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的深层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变得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还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比对,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出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的第二、第三和第四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最后一段的“生态实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进行长期的认真观察、理性思考和实践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与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08:0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想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风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延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的“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侯,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共同制约着这个地域主流语种的特性,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光的诗人

丰子恺

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可说是理想主义支配的时代。作画先须用头脑来考虑,选取高尚 的题目为题材,然后可以产生大作。同样的笔法、同样的色调,拿来描写皇帝的“加冕式”,就是伟大的作品;描写村夫稚子的日常生活,就没有价值。从前的绘画,题材以外原也有技 术的妙处,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的有力的表现,拉斐尔的优美的表现,达•芬奇的神秘的表现,原是对于其技术的鉴赏;然而除这种专门的技术鉴赏以外,幸而在题材上,米开朗琪罗所描的是《最后的审判》,拉斐尔所描的是《圣母子》,达•芬奇所描的是《最后 的晩餐》,所以不理解其技术的“有力优美”或“神秘”的一般人,也尚能因其题材而感到这等画的兴味。

然而现在的印象派,技术比之前深进了,技术深进的结果是忽视题材,而新创一种描写色与光的绘画。

比如,印象派首领画家莫奈,对于同一的稻草堆连作了十五幅画,把朝、夕、晦、明的稻草堆的受光的各种状态描出,各画面作成一种色彩与光的谐调。他的描风景,并不是对于风景有兴味,只为便于研究光,故描风景。在他的作品中全无浪漫的情绪与光景,所描写的题材皆单调、平凡、乏味。“稻草堆”“寺院”、一片水上的“睡莲”、“泰晤士河面” 一类的题材,千遍不厌地被他描写,然而绝没有重复的表现。

莫奈用自然科学者的实验来完成他的绘画。他把太阳的光与空气的色用三棱镜分解,得到原色,用强烈的原色来作出绘画的效果。他是外光主义的首创者,步他的后尘的许多画家,也都热衷于光的追求。他们憧憬于色彩,赞羡太阳。凡是有光明的地方,不问何物,都是他 们的好画材。

“太阳崇拜的画家”“光的诗人”“向日葵的画家”,他们不选择事物,但追求光与色的所在。美的光与色的所在,不论其为何物,均是美的画材。因为追求光与色,故自然倾向于光色最丰富的野外的风景的写生。因为不择事物,故自然不必像从前那样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而一切日常生活.琐事细故,只要是光与色的所钟,无不可取为大作品的题材了。

对于这种新绘画,倘能具有对于形式美(色彩光线的美)的鉴赏眼,换言之,对于纯绘 画的鉴赏眼,自然可以感到深切浓重的兴味。但在没有这较为专门的鉴赏眼,而全靠题材维 持其对于画的兴味的人,对于描着一堆无意义的稻草,或一片无意义的水面的绘画就漠然无所感觉,真所谓“莫明其妙” 了。

要读懂"光的诗”,必须先识“光的言语”“色的文字”要识光与色的言语文字,须费相当的练习,这练习实在比普通的学童的识字造句更为困难。光与色的文字,不能谙诵或硬记,是超乎言说之外的一种文字,故对于这方面的天资缺乏的人,实在没有方法可教他们识得。

所以,要理解“光的诗”的印象派绘画,最好取听音乐的态度,或鉴赏书法的态度。高低、久暂、强弱不同的许多音作成音乐美;刚柔、粗细、长短、大小、浓淡不同的许多线作成书法美。同样,各式各样的光与色的块或条或点作成印象派的绘画美。这绘画美就是所谓 “光的言语”“色的文字”。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受理想主义支配,只要选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就可以产生大作。
B.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达•芬奇都各有特色。
C.不理解技术的一般人既无法从印象派的画作中探求题材的美,也无法更为专业地欣赏 画作了 。
D.普通的学童识字造句可以谙诵或硬记,但绘画中光与色的文字,是不能用这种方法识得的。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时期不理解艺术家技术内涵的一般人,也可因题材的高尚而感到画作的兴味。
B.外光主义的首创者莫奈,热衷于光的追求,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作出绘画的效果。
C.“光的诗人”不选择事物,只追求光与色的所在,倾向于光色最丰富的野外风景的写生。
D.理解印象派绘画,既要使用听音乐、赏书法的手段,也要掌握欣赏绘画美的具体方法。
【小题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被称为“光的诗”的印象派绘画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技术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时空结构虚拟时空,虚拟时空的首要变化表现为 空间上的“去中介化”,互联网逻辑的空间拓展彻底摆脱了对空间近邻的依赖性,进而 建构了一种没有中介的市场,市场结构变得极为简单。正因为如此,按照互联网逻辑呈 现的空间才具有一种流动性,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能够围绕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关系,对供 给与需求进行空间上的“黏合”,从而实现了市场交易的“去中介化”。虚拟时空的另 一个变化表现为时间上的“弹性化”,在信息技术范式和互联网逻辑的作用下,高度程 序化的时间脉络变得富有弹性和机动,高度体系化的时间结构变成了时间碎片并且能够 及时组合。

毫无疑问,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逻辑中 时空事项的组织方式,但同时也重构了一种全新的时空事项结构,并成为“互联网+”的 技术红利的结构性源头。具体而言,“互联网+”的技术红利主要来自于虚拟时空作用于 市场的技术效应(简称“'虚拟时空'的市场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去中介化”显著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技术性扩展。“去中介化”意味 着市场交易彻底摆脱了空间的障碍和对空间近邻的依赖性。在虚拟的时空结构中,市场 关系可以无限延伸,只要存在互补性的供给和需求,不管供求双方身居何处,互联网都 能够通过技术性撮合,将受空间限制的潜在交易对象变为现实的交易伙伴。因此,“去 中介化”不仅重构了市场关系的空间特征,而且实现了市场规模的技术性扩张。

第二个效应是“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有效改善了市场交易的成本结构。一方 面,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直接缩短了市场链的跨度,从而降低了资源流动过程中由 于市场中介“雁过拔毛”式的利益实现而不断向下游转嫁、累加所形成的市场成本。工 业化逻辑下的市场交易虽然也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过度延伸的市场链和复杂 的市场结构却不可避免地抬高了资源流动的成本。另一方面,虚拟时空的“弹性时间” 以及相应的“弹性工作”,使得时间与事项的搭配更为机动灵活。在互联网条件下,人 们不仅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创造价值;还可以对时间进行重新分割,实现时间与事项的最 佳组合。因此,虚拟时空中的市场交易随时随地都能够完成,而不需要功能化的时间安 排和制度时间的协调,从而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总体来说,互联网技术通过“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和 时间的体验。新的时空结构不仅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互联网+”的技术红利,而且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

(摘录自张兆曙《“互联网+”的技术红利与非预期后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时空的变化表现在空间上是“去中介化”,表现在时间上是“弹性化”,二者 简化了市场结构。
B.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重构了一种全新的时空事项结构,成为“互 联网+”的技术红利的结构性源头。
C.“互联网+ ”的技术红利主要来自于虚拟时空的市场效应,这种市场效应的表现是 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技术性扩展和有效改善了市场交易的成本结构。
D.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降低了资源流动过程中的市场成本,时间上的“弹性化”降低了机会和时间成本,提高了时间效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主要论述了虚拟时空的两大变化,即空间上的“去中介化”和时间上的“弹 性化”。
B.文章从两方面重点阐述了虚拟时空的市场效应,旨在具体阐明“互联网+”技术红 利的形成。
C.文章三、四段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虚拟时间作用于市场的两大效应。
D.文章从虚拟时空的变化,到市场效应,再到互联网技术的意义,有层次地展开论述, 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让市场彻底摆脱了空间的障碍和对空间近邻的依赖性, 将使交易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
B.工业化逻辑下的市场交易资源流动成本高,主要原因是市场链的过度延伸和市场结 构的复杂。
C.虚拟时空中的弹性时间和弹性工作,使人们可以更灵活机动地搭配时间与事项,市 场交易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
D.互联网技术塑造的虚拟时空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互联网+ ”的技术红利,彻底改变 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老学回顾与展望
熊铁基
黄老学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学问之一。“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如《史记》《汉书》中之“黄老之术“”黄老之言“”黄老道德之术”等等,或简称“黄老”。事实上,战国时期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学术著作。那就是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述的那样:《黄帝君臣》下注云:“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黄老学早已存在,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黄老学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事。1944年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应该是最早最明确(至少是影响较大的)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
1961年蒙文通先生根据原来的《黄老考》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称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蒙先生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唐兰等学者认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等几篇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后来,比较一致的称为“黄老帛书”。于是引起了黄老学研究的一个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钟肇鹏的《论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考查。论文中有两部分讨论“黄老帛书”,显然是因马王堆出土帛书而引发的研究。同时,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著作也在酝酿之中。1982年在山东淄博开了一次“稷下学讨论会”,这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如郭沫若所说:“黄老之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研究深入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比较突出的,其酝酿时间也在80年代初。2015年曹峰发表《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并且表示:“最终目标是要写一本《黄老道家思想史》。”这是一个很好也是很有必要的愿望。但是也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
首先,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最近淄博的学术会上,吴光先生明确提出:“稷下道家非黄老学派”,否认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之说。人们所说的《管子》《心术》等四篇,“也不能定其为黄老”。可见,进一步研究、界定黄老学仍是一个问题。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也是一个问题。
其次,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郭沫若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这话有点武断,但又值得深思。
我们可否理解,他这里的“道家”应该说是黄老道家,因为他全文是批判黄老学派的。事实上,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存在的,汉以后,主要从政治和养生两个方面发生影响。
政治影响。朱元璋读《老子》的“民不畏死”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与黄老学的发展和影响有一定关系。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养生,也是黄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黄老学著作《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养生论”与此精神一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黄老学早期的养生论就有此突出的特点。
(摘编自2016年12月0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所以“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
B.20世纪以来,我们才开始对黄老学进行研究,尽管黄老学早已存在,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
C.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是当时最早最明确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在当时也是影响较大的。
D.蒙文通先生在《黄老考》基础上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以看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他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肇鹏的论文《论黄老之学》,有两个部分都在讨论“黄老帛书”,这显然是与马王堆出土帛书有关而引发的黄老学研究。
B.1982年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郭沫若先生认为黄老之术是在齐地得以培植、发育直至昌盛的。
C.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黄老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研究专著纷呈。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众多研究号著中最突出的。
D.黄老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例如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的出现,可以证明在当时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
B.尽管也有学者们撰文批判黄老学派,两千多年来黄老思想的影Ⅱ向是存在的,从汉以后,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养生两方面。
C.朱元璋读《老子》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D.郭沫若的论断“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中所提到的“道家”应该是黄老道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在中国文化中,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会被物控制住。《管子·心术》亦云“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人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随着科技的发展,受“科技万能”思想的影响,人类喊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贪欲,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异化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这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也使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包容万物。天地又是非常诚信的。《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以我们人也要诚。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节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先于西方文化产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于古希腊文化,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土特产”,而非“舶来品”。
B.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回欧洲,引发启蒙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启发人们不做神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
C.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本,即决定人命运前途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要想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思想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德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控制和管理外物,不被外物所控制,不被物欲腐蚀,则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否则就会是物的奴隶,丧失自己的品德。
B.天地包容万物不因喜好而偏私,四时有规律地更替不因喜好而偏废,这是天地无私和包容的体现,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美好品德。
C.中国文化里不仅强调人要注重自身内在品质的修养,还要“以天为则”,向天地万物学习,学习天地的广大无私和诚实守信。
D.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本主义”演化到“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万能,人定胜天,人类将主宰天地万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是以神为本,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B.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身,真正的君子就应该自我约束,与万物都要保持距离,划清界限,警惕物欲的腐蚀,只有向内的管住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C.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德”,即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天道的诚信与无私、包容,要尊重事物本然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D.“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决定一切,自然万物都要听从人的主宰;“以人为本”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