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多数作家没有自觉的现代小说叙事理念
就当下小小说表达内容来看,大多数小小说仍然在强调对某种确定性东西的表达:或者是发现生活中平凡但让人感动的美和善,或者是对生活中的某些丑陋现象进行讽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当然是文学表达的主旨,然而,在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表达确定性的东西不应该视为小说的长处,它必须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东西。
那么,小说应该表达什么?对此,米兰·昆德拉有过精彩的表述。他说:“我理解并赞同布洛赫反复坚持过的观点:小说之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发现那些只能为小说所发现的东西。如果一部小说未能发现任何迄今未知的有关生存的点滴,它就缺乏道义。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义。”在同一篇文章中,昆德拉还反复阐明了他的小说理念,认为“小说的智慧是不确定的智慧”,“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它的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
显然,无论是强调小说的不确定性,还是强调小说的复杂性,其实都是对“发现那些只能为小说所发现的东西”的另外一种表达。以昆德拉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理念是反对小说表达确定性的东西的。对于小说而言,简单明晰的道德判断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模糊、暧昧,道德悬置的区域才是更值得表现的地方。这也正是现代各类叙事话语所匮乏的地方。
在现代世界,人们的身边已经充满了各种话语,新闻话语、法律话语、工程话语……这些话语各有各的表达领域,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强调确定性和权威性。可是,这些看似不容置疑的话语都有其内在的悖谬,特别是在它们之间发生碰撞,或者它们与社会习俗发生碰撞时,这些内在的悖谬就会以夸张的姿态呈现出来。事实上,这才是小说的用武之地,以一种犹疑的姿态面对社会,对社会中的复杂的东西进行表述。
小说不需要把这个社会中复杂问题以及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梳理得一清二楚,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事实上,这并非作家的义务——只需要能够将其呈现。这就是小说的复杂的精神,这就是小说发现的只能为小说发现的东西。在整个社会充满确定性话语的情况下,一种充满犹疑的复杂的精神的写作会让人们对这个社会中的诸多确定性话语重新认知,能够扫除人们的盲点。这就是现代小说的理念。应该说,相当多数的小小说作家对现代小说理念还颇为陌生,仍然在表达生活中的一个感动或者一个批判,这样,许多小小说作家的写作不是在告诉读者生活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反而是把复杂的世界给简单化了。这就大大削减了小小说的承载能量。
小小说通常是千字文,但短小的篇幅不应该成为小小说拒绝表达更为丰富、更为阔大的生活的借口。作为文学体裁,诗歌的字数应该是最少的,可是诗歌却被称为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所以成为文学艺术中的翘楚,不仅仅是因为其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诗歌表达内容的精细和复杂,以及其往往得风气之先的艺术精神。
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年代,小小说短小的篇幅适宜读者的快速阅读。当下流行的适合手机阅读的微小说,也表明了公众对篇幅短小的文学样式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至少从体裁这个角度,在这个时代,小小说应该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大多数小小说从内容来看,主要表达生活中的美善或丑陋等确定性的东西,对现实生活进行简明的道德判断。
B.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小说不应该表达确定的东西,模糊、暧昧、道德悬置的区域才是值得表现的地方。
C.昆德拉、布洛赫等人认为,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义,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发现那些迄今未知的有关生存的点滴。
D.现代小说理念强调发挥小说自身的优势,认为小说都应该对他的读者表明:世界是复杂的,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代世界,新闻话语、法律话语、工程话语等各有不同的表达领域,都强调确定性和权威性,但都有其内在的悖谬。
B.小说只需把社会中复杂的问题以及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呈现出来,而不需要把这个清楚地梳理出来,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C.许多作家不了解现代小说理念,仍在表达生活中的感动和批判,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因而大大削减了小小说的承载能量。
D.从体裁上说,诗歌的字数应该是最少的,可是却成为文学艺术中的翘楚,小说的体裁胜过诗歌,所以应该大有发展前途。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各类叙事话语看似不容置疑,当它们之间或它们与社会习俗发生碰撞时,这些话语存在的内在的悖谬就会呈现出来。
B.充满犹疑的复杂的精神的写作会让人们重新认知社会中诸多的确定性的话语,从而让人们看清社会的复杂,扫清人们的盲点。
C.现代小说创作应该体现出小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即使篇幅很短小的小小说,也能体现这种理念。
D.小小说适宜当下快节奏年代快速阅读的需要,因此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小小说应该表达更为丰富、更为阔大的生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7 11:5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也毁坏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走向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还有多少农村被遗忘,等着消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农村成了底层边缘的象征。悲怆的农民工身后,那日渐荒凉、寂寞凋敝的村落,正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留守儿童与孤苦老人的无望与无助,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
尽管现有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前所未有,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依然在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确如冯骥才所说,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
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过于不自信,一切都想连根拔起,但乡村是否真的就适合用全球化、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这片土地的根性呢?”这是《中国在梁庄》一书作者梁鸿的困惑,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
任何单向度的城市化都不可能取得永久成功,唯有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现代化能够在尊重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不可逆转的取向。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也不能没有农民。
村落不能消失,社会延袭千年的传统不能被一时的政绩发展所粉碎。这应是现代化进程中该保有的敬畏。我们应该让先人的气息能够在祖辈居住的村落上空徘徊,社会能够自然地延续那些乡土中国的价值,延续属于自己的文明。
(选自2012年10月22日《重庆时报》)
(注)①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耕一块田地。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村落的消失”是“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的表现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凶猛,让无数村庄成为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B.古人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已被异化,人们被迫选择蜗居于城市。
C.因为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
D.旧的村落消失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都是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在运行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村落消失的过程中,农村、农民逐渐被边缘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B.我们现在采用的城市化模式折射出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C.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政绩而破坏村落有关的传统,这是我们应有的敬畏。
D.只有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尊重传统与现代,现代化才是不可逆。
【小题3】(小题3)文中说到“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看法。(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宋 蕾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一磅生丝的价值为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后,中国与罗马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B.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推测说明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少。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显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D.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上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为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陶渊明之采菊,不单是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摘编自李修建《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菊是中国的特产,而在六朝以前它的最主要的功用是用来吃的,这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可以找到例证。
B.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菊的养生功用、高洁坚贞等特点和意义,在他之前的历代诗文中已经具备。
C.除了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外,六朝文人在诗文的吟咏中,还赋予了菊以高蹈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等文化意义。
D.包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内的历代编著中,有不少服用菊花得以成仙、延寿的记载,只是这些记述缺乏实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可见其影响之大。
B.菊花的药用价值早就被古人认识,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而后它长久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
C.现存陶渊明的诗中提到菊花的有五首,在内容上并没有超越他之前形成的文化传统,但他在诗中赋予了菊高逸贞洁的喻意。
D.比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以发现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强调菊花的功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对菊最早的关注,是它可以吃、药用以及养生等实际功用,而后才在诗文中把它作为审美的意象加以表现。
B.钟会写出了菊的五美,并赋予菊以道德价值,体现菊的审美意味,这使他的文章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写菊作品中的佳作。
C.魏文帝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说明对菊养生延寿功能的认识已从民间走向宫廷。
D.古人把菊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记录在医家典籍之中,反映了古人在行医实践中对菊的药用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虚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含了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种权利。虚构可以体现为想象,也可以体现为叙事,而这个叙事常常包含着文学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文学?为什么需要一批作家来对生活“说三道四”?这至少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可能不为我们所知。如果我们知道了一切,文学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作家和艺术家是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能够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他们说出了特别的感想。每个人其实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世界对话,而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一个特权,这就是虚构。通常我们都把虚构称为谎言,但是作家的虚构享受道德豁免权。所以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历史学家通常是要真实地去记录,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作家的虚构说的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这个必然,或许不一定会真的发生,但是按照这个世界的理想状态,按照一种必然性而言,应该是要发生的。这就涉及到了文学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
作家的虚构通常是有一种真实感的。文学中的很多景象我们会感到真实,我们用感官经验给予证实。文学描写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描写一个街道,描写一个人物的肖像、描写两个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用耳朵、眼睛察觉到这是真的。可能还有另外一些真实感,它有更内在的逻辑,比如说神话,比如说一些非常浪漫的故事,比如说孙悟空、猪八戒,我们从未见过,但是我们仍然产生了真实感。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因此,即使是神话、即使是夸张、即使是象征,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仍然有一种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个巨大的权利,他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世界,有时还会解决另一些问题,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因为失恋曾经企图自杀。这部作品的出现表明,歌德的文学虚构不仅使这个世界多了一部名著,同时歌德也通过这个虚构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但是,对于文学而言,虚构还必须诉诸第二个环节,就是叙述语言,想象不能够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叙事,就是把事情述说出来。但是,一个事件的开端、结尾和事件发展的进程,很多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作家进行他的叙述时,会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非常一致的。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还没有结束我们都不约而同站起来往外走。这说明我们基本上对电影中的事件应该结束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共识。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经很俏皮地说,多数小说结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婚礼上的鞭炮声中,一个是把棺材钉上的时候。恋爱而至结婚,或者,一个人死去了,这通常是结束事件的基本方式。但是,某些独具慧眼的作家可能对于事件会有独到的看法———有时他会观察到事件还没完,或者他会观察到事件更早就已结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体现在叙事之中。
(摘编自南帆《文学:虚构与真实》)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真实感的一项是(  )
A.李白是运用夸张修辞的高手,其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及“白发三千丈”就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感,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B.卡夫卡《变形记》写格里高里因劳累过度变成一只甲虫遭家人厌弃,最后绝食而死,其象征手法及细节描写,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荒诞性的真实感。
C.相传秦始皇时,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修筑长城,死后埋骨长城墙下,她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故事流传至今,人们读之依然有真实感。
D.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或一道亮丽的街景,或听到两个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用眼睛、耳朵察觉到这是真的,从而产生一种真实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对话,作为有着特殊艺术敏感力的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着一个运用虚构的特权。
B.虚构是文学家的一种权利,作家的虚构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家的作品则主要写的是不曾发生的事情。
C.文学中的神话故事,虽然我们未曾亲见亲历,但是我们仍然会产生真实感,这是因为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
D.文学虚构不能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也就是通过叙述语言把事情述说出来,这是虚构的第二个环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不为我们所知,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文学加以了解,需要一批作家对生活进行评点,这也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B.文学虚构通常有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既可以是现实的,通过我们的五官感知,也可以是浪漫的,我们未曾见过,但有其内在的逻辑。
C.虚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谎言,却是作家的一个特权,作家用虚构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有的还可以用虚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D.一个事件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作家独具慧眼,其作品往往让我们感到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在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中,秩序并不是一种随意达成的状态,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状态或情势。滕尼斯划分了两类秩序:一类是共同体的秩序,它的产生立足于“意志的协调一致,基本上是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之上,通过习俗与宗教产生并改良”;另一类是社会的秩序,它是“以聚合一起的,联合的选择意志即惯例为基础的,通过政治的立法获得其安全,通过公众舆论而得到其思想的和有意识的解释,即获得自我辩护”。
秩序在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动。对于一个共同体或社会说,秩序的起方式可能是多样的,甚至是偶然的。
秩序起后,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期才能发挥功能并进行再生产。秩序维持的基本条件有:(1)暴力手段是垄断的而不是分散的,防止了共同体或社会内部冲突的无限扩大;(2)建立了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能对行为者行为产生必要的约束和引导;(3)具有对弱者的最低限度的保护机制,可以把各种关系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4)能发展起调节或协调内部关系的中介物,使行为者之间能够正常地、便利地交往,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
秩序在形成过程中被赋予了价值或意义,承载着特定群体的目的或所有群体达成的共识。用布尔(Bull)的话说,“社会生活的秩序并非个人或群体之间达成的任何一种情势,而是一种能带特定结果的格局、一种能实现社会生活中某些目标或价值的安排。”因此,秩序是具有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的,是共同体(或社会)内部关系以及共同体(或社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集中反映。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中国古代的老子对“善”的推崇,孔子对“仕”的诠释,都是对秩序赋予的最高价值。在现代社会,秩序实现的价值可以被归纳为:生命的安全、遵守承诺和保护财产,或者是生命、真理和财产。因此,社会生活的秩序是指“一种能维持社会生活达到这样一些基本的、首要的或普遍目标的人类活动模式”。当然,这种目标赋予秩序终极性的价值要求,是理想的秩序功能。
【小题1】.下列对“秩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秩序是具有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的,是共同体内部关系以及共同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集中反映。
B.秩序是在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动的。
C.秩序基本上是建立在意志的协调一致及和睦的基础之上,通过习俗和宗教产生并改良的。
D.秩序是在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状态或情势。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一些国家,犯罪行为泛滥,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这说明其社会秩序在形成过程中没有被赋予价值。
B.垄断的暴力手段、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都是维持秩序所必需的,否则社会内部就无法约束行为者的行为和防止内部冲突。
C.社会生活的秩序中个人与群体的利益总是无法达成一致的,因此社会生活秩序只能以群体的目标安排。
D.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以,对以任何形式建立的任何组织都不能予以取缔。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建立良好的秩序的条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