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绵城市是我国现如今积极推广的可以充分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新型建设模式。所谓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城市就像海绵,在雨季时对雨水进行吸收,在旱季时放出水源,对城市的温度和湿度加以调节,让城市充分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应对城市旱涝灾害。海绵城市将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释放、利用有效结合,以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目的。

在过去的城市管理模式中,雨水会流入下水道,导致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城市在旱季时面临用水短缺的困扰,在雨季时存在道路积水的问题。而海绵城市则有效利用了城市江河湖泊与绿地植被甚至是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对雨水进行吸收,能充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能缓解旱涝问题,减轻城市污染,加快城市化进程。

海绵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城市湿地,城市湿地是城市的净化器,能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并保护城市生态平衡。城市湿地指的是城市中人工形成或天然形成的浅水地带,如沼泽等,湿地、海洋、森林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都建有人工湖,其具有净化环境与蓄水排水的作用。其次,是绿地广场,它是专门用来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丰富的植被,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战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此外,还能涵养水源,实现生态循环。再次,是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必须要有良好的渗水性,要有利于雨水的排泄,防止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要完善下水道系统,保证井盖牢固安全,用透水透气的材料来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最后,是城市地块内部。

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首先,建构下沉式绿地结枃。很多城市的绿地设计项目结构都比道路路面要高,这些绿地设计项目结构应用条石分割绿化带和道路,这种管理结构与绿化管理模式对雨水的流动与利用非常不利。新型绿化海绵城市结构采用下沉式绿地结构来有效控制并集中管理调蓄容积,达到蓄水和净水的目标,借助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集中处理,保证管控要求和管理维度的贴合度。其次,建构绿色屋顶项目。绿色环保屋顶的社会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需求有效分析其荷载情况,从而对基质基本深度进行初步判断,保证屋顶结构能够实现最优化。此外,采用屋顶项目绿化措施,能实现城市园林绿化产业创新观念与模式的优化。最后,建构园林绿化草沟。对地表沟渠内的绿色植被系统进行升级处理,有效建构排水系统,以保证雨季水源的有效收集,提高其涵养与净化水源的能力,保证城市有效排水。

建立海绵城市系统,要充分融入新型城市理念,顺应保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趋势;还要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加以利用,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

(摘编自李春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等问题探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绵城市被积极推广是因为它较过去的城市模式能充分解决我国城市的雨洪问题。
B.城市湿地是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净化环境与蓄水排水的作用,是城市的净化器。
C.我国通过绿色屋顶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产业创新观念与模式的优化。
D.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它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城市旱涝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分析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与作用,并表明了它现如今在我国被积极推广。
B.文章第二段将过去的城市管理模式与海绵城市进行对比,凸显了海绵城市的优势。
C.文章第三段详细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对海绵城市的进一步认知。
D.海绵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相关技术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立海绵城市系统的关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绵城市能够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B.过去的城市管理模式没有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吸收、利用,因此很难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
C.透水透气的城市道路有利于雨水排泄,这是城市道路对城市湿地和绿地广场的有效补充。
D.建设海绵城市既能顺应保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趋势,又能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6 01:4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②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
③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④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⑤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对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⑦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⑧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⑨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有改动)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D.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小题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D.作者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有时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他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视为“集大成”者,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突出了其道德含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当然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杜甫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社交活动的必须品,贺喜庆吊丧,送往迎来,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见《宋诗选注·王安石》)。要学诗,必须读诗,古代学子读完“三百千”三本小书后,就要学诗了。除了一些初级作品(如《千家诗》)外,他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如五律七律,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
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杜诗的“分门集注本”一直流传到现在,民国期间,商务印书馆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正是由于这种需求,历代的文人学者也热衷编纂、校订、注解、选编杜诗(在诗人个人选注中占第一位传世与存目近千种),坊间也乐于刊刻,可见它是畅销书。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杜诗在古代社会中普及程度。
中国人普遍缺少宗教信仰,更少宗教感,蔡元培先生倡导用美育代替宗教。中国优美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于陶冶之外还有教化作用,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
【小题1】下列叙述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得益于宋代学者称他“圣于诗者”,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的主流理论。
D.杜诗中因有伦理价值思想并发扬它,儒学内涵丰富。
【小题2】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C.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期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都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B.明代公安派代表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到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情和性情的诗句。
C.科举考试中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诗中的“五排”。
D.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性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积极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逆境

罗兰

①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几乎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

②但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该认定人间没有乐趣,或生命没有价值。我们(  )被注定了要靠劳力、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被注定了有七情六欲来品尝人间各种各样的离合悲欢;(  )在另一方面,我们却有机会欣赏这鸟语花香的世界,我们还有智慧可以体味人间苦乐的真谛,我们也还有心情来领略人间的爱心、善良和同情是何等的珍贵。总而言之,和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比起来,我们的收获是值得的。

③我常把人生比做一次旅行,辛劳和苦难算做是我们所不能不花的旅费。而在这一趟旅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五色缤纷的经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可以当做那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狭路、过险桥。而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那是我们到达了风光明媚的处所,卸下了行装,洗去了风尘,在欣赏留连。也正如旅行一样,不在某一处风景区永远停留,而只能在驻足一阵之后,就又该背起行囊去寻觅另一处佳境。

④因此,人间的苦苦乐乐,我们都该把它看做理所当然。做生意顺利的时候,财源滚滚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顺境。一旦遇上风险,逆境来临,就又要过一过节衣缩食的苦日子,不够坚强的人当逆境来临时,就难免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到渺茫不可知的地方去;而假如我们够坚强,就该明白,我们就是为经历这些风险而来。

⑤作为一个像样的旅行家需要勇气,也唯有有勇气承担旅途风险的人才可以到达人生的胜境,才可以领略到一般人所领略不到的“化险为夷”,“夜尽天明”,“腊尽春回”等等的乐趣。因此,逢到逆境时,我们要忍一忍、熬一熬、再多拿出一份勇气和信心;不要只看旅途的艰苦,而要把希望的灯光点亮,去照见那你所想要去的地方。

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受到环境压力的时候;但在这时候,你与其悲伤流泪,就不如将自己既有的条件去慢慢耕耘,等一旦机会来临,自己也有了足够的条件去应付了,境遇就好转了。许多事实使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可以缩小到最小限度,而一样保持乐天达观的心情。只要你自己不让自己消沉灰颓,环境是不能把你怎样的。

懂得旅行乐趣的人,往往对平坦好走、容易达到的地方没有兴趣,而偏偏喜欢去找那些险峻的山,未开发的林,或没有人烟的岛。他们认为旅行的乐趣在于克服那些途中的困难,在于到达别人所不易到达的地方,在于发现新的佳境。

⑧懂得人生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往往不喜欢平稳凡庸的生活,而有胆量去尝试一些困难的、冒险的、但却有内容、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当困难克服了,险境过去了,他们才会尝到一些人生的真味,他们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苦是怎样的苦法,乐又是怎样的乐法,贫穷的滋味怎样,失恋的滋味如何,而他们最大的收获却往往是成功的快乐。

⑨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较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做起事来可以得心应手。如果我们从小就安安稳稳无风无浪地像花朵一样生活在暖房里,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一点点,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小题1】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A.虽然  甚至  但B.虽然  虽然  但
C.即使  即使  可D.即使  并且  可
【小题2】第④段加点词各指代什么?有何作用?

这些
作用:
【小题3】将人生喻作“做一次旅行”, 其含义有:



【小题4】第⑦段画线句印证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一句名言:“    。”
【小题5】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篇从人之常遇入手,进而以爱心、同情与付出的代价相比,证明“收获是值得的”。
B.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了怎样追求“佳境”的态度、办法及观点。
C.顺境与逆境交替出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人生之路多险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欢乐与痛苦相伴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不应回避,应该敢于直面,从中享受挑战、成功的快乐。
【小题6】面对“人生逆境”,作为一个“像样的旅行家”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其拳理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故能以术载道、以术传道。
高国忠教授的《太极拳文化与健身》一书阐释了太极拳文化及其产生与发展,辨析考证了太极拳文化与《道德经》《周易》《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经典的渊源关系,归纳总结了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和健身价值,研究探讨了太极拳健身医理、健身要领以及具体拳式的健身功效,尤其在防治冶老年性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调整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作用。
该书作者不仅关注了太极拳的健身医理、要领和功效,还深入挖掘其哲学意涵。太极拳技击诠释了老子“道法自然”专气致柔”“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其阴阳、虛实、动静、刚柔之理,源于易学“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思想;其“中正安舒”的要领,符合《周易》阐释学“中道当位”之理;其放松入静,物我两忘,乃有庄子“隐机”“坐忘”之意。太极拳在发展中还融合吸收了程朱理学的天理太极论、道家内丹炼气养生论等思想。在健身养生方面,太极拳内外兼修、呼吸吐纳等运动形式,源于《黄帝内经》的健身养生思想,人们沉浸于太极拳意念引导动作、呼吸配合动作、动静开合、吐纳导引,能够促进经络气血的畅通与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能够使人的运动、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系统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微循环,养护神经,尤其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能够有效地排解焦虑、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健脑益智,愉悦精神。
太极拳文化包括太极拳套路、拳理、技击与健身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该书认为,太极拳文化崇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对西方启蒙哲学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理念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内化于行可以化解许多人际之间的刚性冲突,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太极拳的武术性质有助于培养人们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中正安舒、后发制人”的拳理,契合了中华民族儒雅自律、外柔内刚、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品格与民族精神。
太极拳运动深受现代人欢迎,目前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有3亿之众。弘扬太极拳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健康,树立和谐、绿色、环保的社会理念,濡养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该书的出版,对于太极拳乃至体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大众健身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王余丁《拳虽小技,大道存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着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内在联系。
B.太极拳的招式拳理背后有着深远的哲学意涵,其技击中的以柔克刚、避实就虚源于古代的老庄哲学。
C.太极拳运动通过促进“内啡肽”等激素分泌来调节内分泌系统,帮助人们排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D.目前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已高达三亿之众,太极拳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论述了太极拳技击拳理等背后的丰富哲学意涵,也分析了太极拳能够健身养生的机理。
B.第四段论述了太极拳文化对化解人际冲突,培育个人品性,涵养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C.文章肯定了太极拳的健身功效,但更多的笔墨则用于探讨太极拳背后的文化价值,见解深刻。
D.文章采用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分总式结构,给予《太极拳文化与健身》一书以很高的评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术载道、以术传道,中国武术太极拳可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如能长期习练太极拳,不仅可强身健体、祛除病痛,也能够健脑益智、愉悦精神、濡养性情。
C.太极拳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优于西方启蒙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有益于生态文明。
D.推广弘扬太极拳运动文化,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