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职责,尽管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这种意识和努力历来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在中国,春秋末年孔子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
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对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及其成果不能作绝对的要求。这是因为:客观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任何人都很难完全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看,求真,就是“求”得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史学家在反映客观历史的过程中,其主观意识总要起作用;因此,史学家撰写出来的历史乃是客观历史同史学家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一般说来,即使是严肃的和正直的史学家,亦难免有知识上、器局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无疑是其通往求真道路上的障碍,只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能遇到的障碍大小有异罢了。此外,由于史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史家的求真,有时还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而陷于艰难的境地。
另外,19世纪末以来,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的实证主义,虽然因分析哲学的兴起而遭到置疑,但也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历史客观的相对性,至于史学的求善意识,或史学的道德诉求与评判,依然为西方一些史家所诟病。反观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史学长期以来却一直认同并追求“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然而史学家真的能自外于对历史是非善恶的评价吗?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事实已经使史学家反思:虽然难免“恶非其恶”,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但是有良知的史学家决不应对历史上的善恶视而不见。
我们说史学固然是求真的科学,但是史学存在的灵魂则在于求善。如果说求真表现为人的历史理性,那么求善则表现为人的道德理性。对于那些以史学为业者来讲,“准确只是责任,但绝不是美德”。史学在求真之外,必然要有意义地“求善”: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史学家的崇高追求。现代历史认识论的分析表明,历史是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再,而凝结主体思想的历史作品则长存于世,不断积淀而形成人类的历史记忆,生成人类的思想文化传统。由此看来,“历史的制造者”史学工作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意识的生成,其肩负的责任岂不大哉?因此,史学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求善”引领历史不断进步。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将使史学家的工作失去方向,而且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当然,与此相应的是,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也不会寻到真正意义的善,而只能是虚假的或歪曲的善。唯如此,才明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精神。
(摘编自陈典《历史的求真与求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历史的真相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意识和努力,无论意识和努力的程度如何,历来都被人们所尊重。
B.客观历史丰富纷繁,我们都难以完全再现历史,所以,实际上“求真”就是追求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
C.由于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历史学家在“求真”过程中,其主观思想有时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
D.“实证主义”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了历史客观的相对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末年,孔子在《春秋》一书中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这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求真的一种重要追求与表现。
B.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历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成果与客观历史的真实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距。
C.在一定的时期内,中西方历史学家对史学的“求善”意识存有差异,我国的史学家一直认同并追求史学的“求善”意识。
D.现代历史认识论认为:客观具体的历史过程会一去不再,但凝结主体思想的生成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历史作品则会长存于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著作是主客观的融合,是历史学家自身知识器局、政治环境与客观历史的综合产物。
B.战争虽残酷,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历经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历史的善恶。
C.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担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求善”来引领历史不断进步,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应有的精神。
D.对于史学而言,求真与求善应相辅相成,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不是真“真”,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不是真“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7:0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但也有很多是满族人的。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②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③服饰不但能凸显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④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之服饰兼有汉、满特色且不违背清廷禁律,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审美价值高。
B.王熙凤出场见客、袭人回家探亲都会穿“褂子”,“褂子”应该主要是当时满族人加于袍外的礼服。
C.贾宝玉是作者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其服饰的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从嵌玉紫金冠、“寄名锁”“护身符”这些祈求平安的佩饰上,可看出宝玉在贾府身份、地位特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清稗类钞·服饰》《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相关内容是为说明《红楼梦》服饰具有满族特征。
B.第③段“服饰不但能凸显……更能显示人的地位”句是文章主要观点,在文中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先说《红楼梦》服饰满汉兼具的特征,再论述服饰的作用,最后作出总评,论证层次较为清晰。
D.举例论证是本文主要论证方法,第③段即充分利用例证阐述服饰与人物性格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根据《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中。
B.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邢岫烟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寄人篱下的困境。
D.曹雪芹没有对尊贵的贾元春的服饰进行细致刻画,这种不写之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的联想,比详写用意更加奇妙和深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以来,我国先贤们就主张人要修身,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与古人相观照有诸多异同之处,其修身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

修身最简要的定义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的修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境界性,是一种境界修身,鼓励人们不要被眼前艰难的生存状态击垮。即使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也应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已经不再为生计烦恼,有时人们强调修身是防止过于优裕的生活使人失去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更多时候,现代人面临的最大生存境遇是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复杂的职业环境、严格的职责要求,以及职业发展的起伏与挫折等,于是他们更需要通过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现代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主张工作和生活分殊,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他们追求举家出游,或结伴而行的方式,以达到“休身”和“修心”的目的。这种修身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古人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他们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古人的修身绝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而是具有浓厚的心系天下百姓的政治理想与人文情怀。

现在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修身健身要处于运动之中。一是与“独”相反的“群”修身健身方式。古人的修身多为“独”和“静”,而现代人独处的时间比古代人更多,心灵的孤寂更深。现代人相信集体行动比个人行动更能够调节气氛。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就读的学生,在闲暇时间,三五成群到KTV去“飙歌”的情形时常可见。二是与“静”相对的“动”的修身健身模式。“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式修身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以静入胜。毋庸讳言的是,古人“静”的健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现代人的观念则相反,“动”则有活力。

古人的修身是一门功课,每天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反省。从前有一种“功过格”,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做错的事,用笔墨在格中点一个黑点儿;如果做了好事、善事,总用朱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这样天天反省,最后达到“修身立行”的圣贤境界。

现在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考验伦理道德的境遇。因此,随时力行也是随时修身,修身立行应合二为一,而不是刻意专门找一个时间修身。比如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银行、剧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这都是修身。

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的职业中,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最为重要,要求也最高最严,必须严以修身。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讲君子“三耻”,即“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他将“耻不修”放在首要的位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们主张的修身,与现代人修身方式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不同造成的。
B.现代人修身的目的是通过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
C.古代人修身多为“独”与“静”两种状态,而现代人更相信“群”与“动”的修身健身方式。
D.“功过格”是古人专门用来反省的一种方式,天天反省做过的好事,善事及错事,最后达到“修身力行”的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假设的论证方法,又列举出颜回“不改其乐”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境界修身的精神实质。
B.文章第三段把现代人的修身方式与古人的修身境界相比较,得出了古人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的结论。
C.文章第四段用现代人在闲暇之余到KTV去“飙歌”的事例来论证“群”与“动”是现代入的修身健身的方式。
D.文章的第六段强调现代人应该随时立身随时修身,并将修身力行合二为一,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就是修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身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还把修身当做一门功课,运用“功过格”天天反省,最后达到“修身力行”的圣贤境界。
B.“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修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这与现代人“群”“动”修身健身观念相反。
C.古人需要每天找时间进行修身,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其修身与力行合二为一的特点,不需要刻意专门找时间修身。
D.荀子将“耻不修”,作为“三耻”之首,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严以修身”,说明了修身在古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类题3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概述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理由。
【小题2】刘毓庆对上古神话有哪些看法?
【小题3】请以东西文学为例分析文学领域“源”与“流”的特殊关系。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思的诞生几乎没有雷同的。要解释构思的产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重比喻。一些极其复杂的事情,若用比喻来加以解释,往往能收拨云见天的效果。有一次,人们问天文学家金斯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年纪了。“你们想像一下,”金斯回答说,“有一座巍峨的大山,比方说吧,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山。你们再设想一下,有一只小麻雀在山顶上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这只麻雀把厄尔布鲁山啄光需要多长的时间,地球就已存在多长时间了。”
至于有助于领会构思是怎样产生的比喻,就简单多了。构思好比闪电。电日日夜夜在地面的上空积累,一旦空气中的电达到了饱和状态,一朵朵洁白的积云就会变成阴森的积雨云,于是从积雨云的稠密的带电的水汽中,便会爆发第一道火花——闪电。几乎紧接在闪电之后,一场暴雨便会倾泻而下。
构思就如闪电,产生于人的满含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的意识之中。所有这一切是逐步地、慢慢地积累的,等到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导致放电的现象。这时,意识这个被整个儿压缩的,还多少有点混乱的世界,便会诞生闪电,也就是说诞生构思。构思之得以产生同闪电之得以产生一样,往往只需要一个极为轻微的推动力。可能是一次偶然的相逢,可能是印在心中的一句话,可能是一场梦,可能是远方的呼声,也可能是水滴映射出来的阳光或者是轮船的汽笛声。
列夫 ·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便爆发了闪电:产生了描绘哈吉·穆拉特的那部令人惊叹的中篇小说的构思。然而,托尔斯泰要是从未去过高加索,也没有听说过哈吉·穆拉特的事迹,那么牛蒡就无从触发他这个构思。唯其因为托尔斯泰心里对这个题材已有所酝酿,所以牛蒡才引起了他必要的联想。
如果说闪电好比是构思的话,那么豪雨就是构思的体现。体现为形象与语言的和谐的洪流。体现为书。
但是跟明亮的闪电不同,构思最初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构思只可能逐步成熟,逐步吸引作家的才智和心灵,逐步趋于周密,趋于复杂化。但是所谓“构思酝酿”的过程却全然不像某些幼稚的人所想像的那种样子。这绝不表现为作家抱住脑袋坐在那里向壁虚构,或者独自一人像个狂人似的口中念念有词地踱来踱去。构思的形成和充实是个不间断的过程,每日每时,随时随地,在一切偶然的事件中,在劳动中,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中,不停地进行着的。要想使构思成熟,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
(摘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减)
【小题1】(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金斯的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构思是如何产生的。
B.“几乎紧接在闪电之后,一场暴雨便会倾泻而下。”文中的这句话讲的是构思的产生如同暴雨的产生。
C.文章认为构思之得以产生往往只需要一个偶然的因素。
D.普希金曾说:“当时,这部自由的小说的远景,我虽然透过魔法的水晶,却仍然没有看得分明。”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文章最后一段谈的构思与明亮闪电的不同。
【小题2】(小题2)(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那种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作者认为构思的过程应该像哪种样子?(2分)
【小题3】(小题3)请概括本文作者认为构思产生的过程。(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御宴簪花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花象征着喜庆与荣耀,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以花为美并不是女子的专利。杜牧有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又咸通年间唐懿宗大宴新科进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金合,遣中官驰至宴所,宣口敕曰:‘便令戴花、饮酒’,世以为荣”,可知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不会引起非议。不过,簪花在唐代宴会中有没有成为固定礼仪,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没有看到士人簪花的影子。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御宴簪花礼仪在宋徽宗朝进一步推广,徽宗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赐宴过后,回宫途中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花三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宴会结束后,参加宴会的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宋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

(选自《御宴簪花: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宫廷宴会上,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B.杜牧的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资料显示,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不会引起非议。
C.咸通年间,唐懿宗大宴新科进士于曲江,遣中官驰至宴所传敕令命戴花,这是朝廷重视簪花的发端,因此,后来簪花成为固定的礼仪。
D.花象征着喜庆与荣耀,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宋代宫廷宴会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礼仪叫御宴簪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会……中饮更衣,赐花有差”,这表明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B.宋真宗时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宋真宗当时正大搞天书封禅,粉饰太平,以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
C.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他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赐宴过后,回宫途中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
D.簪花作为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通常情况下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簪花有三个环节,即赐花。簪花。谢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簪花开始,内侍将宫花捧送给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自己簪花,有时皇帝会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对他的宠幸非同一般。
B.宋徽宗时期的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其次是罗帛花,再次是绢帛花。绢帛花用于接待辽使,目的是彰显天朝的富贵繁荣。
C.官员接受皇帝簪花之后,如果不带花回到私宅或者让仆从持戴,会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敬,被举报后会受到惩罚,因此,宴会结束之后,参加宴会的官员都簪花而归。
D.宋真宗时,御宴官员在谢花时由之前的可以不离开座位改为集体跪谢;宋高宗时,赐花数目规定烦琐:簪花礼仪被附加了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