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C.“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小题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C.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8 10: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古本《大学》中的“亲民”改为“新民”:“亲,当作新。”朱子有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就朱子看来,“明德”就是人的本体,是全善的。但人就其现实的存在来说,则存在“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故本体“明德”存在“有时而昏”的情况,需要做“明”之功以“复其初”,即“明明德”。“学者”完成“明明德”之后,则又需要“推己及人”。这就从“明明德”转向了“在新民”,使民也在学者的教化下去完成德性的复归,复其本性之初的“明德”状态。朱子在这里诠释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或者说是回归“新”的问题。所谓“旧”,就是指“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而“新”自然是指在学者推己及人的教化下民众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总之,教化是朱子的“新民”思想的核心,即“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高考资源网
与朱子的“新本”《大学》主“新民”不同,王阳明则主古本的“亲民”。阳明反对朱子的“新民”而主“亲民”,最重要的理由是他认为“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所谓“偏”,是指朱子偏重于“教”的一面,而忽视“养”之一面,而说“亲民”,本身就包含了“教”“养”两个方面。换言之,“教”“养”都统一于“亲民”中。在教养关系上,阳明主张的是教养合一,而这个合一之“一”就是“亲民”。或者可以说,即使单就“新民”之“教”来说,也不能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如果只讲“新民”,就是一种“偏”见。这种“偏”,不仅是教养关系的“偏”,还可能“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而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就是“亲民”。另外,王阳明的“亲民”,还体现了他对“民”的恻隐仁爱和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这可以通过阳明“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得到说明。“万物一体”是宋明儒者共同的追求,阳明对此的理解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所谓的“万物一体”,基本内涵就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而从王阳明的“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的观点来看,“亲民”正是“万物一体”精神的具体运用与表现。“亲民”所体现的也正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一体感通之仁。总的来说,王阳明的“亲民”,蕴含的是他在教养关系上的中正理解,体现了他对民众一体感通的仁者关怀,是他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思想表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08月12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亲民”与“新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民”的基本内涵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高考资源网
B.“亲民”思想包含“教”“养”两个方面而且二者合一,统一于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即“亲民”。
C.“新民”思想强调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使“民”本性之初的“民德”得以恢复。
D.“新民”思想是基于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而提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朱熹看来,“明德”是人的本体,“明明德”就是“民”通过“明”之功来恢复其“有时而昏” 而暂时被“拘”“蔽”的人之本性。
B.“新民”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即从“为气禀所拘”和 “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
C.朱熹的“新民”思想过于强调对民众的教化,而“偏”忽了“养”的一面;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则很好地将“教”“养”统一了起来。
D.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既分析了“新民”“亲民”两种思想的不同,又归纳了它们的本质特点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不仅要完成“明德”的自我内化,还应该“推以及人”,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B.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解决民生疾苦,这是“新民”与“亲民”思想的现实要义。
C.“新民”之教如果不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就不会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
D.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提升思想素质,这符合“新民”思想的内在要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握住智慧的“苹果”
王庆节
苹果产品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人编出了“三只苹果”的故事:“有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只诱惑了夏娃,一只砸醒了牛顿,还有一只握在乔布斯手中。”
照此说法,诱惑了夏娃的苹果让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砸醒了牛顿的苹果让人类成为机械时代的人;而乔布斯的苹果呢?有人说,它帮我们走进IT数码时代。
这个评价是否公允?很难断言。在我看来,史蒂夫•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那个魔器般的“苹果”,而在于他对着“智慧之果”“咬”下的那一口。他“咬”得如何与众不同?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咬”?正是这种对“智慧之果”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以及这一“咬”中蕴含的不畏挫折、屡败屡战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乔布斯,成为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
可以说:引领乔布斯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与心灵密码,正是哲学。
乔布斯曾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开山之人,乔布斯人生偶像名单上的第一名。乔布斯将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等称为“人类灵感的灯塔”,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在他看来,这不只是关系到苏格拉底,更关系到你自己,关系到你如何创造更多的真、善、美。
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哲学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爱”。这种“爱”就是一种哲学的精神和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中发掘的智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苏格拉底并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著作传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部哲学的开山,因为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学著作”。所以,当我们说乔布斯是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化身”,意思就是: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苏格拉底哲学所代表的那种批判、创新、理性、反思的人生态度与精神。
乔布斯的成长充满苦涩艰辛。小乔布斯一出生就被送给了养父母——一对没有大学学历的蓝领工人。养父母含辛茹苦、耗尽家财,将乔布斯送进了花费不菲的名牌大学。但乔布斯对这种按一定程式送到嘴迎的“知识苹果”不感兴趣,6个月后,他选择了退学。
可是,失学后的乔布斯到处游荡蹭课,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他找到了“咬”“智慧苹果”的方法,这才有了乔布斯与“苹果”后来的一段佳话。
在人生路上,往往会有一些关键性的路口,而在这些路口的抉择与决断,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乔布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这些抉择时刻来临时,不盲从旧规,不取媚大众,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这种人生态度所折射出的“Know thyself”(知道你自己)“Be thyself”(成为你自己)精神正是铭刻在希腊神殿上的哲学箴言给我们的启示。与众不同,成为你自己,这正是乔布斯后来成功的秘密所在。
哲学家说,人生的本质无非就是不断学习和领悟死亡的过程,唯有对死的大限的真体悟才会揭示出人生大化之真谛。这也是乔布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哲学启示。
乔布斯短暂的一生大起大落。他在回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时说,“在三十岁的时候,我被炒了鱿鱼,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当时没有觉察,但是事后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
巨大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反差让乔布斯很早就品尝到“出生入死”的滋味。他意识到,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每一次抉择、行为的每一次完成,都是一种一定意义上的“死亡”。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它帮乔布斯指明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所有事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留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创新的可能性无处不在,乔布斯正是这种精神的绝佳代言人。敏感的艺术家有发现的那双眼睛,天才的科学家有实现的那双手,沉思的哲学家则有着指挥眼和手的睿智大脑。而乔布斯既有敏感的双眼,魔术般的双手,也不乏思考的大脑,他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他号召人们跳出框框去思考,因为“只要敢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乔布斯曾以一句充满苏格拉底智慧的话语和大众共勉:让我们永远“Stay humgry!Stay foolish!”(存一分渴望!保一分愚痴!)这正是乔布斯追求自我、永不言弃、不断创新的哲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从“三只苹果”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乔布斯是“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本文标题“握住智慧的‘苹果’”的意蕴。(4分)
【小题4】乔布斯的一生可以给我们哪些有关人生的哲学启示?请结合文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在于酒本身,更因酒所生发出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礼”与“情”。这其中,杯作为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的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爵”,后常称“觞”,再后“觞杯”同称,到唐宋则多称“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宴席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总在主人敬酒之后动杯;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还能看出酒文化的遗风。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和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这是主人和宾客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中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是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 “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似更胜一筹,更见闲趣,耐人寻味,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苦意时,残杯在手,又是一种滋味。残怀,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也往往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10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摘编自朱启新《酒文化中的杯》)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酒所生发出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情”与“礼”,而杯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B.自古至今,酒杯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C.杯常被历代文人借以抒怀,其中所流露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也成了当时场景的见证。
D.残杯指盛宴或独饮之后尚余剩酒的杯子,它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也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因而感人至深。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地位尊贵的祭祀者使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所以《管子•弟子职》中有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的说法。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斟酒祝福,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D.陶潜“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以及李白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情趣相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这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今天某些宴会上仍看到它的一些遗风。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与“干杯”。
C.杜甫用“残杯”表现困守长安10年期间,追随权贵,误身受辱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情感的起伏,比历代诗人都要深沉。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令人为之凄惨,为之怜惜,同样成为了我国酒文化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深沉情感,引起了人们共鸣。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西医互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西两种医学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到了近代。
尽管西医的实验研究有着巨大的先进之处,但是当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正以崭新的手段横扫中世纪西方医学的陈迹,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时候,在揭开疾病微观奥秘的欣喜之中,在事物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却又孕育着一粒不祥的种子。人们的思路由微观到超微观,由细胞到细胞核、线粒体、核糖核酸,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脱离整体调节作用的客观事实。这一倾向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于是在西方医学的营垒里,便相继出现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塞里氏的应激能学说,1937年哈里斯发现了丘脑垂体——内分泌的全身调节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这种观点通过近30年来免疫学方面的长足发展,同样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再看中医的近代发展史,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显明,但隐约中也可看到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的尝试。吴有可的“戾气说”,王清任的“解剖学”,唐宗海、张锡纯的“中西汇通”,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
综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西医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中,为了自身完善的需要,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从而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虽然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其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西方已开始向中医借鉴,必欲取其精华而用之。可以断言,蕴藏在中医宝库中的整体观点、天人相应观点等当是西医首先掘取的内容,然后加以实验研究,在短期内为其所用,力图出现西医学术的再腾飞。时至今日,将中医学术体系由宏观推向微观已是当务之急,这是当前发展中医的惟一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中医至今沿用推理思辨的古法缓缓行进。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个体农业和分散手工业没有给中医发展提供向微观进展的机会,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但是时至今天,中国当代工业已跻身于世界行列,中医向微观推进的条件已完全具备。当代中医工作者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大胆地把思维推向微观,把西医的实验手段接过来,为我所用,发展自身,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期达到保住中医特色,并且开创现代中医的新局面的目的。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医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向西医索取,因为西医之长正是中医之短。中西医结合是向西医索取(当然也包括中西医互相索取)的主要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的内涵中,作为中医工作者应该始终把握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展中医的目的。
【小题1】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说以崭新的手段开创了中世纪西方医学的历史新纪元。
B.脱离整体调节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是近代西医发展过程中埋下的一粒不祥的种子。
C.针对自身缺陷逐步纠偏、完善,中医正在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
D.当前,发展中医的有效途径就是做到洋为中用,将中医学术体系由宏观推向微观。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属于“中西医互补”的历史发展必然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一方面是其临床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表明西方医学已开始借鉴中医的精华。
B.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显明,但吴有可、王清任、唐宗海、张锡纯等近代中医的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
C.近代,巴甫洛夫、塞里氏、哈里斯等人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
D.时至今天,中国当代工业已跻身于世界行列,当代中医工作者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为今用,保住中医特色。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医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整体观点,着眼于宏观,就可以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
B.现代科技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中医至今沿用推理思辨的古法不利于自身发展。
C.西医之长正是中医之短,中医之长也是西医之短,二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给中医发展提供向微观进展的机会,因此,望、闻、问、切等古法有着先天的局限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类的知识视为一个圆圈(有知领域)在另一个更大的闭合圆圈(无知领域)之内不断扩展的过程。其实,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有知与无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知的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无限的、开放型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知识的扩充和增长都意味着所知越多,无知的领域就越大。人类认识发展史也表明: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断地把人的知识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即所知越多,无知越多
在有知与无知之间,人类知识呈现出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人类理性包括哲学思维提出了严峻挑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人们:一定要自知其无知。哲学就是在人类理性思维对无知进行不懈追问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自从“哲学”这个西方术语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就无休止地询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并一直对哲学的定义进行探索。其实,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块古老的天地,它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好奇,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冯友兰先生曾感慨地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哲学作为一种“不知之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特殊的“不知之知”有什么功用呢?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识圆圈说”虽然生动地揭示了有知和无知的辩证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B.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无休止的询问和对哲学定义的长期探索,没有探求未知,均不属于哲学的范畴。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其中“无用”指哲学不能增加实际知识,“大用”指哲学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D.亚里士多德和罗素两位哲学家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源于好奇,并对知识进行求索。
【小题2】下面对原文“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知识呈现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B.“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成语,可以说是对“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生动的阐释和解说。
C.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无知的领域,随着知识的扩充和增长,在不断扩大。
D.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我们所知太少,无知太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因为更大的无知空间是开放的,根据芝诺的观点,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结论。
B.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是因为他们对哲学本身无知,而这种无知也会促使他们进行探索。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它不能增加实际知识,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哲学没有实用价值。
D.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而人类无知的领域又是无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