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使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小题1】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B.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
C.“善”具体表现虽然不免流动迁移,但是“善”没有超越时空的内涵。
D.不但不同社群对“善”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
【小题2】(小题2)《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揭示其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且是一部简陋之作。
B.《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
C.《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
D.《弟子规》是一部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化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B.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C.复兴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D.文化复兴就是要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3 09:5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规模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在感动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文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B.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并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
【小题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C.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探索。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动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D.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故事情节很荒诞,其思想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灾难性根源。
(2)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成两半:一半身体是恶人,一半身体是好人。恶人专门干坏事,弄得泰拉巴尔的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大家都盼望好人来拯救他们;结果梅达尔多子爵充满善良的半边(好人)也来到泰拉巴尔的人们中间。好人与恶人不同,恶人有权有势,而好人无权无势,只是一个流浪者。好人不干坏事只专门干好事和说教,好人做好事跟恶人做坏事一样太过“专一”, 因此也有些不近人情。
(3)一方面是好人的善举有些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好人根本不了解庸众真正需要的不是愤慨和说教,而是他们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在庸众没有受到启蒙教育之前,他们的脑子只有低级的趣味和自私自利的“本我”〔注〕在主宰自己的人生观;他们此时还无法理解什么是“知德合一”的人生目标,也就不明白怎么去追求穆勒所说的“高尚快乐”的社会。
(4)后来恶人与好人因为争夺帕梅拉(爱情),在拼得你死我活后被特里劳尼大夫把恶人与好人缝合在一起,这样便使得梅达尔多子爵最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5)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
(6)梅达尔多子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他如今有了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应当是变得更明智了。”这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就是人自身所具有的邪恶与善良的两种品质。人只有在自身协调了这两种品质,使人自己的邪恶与善良和谐了,换言之就是人自身的和谐,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明智;否则要么变成像那些好心办坏事的好人,要么变成那些穷凶极恶的恶人。
(7)一个人如果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这个人就是好人与恶人之外的第三种人,什么是第三种人?“‘幸亏炮弹只把他炸成两半,’大家都说:‘如果变成了三块,我们还不知道会看见什么怪事哩。’”这就是第三种人:“我们的感情变得灰暗麻木,因为我们处在同样不近人情的邪恶与道德之间而感到茫然失措。”这种人对善与恶的本质根本分不清,因此感到茫然失措,于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就像人们经常所说的“混日子”。我们通常将这 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
(8)庸人最大的灾难不是他不是恶人,也不是他不是好人,而是他根本分不清何为善何为恶而被恶人制服的人,人类最大的灾难温床就在庸人的世界里。比如梅达尔多子爵那半边(恶人)一旦在泰拉巴尔作恶,泰拉巴尔的人们就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根本无法阻止恶人作恶;而好人想在医治他们的身体疾病的同时也医治他们堕落的灵魂,也会让他们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善良。
(9)在何为善何为恶都分不清的庸众世界里,如果你认识到“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那么,你肯定也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种种因为庸众的无知而造成的灾难)和磷火(罪恶)的世界的,不过现实永远不会有大夫来带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我们只有一条生路,就是努力使自己像梅达尔多子爵一样,把自身的善与恶的经历都缝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和世界变得和谐;要做到这些,“仅仅一个完整的子爵不足以使全世界变得完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
(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摘选自严立真的《不完满的人生才是人生》)
【小题1】下列不符合“第三种人”特点的解说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将“第三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也就是“庸众”。他们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
B.“第三种人”是被“恶人”制服的人,因此他们都属于“恶人”。他们又会不断制服别人,产生更多的“恶人”。
C.感情变得灰暗 麻木的“第三种人”,面对“恶人”作恶和“好人”行善都会感到痛苦不堪。
D.“第三种人”不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他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
【小题2】下列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恶人”专门干坏事,“好人”实际没干好事,那是因为他们都太过“专一”,也有些不近人情。
B.庸众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而“好人”的愤慨和说教根本无济于事。
C.“知德合一”指的就是人协调了自身的邪恶与善良这两种品质,因为人生是不完满的。
D.要使全世界变得完整,首先要使人本身变得完整,而且要使众多的人变得完整。
【小题3】第(5)段作者说“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根据上下文,这里的“启迪”该怎样理解?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吴炫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  《题西林壁》  《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  (见黄永玉《火里凤凰•画像一》),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得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选自2007年10月26日《文摘读书周报》)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F.中国知识分子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不应一味盲从,而应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
【小题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小题3】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
【小题4】为什么对萨伊德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要持审视、批判态度?(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甲)  ,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 (乙) 可得到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②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③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节选自美国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有删改)
【小题1】请在第①段空缺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意连贯,合乎逻辑。(2分)
【小题2】第②段中“牛群也是如此”中“此”指什么?“正因为如此”中“此”指什么?(4分)
【小题3】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涵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代写作学将“写作”定义为:“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所谓“生命生存自由秩序”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语言结构秩序”,二是指“情感思想秩序”。如果要问写作教学、作文的终极理想,可以说就是建筑这种“生命生存自由秩序”,而建构“语言结构秩序”就是一种中介性、手段性、途径性理想。但是,语文性存在与其他性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语文性存在是通过“语言结构秩序”的建筑来完成的。因此,这就是写作不同于其他信息传播行为的地方。这是写作哲学和写作美学的问题。
写作原理的第一个层面关心的问题是,“情感思想秩序”和“语言结构秩序”的形成、生成机制是怎么一回事?当代写作学认为,这二者都是通过写作思维来生成的,因为言语行为和思维行为是并行的。言语生成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学、语法学以及文章学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写作思维学、心理学来解决,因此,写作学的问题主要是写作心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的揭示,这就是广义的写作思维和广义的写作心理的内涵。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写作的第一原理是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的生长原理;第二原理是路径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程度分析和作为形象思维的相似思维。运用这两大思维操作的种种模型、技术不仅可以生成思想、情感,而且可以生成表达行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篇章。上述思维学是写作微观操作化原理。
第二个层面是写作的宏观控制原理。一方面是指写作文化规范对写作思维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指写作禁忌对写作思维的控制。前者是指写作文化学,后者是指写作禁忌论、写作策略论。前者保证了写作内容和技巧的先锋性、创造性,后者保障了写作内容的得体性和智慧性。
在第三个层面上,关于写作行为过程的理想状态的原理,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的自由的写作并非如西方几千年的传统写作学所“假想”(法捷耶夫)的那样,是一种先构思,后表达的过程,而是一种非构思的生长过程。
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大学写作教学二者又是有差别的,否则就没有高等写作教学与中小学作文教学这样两个名称了。这种区分和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同。前者是作文教学的课程论问题,后者是作文教学方法论的问题,而这里的重点还是前者。
从上面当代写作学阐述的三个层次的基本原理来看,一、二层次的基本原理是写作行为的基本原理;第三个层次的写作原理是写作教学的原理。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小学作文教学不同于大学写作教学。但从写作的原理、写作知识教学与能力生成机制的原理来看,其实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量和程度的差别而已。所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大学、中学、小学课程的性质、科学原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上也应当作如是观。但是,在教学内容上面,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自动生成文章的主题、立意以及所需的材料、结构、篇章,实现基本的写作能力,同时运用这些写作思维的基本能力去进行各种具体的文章体裁的练习与实践,实现“出言有章”、“言之有序”的写作表达;同时通过写作行文措辞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写作行文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力的问题,从而实现“言之有文”的写作表达;通过写作禁忌学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实现“言之得体”的写作表达。而大学写作教学则侧重于通过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知识的教学形成写作思维的控制能力,实现对写作思维活动的控制,实现先锋性、原创性、审美化的写作表达。
至此,我们解决了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作文教学目标问题,通过非构思写作实现人类精神秩序和语言的秩序的创生;二是作文教学内容途径、课程论问题,即通过写作思维学、写作策略论、写作措辞学的学习和训练达成“非构思写作”的境界,实现写作的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一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性质问题——什么样的体系的问题,即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便得到了基本解决。
为什么说这只是“建构什么样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这个性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呢?因为,这里还未解决作文教学内容的科学进程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仍然不能形成科学的作文教学的课程体系。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原文中“论写作”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语文性存在与其他性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语文性存在是通过“语言结构秩序”的建筑来完成的。当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教学终极理想,就是建筑“语言结构秩序” 和建构“生命生存自由秩序”。
B.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归宿。
C.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自由的文学创作是一种非构思生长,是不断生成的的过程,而不是先构思,后写作的过程。
D.中小学作文教学其目的是是能够让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实现基本的写作能力,解决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力的问题,实现“言之有文”“言之得体”的写作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文教学目标问题,通过写作思维学、写作策略论、写作措辞学的学习和训练达成“非构思写作”的境界,实现写作的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B.大学写作教学通过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知识的教学形成写作思维的控制能力,实现对写作思维活动的控制,保证了写作内容和技巧的先锋性、创造性、得体性和智慧性。
C.现代写作学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微观操作化——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只有建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写作行为才有章可循。
D.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大学写作教学二者有本质差别,否则就没有高等写作教学与中小学作文教学这样两个名称了。这种区分和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形成科学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体系必须解决作文教学内容的科学进程问题和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性质问题。
B.运用赋形思维、路径思维操作的种种模型、技术不仅可以生成文章内容,而且可以生成文章的形式。
C.当代写作学否定传统写作学的先构思,后表达的写作过程,认为作文教学目标是通过非构思写作实践实现人类精神秩序和语言的秩序的创生。
D.言语行为和思维行为是并行的,言语生成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学、语法学以及文章学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写作思维学、心理学来解决,所以写作心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的揭示成为写作学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