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今天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曰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熙,犯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诗性没有国界,这是诗职独具的质素,也是它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使命的缘由。
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时下,相对于庞大的诗人群体和诗歌产量来说,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这是最值得思索的。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
在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诗歌精神已经播下传承不息的火种,而在今天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激活诗歌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今,汉语诗歌创作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审慎地思考在渐变中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积极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兼容中西诗艺的精彩。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诗歌精神,激活汉语诗歌创作的潜力,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
【小题1】下列美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诗人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碰撞出动人的诗情,就能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B.当代很多诗人渐离了诗心轨道,失去了一些精神、志向诉求,提振诗歌风气,关键是要建构诗人主体精神。
C.诗人们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开始,担当起历史的主体性行为,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
D.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体的生命意识逐渐显现,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把人类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所生成的精神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而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B.我们应该以开放的野和魄力,吸收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保持诗歌的创造力求索精神。
C.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凸显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性之美的诗歌,就具有国际影响力。
D.汉语诗歌创作目前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精神不仅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也是一种民族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B.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蛊通的桥梁,诗歌的诗性没有国界,因此它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的使命.
C.时下,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人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但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
D.诗歌精神传承不息,激活诗歌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了深远的空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3 05:2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臵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0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猎奇心理,有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小题2】(小题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 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D.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让我心中的梁山彻底坍塌掉的,还是这本《闲看水浒》。十年砍柴用一本书的篇幅;把“替天行道”的水泊梁山一块砖一块砖地解构掉。然后把它放在黑暗的暴力世界里,一块砖一块砖地重建了起来,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
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被火并掉的旧梁山、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集团、宋江的江州集团、二龙山集团、桃花山集团、少华山集团……这个权力格局浮在上面的是“义”,藏在下面的是“利”。多少机谋诡诈,多少樽俎捭阖,最后通向一块石碑——刻着一百零八个名字的石碑。那不是上天的鉴示,而是权力的博弈。
在这个江湖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快乐。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呼风唤雨的公孙胜随时准备逃离;无法逃离的晁盖,孤单地冲在队伍的前面,被一箭射死在曾头市。
即便梁山的胜利者宋江,又何尝不是过着惨毒的人生?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带着一支大军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招安。但等他把手里的牌一张一张打光,直到无牌可打的时候,才知道一切不过是浮梦一场。他喝下御赐的毒酒后,又把最忠心的家奴李逵毒死。李逵对着他大喊一声:“反了吧!”回答李逵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的成?”此时宋江的心中,不知该是何等苍凉。
但在梁山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没有外面那个大丛林世界,也就不会有梁山这个小丛林世界。在梁山外,高太尉早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堂,董超薛霸早准备好了杀人的水火棍。这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公义良心——但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权力。最终的结果是暴力的螺旋上升,最终没有人能觉得安全。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转眼就家破人亡。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夜半之间就被土匪拖走,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的脔割……
这样一个野兽世界,又怎能长得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呢?
少年心中的梁山,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那里的人们千金一诺,正邪分明。它是童话般的英雄世界。而十年砍柴给我们解构的梁山,却是《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主宰这个王国的是暴力与权谋: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
但是《笑傲江湖》里终究有啸歌天涯的令狐冲。同样,《水浒传》中也有人间的坦荡赤诚。在勾勒诡谲江湖的同时,十年砍柴也花了许多篇幅去描写一颗颗挚诚的心灵。林冲和鲁智深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燕青对卢俊义毫无保留的忠诚、顾大嫂博大的母性光辉……这是暗夜里的一束光,冰雪中的一份热。
在漫无尽头的黑暗江湖中,照亮我们、温暖我们的,不正是这样一份从人性中洋溢出来的光与热么?
【小题1】下列对原文首段“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迁宋万的旧梁山派、晁盖集团、宋江集团等形成了复杂的权力格局。
B.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尺走肉,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可言。
C.宋江殚思竭虑地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最终却被迫喝下毒酒,结束了惨毒的一生。
D.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囚。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山的胜利者宋江最终达成了自己和大军被朝廷招安的目的,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
B.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因为“利”,而暗自进行着权利的博弈。
C.少年心中的梁山和“十年砍柴”解构的梁山,是《射雕英雄传》的武侠江湖和《笑傲江湖》的血腥王国的分别。
D.《水浒传》中也有人世间真善美:人与人的坦荡赤诚,超越世俗的友谊,毫无保留的忠诚等等。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梁山之外的那个大丛林世界,没有什么公义良心,只有什么是权力。
B.宋江喝下了御赐的毒酒后,怕自己死了李逵会造反生事,就让李逵也喝下了毒酒。
C.正是因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的不复存在,才导致了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这样的现象。
D.十年砍柴所描写的一颗颗挚诚的心灵冲淡了梁山江湖漫无尽头的黑暗,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温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
赵畅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涵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内在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自信。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呢?笔者访问过多个国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实行“活化”保护,即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使人们能够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纵观一些国家加强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实践,不难发现,保持历史的活态,城市文化就有无尽的生命力,而“活化”保护的渠道拓展得越宽阔,文化遗产保护就越有效,人们的情感寄托、认同归属和心灵感受度也就越强。
创意性保护,旨在通过创意元素的融入,让历史文化融入当下市民生活,让人们从中感悟历史、保护历史。西班牙政府虽已废除在加泰罗尼亚境内的斗牛表演,但对斗牛场进行了保护性改造。他们引入商业模式,建立商业中心。尽管商业中心里面已经是现代化设施,但外墙仍保留着原始风貌,让人们享受到现今商业发展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能感受到斗牛场厚重的历史。
承袭性保护,是从历史文物所处的现状出发,将其实用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袭下来,让它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位于瑞士卢塞恩的卡贝尔廊桥,又名教堂桥,始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桥的横眉上绘有120幅宗教历史油画,沿途还可欣赏描述当年黑死病流行景象的画作。尽管遭受过火灾,这座充满历史感的木桥修复后依然得到有效地保护。在此漫步,即可领略弥漫于卢塞恩的浪漫中古情怀。
修复性保护,是最常用的保护方法,即人们常说的“修旧如旧”的方法。二战末期,波兰首都华沙85%以上的建筑被毁,老城内一片废墟,古建筑更是荡然无存。战后,波兰政府决定依照过去测绘留下的完整建筑资料,重建华沙老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老城内900多座古建筑得以重建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残缺性保护,是按照历史文物当下现状予以保护。这种看似没有保护的做法,其实是对残缺文物的最好保护。因为,实施修复反而会离散文物神韵,破坏其魅力。希腊帕提农神庙于公元前432年建成以后,命运坎坷,曾先后改做基督教堂、清真寺、军火库,终于1687年在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被炮火摧毁。现在的帕提农神庙虽已面目全非,但神庙遗迹仍不减庄严气势,已成为历史和大自然“再创造”的艺术品。
还原性保护,即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让历史“开口说话”,让过往的场景精彩再现。在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从大门往里几十米左右的长廊两边白墙上,装配有电影设备播放怀旧式棕色调影片——19世纪的维也纳大街。街上的行人马车迎面走来,有打伞的女士,牵小狗的老人。游人置身其中,如同逆势走入时空隧道,一点点追溯历史时光,欣赏修道院里的历史精华。这样的还原出人意料,这样的保护独辟蹊径。
假借性保护,是一种根据某一历史文物的易损性而通过相对精准的手段加以复制的保护方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肖维—蓬达尔克洞穴,因其洞壁上绘有上千幅史前壁画而闻名。基于保护岩画的需要,政府未予开放,但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政府在附近地区仿造了一个洞穴,复制了大致相同的壁画。这样既保证洞穴壁画得到有效保护,也使史前壁画得以生动展示。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失去了那些“乡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能知道到哪里去?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0日)
【小题1】下列信息是对保护文化遗产积极意义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涵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建立起无可替代的文化自信。
B.实现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从而增长人们的知识,增添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心灵。
C.更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情感寄托、认同归属和心灵感受度。
D.让人们找回那些“乡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知道自己到哪里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所介绍的“活化”保护历史文物的具体方法,已在不少国家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充分说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B.按照历史文物当下的现状进行残缺性保护,是历史文物最好的保护措施,如果加以修复,就会离散文物的神韵,也会破坏文物的魅力。
C.修复性保护和还原性保护,一个是“修旧如旧”式重建修复,一个是“场景再现”式时光追溯,两者都能还原珍贵的历史记忆。
D.一些不宜直接向游人开放的易损性历史文物,通过相对精准的手段加以复制供人们观赏,这种方法被称为假借性保护。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红盒子”的设计,就是对文化遗产的创意性保护,设计者巧妙融入创意元素,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唤起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B.《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中有人主张将北京城墙保存下来,让古老的城墙仍负起新的任务,这种做法和卡贝尔廊桥的保护一样,都属于承袭性保护。
C.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应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这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否则就会失去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
D.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华沙老城成了一片废墟,帕提农神庙变得面目全非,由此可知,战争是历史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在英文中,原创性或者独创性一般用originality这个词来表示,而它又来自origin,后者的意思是“起源、开端”。因此,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原创的,意味着它是一个新起点、新开端,好像脱离了原有的传统,成为后来者学习、延续的榜样,甚至形成了新的传统。
但是,之所以可能成为“新的传统”,显然需要一个“旧的传统”来作参照。在美国诗人艾略特看来,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一个系统中,艺术家相对于传统的独创性才能得到理解。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他跟前人进行对照、比较才能“定位”他的艺术。所以艺术家想要创新,首先需要充分体认已有的传统,从而确立基本的历史坐标。在此前提下,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才是可能的。
艾略特将传统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产生后,往往会搅动、改变原来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这意味着,真正原创性的艺术一旦产生出来,就会重新塑造艺术传统的形态。而这样的原创,只有对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李可染语)后,才能实现。反过来说,传统正是在后来者的原创艺术中,才被不断激发活力,留存下来。
人们追求原创性,是因为它具有开启、影响未来的可能性。但是,一件作品针对传统的“新”或许是可以辨别的,而它是否能通向未来、成为新的开端,当时的人往往难以辨别。艺术家、批评家都对这种辨别力梦寐以求,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说明白。原因在于:原创的标准一旦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那就多半变成了教条;而依照教条创作的艺术,又不可能是原创的,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悖论。一般来说,我们只能依据“事后的效验”——某艺术作品在后世的影响力、命运——来判断该作品“原创性”的含量。
当代艺术家要创作能够经得起与以往经典作品进行比较的艺术作品,因为那些经典作品曾是新传统、新开端,已成功地通往未来(即现在)。这就把当下的艺术作品的品质与“事后的效验”联系起来了。
(取材于张晓剑《艺术中的原创性问题》)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艾略特认为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没有意义,作者同意这一观点。
B.艺术家要用历史的眼光给自己确定艺术坐标,从而让创作具有价值。
C.新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搅动、改变原有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
D.能够经得起和以往经典比较的艺术作品,容易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新起点。
【小题2】最能体现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大师齐白石在谈自己的绘画感受时说“写生不是绘制标本”“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B.台湾著名艺术家朱德庸谈到创作感悟时说:每个人都是“花前半生找入口,花后半生找出口”。
C.古典文学家樊修章认为,宋代诗人面对唐诗这座高峰形成的磁场,都极力想跳进,又极力想跳出。
D.2012年国际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建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博物馆时使用了拆除古建筑所遗弃的青砖灰瓦。
【小题3】下面这则材料中,徐悲鸿等艺术家的刨作体现了上文中“原创性”的几个特征。请依据上文相关内容,并结合下面材料加以分析。(3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一度衰落。一批具有深厚传统绘画功底的青年画家,积极投身于中国画改革。徐悲鸿把当时油画中的造型、透视等方法运用到创作中,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马》;蒋兆和开创了用毛笔素描的水墨人物画法,代表作《流民图》《杜甫》;林风眠用中国画技法表现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特征。他们独开新风,均自成一家,又都以各自的努力振兴了国画艺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予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学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④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小题1】下列对文章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渊源关系,诸子百家的主张皆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都属于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的代表著作都属儒家子学。
D.相对于诸子百家,儒学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最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重视思想的创新与建构。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第③段以儒学为例,证明了诸子百家之学的优劣取决于其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其他诸子之学真正结合的程度。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或“不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辨析,为下文对儒学的论述提供了支撑。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诸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因为“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所以,诸子百家大都对春秋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寻找解决办法。
C.儒学在发展中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