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场。巨量的旅游人群时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发展旅游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教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领略和理解。当然,无论多么辉煌的文化,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如何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将规模巨大、快速流动的旅游人群转化为“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是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同的持续课题。同时,如何通过视角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用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用国际视野组合中国元素,是通过旅游方式加快对外文化传播,让“文化自信”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他信”的重要前提。
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只一味固守不会有出路,而是要秉承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精神,用匠心精神创造时代的精品,为文化建设举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新时代的创新和丰富,给未来的历史留下新时代深深的文化印记。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休闲旅游领域的创新,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会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新动能。
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人才是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传承和呈现。文化传承不能只关注老祖宗给的文化遗产和老天爷给的自然遗产,更要关注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怎样通过共享经济理念和企业创新机制,让外来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让老百姓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进入文化产品供给的新循环当中去,挖掘和体现出这些旧资源的新价值,将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播的新课题。
(摘编自徐挺 厉新建《美好生活、文化自信与旅游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故事化、科技化、可视化,都可以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
B.发展旅游业,让厚重的文化变为易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C.对传统文化,不可一味固守,而要有所创新,注入时代精神,打造时代文化精品。
D.要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我们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市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旅游业的发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发展旅游能够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
B.文章从国内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论述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接受的途径。
C.文章提出了要用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并从反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D.文章认为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理解,这是论述旅游的使命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因此,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B.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辉煌的文化才能得到珍视,才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闪闪发光。
C.如果现在没有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丰富,就不能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D.传统文化需要人来传承和呈现,因此文化传承既要关注物,也要关注人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8 03:1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用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建立信用关系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社会需要以人为本、相互信任、和谐稳定发展。长久以来,人类以群居为主要生活、生产模式。在群体中,信任成为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如果人们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不但经济交易无法达成,社会一般交往也很难维持。
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历史、习惯、文化、道德理念等有关。千百年来,中国重视家族利益,强调血缘关系,弱化了社会关系,社会缺乏广泛的、普遍的相互信任。在网络与大数据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构建新型信任关系,要突破家族与血缘关系,突破封闭的、小范围的信任,建立大范围的、普遍的社会信任,形成新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信用体系主要由信用文化与教育、信用法律与政策、信用产业链、社会监督等方面组成。随着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的推进,信用产业链将逐渐成形。信用产业链是把信用从抽象的精神与文化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价值并使其得到实现与发展的全过程。信用产业链包括生产、征信记录、评级包装、查询传播、报告应用等链条环节,还包括法律与政策的支撑、流程管理、行政监管、社会监督、当事人权益保障、信用修复与申诉等基础制度与措施。
任何产业链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信用产业链亦如此。信用体系建设涉及法律、政策、文化、数据库与信息应用系统,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综合制度设计与项目建设及实施管理等,是个复杂的、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青年信用法规,开展青年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制定以支持青年发展为基础的青年信用发展政策,建立健全青年信用中介服务组织以及青年信用自律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使青年活动的各个层面的信用管理都有章可循,等等,任重道远。
青年信用问题涉及的是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信用关系,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引下,主要靠青年自己去建立与维护,而不是完全靠法规的强制、政府的管制。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建立在青年因信用而获得的利益与发展机会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平衡的过程由市场及社会自发调整与政府推动共同实现,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要经历两步走。
第一步是“信”,主要是建立信用规则,确立和完善信用秩序,打造社会与市场的信用环境。这个阶段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第二步是“用”,即把已记录的信用结果综合利用起来,把每个人的信用行为记录具体评价与量化成资本,确定出价值,按每个人的信用资本价值大小来分配社会资源,让有信用的人能换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能去开矿山、修公路,去创业,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社会又需要的事。西方发达国家用近乎整个 20 世纪来经历这个时期。
以信用配置资源是信用经济的灵魂。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信用配置资源的基础。从记录信用到量化信用,从征信与评级到资源配置,从数据到资本,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在大声呼唤,要大胆走,阔步走。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青年信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信用问题涉及的是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信用关系,主要靠青年自己去建立与维护,而完全不靠法规的强制、政府的管制。
B.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建立在青年因信用而获得的利益与发展机会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平衡的过程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C.青年信用良好者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社会又需要的事,良好的信用将成为他们的助力。
D.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记录信用到量化信用,从征信与评级到资源配置,从数据到资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用具有社会性,主要指信用主体互相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中国重视家族利益、强调血缘关系的传统是形成这种信用关系的基础。
B.守信用有利于维持社会的一般交往活动和经济交易活动的开展,在群体中,整个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C.在网络与大数据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构建新型信任关系要突破封闭的、小范围的信任,建立大范围的、普遍的社会信任。
D.作为抽象的精神与文化的信用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价值,这一转化的过程具有链条环节多、转化速度快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用产业链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征信记录、查询传播等环节以及流程管理、行政监管等基础制度与措施。
B.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历史、习惯、文化、道德理念等有关,而信用体系建设还要涉及数据库与信息应用系统等方面。
C.建立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要建立信用规则,确立和完善信用秩序,记录信用结果以备以后使用。
D.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一个人的信用资本价值越大,得到的社会资源越多,反之亦然。在这一体系中,有信用的人能够呼风唤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天下?扣东方六国相比,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泰国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在秦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耕战政策是秦的基本国策。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始终坚持了这一政策。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政策下,努力从事耕战,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厩苑律》《牛羊课》规定:如饲养耕牛好的,奖田啬夫一壶酒、十条干肉,赐牛长三十日劳绩,免除饲养人一期更役;饲养不好的,田啬夫要受斥责,并罚饲养人服徭役两个月。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戍律》规定:“同居毋并行”,即一户不得有两人同时戍边。《金布律》《效律》等律文中,对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限制南人的投机倒把活动等也作了若干规定。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境内》)。《秦律杂抄》也规定战死者有赏,如果临阵逃亡,则罚“以为隶臣”。这样就使秦国的军队在七国之中成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秦律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秦的耕战政策能不能贯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能不能忠实地执行。秦简《为吏之道》列举了吏有“五善”“五失”,《语书》更明确提出了“良吏”与“恶吏”的问题。“良吏”,就是“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能团结下属、正身守法,不喜争功的人。“恶吏”则与之相反。在秦律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官吏的任免、升迁和赏罚的条文,这些条文都贯串着一个基本精神,即以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秦律十分强调法治,并首先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不得违法。例如《法律答问》专门有一条解释什么叫“犯令…废令”的问题:“律所谓者,令日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日为之,弗为,是谓法(废)令。”凡是犯令或废令的官吏都要依法惩办。
秦律非常重视各级官吏的选择和任用。例如《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尉”等官吏,如果任用了不该任用的人,就要依法论处。为了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严防官吏违法乱纪,秦律还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和实行对官吏的考核制度。《效律》规定:官吏各有自己的职责,如果失职,就要受处分。如果官吏玩忽职守,消极怠工,就要按法律治罪;已造成的损失,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法律答问》规定,官吏弄虚作假,不仅要依法论处,而且要撤职永不叙用。
总之,从秦律可以看出,封建国家力图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国家机器才有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荀况周游列国后入秦,在被秦丞相范睢问及“入秦何所见?”,回答“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也”的境界,并希望泰国能“令行于天下”。不出苟况所料,秦始皇即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摘选自安作璋《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秦统一天下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秦国从商鞅以后就制定并坚持了耕战政策,激励广大人民劳动的积极性,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B.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实行了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这使秦国的军队成为七国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C.秦国明确区分了“良吏”与“恶吏”,把“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叉能团结下属作为“良吏”的标准。
D.秦国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使国家机器积极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七雄”并争中,秦国灭诸侯,置郡县,建立了我圉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这应该有历史的必然原因。
B.秦国十分强调法治,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并把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
C.秦国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而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又依赖于法律对官吏的严格要求。
D.苟况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的境界,并预料秦始皇不久就能统一天下。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厩苑律》《牛羊课》和《戍律》《金布律》《效律》中的规定,都可以看做秦耕战政策的一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奖勤罚懒,发展生产。
B.《法律答问》规定,做了法律不让做的事,是犯令;法律让做却又不做,是废令,这两种行为都要受到惩罚。这说明秦国非常重视法律的执行。
C.《效律》规定,官吏玩忽职守造成了损失,不但要按法律规定治罪,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这表明秦国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
D.《苟子•强国》中“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人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的记载,生动具体地展现出秦国依法治国的良好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文是一个文类概念。韩愈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和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打着道文兼取的复古旗号,倡导一种以三代两汉儒家散文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句读形式为依归的散体文类,是谓古文。韩愈倡导古文,除要求古文自具首尾、单篇独立、行文一气贯注、以奇句散行为主以外,还特别重视两点:一是对古文以儒道为理论基础的艺术精神的强调,凸显古文这一文类特有的思想价值取向;二是对古文所用“专体”有选择性,不作诏令、奏议之类的朝廷文字,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而且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以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可以说,古文作品是一种自具首尾、篇幅有限、遣词造句以奇句散行为主,行文一气贯注,重在明道、纪事,而以具有儒学的艺术精神为必备条件的单篇散文。由于艺术精神和章法、句法、字法以及应用语的特殊要求,古文虽属于散文,但并非所有的散文都可称为古文。古文创作中最活跃的文学要素是理、气、辞、法、情,其美感特质亦因此而生。
古文之学,又称古文学,和诗学、词学、曲学、赋学、小说学、戏剧学以及骈文学为同类概念,是研究古文体用特点、文学属性、审美要求、创作艺术、批评理论、鉴赏方法的学问。古文之学内涵十分丰富。由于韩愈倡导古文是以复兴先秦两汉之文为目的的,故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现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被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分量最重且最为鲜活生动而又颇具理论色彩的,是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其见解至少可以归纳为史原论、文用论、文道论、文质论、文气论、文辞论、文法论、文境论、风格论、通变论,而每一论都包容甚多,涉及面广。古文之学如此丰厚,可以为构建当代文章学提供资源。
古文作品是古文家表达有关古文之学见解最为直观的形式。这样说,不单在于不少古文本身就是论述古文之学的专论,还在于古文作品本是作者践行创作理念的产物,其内外之美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均能显示作者对古文之学诸多问题的看法。古文作品是古文学的重要载体,因而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即为古文之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熊礼汇《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韩愈提倡道文兼取,向三代两汉的儒家散文学习。
B.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古文写作要求重明道、纪事,并具备儒学的艺术精神。
C.唐以前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是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
D.具有理、气、辞、法、情等文学要素,并由此产生美感特质的散文才可称之为古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唐代古文产生的背景谈起,重点阐述古文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
B.古文之学将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丰厚。
C.文章将古文与古文之学分开阐述,既对它们加以区分,又说明了二者的联系。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透彻,阐释了古文和古文之学两个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那么韩愈就可能不会倡导复古的古文运动。
B.古文重视思想价值取向和“专体”选择,启示我们好文章应该内容与形式并重。
C.根据文中韩愈的观点,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属于韩愈所提倡和推崇的“古文”。
D.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载体,可见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能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法家并不崇尚圣贤,前者对其理性抵制,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
B.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
C.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在君民间起过渡作用,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
D.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
B.文章大量引用古籍,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
C.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
D.全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阐述法家、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
B.认为“官不私亲”,要求治国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在当时是客观、进步的。
C.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是问责机制的雏形。
D.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