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以气为主
郭军平
①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 “气盛则言宜”。这种思想早在庄子时就已经提出,庄子在《逍遥游》中道:“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有人也许疑惑,文论家们主张的“气”又与庄子提到的“水与舟”“风与翼”有什么关系。我想,古代文论家们不过是把作文的道理更加概括化了、抽象化了;而庄子的话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具有普适性的哲理。文以气为主,概括的是写文章的大道理,这里的“气”, 一是指生命之气,二是指精神之气。
②生命之气是写文章的物质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调养,《黄帝内经》 里就有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作家只有在元气充足,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时候才会神思飞驰,气吞山河。人道“韩(韩愈)潮苏(苏轼)海”,每每拜读他们的文章,总会感受和体验到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强悍和力量。因为文之时,需借助灵感,而灵感之产生却需借助生命之蓬勃元气。倘元气衰微,则人之神气昏暗,气血衰弱,不说为文,肌体尚要恢复调整。故文以气为主,当先要养生命之气;故欲写好文章,当先要养足精气神。作者气血饱满,神情旺盛,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会气血饱满,感情充沛,具有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之势;文章自然首尾圆通,生气勃勃。
③精神之气是写文章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需要作者在写文章之前做大量“内功”。习武之人讲求“内功”,就是练气,气血力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练出来,它有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习武之人练功、练气都非常讲求环境,讲求时间,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谓采“日月之精华”、吸“五谷之精气”。这样“内功”才能渐进,武功最终达到上乘水平。而对于写文章练“内功”,它也需要练功者采集天地之精华,集纳古今之学术;而且同样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通过大量的精读细读泛读,含英咀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自然而然作者内部的“功力”就会加强,“气盛而言宜”,如水之载舟,气之浮翼一样,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哪里会有勉强为文之道理? 
④保命有本能,重在知用,而“精神之气”则非苦练不可!人在修练知识、思想“内功”的同时,须严守“正义”,使“气”有“浩然之正”,唯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馁而已。这种情形正如李大钊所提倡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思想一样;一腔正气在前,就会为民为国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庄子《逍遥游》中的话比喻具体清晰,形象地证明了“文以气为主”的普适性观点。
B.《黄帝内经》里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对修养写文章的生命之气有借鉴意义。
C.坚持吸纳天地精华、古今学术,加强精神之气,就不会勉强为文,文章就功到自然成。
D.养成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就会为人民为国家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
【小题2】“生命之气”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养“精神之气”?请简要概括。(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0 02: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间和金钱。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不过,交钱确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出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以修改。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否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在最后,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社区只存在于网络上,群体成员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交往。
B.网络社区属于一种自发组织的群体,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
C.网络社区也有其社区的基本规则,而且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反规则的人也必须追究责任。
D.网络社区虽然为虚拟社区,但是成员通过交往也会产生对社区的依恋,各成员自然就会走出网络真正交往起来。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网络社区,甚至可以同时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B.时间和金钱都是在社区中要投入的东西,交钱可以体现你的诚意和珍惜,付出时间,体现你对社区的精心照顾和培育。
C.网络社区必须要解决其成员的身份认证问题,否则网络社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D.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需要群体成员用相互信任去创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网络社区是一种自愿的组织,其群体成员间不存在非常强的纽带,将不可避免具有暂时性和善变性的特点。
B.现在的网络社区还不是真正的网络社区,因为它欠缺一个真正社区所需要的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
C.社区的基本价值是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因此,网络社区除了需要建立基本规则后,还需要成员间的彼此信任。
D.社区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建立在规则的完善和人们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同类题2

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选段,完成小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的宗旨是: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B.蔡元培先生在文中指出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指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
C.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国家混乱,官僚主义盛行,加上封建思想中,为官为正道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
D.北京大学多年弊端产生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学生从内心里没有治学的严谨态度,思想腐化,享乐主义严重。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蔡元培认为“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他对我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深刻的彻底的批判之后得出的全新认识,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B.蔡元培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源于他对我国当时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焦虑,企图通过大学教育为国家迅速培养一批科技人才,以实现他的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主张。
C.在这篇演讲辞中,蔡元培把“抱定宗旨”放在首位,这说明在蔡元培看来,最大的腐败就是思想观念的腐败,腐败的观念不除,真正的改革就不会产生。因此,改革必须首先从破除陈腐落后的观念开始。
D.这段文字,蔡元培先列举以“做官发财”为学习目的的种种弊病,从理论上说明这一宗旨的错误,由此引出自己的正大宗旨,接着再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从理论上说明正大宗旨的好处、宗旨乖违的危害,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这一论点。
E. 蔡元培把“做官发财”列为腐败,他自己定“三不主义”,第一条就是“不做官”。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应该坚决抛弃“做官发财”的观念,同当官的发财的划清界限。
【小题3】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画线句子的含意和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张宏杰

①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②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③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召,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④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⑤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⑥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杂文月刊》)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
B.“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C.魏晋人士崇尚清淡,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D.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B.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C.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
B.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
C.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大族的势力才会动摇。
D.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远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场。巨量的旅游人群时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发展旅游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教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领略和理解。当然,无论多么辉煌的文化,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如何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将规模巨大、快速流动的旅游人群转化为“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是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同的持续课题。同时,如何通过视角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用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用国际视野组合中国元素,是通过旅游方式加快对外文化传播,让“文化自信”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他信”的重要前提。
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只一味固守不会有出路,而是要秉承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精神,用匠心精神创造时代的精品,为文化建设举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新时代的创新和丰富,给未来的历史留下新时代深深的文化印记。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休闲旅游领域的创新,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会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新动能。
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人才是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传承和呈现。文化传承不能只关注老祖宗给的文化遗产和老天爷给的自然遗产,更要关注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怎样通过共享经济理念和企业创新机制,让外来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让老百姓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进入文化产品供给的新循环当中去,挖掘和体现出这些旧资源的新价值,将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播的新课题。
(摘编自徐挺 厉新建《美好生活、文化自信与旅游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故事化、科技化、可视化,都可以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
B.发展旅游业,让厚重的文化变为易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C.对传统文化,不可一味固守,而要有所创新,注入时代精神,打造时代文化精品。
D.要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我们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市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旅游业的发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发展旅游能够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
B.文章从国内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论述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接受的途径。
C.文章提出了要用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并从反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D.文章认为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理解,这是论述旅游的使命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因此,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B.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辉煌的文化才能得到珍视,才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闪闪发光。
C.如果现在没有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丰富,就不能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D.传统文化需要人来传承和呈现,因此文化传承既要关注物,也要关注人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C.“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小题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C.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