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
有人说,叶嘉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强者,但她也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弱者,她常常强调,她是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她早岁丧母,不久远嫁他乡,后来丈夫入狱,她也带着吃奶的孩子蹲班房,再后来遭遇丈夫的性情变异,再后来拖着一家老小五口人在北美讨生活,辗转半生。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就在她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她要把感情杀死。
何为情?《礼记·礼运》篇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是人性之本初。叶嘉莹第一次要把这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是在遭遇因久被囚禁而形成动辄暴怒之性情的丈夫的家暴之时。那时她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两个读书的女儿,她不能把悲苦形之于外。她说,我总是梦见我自己已经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也有时梦见多年前已逝的母亲接我回家。她曾读到一首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的诗偈,恍如一声棒喝,将她从悲苦中拉出。诗是这样说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在面对常态的、新鲜的痛苦时,她无法忘却。她只能用诗偈来引导自己,告诫自己:那个感情使我受到了伤害,我要把感情杀死,我不再为感情之事烦恼。
如果说,第一次把感情杀死,是叶嘉莹选择坚毅隐忍来勉力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话,那么第二次,则实在是一段极为痛苦的人生历程。丧女之痛,曾让叶嘉莹悲痛欲绝。她把自己关在家中,陆续写作《哭女诗》十首,怀念陪她经历生命中种种阴晴变化和反复无常的爱女,舔舐伤悲。然而,在她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对她的不公,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生命的无常。“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儿童即会诵习的唐诗,叶嘉莹是这样解说的:白日依山尽,是向西看;黄河入海流,是向东看。太阳自东升起,却要西落,这是无常;黄河自西奔赴而来,却要东归入海,这也是无常:重要的是,这是生命的永恒的无常。当一个人四顾茫然,面对生命的永恒的无常时,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她说,我在极痛之余,才有了彻底的觉悟,对庄子的“逍遥无待”与“游刃不伤”的境界,也有了一些体悟。两年之后,她毅然收拾行囊,只身回国教书,一教就是三十多年。叶嘉莹生于荷月,小名为荷,所以她常以荷自喻。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她断然否决了莲花现佛身之喻,感慨“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她把自己的教书行为认定为“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
她一生悲苦,因而她早年耽溺于王国维的独善其身和“清者”持守的想法和生活,是深受同样有着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的。几十年后,从对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的赏爱,到研讨,到反省,到批判,她早已大彻大悟。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诗词研读不是她的目标,成为学者也不是她的动机,她愿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一首《浣溪沙》的词中,叶嘉莹写道:“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几沧桑。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任教风雨葬韶光”,这让我想起那个同样备尝人世艰辛的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境界。杀死感情的叶嘉莹,早已褪去莲花,只葆有一颗莲心,只为传递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力量。
(摘编自《文汇报》2015.3.)
相关链接:
今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并表示:“我喜欢诗词,这是我自己内心很纯真的感情,我能感受到古代诗人所传达的那种情感。我感受到就应该把它传给年轻人,所以我一生都在教书,尽自己的力量在做这件事。”
‚“我能用一种沉毅坚忍的心态来面对和担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我早年所背诵的《论语》《孟子》等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所想到的是《论语》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及‘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一种自信与自立的精神和态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认为自己既不是一个弱者,也不是一个强者。她所说的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即是面对无常命运的不抗争。
B.《礼记》认为七情是不必学就会的,是人性之本初。而叶嘉莹却要将这种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可见其在生活的苦难前由痛苦无奈到觉悟的精神升华。
C.丧女后的叶嘉莹悲痛欲绝,写了十首《哭女诗》,在诗词中,以此表达她对无常生命的感慨。
D.即使叶嘉莹的生活充满苦难,她早年也深受同样有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但是她却能大彻大悟,并尽力将诗歌传给年轻的一代。
E. 叶嘉莹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穿裙子的“士”,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的自信与自立。
【小题2】叶嘉莹在历尽人生悲苦后,坦言要把感情杀死。请联系文本分析概括叶嘉莹两次杀死感情的缘由和具体表现。
【小题3】叶嘉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在文中也多次引用到诗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所引用诗词的作用。
【小题4】本文题目“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知命”与“不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3 05:2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
B.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体现了主体人格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进取精神的高扬,是中国人能够达到的人格。
C.传统哲学包含着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不断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
D.“和”的哲学理念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深刻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性格的关系,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
B.文章以主体为切入点,以儒家思想为论据,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入世、批判、和谐的哲学性格。
C.文章在论证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其哲学性格,并彰显该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D.对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强调了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间的大同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自我认知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人格特质,能有效地激发主体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实现主体人格的 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C.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烈批判精神,深刻反省人性本真,成就“本我”“真我”和“大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就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这种理念有利于人们坚守内心的安宁,减少对立,促进相互交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④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第⑤段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作用各是什么?
【小题3】第③估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主要策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要借尸还魂,要肉身成仙,当然对身体格外重视。但是,中古时代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因此有火葬之风。佛教影响下中古时代这一风气逐渐流行,在中国社会史上是一个大话题。
有意思的是,佛教带来的这种不保存整体的尸身的习俗,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倒与氏羌、吐蕃、突厥等异族风俗相合。到了“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宋代,对中古时期的“胡风夷俗”有相当的警觉。从宋王朝一建立,官方就开始抵制火葬,重新强调土葬论述类文本阅读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论述类文本阅读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现代认为是“文明”的火葬,在那个时代因为来自异域文化而不合汉族文明,因此,在中央皇权、地方士绅加上理学家的不懈抵制下,两宋时期被渐渐禁绝。
不过,中国历史过程极为曲折,风俗也反复变化。由于宋代之后又有两个非汉族王朝,宋代汉族士大夫重新恢复土葬的传统又被打断,蒙元与满清两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原本并不完全依据汉族传统,因此,宋代之后的蒙元与明代之后的满清,火葬之风又重新流行。我们不妨从朝鲜燕行使臣的眼中来看。康熙三年洪命夏第二次出使中国时曾经说,明朝的丧制虽然与古礼有差异,但还是要土葬其亲人,但清人火葬,穿圹寻甓,真不知道汉人会有什么感觉;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两次出使清朝的李宜显,则批评清朝丧制,“清人皆火葬,汉人则否,而近来颇有火葬者,盖染胡俗而然也”。到嘉庆八年,出使清朝的徐长辅还在抨击中国的“满人多火葬,汉人不尽然火葬,盖入棺后烧之,收其骨纳诸器而瘗之,聚土为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按照他们的推测,这当然和大明变成大清,统治者由汉人换了满人有关,朝鲜使者觉得,满人风俗原本与汉人不同,也根本不遵礼法,蛮夷之风已经侵入华夏之域,只有朝鲜礼仪始终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康熙三十年,到达北京的朝鲜使臣徐文重,就说得更清楚,“(北京)近世以来,虽为帝王之都,与夷狄迭代,人心风俗已成习性,自与中土不同”。
关于清朝满人流行火葬,汉人士绅提倡土葬的优劣,这也难说得很,但以风俗史和观念史上看,火葬之流行把过去肉与骨、生与死、人与鬼之分的古代传统淡化了,显然,在佛教观念和异族习俗的双重作用下,灵魂或者精神很重要,肉体与骨骼已经不再重要,人的“再生”,已经不像古代中国传统要“借尸还魂”,即依赖骨肉肌肤才能实现,而是“轮回”。因此,尽管大多数汉族士绅依然恪守《朱子家礼》,实行土葬,对遗骸加以保护,但佛教观念与火葬风俗多多少少也对原本中国重视骨肉身体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逐渐瓦解。
(摘编自葛兆亮《骨与肉:古代中国对身体与生命的一个看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 “贵生”,要借尸还魂、肉身成仙;佛教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二者在中国古代都有一定影响。
B.由于佛教重精神而轻形骸,因而有火葬之风,但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受到宋代统治者的反对和抵制。
C.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深受佛教火葬习俗影响,在汉族建立的王朝覆灭后,他们开始实行火葬。
D.氏羌、吐蕃、突厥等异族盛行火葬,而汉人士坤提倡土葬,二者孰优孰劣,不易说清,但都有民族风俗和文化观念的烙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朝鲜使臣认为,明朝丧制尽管与古礼有区别,但仍然实行土葬;清人强调火葬,这让汉人在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
B.朝鲜使臣对依照佛法将死者入棺后焚烧,然后将骨灰放置在各种器物中进行掩埋,最后聚为土堆的做法不以为然。
C.朝鲜使臣认为,满清流行火葬与改朝换代有关,蛮夷风俗已经影响到汉人,只有朝鲜一直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
D.朝鲜使臣认为,在满清统治以后,都城北京的人心风俗已经发生变化,不再与华夏相同,这是蛮夷当政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丧葬的风俗是土葬,但在中古时代,随着佛教轻形骸而重精神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火葬风气也逐渐流行。
B.佛教火葬之风与氏羌、吐蕃等异族风俗相合,但与华夏文明格格不入,因此,在宋代受到皇权、士绅和理学家的抵制。
C.异族习俗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使人们意识到肉体骨骼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或精神,人若“再生”,只有“轮回”。
D.清朝大多数汉族士绅虽然依然恪守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但是佛教观念和火葬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已将之逐渐瓦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微博在中国

陈 敏

微博,正在成为撬动中国的一个微小杠杆,具有造成飓风和海浪的蝴蝶效应。

美国《纽约时报》称:“微博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一种能观察中国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民意调查系统。”分析人士还表示,微博并非一种激进主义,而是一种自由表达。加拿大某报则形容,“中国微博正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变身成为舆论监督利器”,参与并且影响着整个世界。微博用户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预测,“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2013年左右,市场将在2013年进入成熟期。”一条微博只有短短几行,渗透性却极强。上海谢耕耘教授有个好比喻:“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真可谓: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

微博在中国悄然兴起,迅速壮大,衍生“全民记者围观中国”之现象,在推动公民社会成熟的同时,也锻造了一把藏着锐和钝的双刃剑。

在发生巨变的国际传媒环境中,微博这种人性化的媒体使平民和政府平等对话,在名人和粉丝之间架起桥梁,绕过各种出版媒介,而让碎片式的信息迅捷传播——哪怕再弱小的声音,都可能被扩大到无穷倍,进而震撼世界。

微博有其微妙之处。官方微博、官员微博、名人微博、草根微博等在微博舞台轮番上位,互相沟通、PK、博弈、联合,在只言片语里,在迅捷的转载评论里,有的力量被消减,有的则被扩大。一条微博可以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庞大系统的命运。微博无法控制,也无法预演。当上亿的中国人都在这里抢着发言,一秒钟,就足以掀起新的狂澜,引发新的恐惧和狂欢。谁都可能成为主角,你准备好了吗?

另一方面,微博对个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谣言不负责任的转播,以及信息碎片带来的快餐式阅读,又让人不无隐忧。比如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制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

微博已经改变中国人的交流传播方式,但微博也只能是微博,容量和深度都有限。我们的消息平台、阅读态度、思考习惯乃至公民抱负,如果只是经由一个限发140字的新媒体造就或者宣泄,只能反证这个民族的孱弱。

对“微”力量正视不回避、善用不滥用,既知其利也知其弊,小小微博客,方能体现泱泱大国的智慧和气度。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能否运用好微博,无疑会影响到自己在变革社会中的未来。

(《中国青年周刊》2011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微博”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已经成为撬动中国的一个微小杠杆,这无疑在告诉我们这种微力量不容小觑,它具有造成飓风和海浪的蝴蝶效应。
B.微博的微妙之处在于虽是只有只言片语却既可削减一种力量,也可以增强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庞大系统的命运。
C.微博发展迅猛,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种种局限和弊端,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的宽度与限度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D.正是由于微博在中国的悄然兴起和迅猛壮大,才衍生出“全民记者围观中国”之现象,也锻造了一把藏着锐和钝的双刃剑。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据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报告预测,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2013年,市场将在2013年进入成熟期。
B.据《纽约时报》称,中国微博正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变身成为舆论监督利器,参与并影响着整个世界,特别是在国际传媒环境中。
C.对个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谣言不负责任的传播,以及信息碎片带来的快餐式阅读,是不容忽视的微博弊端的表现形式。
D.微博是人性化的媒体,它绕过各种出版媒体,成为名人与粉丝之间的纽带。有了微博,平民和政府才有了平等交流的机会。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正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孱弱,如缺少智慧和大度,大家才会经由一个限发140个字的新媒体——微博来造就或宣泄。
B.在微博世界里,即便是再弱小的声音也会被扩大无数倍,进而震撼世界,可能改变一个庞大的系统等,因为微博是无法控制的。
C.微博的渗透性是十分强大的,这种传播媒体只用了14个月的时间就普及到5000万人,这是收音机、电视机等媒体无法比拟的。
D.在微博已经改变国人的交流传播方式的同时,作者担心其阅读者的思维被微博化,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阅读缺少思维的深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严复翻译穆勒的那本名著《On  Liberty》时没有照原书名直译,而是另起名曰:《群己权界论》。这个书名不仅准确表达了穆勒原书的核心思想,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精辟。“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民主与自由、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各有其界限,这就是“群己权界”。用“群己权界”这四个汉字来表达现代文明的基本精髓,其实在西方语言中,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说法了。仅此而言,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儿也不差,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是出现在西方。
人有个性,同时也有社会性。因此人的事务也历来有两个领域:有些事务属于个人领域,有些事务则属于公共领域。属于个人领域的事务,例如婚姻,个人应当有处理的权利。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导致了双方都认为有利的自由交易原则。而属于公共领域的是关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组成公众的每个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他们因此都应有选择权。但由于公共利益不可分割,因此公共选择只能满足尽可能多的成员而无法满足所有成员的偏好。这就是民主和多数决定原则。
这两种原则不能颠倒互用。一个人钱包比较鼓,如果大家决定开个会举个手把里面的钱分了,那一定会少数服从多数,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他要是不乐意,大家就制裁他,这就叫多数人暴政。国库里钱更多,而且是全民所有的,里面必然有你的一份,你能不能把你的那份提出来盖个别墅?你不是有财产自由权吗?然而无论中外各国,过去的确都有这种颠倒的时代:一方面公共权力支配个人事务,例如婚姻不由个人而由“家族的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来决定。另一方面,公共事务又由个人或小集团专断,例如封建时代所谓的“家天下”。而且这两种现象往往同时存在,用严复的译语来说就是:“己”域无自由,而“群”域无民主;或者,“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
纠正这样的“误用”,就是现代化的根本之义。现代文明中有左、右派之分,但他们在“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这两个原则上实际上并没有分歧。这也是大家都要“反封建”的原因。但在这种界定的分歧中便形成所谓左右的对立。
但是,在更广泛的领域“群己权界”则清清楚楚,属于左右派的共识,比如法律属公域,言论属私域。这些共识可概括为三点。一、私域自由、公域民主是两派公认的;二、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两派都肯定的;三、对一些最基本领域的公域私域之分两派也有共识。脱离了这三点构成的共同底线,就不是什么左右之争了,而是背离了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勒《On Liberty》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群己权界”,严复的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它,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加精辟。
B.所谓“群己权界”,就是“群”“己”之“界”的“权”,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群界”和作为个人私属领域的“己界”各有一套“权”的规则,“群界”适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己界”适用私权利的自由规则。
C.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也不差,他们甚至创造了“群己权界”这一现代文明的精髓,可惜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并未在本土实现。
D.“群己权界”亦是“群”“己”之“权”的“界”,其实就是为两套规则画了一条界线,自由规则的界限固然只能到“己域”的边界为止,民主规则的界限也只能到“群域”的边界为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共领域内的事之所以必须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因为公共利益不可分割,无法同时满足组成公众的每一个成员不同的利益选择。
B.中外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的颠倒情况,以至于己域无自由,群域无民主。
C.一些模糊领域难以界定是群域还是己域,这种界定的分歧构成左右派的对立,但由于有“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的一致原则,这种对立不是不可以消除的。
D.现代文明中虽有左右派之分,他们之间虽有左右之争,但只要都不背离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或者说,都是“反封建”的,那么他们就都是属于“现代文明”这一派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域用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暴政,群域用自由,事实上只是少数人的专制,因此群己权界决不能颠倒,否则必然走到现代文明的反面。
B.个人领域的事物个人当然可以自由处理,所以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按互利的自由交易原则来处理,但是当更多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要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来处理了。
C.法律属公域,因此不能私设一言之公堂,言论属私域,因此即便对于公共事务,也不妨自由议论,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D.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即便是一些模糊的或者说是灰色的领域也不能例外,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