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代写作学将“写作”定义为:“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所谓“生命生存自由秩序”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语言结构秩序”,二是指“情感思想秩序”。如果要问写作教学、作文的终极理想,可以说就是建筑这种“生命生存自由秩序”,而建构“语言结构秩序”就是一种中介性、手段性、途径性理想。但是,语文性存在与其他性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语文性存在是通过“语言结构秩序”的建筑来完成的。因此,这就是写作不同于其他信息传播行为的地方。这是写作哲学和写作美学的问题。
写作原理的第一个层面关心的问题是,“情感思想秩序”和“语言结构秩序”的形成、生成机制是怎么一回事?当代写作学认为,这二者都是通过写作思维来生成的,因为言语行为和思维行为是并行的。言语生成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学、语法学以及文章学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写作思维学、心理学来解决,因此,写作学的问题主要是写作心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的揭示,这就是广义的写作思维和广义的写作心理的内涵。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写作的第一原理是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的生长原理;第二原理是路径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程度分析和作为形象思维的相似思维。运用这两大思维操作的种种模型、技术不仅可以生成思想、情感,而且可以生成表达行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篇章。上述思维学是写作微观操作化原理。
第二个层面是写作的宏观控制原理。一方面是指写作文化规范对写作思维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指写作禁忌对写作思维的控制。前者是指写作文化学,后者是指写作禁忌论、写作策略论。前者保证了写作内容和技巧的先锋性、创造性,后者保障了写作内容的得体性和智慧性。
在第三个层面上,关于写作行为过程的理想状态的原理,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的自由的写作并非如西方几千年的传统写作学所“假想”(法捷耶夫)的那样,是一种先构思,后表达的过程,而是一种非构思的生长过程。
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大学写作教学二者又是有差别的,否则就没有高等写作教学与中小学作文教学这样两个名称了。这种区分和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同。前者是作文教学的课程论问题,后者是作文教学方法论的问题,而这里的重点还是前者。
从上面当代写作学阐述的三个层次的基本原理来看,一、二层次的基本原理是写作行为的基本原理;第三个层次的写作原理是写作教学的原理。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小学作文教学不同于大学写作教学。但从写作的原理、写作知识教学与能力生成机制的原理来看,其实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量和程度的差别而已。所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大学、中学、小学课程的性质、科学原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上也应当作如是观。但是,在教学内容上面,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自动生成文章的主题、立意以及所需的材料、结构、篇章,实现基本的写作能力,同时运用这些写作思维的基本能力去进行各种具体的文章体裁的练习与实践,实现“出言有章”、“言之有序”的写作表达;同时通过写作行文措辞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写作行文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力的问题,从而实现“言之有文”的写作表达;通过写作禁忌学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实现“言之得体”的写作表达。而大学写作教学则侧重于通过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知识的教学形成写作思维的控制能力,实现对写作思维活动的控制,实现先锋性、原创性、审美化的写作表达。
至此,我们解决了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作文教学目标问题,通过非构思写作实现人类精神秩序和语言的秩序的创生;二是作文教学内容途径、课程论问题,即通过写作思维学、写作策略论、写作措辞学的学习和训练达成“非构思写作”的境界,实现写作的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一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性质问题——什么样的体系的问题,即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便得到了基本解决。
为什么说这只是“建构什么样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这个性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呢?因为,这里还未解决作文教学内容的科学进程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仍然不能形成科学的作文教学的课程体系。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原文中“论写作”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语文性存在与其他性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语文性存在是通过“语言结构秩序”的建筑来完成的。当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教学终极理想,就是建筑“语言结构秩序” 和建构“生命生存自由秩序”。
B.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归宿。
C.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自由的文学创作是一种非构思生长,是不断生成的的过程,而不是先构思,后写作的过程。
D.中小学作文教学其目的是是能够让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实现基本的写作能力,解决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力的问题,实现“言之有文”“言之得体”的写作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文教学目标问题,通过写作思维学、写作策略论、写作措辞学的学习和训练达成“非构思写作”的境界,实现写作的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B.大学写作教学通过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知识的教学形成写作思维的控制能力,实现对写作思维活动的控制,保证了写作内容和技巧的先锋性、创造性、得体性和智慧性。
C.现代写作学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微观操作化——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只有建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写作行为才有章可循。
D.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大学写作教学二者有本质差别,否则就没有高等写作教学与中小学作文教学这样两个名称了。这种区分和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形成科学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体系必须解决作文教学内容的科学进程问题和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性质问题。
B.运用赋形思维、路径思维操作的种种模型、技术不仅可以生成文章内容,而且可以生成文章的形式。
C.当代写作学否定传统写作学的先构思,后表达的写作过程,认为作文教学目标是通过非构思写作实践实现人类精神秩序和语言的秩序的创生。
D.言语行为和思维行为是并行的,言语生成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学、语法学以及文章学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写作思维学、心理学来解决,所以写作心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的揭示成为写作学的主要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9 11:0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或置产、或传学、或立德、或垂训,为“使子弟佳”大费苦心,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最早成系统的“家训”之作,当推东汉著名学者班昭的《女诫》。该书提出了妇女的“四行”,即德、言、容、功,并解释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这就是后世备受批判的“四德”了。其实平心而论,这“四德”在它的时代背景,并不显得苛刻;甚至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比动辄以“女汉子” “吃货”自居的怪风,不知雅正多少。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不妨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须知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
《颜氏家训》一般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家训”著作,作者颜之推。内容分为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其论教子:“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谈学习经验,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举自己的例子:“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总之,谆谆善诱,论理通达,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足见其用心之敦厚,我们学其事理,更可学其敦厚。
《了凡四训》在“家训”类著作中知名度最高,充满了正能量。其作者袁黄,号了凡,幼逢异人,算定某年应某试、得第几、任何官、某岁寿终、竟无子嗣,因为一一效验,所以便安分守己,不多贪求。一日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笑其只是个“凡夫”,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从此之后,了凡行善积德,终于赢得了升官、延寿、得子等等诸多福报。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的警戒与鼓励作用,不知世间何物可以比拟。即退一步不讲因果,了凡先生信命而不为命数所限、勇猛精进的精神,真足以振奋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真足以开拓万古心胸!这最后一段话,真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时至今日,“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造成某些年轻人无所敬畏,没有规矩。其实,个人性格、行为习惯、思维模式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家训”“家风”“家教”,绝不是提倡以“家庭” “伦理”的“道义责任”,去侵犯公民的权利,去绑架家庭成员的生活,而是要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这也是读“家训”、立“家教”、养“家风”的主旨所在!
(摘编自池玉玺《谈谈我国的几本重要“家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为“使子弟佳”付出种种努力,可谓大费苦心,训诫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B.“妇德”并不强求才明绝异,而是重在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功,也不苛求工巧过人,而是强调专心纺绩,洁齐酒食。
C.其实平心而论,“四德”不仅在它的时代背景下,并不显得苛刻,而且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他人的一般期待。
D.妇女解放不代表妇女放纵,动辄以“女汉子”“吃货”自居的做派,与备受批判的“四德”比起来,实在有失雅正。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父母对子女该禁止的就要禁止,该诃责就要诃责,否则子女将养成骄纵的坏习惯,及至长大,他们的德行也就败坏了。
B.颜之推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在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体现敦厚的事理。
C.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只有凡人才有“数”,极善之人与极恶之人,“数”皆拘他不定。这是想激励了凡做极善之人,改变命数。
D.“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一段话闪耀古今,无论何时读起来,都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所以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很有必要的。
B.《颜氏家训》中出现《灵光殿赋》的记述,了凡先生受到云谷禅师的点化,这都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有重要的警戒与鼓励作用。
C.时至今日,一些败坏社会风气的“官二代”“富二代”着实让人痛心,这与 “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不无关系。
D.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重读经典家训,是为了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
谢冕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选自《新民晚报》)
【小题1】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与开封

张自善

词,最早称“曲子词”,是产生于唐代民间的可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到了宋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艺术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从一代文艺作品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来看,词可以说是宋代的代表文学,所以,人们称之为“宋词”。

谈宋词,就离不开开封。 因为作为北宋的京都,特别是在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能使宋词空前发展、繁荣和提高,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元曲成三足鼎立之势,都与它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检校太尉、领归德军节度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赵宋王朝,并逐渐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两百多年来的混乱局势,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工商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当时,东京人口有100多万,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之一。这种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为宋词的兴盛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另外,赵匡胤是在掌握后周兵权之际,趁周世宗柴荣去世,幼主恭宗柴宗训刚刚即位而乘机取得政权的。所以,他也担心自己手下的功臣拥兵自重,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采用赵普的计谋,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悲喜剧,把军权集中到中央,偃武修文。宋朝皇帝重视科举考试,广罗文人,特别是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都洞晓音律,并亲自制曲,更引起士大夫和市民对词的喜爱,于是竞造新声,使词这一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发展得更加迅猛起来。

北宋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宋太祖开国到仁宗赵祯末年(960~1063),后期是从英宗赵曙初年到金兵攻陷汴京那一年(1064~1126)。

北宋前期的词,正如上述,是在“百年承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几乎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局限于书写离别、相思之绪,风格尽管有些清新,但仍旧是柔靡无力,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形式上,从小令发展到慢词;在题材上,开始比五代有所扩展,其代表人物是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

北宋后期的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其词风飘逸、豪放,苏轼主张“以诗入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同时,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安石、贺铸,以及“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晁补之,都和苏轼相呼应,为南宋的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豪放词风开了先河。

北宋后期的周邦彦,则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他少有才学,宋神宗赵顼元丰年初为太学生,因献《汴都赋》,歌颂汴京形势和朝廷新法,被擢为太学正。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7),创立大晟府,以周邦彦为提举。周邦彦通音律,能创调,工慢词,在铺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曲折、回环,变化较多,并过分规范词律,使词的语言风格由俚俗趋向典雅含蓄。

北宋时期,词有了迅猛发展。 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形势,对词人都有事实上的影响。不论是在京为官,或因革新与保守两派斗争遭贬谪外地任职,词人的根都在京都开封。可以说,是开封孕育了大批的词人,而这些词人又以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开拓了宋词这一文学形式,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宋词与开封”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封作为北宋的京都,它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了宋词空前发展、繁荣和提高。
B.开封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城市经济日趋繁荣,为宋词的兴盛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C.赵匡胤采用赵普的计谋“偃武修文”,这是使宋词具有自己独特时代风格的根本原因。
D.词在北宋时期全面发展,众多词人的根都在开封,他们都受到开封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宋词”这一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这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宋代,又是宋代的代表文学,所以,人们称之为“宋词”。
B.北宋后期是宋词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词人苏轼主张“以诗入词”,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让词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C.北宋前期的词不同于后期的词,后期词取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前期词反映的生活面较窄,局限于书写离别、相思之绪。
D.北宋词人既以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同时又使词在艺术上表现出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邦彦是北宋词人的杰出代表,他过分规范词律,使词的语言风格由俚俗趋向典雅含蓄。
B.北宋前期的词风与晚唐五代相比变化不大,它是在“百年承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C.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影响深远,当时有很多人与苏轼相呼应,这种词风也开了南宋豪放词风的先河。
D.宋太宗赵炅洞晓音律,创立大晟府,并亲自制曲,引起士大夫和市民对词的喜爱,使词迅猛发展起来。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

多丽丝·莱辛

①与其他作家一样,我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年轻人的信件,他们打算写论文,评论我的作品。他们总是说:“请为我提供一份有关您的著作的论文清单,告诉我那些报道过您的批评家和权威的名字。”他们还要求我提供无数相关的细节,数量之多就像移民局的案卷,他们通过学习得知,这一切都是很重要的。

②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会回答:“亲爱的学生:你疯了。值得你阅读的书不计其数,你何必整年整月地去写一本书,甚至一个作家呢?你没有发觉自己成了某个有害体制的牺牲品吗?如果你是自己决定把我的书作为选题,如果你一定得写一篇论文——请相信我,你觉得我写的东西对你有用,这我很感激——那你为什么不去读读我写的东西,凭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加以验证,并从自己的思考中作出判断呢?别去理会什么白教授黑教授吧。”

③“亲爱的作家,”他们会这样回答,“我必须知道权威是怎么说的。如果我不引用他们的观点,我的导师不会给我打分的。”

④这是一个国际性的体制,从乌拉尔到南斯拉夫,从明尼苏达到曼彻斯特,都一模一样。

⑤问题是,我们对此已经习惯,我们再也看不出它的坏处。

⑥我并不习惯它,因为我十四岁时就退学了。有一阵子,我曾为此而难过,以为自己错过了某些宝贵的东西。如今我庆幸这次逃避。《金色笔记》出版以后,我有意对文学这台机器作了研究,调查了批评家或评论家的制作过程,我还阅读了不计其数的考试卷,结果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教室里讲授文学课,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⑦你也许会说:你的话言过其实了,你说你没有成为这个体制的一部分,那你就没有权利发表意见。我觉得这一点并不言过其实,一个局外人的反应往往颇有价值,因为它是新颖的,不会因效忠于某种特殊的教育而怀有偏见

⑧这次调查以后,我不难回答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目光短浅,如此个性化,如此心胸狭隘?为什么总是计较鸡毛蒜皮,总是钻牛角尖,总是着迷于细节,对整体不感兴趣?他们为什么把“批评家”这个词总是理解为“吹毛求疵”?他们为什么觉得作家总是相互勾心斗角的,而不是互助互惠的?……事情很简单,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就是如此思考问题。能真正理解你在做什么,朝着什么目标努力,并能给你以忠告,做出真正的评判的那个有价值的人,几乎总是在文学这台机器之外,甚至不在大学这个圈子里。可能他就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生,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许是一个凭天性行事,阅读广泛,善于思考的人。

⑨我总是对那些花一两年时间写关于某一本书的论文的学生说:“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浏览,选择你喜欢的书,只读你喜欢的书,厌倦时就丢开,拖宕的章节就跳过去。千万千万别因你觉得必要才去读,或者将阅读当作一种时尚或潮流。记住:你二十岁或三十岁时感到厌倦的某本书,到了四十岁或五十岁时,会向你敞开知识的大门,反之亦然。不合适你阅读的时候就别读。

⑩记住:即便在这个人人尊重文字的年代,已经出版的书籍固然很多,但还有同样多的书没有印出来,甚至没有写下来,因此,历史,甚至包括社会伦理,都是凭口述的故事传承的。那些只凭写下来的文字进行思考的人(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只能在培养这种人时有所作为),其实已经丢失了他们眼睛所见的一切。例如,非洲的真实历史依然掌握在黑人说唱艺人和黑人史学家、医生等智士贤达手中,这是一部口传的历史,白人无法掠夺它。

⑾不管什么地方,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因此,千万别让书本成了你的主人。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懂得,你在一本书或一个作家身上花了一两年时间,这只能说明你所接受的教育很糟糕。他们本来应该教你按自己所好广泛阅读,你本来应该凭自己的感性选择你需要的书。这也正是你需要提高的地方,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引用他人的观点。”

⑿但不幸的是,人们总是很迟才会这样做。

(注)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小题1】第⑦段加点词“偏见”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⑧段作者列举了“心中的疑问”,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以自身感受为依据,解释作家为何很难得到真正的评判。
B.用一连串的疑问,有力证明自己退学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C.与前文呼应,体现作者对学校教育的思考,有现实意义。
D.一连串的疑问集中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引人深思。
【小题3】下列对第⑾段画线句“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的理解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A.传承真理不仅要读写下来的文字,更要读口述故事。
B.传承真理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书本控制阅读者的思想。
C.真理只能留在人的心中,无法用写下来的文字表达。
D.真理无法被真正传承下来,只能通过口头方式表达。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阅读的有效方法。
【小题5】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闲话红烧肉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选自“果壳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