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间和金钱。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不过,交钱确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出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以修改。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否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因难的事情。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在最后,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社区”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多种社会群体,但并不表明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就一定紧密。
B.人们在网络社区常常容易投入金钱和时间,它们会给成员带来在网络社区里的归属感和义务感。
C.在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中,强调成员的愿望应该保持吻合,成员的身份应真实,社区要有强大的凝聚力,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等。
D.很多人必然会把网络社区结交的朋友带人到有形世界去交往,这是因为人们会和自己喜爱的人分享现实生活的美好。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网络社区交钱的行为,一方面可以体现你的诚意和珍惜,一方面并不能给你带来社区成员身份的确定和情感的依恋。
B.发展一个真正的网络社区需要提出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要求,这是因为真正的网络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
C.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规则对网络社区的构建也非常重要。
D.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所以成员就会对网络社区进行精心的照顾和培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社区是一种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维系,人们应该考虑对网络社区具有的义务、责任方面的问题。
B.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是社区构建的保障,同时也不能阻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往。
C.情感投入在网络社区中作用重大,网友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体现了对全新的情感交流方式的渴盼。
D.社区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建立在规则的完善和人们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10:4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官方文化。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的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的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性的山水
刘醒龙
夏天带给一个人的最大变化是性情。有冷雨也好,没有冷雨也好,只要是夏天,谁敢说自己的情绪仍旧一如秋天的浪漫、春天的激荡!只有山水如是。在山水面前,人的夏季,如同穿过空谷的清风,用不着躁动的喧嚣,也用不着迷惘的萎顿。峰峦上厚厚的绿,是一种难得的沉思,激流中湍湍的清,则是一番久违的行动。正是因为这样的夏季,它让我由衷的想到,假如没有那个独立于人类许多行为遗憾之外而继续着自然意义的九畹溪,人性的范畴,或许就要缺少一些季节。
已经发生的记忆里,长江三峡是不会不存在的。几年前,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经历里,我曾多次出入于此。这样的写作,总会让我理解许多文字以外的存在和不存在。譬如那座将只存在于历史与记忆中的三峡,除了那多多少少的传说还能让我们闭目徜徉,扪心向往,所有正在使人亲眼目睹、亲临其境的风景,早已成了人与自然共同拥有的一份无奈。在历史中读三峡,是何等伟大,何等雄奇!曾经的水是无羁的,曾经的江是魔幻的,曾经的峭壁敢于蔽日问天,曾经的男女惯于驾风戏浪。真正的三峡是有生命的。只有当我们察觉到这一点时,这种自然风采中的俊杰,才会通过一个个心灵通向永恒。只可惜,昔日一次次咬断船桅的活生生的浪头,在现代化的高坝面前无可救药地变得平淡无奇。只可惜,昔日一场场考验男性胆略女性意志的水道,在迈向平庸的舒适里心甘情愿地消沉了自我。空荡的水天上,只有去那遥远得早已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里,才能聆听浩浩荡荡的桡夫们的歌唱。繁茂的世界里,任我们如何深情地搂抱那如椽的纤夫石,也无法感受到所有滩姐都曾留下过的怀抱的温暖。
宽厚的过去文化,孕育了幼小的现在文明。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历史的老人啊,为什么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教导青春年少的时代哩!
一直以来,我用我的写作表达着对失去过去文化的三峡的深深的痛惜。并试图提醒人们,眼际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三峡,在人性的天平上,是深受怀疑的。不管有没有人附和,我都要坚持。这是一种人文操守,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责任,哪怕它何等的不合时宜!我的多年的情绪,直到那条出入在西陵峡时,名叫九畹溪的河流的被发现,才得以平缓。平心而论,紧挨着西陵峡的这条河流,能够完好如初地保留至今就是奇迹。这样的奇迹出现在时时刻刻都有人文的和非人文的景观灭绝的今天,本身就能获得不可磨灭的意义。三十六里长的一涧有情之水,用那三十二滩急速的飞泻,张扬着仿佛已在山水间绝迹的豪迈。还有三十二潭满满的温柔。很显然,如此盈盈荡荡,早已不是一条溪流与生俱来的,那所有的承载更多是从不远处大壑大水中移情而来。人文情深,天地当会浓缩。若思三峡,当来九畹。乘一瀑清泉,飞流直下,耳畔里时时飘来古韵民歌,还有哪里找寻得到?这样的时刻,沉浸其中的人性,才是最有幸的。直接地,赤裸地,狂放地,在自然界最有魅力的一侧面前,作为人,除此还能做什么哩!虽然有些小巧,虽然有些玲珑,对于早已习惯今日生活的人,怀着对三峡的情思,享受着九畹的仅有,除了感官的满足,还应该不能忘记:这一切全是我们的幸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学是对人性的表达。自然也蕴含着人性,自然界比人类似乎更富有人性,它往往是直接的,赤裸的,狂放的。
B.作者觉得在山水面前,有厚厚的绿、湍湍的清,性情会发生变化,用不着躁动和迷惘。
C.作者将记忆中的三峡和现实中的三峡对比,深感人类面对自然的无奈和矛盾。
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的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E.标题“人性的山水”,文中却大量笔墨写水而无暇于山,作者选材详略得当,取舍有度。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看到“九畹溪”是“我们的幸运”?(6分)
【小题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职责,尽管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这种意识和努力历来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在中国,春秋末年孔子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
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对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及其成果不能作绝对的要求。这是因为:客观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任何人都很难完全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看,求真,就是“求”得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史学家在反映客观历史的过程中,其主观意识总要起作用;因此,史学家撰写出来的历史乃是客观历史同史学家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一般说来,即使是严肃的和正直的史学家,亦难免有知识上、器局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无疑是其通往求真道路上的障碍,只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能遇到的障碍大小有异罢了。此外,由于史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史家的求真,有时还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而陷于艰难的境地。
另外,19世纪末以来,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的实证主义,虽然因分析哲学的兴起而遭到置疑,但也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历史客观的相对性,至于史学的求善意识,或史学的道德诉求与评判,依然为西方一些史家所诟病。反观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史学长期以来却一直认同并追求“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然而史学家真的能自外于对历史是非善恶的评价吗?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事实已经使史学家反思:虽然难免“恶非其恶”,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但是有良知的史学家决不应对历史上的善恶视而不见。
我们说史学固然是求真的科学,但是史学存在的灵魂则在于求善。如果说求真表现为人的历史理性,那么求善则表现为人的道德理性。对于那些以史学为业者来讲,“准确只是责任,但绝不是美德”。史学在求真之外,必然要有意义地“求善”: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史学家的崇高追求。现代历史认识论的分析表明,历史是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再,而凝结主体思想的历史作品则长存于世,不断积淀而形成人类的历史记忆,生成人类的思想文化传统。由此看来,“历史的制造者”史学工作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意识的生成,其肩负的责任岂不大哉?因此,史学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求善”引领历史不断进步。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将使史学家的工作失去方向,而且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当然,与此相应的是,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也不会寻到真正意义的善,而只能是虚假的或歪曲的善。唯如此,才明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精神。
(摘编自陈典《历史的求真与求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历史的真相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意识和努力,无论意识和努力的程度如何,历来都被人们所尊重。
B.客观历史丰富纷繁,我们都难以完全再现历史,所以,实际上“求真”就是追求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
C.由于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历史学家在“求真”过程中,其主观思想有时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
D.“实证主义”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了历史客观的相对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末年,孔子在《春秋》一书中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这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求真的一种重要追求与表现。
B.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历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成果与客观历史的真实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距。
C.在一定的时期内,中西方历史学家对史学的“求善”意识存有差异,我国的史学家一直认同并追求史学的“求善”意识。
D.现代历史认识论认为:客观具体的历史过程会一去不再,但凝结主体思想的生成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历史作品则会长存于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著作是主客观的融合,是历史学家自身知识器局、政治环境与客观历史的综合产物。
B.战争虽残酷,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历经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历史的善恶。
C.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担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求善”来引领历史不断进步,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应有的精神。
D.对于史学而言,求真与求善应相辅相成,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不是真“真”,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不是真“善”。

同类题5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

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

【小题1】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_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
B.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
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
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
【小题4】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