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为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陶渊明之采菊,不单是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摘编自李修建《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菊是中国的特产,而在六朝以前它的最主要的功用是用来吃的,这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可以找到例证。
B.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菊的养生功用、高洁坚贞等特点和意义,在他之前的历代诗文中已经具备。
C.除了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外,六朝文人在诗文的吟咏中,还赋予了菊以高蹈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等文化意义。
D.包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内的历代编著中,有不少服用菊花得以成仙、延寿的记载,只是这些记述缺乏实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可见其影响之大。
B.菊花的药用价值早就被古人认识,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而后它长久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
C.现存陶渊明的诗中提到菊花的有五首,在内容上并没有超越他之前形成的文化传统,但他在诗中赋予了菊高逸贞洁的喻意。
D.比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以发现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强调菊花的功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对菊最早的关注,是它可以吃、药用以及养生等实际功用,而后才在诗文中把它作为审美的意象加以表现。
B.钟会写出了菊的五美,并赋予菊以道德价值,体现菊的审美意味,这使他的文章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写菊作品中的佳作。
C.魏文帝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说明对菊养生延寿功能的认识已从民间走向宫廷。
D.古人把菊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记录在医家典籍之中,反映了古人在行医实践中对菊的药用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10:3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宋代的民间长者及其社会功能
姜立刚
“长者”一词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秦汉间,由于自身具备的道德资源,长者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唐代,长者作为准地方精英群体成为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这些地方精英仍然或隶属于官僚体系内部,或有深刻的官方背景。但是,相对于前代,这些地方精英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在宋代,地方精英大量出现,民间长者成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并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长者,大体分为庙堂长者和民间长者两类。庙堂长者即在朝廷做官的道德君子,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他们在中央任职,大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即地方社会中的权威人物,他们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年龄大、学识广、品行好、声望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民间长者的构成比较复杂。一是读书人。如胡几、詹至等人或“世业儒”,或“博学有声”,同时又具备品行高、待人宽厚的特点。二是有经济实力的人。如徐量、许琳等人较为富有,且乐善好施数十年,于是乡誉日隆而被称为长者。三是“长厚君子”。如李岩非官非宦,因其潜心事农,“躬率礼义”,有儒雅之风,受到当地人的尊慕,被尊为“长厚君子”而成为长者。
可见,在宋朝要成为民间长者,除了年纪较长外,还必须要达到品行好、修养高、有益地方等条件。同时,成为长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具备前述条件基础上,要经长期的历练。长者称谓正是声望日隆的结果。同时,地方精英和民间长者有很多区别,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地方精英身份只是成为长者的前提。德高望重、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宋代民间长者的影响力极大,在参与地方事务、进行社会救济、教化地方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民间长者作为地方权威,必须为他人及地方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长者在地方事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宋人刘允恭“赋性方直,气象深厚”,很有社会影响力,因而被当地士大夫推为长者。他利用其地方权威身份,对做了不义之事的后生辈,“必诘之,厉然见于颜面”,维护了社会风气。他还常调解乡里纠纷,对争讼者“为之陈道理曲直,法令可不可”,使争讼者“往往羞缩逊谢以去”,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甚至起到官方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刘允恭积极为地方排忧解难,投身地方公益事业。当地的河流常因涨水而为患乡间,于是他“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
在传统社会中,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绍兴四年婺源大饥,当地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活万余人”。民间长者积极参与地方赈济工作,是对政府赈济的极大补充,且民间长者生活于地方,对地方灾情掌握更清楚,救济更快,更有针对性,因而更为有效。此外,平时长者也会对乡里生活贫困者、身体病弱者进行救助。
在地方上,民间长者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对当地社会的教化卓有成效。一方面,民间长者通过资助兴办学校、修缮寺庙等方式来实施教化。例如,无锡县长者在当地捐资修筑了寺院,还招选名僧为民众开堂讲经。另一方面,长者们通过自身魅力,以其言传身教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教化。如淮南李岩“每岁则治其沟洫,时其耕蓐莫不有法”,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其“躬率礼义”,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还有一些民间长者的作为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受到统治者的肯定及表彰,更加扩大了其自身的影响力。如婺源长者许琳因赈灾行为而被朝廷旌表,汉州长者李发数十年的赈灾行为受到孝宗皇帝嘉奖。统治者的肯定与表彰,大大强化了长者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光明日报》,2014年5月1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从秦汉始,长者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国家管理,从而使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
B.在唐代,长者是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但相对于前代,他们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
C.地方精英在宋代大量出现,作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宋代民间长者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宋代庙堂长者在中央任职,全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则由地方权威人物组成,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民间长者由读书人、有经济实力的人和“长厚君子”三类人员构成,他们不仅年纪较长,而且品行好、修养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B.在宋代,要成为民间长者,首先必须成为地方精英,但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德高望重、经济实力雄厚、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C.作为地方权威,宋代民间长者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D.民间长者刘允恭善于调解乡里纠纷,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起到官府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对政府赈济形成极大补充。如在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绍兴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救活一万多人。
B.民间长者及其社会的教化是通过自身魅力、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淮南李岩潜心事农,“躬率礼义”,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
C.朝廷对许琳、李发赈灾行为的肯定和表彰,大大强化了他们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D.当大水为患乡间的时候,刘允恭“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这是宋代民间长者在进行社会救济方面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
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③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④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
⑤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⑥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总是要比阅读那些轻软滑溜的小说来得痛苦和艰难。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好的结构,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而是将其融入叙述语言,这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⑦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⑧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它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选自莫言《〈四十一炮〉序言》)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具有“长篇胸怀”的作家,胸怀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才能够写好长篇小说。
B.长篇小说要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在艺术上是原创的,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的。
C.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波澜起伏的事件和鲜活生动的人物,让读者目不暇接。
D.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时代而牺牲应有的长度、密度和难度,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单靠字数和事件的累加将小说写到二十万字的篇幅,这不是作者所追求的长篇小说。
B.一部小说里如果只有好人和坏人,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就没有任何价值。
C.长篇小说的结构之难,在于它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结构形式,还要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
D.当今社会,很多人热衷于读无需动脑的煽情式的文字,大手笔的长篇小说往往是曲高和寡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莫言这句话道出了“长篇情怀”者的一些特征。
B.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思想是所谓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文字和事件则是水下的“八分之七”。
C.长篇小说《红楼梦》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天然浑成,即使是日常生活也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D.《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人物塑造堪称典范,人物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同类题3

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的特点,有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的基础上,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其中,融入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创作出了“文人砚”。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之说。一代文豪苏东坡,集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了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且有不少逸闻趣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
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在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随后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制作,这些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人们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C.米芾的《砚史》对从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超过了宋代雕刻、书法艺术的成就。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文人爱砚,就如武士爱剑、美人有镜。宋代的苏轼和米芾对砚都极为钟情,各有佳话流传于世。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代士大夫讲求砚台品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了丰富的砚文、砚诗。
D.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能引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敬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雅士,能将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
C.“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作者意在表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D.宋代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与历史研究、审美与工艺、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传播它是我们的责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计算机自动化
一百年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写道:“文明的发展就是加大不用想便能完成的事情的数量。”如今,计算机可以被编程执行非常复杂的工作,许多软件程序还负责脑力工作,比如观察检测、分析判断,甚至作出决定等等直到最近都还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职能。怀海特的话里隐含着一种这样的信念——人类活动是从上到下有等级区分的:每当我们把一件任务或一种工具交给机器去负责,就把自己解放出来去追求等级更高的、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任务。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见——自动化学者称之为“替代神话”。节省劳力的设备不只替代了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的一些彼此孤立的组成部分,它还可能改变了整个任务,包括参与者的态度、技能和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用电脑工作时,经常会陷入自满和偏见——两种会削弱我们表现和引发错误的认知缺陷当中。当一台计算机诱使我们进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当中,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相信计算机会准确无误地完成工作并且处理任何出现的问题,我们任注意力四散开去。我们与手头的工作脱离开来,对周围事情的注意力也在淡去。自动化偏见则是指我们过于相信显示器上面的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对软件的信任变得如此之强,以至于忽略或无视其他的信源,包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当一台计算机提供了不正确或不完备的数据,我们会视而不见。
计算机自动化将我们从执行者转变为观察员。我们放下了操纵杆,转而观看屏摹。这种转变可能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但同时也可能抑制专业技能的发展。在许多企业中,管理者和其他专家都依赖决策支持系统来分析信息和提出行动方案,但一些迹象表明,软件越是能干,会计师就越是不行。最近由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决策支持系统对三家跨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其中两家会计师事务所采用非常先进的软件,由计算机评估相关业务风险。第三家公司使用简单的软件,需要会计师来评估一系列可能的风险。研究人员对每家公司的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做了测试,第三家公司的会计师明显比其他两家的强,对不同形式的风险都显示出了更强的理解能力。
许多计算机系统设计者都假设,人类操作员是“不可靠,低效的”,至少和计算机相比是如此。于是,设计师便尽量让人承担尽可能小的责任。最终,人变成了监控者,而这样一份工作是我们人类——出了名的爱走神的物种——特别不适合的工作。而且,由于一个人的能力“不用就会变差”,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操作员,如果—味盯着屏幕,最终也将和初出茅庐的新手没什么两样。难以集中注意力和缺乏对原理的认知这两点加起来,增大了操作员遇到事故时无力应对的可能。于是乎,人类成为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摘编自尼古拉斯•卡尔《电脑一歇菜,人能挺住吗?》)
【小题1】下列关于计算机自动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在一百年前不仅预言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的到来,而且还指出了计算机自动化的好处——不用想就能完成事情。
B.计算机自动化的关键是计算机程序,有些程序可以执行复杂的任务,甚至替代人们完成一些脑力工作。
C.计算机自动化带来劳力的节省,但它并不能真正将人解放出来去完成更高层面的任务。这是自动化学者的清醒认识。
D.计算机自动化也有弊端,可能改变使用者的工作态度,可能削弱其专业技能,也可能最终将其变成系统中最弱一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计算机会给使用者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于是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对计算机的信任,使使用者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表现。
B.所谓陷入偏见,是指我们对软件的信任使我们无视或忽略其他信源,甚至不相信自己获得的信息,而对计算机提供的不准确或不完备的信息毫无疑问。
C.计算机自动化带来人在工作中的角色变化——从执行者变为观察者,工作变得轻轻了,但人的工作技能有可能因得不到运用而被抑制。
D.在计算机自动化中人的角色变化,源自计算机系统设计者对人类操作员能力的不信任,尤其是对人类爱走神的特点的不信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海特话语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人类活动是有等级区分的,需要付出较多劳力的属于低级活动,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属于高级活动。
B.之所以说计算机给我们的安全感是虚假的,原因之一是计算机提供的信息也未必准确、完整,所以,不可盲目相信计算机。
C.澳大利亚对三家会计师事务所所做的研究表明,少一些对相关软件的依赖,多一些人的脑力参与,有利于促进人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D.人类操作员如果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对相关原理有足够的认知,在遇到事故时,就有能力加以应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在选任程序上,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章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言官自身要求严格之外,对言官也要进行有效保护,不因言获罪是重要的原则。明代在制度上继承了宋代不杀读书人的传统,言官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尽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祸的时候,比如王阳明就是因为上疏申救言官而遭贬谪,但总体上,言官有人身安全的保障。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雒于仁曾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赴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进行延杖、除名、贬谪、下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时,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重视官员的主观能动因素;西方政治的着重点在法制,强调“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B.传统中国的官员是道德型官员,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贯彻执行为考核依据。
C.传统中国对官员的要求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西方对官员的考核局限在公权力领域,私人领域不影响其职位与权威。
D.在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方面,传统中国将道德作为核心要求,而西方则置道德于个人层面,不要求官员充当道德的表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朝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并不隶属于六部和地方政府,从体制上避免了对言官的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B.明朝选拔言官非常慎重,除了对人选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还对其道德品质、政治素质、仕途经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C.明朝制度规定,为保证言官发挥职能,言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在京三品大臣,出身胥吏、曾犯奸贪,均不得担任言官。
D.明朝言官选任程序严格复杂,不但要进行民意调查,还要通过时务策问或章疏测试、人物品议等方式对人选进行考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极其重视官员道德的政治功能,所以对官员的监督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维度,言官须从道德角度监督官员。
B.明朝言官虽官阶等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决断,因而具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
C.明朝有制度化的言官系统,整个言官群体也较好地发挥了劝谏作用和监督作用,因而明代的吏治比其它王朝较为清明。
D.明朝言官总体上具有人身安全保障,这是他们能尽职尽责,积极发挥对皇帝、阁臣和地方政 治的监督作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