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水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五,不少江河上已经建造了大型水坝。传统上,修建大坝的原因是变水为宝,不让水白白流掉。修建大坝的地方往往风景很美,而人民很穷。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怒江上将修建13级大型水坝;大渡河王流和支流加在一起,将修建大小水坝356座。
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就是因为改变了河道的流态,导致坝址上游泥沙淤积。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也可能破坏山坡的平衡而引起滑坡。水坝常常选择在峡谷区,它的谷坡一般说来是不稳定的。例如金沙江虎跳峡,两岸山顶高出江面2500-3000米,江面宽度30-60米,这对于筑坝是有利的一面,但崖高坡陡,容易发生滑坡,虎跳峡就曾因山坡崩坍而引起断流。如果坝址的岩层疏松易坍,施工过程中就必须改变坝的位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旦洪水袭来,还易酿成垮坝灾难。”75年,中国河南驻马店地区在一次碎不及防的特大暴雨中就曾出现严重垮坝事件。
修建大坝还会人为诱发地震。至今为止,全世界共有一百多座水库诱发过地震。川西、怒江、金沙江虎跳峡地区本就是地震活动性很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这些都是加剧诱发水库地震的高概率因素。
近年来中国的天灾人祸,特别是渭河连年不断的水灾,使得五十年代中国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们终于在2003年10月开始承认:三门峡水患。针对2004年洪水并不是太大,泥石流、滑坡、地震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的状况,国家防总指挥部明确提出:给洪水以出路。这就是一方面要保证河道的畅通,让洪水能够比较顺利地下泻,同时要保证可以调蓄洪水的湖泊、洼地,尽量避免因我们的经济发展去侵占它。这种思路与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想法和做法是一致的。
【小题1】对本文所说修建大坝的危害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影响了河水的天然流向,使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改变水文特征。
B.建坝过程会导致峡谷山坡崩坍,建成后会使上游泥沙淤积,影响生态。
C.由于岩层土石疏松,人坝建成后可能移位,加剧岩石崩坍。
D.诱发地震,洪水之时可能垮坝,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小题2】下列不属于对于修建峡谷大坝意义的传统认识的一项是( )
A.不让江河之水白白流掉,充分利用水资源发电。
B.开发水资源丰富地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C.就着峡谷地形建造大坝,可以节省建坝投资。
D.保证湖泊、洼地可以调蓄洪水,而不去侵占。
【小题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际上防治洪水的观点和做法,就是要让洪水能够顺利下泻,并有地方调蓄。
B.修建大型水坝不是仅仅为了利用水流发电,还应从其他方面认识修建人坝的意义。
C.大坝和水库诱发地震要以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很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为前提。
D.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们率先认识到水库大坝的危害。
【小题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人坝的地方,如果加强地震监测,及时作山预报,就有可能减轻灾害。
B.由于认识到大坝的危害,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修建大坝的工程或计划将会停止。
C.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教训,表明三峡工程要高度重视防止坝址上游泥沙淤积的问题。
D.水利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原先地理条件,尽量避免因经济发展而改造水流、 湖泊、洼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5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
有人说,叶嘉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强者,但她也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弱者,她常常强调,她是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她早岁丧母,不久远嫁他乡,后来丈夫入狱,她也带着吃奶的孩子蹲班房,再后来遭遇丈夫的性情变异,再后来拖着一家老小五口人在北美讨生活,辗转半生。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就在她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她要把感情杀死。
何为情?《礼记·礼运》篇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是人性之本初。叶嘉莹第一次要把这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是在遭遇因久被囚禁而形成动辄暴怒之性情的丈夫的家暴之时。那时她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两个读书的女儿,她不能把悲苦形之于外。她说,我总是梦见我自己已经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也有时梦见多年前已逝的母亲接我回家。她曾读到一首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的诗偈,恍如一声棒喝,将她从悲苦中拉出。诗是这样说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在面对常态的、新鲜的痛苦时,她无法忘却。她只能用诗偈来引导自己,告诫自己:那个感情使我受到了伤害,我要把感情杀死,我不再为感情之事烦恼。
如果说,第一次把感情杀死,是叶嘉莹选择坚毅隐忍来勉力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话,那么第二次,则实在是一段极为痛苦的人生历程。丧女之痛,曾让叶嘉莹悲痛欲绝。她把自己关在家中,陆续写作《哭女诗》十首,怀念陪她经历生命中种种阴晴变化和反复无常的爱女,舔舐伤悲。然而,在她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对她的不公,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生命的无常。“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儿童即会诵习的唐诗,叶嘉莹是这样解说的:白日依山尽,是向西看;黄河入海流,是向东看。太阳自东升起,却要西落,这是无常;黄河自西奔赴而来,却要东归入海,这也是无常:重要的是,这是生命的永恒的无常。当一个人四顾茫然,面对生命的永恒的无常时,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她说,我在极痛之余,才有了彻底的觉悟,对庄子的“逍遥无待”与“游刃不伤”的境界,也有了一些体悟。两年之后,她毅然收拾行囊,只身回国教书,一教就是三十多年。叶嘉莹生于荷月,小名为荷,所以她常以荷自喻。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她断然否决了莲花现佛身之喻,感慨“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她把自己的教书行为认定为“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
她一生悲苦,因而她早年耽溺于王国维的独善其身和“清者”持守的想法和生活,是深受同样有着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的。几十年后,从对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的赏爱,到研讨,到反省,到批判,她早已大彻大悟。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诗词研读不是她的目标,成为学者也不是她的动机,她愿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一首《浣溪沙》的词中,叶嘉莹写道:“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几沧桑。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任教风雨葬韶光”,这让我想起那个同样备尝人世艰辛的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境界。杀死感情的叶嘉莹,早已褪去莲花,只葆有一颗莲心,只为传递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力量。
(摘编自《文汇报》2015.3.)
相关链接:
今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并表示:“我喜欢诗词,这是我自己内心很纯真的感情,我能感受到古代诗人所传达的那种情感。我感受到就应该把它传给年轻人,所以我一生都在教书,尽自己的力量在做这件事。”
‚“我能用一种沉毅坚忍的心态来面对和担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我早年所背诵的《论语》《孟子》等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所想到的是《论语》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及‘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一种自信与自立的精神和态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认为自己既不是一个弱者,也不是一个强者。她所说的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即是面对无常命运的不抗争。
B.《礼记》认为七情是不必学就会的,是人性之本初。而叶嘉莹却要将这种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可见其在生活的苦难前由痛苦无奈到觉悟的精神升华。
C.丧女后的叶嘉莹悲痛欲绝,写了十首《哭女诗》,在诗词中,以此表达她对无常生命的感慨。
D.即使叶嘉莹的生活充满苦难,她早年也深受同样有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但是她却能大彻大悟,并尽力将诗歌传给年轻的一代。
E. 叶嘉莹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穿裙子的“士”,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的自信与自立。
【小题2】叶嘉莹在历尽人生悲苦后,坦言要把感情杀死。请联系文本分析概括叶嘉莹两次杀死感情的缘由和具体表现。
【小题3】叶嘉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在文中也多次引用到诗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所引用诗词的作用。
【小题4】本文题目“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知命”与“不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自强的最佳体现,是使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因为一切文化最终都是要寄寓在具体而实际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
实际上,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外,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对此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进行开放式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小题1】下列对于“文化安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的体现。
B.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就会传承,国家就会稳定,人民就会享受文明之光。
C.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便易面临安全风险。
D.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有效防范,更需要开拓创新,要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由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美国的文化强势和称霸全球的现实,我们要不断加大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不断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B.如何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C.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我们必须反对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D.文化自律要求我们既要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轻视群众文化的态度,更要坚决反对崇洋媚外、紧盯国外领奖台而拼争奖项的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要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就必须增强自身的魅力和召唤力,而这有赖于精品佳作的不断涌现。
B.美国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这种开拓创新精神值得借鉴。
C.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创新,让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这也是文化自强的最佳体现。
D.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活力和魅力的先决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境外消费热的冷思考
据报道,虽然春节长假是不少中国人与家人团聚的好机会,但也有不少人趁这个假期出国旅行。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美国洛杉矶等地,不仅带来“购物潮”,使一些商场销售额创下纪录,也使得不少宾馆和机场达到饱和状态。
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消费火爆,特别是关于我国内地居民到国外疯狂“扫货”的新闻屡见报端。其实不仅是今年,近年来国人对境外消费的热衷就持续升温,出手也越来越大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境外消费纯属自由的个人消费行为,国人愿意选择到国外购物消费也无可厚非。但对境外消费的热度高,势必会影响到在境内的消费,这对于新常态下我们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巨大消费潜力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应该肯定的是,境外消费热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所出现的,境外购物渠道的畅通便捷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都为境外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居民境外消费逐年迅速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旅游产业发展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因此,不仅境外商家纷纷抓住这一商机,千方百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学+科+网
但在分析境外消费热的客观因素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自身的问题,剔除个别人出于“炫富”等畸形消费心理,绝大多数人热衷于境外消费则是出于价格和质量等综合考虑,即商品的性价比。不容置疑的是,在境外更容易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如何不让我国消费者再舍近求远,以良好的消费环境把部分消费者的境外消费吸引到国内消费,这是我们目前面对境外消费热必须尽快破解的一道难题。
改善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秩序,深化税制改革,优化国内消费软硬环境,这是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当务之急。同样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价格差异很大;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而国外市场货真价实……如果这样的局面不改变,特别是国内消费服务水平得不到根本性提升,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就不会降温,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目标就无法达到。
境外消费热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间接反映出了境内消费供求关系的扭曲,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冷静思考,加快改进。 (摘编自中国文明网):学.科.网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境外消费热”持续升温的原因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人境外消费是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刺激,能促使其不断改进,并不是一件坏事。
B.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能力大大提升,赴境外购物的渠道畅通便捷。
C.中国人境外消费出手越来越大方,境外商家抓住商机,千方百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
D.人们购物多考虑商品的性价比,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商品价格差异很大,且国内假冒伪劣商品充斥。
【小题2】【小题3】下列各项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游客境外旅游不仅带来“购物潮”,使一些商场销售额创新高,也使得各地宾馆和机场达到饱和状态。
B.关于国人到国外疯狂“扫货”的丑闻频频见于报端,其实境外消费纯属个人自由消费行为,本就无可厚非。
C.境外市场环境和秩序好,消费服务水品高,价格合理,没有任何假货,因而境外买的都是物美价廉的商品。
D.绝大多数消费者是考虑境外商品的性价比高,但也有一部分疯狂扫货者是出于畸形心理,有炫富媚外之嫌。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境外消费热,反映出了境内消费供求关系的扭曲,势必会影响到国内的消费,完全是不合理的。
B.杜绝炫富心理,打击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优化国内消费软硬环境,是拉动内需的当务之急。
C.要使境外消费降温,需整顿国内市场的环境与秩序,调整价格,提升商品品质和消费服务水平。
D.境外消费热暴露了境外消费者存在心理问题,有关部门必须控制出境人口,打击疯狂扫货现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五十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睛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哩!”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车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来?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错误项得0分)
A.独腿车夫在乘客坐上车后,主动向“我”解释自己要价五元的原因,这表明他不希望“我”误解自己,因为他想让“我”主动补足差价。
B.两个韩国人来到成都,放着别的正常车夫的车不坐,偏要坐独腿车夫的车看成都的风景,这表明他们想照顾独腿车夫的生意怀有同情的车夫的善良的心态。
C.“我”坚决拒绝朋友挽留,徒步走路,感觉从来没有与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两腿这般有力过,表明“我”从独腿车夫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
D.“我”并没有强行多给人力车夫两元钱,是由于“我”并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人力车夫食言,从而毁坏了他做人的基本原则。
E.小说中的独腿车夫不是英雄,没有壮怀激烈的事迹,然而他却用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光辉,让在人生中艰难打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对独腿车夫蹬车情形做了详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独腿车夫这一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独腿人生”为题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
我们经常在翻开杂志时看到一些不明所以的广告,比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著名的“智慧的地球”,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是在广告什么。IBM中国区首席代表余端志说,“智慧的地球”跟中国说的物联网“确实是非常相像的概念” 。
什么是物联网?IBM是这样解释的:把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使它们结成网络。这难道只跟国有企业有关系?其实,同样的技术,把电视、微波炉、电脑、公文包、冰箱和牛奶等联结成物联网,冰箱也能告诉你牛奶什么时候过期。
物联网的兴起很可能影响你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从事以下职业,在未来几年请小心你的饭碗:站岗员、超市售货员、停车场管理员、电影院检票员……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和目前无法列举的。
介绍一下超市售货员是怎么失业的。当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进入了物联网,你拿起方便面时,超市网络能感知这些方便面的行动轨迹,当你带着方便面走出超市结账台的那扇门时,网络算出方便面的价格并和你口袋里手机上的物联网感应器取得联系,通知手机扣钱。中国移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手机钱包。“只要花钱的地方都能用,一部手机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移动运营商们的梦想。
在这个场景中,不仅售货员消失了,信用卡消失了,最让人痛快的是,“排队”消失了,因为那扇门可以直接感知到你手机上的门票。这样的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春运时的火车站里。在这个泱泱大国,因为排队现象消失而节省的时间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还会让很多日常事物消失。比如说菜单、信用卡、验钞机等。还有马路边上交通部门立的指示前方堵车的显示屏,也会变成你车里的显示屏,因为所有的车在哪跑都能在物联网上看得到。
消费者最先用上物联网的行业会出现在名酒、名烟和名牌服装上。在商场买茅台时,用手机读一下茅台的传感器便能知道真伪。同理,人民币的金属丝也可能换成物联网的感应器。伴随着假酒、假币的消失,一个装备了强大武器的防伪行业将出现。
物联网就是把物体联结成一个互联网。这需要有一个基础的工作:把物体一件一件地贴上感应器,然后把感应器联结起来。世界上有多少物体需要编号入网呢?全球人口60亿,专家估计平均每个人会有10到40件东西需要入网,电视、冰箱、微波炉、汽车、马桶等等。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即使到2012年也完成不了。目前联结物联网用得比较多的一项技术是RFID芯片,也就是嵌入到物体中用来跟外界交流信息的感应器。这种感应器现在的生产成本是1元多。
“一瓶醋才卖2元钱,牛奶一袋才1元钱,一瓶矿泉水才8毛钱,我可能贴这个昂贵的标签吗?” RFID芯片的成本至少要降到几分钱,才能在超市里大量铺开,而这样的成本价需要年产量达到1亿才能实现。
价格下不来,产量上不去,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产量上不去,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这样的需求无法实施。布上物联网的超市会出现大量的下岗售货员,造成昂贵的社会成本。这也是为什么5年内都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
“如果这个推广开了,会有一批行业消失。技术不是问题,主要是利益协调的问题。消费者都用手机交费了,那银行用来干什么?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又能做什么?生产信用卡的企业还需要存在?”
是的,我们还要考虑信用卡的感受。从理论上来讲,互联网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而物联网上,冰箱跟你也是平等的。这可能是我们的未来社会蓝图,但目前可知的是,我们还需要在超市里老实而耐心地排队。
(摘自《南方周末》,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物联网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是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一部分,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形式。
B.物联网所涉及的范围比互联网更广,其对人类的生活影响也将更大。
C.物联网就是通过感应器将各物品相互联结起来,让各种物品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
D.物联网绘制的未来社会蓝图将可能是,由互联网上的人与人平等到物联网上的人与物平等。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物联网现阶段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的基础工作感应器的贴放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产量也不能满足需求。
B.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技术还没有成熟,相关产业技术标准尚无法统一。
C.平均每人十件以上的上网物品,需要加装数以亿计的感应器,价格高,工程浩大。
D.相关产业的利益协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产生的社会成本昂贵。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联网的出现对商品流通领域、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带来新的变革。
B.物联网将让人们的居家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出行更加顺畅,排队等待时间减少,促进经济的发展。
C.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为防伪提供利器,大大提升防伪的水平。
D.物联网的推广将使一些诸如菜单、信用卡、验钞机、显示屏等日常事物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