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规模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在感动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文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B.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并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
【小题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C.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探索。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动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D.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2 05:5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而且“愈古愈好”。但袁世凯借助复古企图恢复帝制和张勋复辟两次丑陋的政治表演,促成了关心国运的钱玄同反思他的复古主张。他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转变体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这种取向。
②今天我们熟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但新文化运动若缺少了钱玄同,是否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则殊可存疑。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攻击。对文学传统,他斥之为“谬种”、“妖孽”,提出“应烧毁中国书籍”;对中国戏曲,他认为“今之京戏,理论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他提出“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对中国古典小说,他认为“旧小说中十分之九,非诲淫诲盗之作,即神怪不经之谈。否则以迂谬之见,造前代之野史”。这还不算,最激进的是他甚至提出“废除汉文”,他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③然而问题是,若真如钱玄同所说,彻底把古典中国的学问打翻在地,那中国该怎么办呢?钱玄同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希望寄托于欧化。一个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竟然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钱玄同可真敢标新立异!
  ④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这些主张,当然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也不是全无成绩。至于他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则正是他促成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是《狂人日记》这篇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文学杰作的催生者。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说,是因为不忍抹煞钱玄同们“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一篇《狂人日记》”。今天,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钱玄同的催生之功不可谓不大。
  ⑤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等,都是钱玄同率先提出的,正是钱玄同“提倡白话文的努力”的结果。虽然时光流逝,白云苍狗,今天的读者大多很难再想起是钱玄同奠基了这一事业,更不会想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司空见惯的横排汉字正是出自这位文字音韵大家之手。
  ⑥钱玄同曾说:“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这很容易使钱玄同被误认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家伙,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否则就不能理解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实际上,钱玄同不是当时普通的“全盘西化”论者,他对“欧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我们倘不甘‘自外生成’,唯拼命去追赶这位大哥,务期在短时间之内赶上。”他认为,只要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就一定能赶上这位大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并辔前驱,笑语徐行”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钱玄同激烈的反传统行为,其实是对当时祖国的落后和混乱怒其不争,因爱之深才痛之切的正常反应。
(节选自袁贺《钱玄同: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表明他已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反传统主义者。
B.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主张全盘欧化,把中国的古典文化彻底打翻在地,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钱玄同由复古主义者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其因素完全在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这两次丑陋的政治事件。
D.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钱玄同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真是敢标新立异。
【小题2】(小题2)下面有关钱玄同的主张或行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钱玄同到北京之时,是大师级学者,他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B.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证明了他所说的话:“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C.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他还是取得一些成绩的。
D.钱玄同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最后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题3】(小题3
A.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怎样理解他的全盘欧化中国文化的主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印泥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压印章和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初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划供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修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见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先民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B.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C.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D.中国最古老的指印印泥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人们在捆束竹简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他人偷拆的做法当时广泛流行。
B.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可能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以后,这些契约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
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压手印的做法,使契约具有法律效力从而规避不必要的麻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2000多年。
B.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D.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D.《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
——浅谈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
黄少君
戏曲表演大师程砚秋先生曾说:“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因此,在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的动作,无论它们是从生活动作中直接取来的,还是从自然界借鉴而来的,都必须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合乎美学要求,使之充分歌舞化、程式化、装饰化,从而凝练、沉淀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化形式。虽然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但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却是高度区分开来,这是由于中国总体艺术强调情感因素,重视情感表现的特征,所谓“事为情用”,“以情驭事”,决定了中国戏曲是一项情感大于理智的审美活动。譬如,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情感都可以通过唱、念、做、打来体现,在这里技巧的娴熟与感情的浓郁都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我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只是艺术的真实表现手段与方式的不同。
说到传统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又不由让我想提起自己所学之行当——老旦。我扮演过不少不同类型、性格的角色,但我想,无论是《闹钗》中温厚的胡母、《母子桥》中善良淳朴的许氏,还是《雷震天波府》《刘明珠出征》中刚毅豪情的佘太君与刘明珠,它们首先是女人,是母亲,这是人物的共通点,也是我在舞台上诠释这些人物首要的出发点。我从演女人,演母亲的角度出发,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和我距离甚远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舞台成为了接通今古时空的轨道,这其实更是一种情感化了的美学评价,它凝聚了我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
老旦,年纪虽大,但性别仍然是“旦”,这决定了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以求:学+科+网Z+X+X+K在表演时演出人物的气质与神韵来;相反,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潮剧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中间儿”的折子戏或中型戏实在不多,大型剧目就更少了。在客观上局限了这一行当的开拓与发展,又由于历史因素,旧时候老旦多由戏班中的老生行当兼演,即使是专演老旦者也是由男性演员扮演,而且在表演上重于唱功,不甚重视身段表情,这造成了这一行当演唱苍劲、硬朗的表演风格。作为新一代的戏曲演员,如何使戏曲贴近生活,靠近时代,满足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在古典戏曲舞台艺术与现代意蕴中寻找契合点的一个尝试。
潮剧老旦艺术从历史来看,它是在不断借鉴、丰富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艺术创作也在尝试着在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戏曲需要发展,传统戏是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精华;新编戏是我们运用传统进一步展示戏曲魅力的载体,塑造角色更需要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新世纪的演员不能只是艺匠或是前辈艺术家们的克隆,时代需要我们承载起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技艺无境,学海无涯。
(选自《戏曲艺术》,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是程砚秋最先提出来的,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
B.中国总体艺术强调“事为情用”,“以情驭事”, 于是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区分开来。
C.作者赞同程砚秋先生的观点,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
D.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的动作,都要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
【小题2】下列关于“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所学的行当是老旦,曾演过佘太君、刘明珠等人,作者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B.老旦的角色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人为主,作者所演的人物凝聚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
C.现在老旦这一行当演唱的风格是苍劲、硬朗,这与以前专演老旦者由男性演员扮演,在表演上重于唱功有关。
D.戏中虽同为老旦这一角色,但人物的性格却千差万别,如胡母的温厚、许氏的善良淳朴等等各有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作者从自身的演唱经历出发,指出时代需要我们承载起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号召年轻人应不断学习。
B.演老旦时,一定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不然的话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
C.作者以为潮剧老旦艺术是在不断借鉴、丰富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而作者的艺术创作也在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
D.传统戏是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精华,里面的角色都很鲜明生动,演员在表演时注意把握即可,与自身文化修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