便有了种种的神话故事和英雄小说,于是便有了神鬼狐与人相恋、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吟山歌水、风月无边的妙句佳文……不管怎么说,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从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虽然其中不乏“烟灯烟枪”之类,但也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典章佳文,让后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文化战士这一提法可能过激了一点,但不用“战士”这一词仿佛又不能概括这一类文人的特点。这一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切关注当世的社会生活,把文艺当作向黑暗挑战、明辨是非、捍卫真理的一种武器。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善恶观念。他们的文艺观点不仅反映在向那些他们认为是反动的、腐朽的、自私的、诡辩的文学思想作斗争,也表现与那些单纯“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八股学究、痴人说梦”的纯文学以及那些“玄幻戏言、调笑逗乐、艳事性趣”类的媚俗文学的远离。李白所神往的学习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以及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反映了文学要有发扬正气、扬清涤浊、争辩是非、关注人民生活的境界和勇气。鲁迅先生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战士”的楷模。***更是一位高瞻远瞩、胸怀博大、善于明辨是非的“文化战士”的领袖。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痛打落水狗、解剖自我”等精神。***笔下的“白求恩精神、阶段分析、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战争”等等这些思想成为警省世人、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的不灭的明灯和有力武器。永远给人们以启示和力量。如果说纯文人是在逃避现实,安于幻想,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文化战士则是将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突破口和途径。哪怕理想与现实是多么的遥远,但也决不做逍遥的隐士,也不做屈服的奴隶。而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以战士的斗争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他们认为真理永远是不会被磨灭的,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所以他们敢于斗争,坚持斗争,甘于奉献和牺牲。
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只能算是一个为了实现个人私利的投机分子或商人。媚俗文人以迎合所谓“大众”为文学路子,从而达到推销自己,获得名利的目的。他们的作品多数情况下是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主要是迎合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爱好新奇的年青人的口味。他们可以放弃立场,可以没有立场,所以他们会嘲笑那些热血文人。他们会说文学仅是游戏而已。他们以自己获得的名利为依据,以作品的销售量和点击率的虚高,反驳讽刺那些对他的作品进行批评的人。他们为了防止自己的作品遭到剖析和抨击,会运用这样那样的所谓流派、所谓手法、所谓主义等来解释有时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某些作品。向世俗势力低头,这是媚俗文人的另一种表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媚俗文人可以是很优秀的投机分子,他们可以炮制出大量的混淆是非、为虎作伥、歌功颂德的作品来。从整体上来看,媚俗作品不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也不注重思想性。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以文学面貌出现的“商品”,所以这类作品被“纯文人”和“文化战士”都拒之门外。它们只是作为世俗大众的“文化快餐”匆匆过场了事。
当然,人是复杂的,能动的。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有时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一个文人有时可能表现为这种文人,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另一种文人。作为热爱文学的人,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文人应该采取的态度。文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平等、文明服务。实际上,当你的胸怀装下了万里江山,装下了地球甚至宇宙,装下了千千万万人的痛苦与快乐,你肯定也是一位充实的快乐的人。因为你再也不会被“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升官发财、自己的居于人下”等等这些庸俗痛苦的事情而委曲求全、疲于奔波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好了,无需多说,先人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
(选自网络文章《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因而纯文人的创作是最有价值的创作。
B.文化战士这一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和与人斗。
C.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有文学创作的能力与灵感。
D.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有创作的责任心和历史的责任感,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命运。
【小题2】(小题2)下面哪一项不能作为文学创作的例证? ()(2分)
A.于是便有了吟山歌水、风月无边的妙句佳文。
B.李白所神往的学习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媚俗作品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以文学面貌出现的“商品”。
【小题3】(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了多位名家的名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例举了三种文人的特征,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化战士和媚俗文人的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