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舌尖上的中秋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最重要的节日。作为民间大节,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十分丰富,包括拜月、赏月等。圆月与人间的团圆、丰收联系了起来,赋予了节日美满、喜庆的气氛。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秋节的食俗也是多种多样,各地的中秋美食令人无限神往。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民间童谣唱道: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月饼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一般的月饼,民间还用一种大的团圆饼以祭月。中秋节时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如石榴、梨、枣、栗子、柿子、胡桃等,鲜藕和红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供品,两广地区则多用芋头、橘柚拜月。
祭月的瓜果供品还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上海人家要供四色鲜果,多为菱、藕、石榴、柿子等,寓意“前留后嗣”,还有煮熟的毛豆荚、芋艿,称为“毛一千,余一万”,以讨吉利。在江苏连云港,讲究的人家必备八大件:取意团圆的西瓜、取其多子的石榴、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寓意长寿的花生(因花生又称长生果)、寓意早立子的枣和栗子,以及谓之“螃蟹爬月”的螃蟹,还有一块特大的“团圆饼”(也称光饼)。供品中不能有梨,因谐音“离”而不吉利。北京上供的鲜果有苹果、石榴、晚桃、青柿子、葡萄等,讲究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桃与石榴相对,取“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之意;枣和鲜栗子可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寓意“早早平安”“利市”。除瓜果、月饼外,在广西崇善,人们要买猪肉、鸡鸭、米粉以供神;在浙江常州的供品中还有染成红色的鸡蛋。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因其形圆似月,故而得名,也称“团圆饼”或“月团”。月饼既是中秋祭月的供品,又是每家必吃的应节食品,还是节日馈赠中不可或缺的礼品。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天上的满月,寓意着人间的团圆,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旧时北京中秋节的主食一般为烙饼,因烙饼是圆的,形如圆月,象征团圆;菜品随时令和家境而定,富足之家尽享佳肴珍馐,贫苦之家至少也要割几斤肉,炒几个菜,买两包月饼,打两瓶酒,把这个大节过得像个样子。在山东微山湖地区,兄弟中有外出未归者,餐桌上也要给他摆置碗筷,以示对游子的思念与祝福。
中秋节这天,早餐和午餐一般也要加以改善。在山东济南,早餐吃米饭,中午吃水饺;胶东地区中午蒸饽饽、包子。江苏地区的人要自做糖饼或烂面烧饼,当作早晚充饥的食物;广西地区则多吃米粉。 “八月十五桂花香”,桂花正当开放,中秋佳节也便有喝桂花酒的习俗。节日这天,卖桂花酒的店铺生意特别好。太湖之滨的苏州光福镇盛产桂花,当地有一种名为“桂花聚”的小宴会,邀集亲朋欢饮,席上都是用桂花做成的各式点心,如桂花猪油年糕、桂花酒酿汤圆、桂花栗子糖藕、桂花糖芋艿等,芬芳浓郁,沁人心脾。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特殊的中秋饮食习俗。在广东增城,人们习惯在中秋之夜剥蕉、分柚、掰芋、嚼螺,皆对月剖弃外皮,名为“剥疵癞”,认为可去除疥癞;在广东始兴,妇女对月剖柚,谓食之目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了纪念教人们编织草鞋的张古老,人们每年中秋节以田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据说可使眼睛更明亮。四川合川过中秋节,各家多不茹荤,故称之“素节”。在贵州兴仁,小儿女于月光中炊食,谓之“煮月亮饭”。皓月当空,美食在前,举杯祝愿,幸福团圆。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秋节祭祀”内容的一项是(   )
A.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民间童谣唱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
B.中秋节时正逢大量鲜果上市,人们便以之献月,如石榴、梨、枣、栗子、柿子、胡桃等,鲜藕和红菱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供品,两广地区则多用芋头、橘柚拜月。
C.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D.除瓜果、月饼外,在广西崇善,人们要买猪肉、鸡鸭、米粉以供神;在浙江常州的供品中还有染成红色的鸡蛋。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秋节时各地根据当地特色,用当地的鲜果来祭月,是普遍现象,但用于祭月的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月饼。
B.中国人崇尚佳节亲人团圆,月饼以其圆满的外形契合了人们对“团圆”的追求,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C.祭月的瓜果供品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在中秋节时对食物瓜果的选取也是有要求的,比如梨就不能吃。
D.中秋节也有一些特殊的食俗,如广东增城,人们习惯在中秋之夜剥蕉、分柚等,都要对月剖弃外皮,认为可去除疥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人在选取供品的时候通常从瓜果食物的形状、名称等来考虑,最大程度的满足吉祥,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如圆圆的月饼、多子的石榴、与“利市”谐音的栗子柿子等。
B.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令人神往的美食,所以说,中国的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其实正是一个个食节。
C.每当节日来临,不管是富足之家,还是贫苦百姓都会尽可能将食物备得更加丰盛,以示对节日的重视。
D.中秋节各地拜月、食俗形式有同有异,但不外乎追求团圆美满,祈求平安幸福,表达美好愿望,消除疾病痛苦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9 11:1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所代表的,不仅是一部部受到热捧的影片,更是一个个不朽的产业传奇。有业内人士预言,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已经结束,小片时代正在开启。但当下中小成本电影的“辉煌”,真的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了吗?
这两年脱颖而出的中小成本电影,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但是尚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它的“辉煌”并不完全是本身发展的自然结果。自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十多年间国产商业大片的发展,始终没有突破“《英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观众需要寻求一种“差异化补偿”来调节日益疲劳的审美神经。中小成本电影质朴、清新、友善的风格,以及题材和故事本身的“接地性”,恰恰使它具备了这种补偿功能。
中小成本电影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从电影生态上对商业大片构成补充。如果说对票房的追逐是商业大片的天然属性,那么中小成本电影则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更多地承担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的功能。但是,目前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距离这一功能定位正渐行渐远。
2011年,《失恋33天》一炮走红,将3.5亿元票房狂揽入囊。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再次刷新纪录,创造了超过12亿元的票房收入,让人瞠目结舌。从那以后,如何复制和再造奇迹,如何以“低投入”获取“高回报”,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潜能,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成为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核心关切。
中小成本电影投入小、成本低,与商业大片动辄上亿元的投入相比,其门槛要低得多,风险也小得多,理论上就使得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较大的进入概率。同时,低门槛也为不同导演个人风格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进而在风格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现实情况却是,商业化的取向,使得这几年的中小成本电影大都跳不出爱情和青春的题材,幽默搞笑成了导演们一致的风格追求。当然,仅就目前来看,这种题材和风格依然受到市场的青睐。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都是市场的宠儿。在审美取向和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无论任何文化产品,企图一种类型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题材的狭窄和风格的单一,导致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正日渐萎缩。实事求是地说,中小成本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与商业大片的对决中华丽胜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鲜活的“接地性”。关注日常生活,挖掘小人物身上的故事,用平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小成本电影的独特魅力。但是,当几乎所有的中小成本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身边的“饮食男女”,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完成作品时,艺术创作的惯性就已经形成,“接地性”的优势却变成了“模式化”的劣势。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构成了中小成本电影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的核心,是中小成本电影功能和定位的混乱。按照自身的逻辑寻找发展空间,是中小成本电影的当务之急,否则,它所危害的,不仅是中小成本电影本身,还有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8月1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当下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受到热捧现象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小成本电影调节了人们对国产商业大片日益疲劳的审美神经。
B.中小成本电影质朴、清新、友善的风格,以及题材和故事本身的“接地性”。
C.中小成本电影瞄准了市场,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潜能。
D.中小成本电影比以往更努力地进行了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
【小题2】【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到成熟状态的中小成本电影这两年获得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票房收入,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创造了不朽的产业传奇。
B.中小成本电影与商业大片的区别,不只是一种投资角度的命名,而更是一种功能定位上的区分。
C.目前中小成本电影的题材和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与其能低门槛进入有关。
D.当中小成本电影把镜头长久地对准了我们身边的故事,“接地性”的优势就变成了“模式化”的劣势。
【小题4】【小题5】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构成当下中小成本电影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寓教于乐”
贺拉斯是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的杰出诗人,也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寓教于乐”思想对l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贺拉斯认为通常来讲,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并重的态度。“教化”在思想史上包含着原型与摹本的双重含义。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只有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亚里斯多德虽然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但是他的质料与形式说仍然是原型与摹本关系的变形。教化观念的产生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教”,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如果从文学创作的实际过程来看,“教”应该是诗人(创作者)表达自己的目的意识或情感,而这也是欣赏者(接受者)的对象。当这种意识外化为诗(艺术作品),它就在文学交流中、在审美意识交流中起到中介作用。从诗人创作的审美意识出现到成诗(艺术品)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它由一个个具有诗歌个性特点的意象融合成意境,从而达到朱光潜先生的“诗境”。这种物化结构形成固定的“诗境”结构,这个结构在诗(艺术品)的意境的结晶物的笼罩下,并且最终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外现为诗境。
这个诗境首先在诗人的头脑中呈现,然后由语言、文字、节奏等因素“物化”成诗。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是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中得到价值的传承。此时诗人的情趣和意象都会在诗中体现。诗人就乐在其中。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就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乐”也就整体地实现了。
  贺拉斯认识到文艺的功用,始终主张道德教化功用与审美娱乐功用的统一,指出“教”与“乐”不可只重一方面,他正是认识到在优秀的作品中二者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要为当时文艺创作确立道德原则。好的诗歌就是如此。首先,他认为正是因为好的诗歌对人类文明有开化功用,古代诗人“阻止人类不使屠杀,放弃野蛮的生活,”教导人们“划分公私,划分敬渎,禁止淫乱,制定夫妇礼法,建立帮国,铭法于木。”其次,他认为这样的诗歌还具有传达神的意旨,指示生活道路,激励将士奔赴战场,给劳累的人们带来欢乐等功用。最后,他主张诗的道德教化功用和审美娱乐功用的统一,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又说:“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赶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
寓教于乐简洁而精到地概括了“教”与“乐”的关系,是人们对此问题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后来为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们反复地援引过、讨论过,成为影响后人至深的权威观点。
1.下列关于“寓教于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寓教于乐”是罗马杰出诗人、文艺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贺拉斯认为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如诗歌既能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能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B.贺拉斯认为“教”与“乐”应双方并重,甚至在优秀的作品中二者能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文艺的功用。
C.寓教于乐中的“教”不应理解的过于狭窄,从广义上来讲,应该综合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乐”则可以体现在作者和读者的审美中。
D.作为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寓教于乐简洁而精到地概括了“教”与“乐”的关系,后来经过反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讨,成为权威观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寓教于乐”思想不但对l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现今衡量艺术作品优劣一个标准。
B.从诗人创作的审美意识出现到成诗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它由一个个具有诗歌个性特点的意象融合成意境,从而达到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境”。
C.诗作为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既是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的产物,也是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在头脑中得到价值的传承的体现。
D.贺拉斯认为古代诗人能够通过诗歌阻止人类彼此屠杀,放弃野蛮的生活,甚至教导人们明确公私,礼法行事,所以好的诗歌对人类文明有开化功用。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教化观念的产生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继承柏拉图的观点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
B. “诗境”结构在诗的意境的结晶物的笼罩下,最终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外现为诗境,这个诗境首先在诗人的头脑中呈现。
C. 贺拉斯认识到文艺的功用,比如一首好的诗歌甚至具有传达神的意旨,指示生活道路,激励将士奔赴战场,给劳累的人们带来欢乐等功用。
D. 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其实其他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如果是一出有益且有趣的戏剧,会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是多种不同事物的集合,可以是微妙的感觉、具体的影像、连贯不连贯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不论哪种记忆,都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某种特定的连通回路。大脑储存的方式是把事情分拆为最基本的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指定的神经元储存。
完整的记忆只有在被提取时才形成,它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它只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不同的记忆素材通过编码,储存在不同的脑区,提取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几十个不同的脑区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或再现。
短暂记忆靠神经传导素增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只能保留几分钟;而长期记忆能保存许多天甚至多年。不断重复能使短暂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通过不断重复,大脑中的化学信号系统会把一种特殊蛋白质推入神经元的核心,并且在那里启动遗传基因合成蛋白质,神经元因此有了基本的改变,增加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结果是大脑有了结构性的改变,这就是长期记忆的建立。
与某事件相关的素材以适当的间隔重复出现,而不是一次性出现,回忆这件事情会更加容易。比如,在几天内多次、短时间看到同一张脸,就比在一天内长时间对着这张脸更容易记住。这就是心理学家40年前提出过一种编码变异假说。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多背景的联系能从多途径提取记忆:这张脸与多种不同的背景联系起来,比如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相对于舞会等单纯的一种背景,更容易让人想起。每种不同的背景或环境,能激活大脑的不同功能区。这一假说认为,不同的神经反应能提高记忆。
但是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领导的一项神经影像研究提出,反过来也是对的,即用同一种背景多次激活同样的神经连接方式,事物能被更好地记忆下来。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同样的神经连接重新激活时,就会形成一幕记忆。记忆完成的精确与否,取决于不同脑区活动方式重连得是否精确,而不是更多的连接方式。比如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形成记忆。
【小题1】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完整的记忆既存在又不存在”解说正确的一项
A.因为它常常是抽象的、微妙的、具体的、不连贯的,很难完整捕捉到。
B.事情都被拆分成了最基本的单元,我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记忆图像。
C.记忆素材是分散储存的,这些脑区共同合作,记忆才能形成或再现。
D.记忆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组神经元被激发形成的某种特定连通回路。
【小题2】(小题2)关于“编码变异假说”,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事件素材以间隔、重复的形式出现比一次性长时间出现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B.在多种背景中出现的事物,提取记忆时能激起更多神经反应,有利于提高记忆。
C.博德里克认为记忆的完成在于重连的精确,“假说”却认为是连接方式更多。
D.认知神经科学家拉塞尔•博德里克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编码变异假说。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A.长期记忆是通过短暂记忆的不断重复,引起大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神经元产生新的触突,创造新的连接网络而形成的。
B.记忆是被拆分储存的,它是百亿个神经元的组合,分散在几十个不同脑区,要多种提取方法共同作用,最后才能完成。
C.短暂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的,只能保存几分钟,而长期记忆甚至可以保存多年,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D.当多次受到同一目标的冲击时,更吸引人的面孔更容易引发大脑形成同样的连接方式,因而更容易被记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
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王淼
豪·鲍克斯教授认为,建筑与建筑物显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文化的和审美的价值,后者不过是“仅仅建成而已”,其满足的也只是商业、住宅或政府的需求,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满足的是人类对于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的原始需求,那么,建筑所庇护的就不仅仅只是人的身体了,它同时还庇护人的灵魂,满足的是人类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梦想的追求。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房子”其实只能算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又能够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与这两个概念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专业人员的“建筑师”——在豪·鲍克斯眼中,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建筑师却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因为他们只会造房子,却无法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当然,正是鉴于这种专业建筑师的成绩“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的现状,豪·鲍克斯认为,既然建筑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既然建筑物的一个很关键的功用就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那么,建筑就决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中来,如此种种,也就显然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我觉得与其说作者是在阐释一种建筑理念,不如说他是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质不是让人迎合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生活理念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正像豪·鲍克斯所说的那样:“除了设计、建设、精神内涵和不动产值之外,你对建筑的真实体验就是正在影响你的意识观念的那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
作者以大量细节——诸如,卧室的装饰、厨房的美化、以及浴室与壁炉的设计等等,展示了一座建筑物所能够达到的境界;他同时也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作者以此告诉我们,积极参与到建筑中来,其实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建筑博览》)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豪·鲍克斯教授”关于“建筑与建筑物”的观点一项(   )
A.建筑与建筑物为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者文化与审美价值,后者则只是满足商业住宅及政府需求。
B.建筑与建筑物境界差别甚远,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而建筑则庇护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与梦想的追求。
C.按照豪·鲍克斯教授的观点,城市中的所有住房只是建筑物而非提升人生境界充当心灵家园的建筑。
D.建筑与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功用,而不是像建筑物一样只是用于遮风避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建筑是由专业的建筑师所造,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建筑师,只能建造建筑物,且只能满足人的原始需求。
B.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大多数建筑师则只是“高级工匠”。
C.建筑师能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层次,专业建筑师的缺少则使城市越来越丑,但并非最急迫问题。
D.建筑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筑更要发挥真正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
【小题3】下列各项信息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豪·鲍克斯教授认为,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非常重要。
B.教授的观点与其说是建筑观念,不如说是生活观念,不是人迎合建筑,而是建筑适应人。
C.培养人对建筑的参与意识,让人真实体验建筑,这应当是建筑师最高的使命与最大责任。
D.普通人应当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象征意义,要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让汉字再简化
周溯源张广照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
工具性是汉字的最根本的属性。创造工具是创新,使用工具也要创新,人们在使用汉字中也在改变着汉字。祖先造字要考虑到识字、写字,考虑到实际运用。首创者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后来者可以继续改进提高。5000多年来,汉字简化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相对英文来说,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于是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
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汉字是字中有字,笔画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几个字,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在书写时繁简才有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趋势,从整体上说是从图画到线条到笔画;从数量上说是从少到多再到少;从结构上说是从简到繁再到简;从字型上说,是从不统一到长扁再到方;从笔画形态上说,是从不规则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间的演变。汉字大变化是社会大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汉字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汉字从根源和雏形上来说,来自劳动人民,但经过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而形成的汉字,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商代甲骨文就相对成熟,比较系统。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仅为少数人掌握和垄断,是贵族化的标志。西周末期,民间兴学,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来越多的人识字用字学文化,简化文字便成众望所归。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中国历朝历代官方民间都在进行着简化工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清末民初,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新中国于1956年之后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这就是今天中国内地的用字标准。
汉字简化不仅省时省力,还会改变人们学习的心理和态度,一见钟情和望而却步,差别甚远。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而且多数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书圣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
简化字在海内外华人中也是颇受欢迎的,华文圈中使用简化字的人占绝大多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联合国现在也都使用简体字。电脑的出现虽然使人用手写字的机会少了,但手写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写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被替代,因此,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关于汉字及其产生和演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和载体的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
B.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从图画到笔画,从多到少,从繁到简,从长扁到方,从波浪形到平弧相间,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C.从根源和雏形看,汉字来自民间,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等因素,而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D.魏晋时出现楷书,南北朝时出现简体字,简体字是楷书的简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很多是简化字。汉字简化从未停止。
【小题2】(小题2)对汉字简化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的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书写时繁简有所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因而汉字简化成为必然。
B.汉字简化使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从而淡化了文字的神秘色彩,淡忘了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
C.中国历代都在进行着汉字简化,清末民初政府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现在中国内地的用字标准遵从于《简化字总表》。
D.简化的汉字不仅使人们学习汉字“望而却步”的心理变为“一见钟情”;而且多数汉字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祖先造字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汉字,后来者继续改进提高也是创新。
B.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简化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
C.古人顺应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的趋势和要求,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楷、行、草。
D.国际“汉语热”日益升温,简化字在海内外颇受欢迎,不少国家现在都使用简体字,因而汉字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