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归程。过年,很多时候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给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省亲(xǐng)   繁文缛节(rǔ) 共度良辰(时光)
B.祭祀(sì) 狗血喷头(xuè)    情何以勘(承受)
C.横幅(fú) 澎湃激扬(pài)    不亦乐乎(也)
D.契合(qiè)    唠唠家常(lào)    举案齐眉(擎举几案)
【小题2】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说明“年味”变淡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0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雅与俗
莫 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小题1】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
【小题2】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自然》杂志以长篇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家蔡时青教授题为《肢质细胞-神经元信号的遗传多态性调节衰老速度》的研究报告。。
②衰老是有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是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长生不老是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标,对长生不老药的寻求也从未停止过。二十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衰老研究进入了基因时代。目前已发现上百个基因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
③寿命的延长应以延缓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为前提。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长寿相关基因不一定延缓动物行为退化。延长寿命而不能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将会增加社会负担。随着人类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来临,如何延缓衰老相关的功能退化、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科学问題。衰老速度在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人行为和认知随衰老逐渐地退化,也有一些人在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较好的活力。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研究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将为抗衰老提供重要线索,但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
④蔡时青研究组利用秀丽线虫这一模式生物探讨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机制。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可以独立生活的微小动物(成虫体长仅1毫米),其遗传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许多重要的调控衰老的信号通路是在线虫中首先发现的,他们发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野生线虫在雄性交配、进食和运动能力方面随衰老退化速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神经肽(RGBA-1)及其受体(NPR-28)编码基因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这些遗传多态性导致了野生型线虫雄性交配等行为能力退化速度不同。
⑤深入研究发现,该神经肽由股质细胞释放,作用于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上NPR-28受体,抑制了由蛋白去乙酰化酶SIR-2.1介导的线粒体应激反应,进而调控线虫衰老速度。野生型品系间存在的遗传多态性造成了SGBA-1神经肽分泌量或NPR-28受体活性不同,使得该信号通路的强度不同,最终导致线虫衰老速度差异。他们还对RGA-1和NPR-28编码基因所在的基因组区域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和进化分析,确定了RGBA-1和NPR-28的祖先型等位基因(allele)形式,并且证明这两个基因所在的遗传区域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向选择。
⑥蔡时青研究员表示,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发现一条新的信号通路调控动物衰老,阐明了神经肽介导的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在衰老速度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衰老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调控个体之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基因已经历了长期的进化选择,对生长和繁殖一般没有不良影响,有望成为抗衰老的潜在靶点。该工作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进一步解析个体之间衰老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健康衰老的调控机制。
(选自科)
【小题1】下面关于“衰老”的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衰老”是中国科学家蔡时青教授的一个研究方向,蔡教授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是近年来“衰老”领域最重要的成果。
B.“衰老”是一个有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故而,寿命的延长应以延缓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为前提。
C.“衰老”是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在老龄化社会,延缓衰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D.“衰老”是分子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问题,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科学家已发现了上百个可以延长人和动物寿命的基因。
【小题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科学报道,其数据使用严谨,如谈及秀丽隐杆线虫这种微小动物时,成虫体长精确到毫米。
B.这篇文章作为科普类文章,语言精当,概念准确,为了防止翻译误差,还多处使用外文(及缩写)来表达。
C.这篇文章先介绍了研究对象,接着大致介绍了研究过程与研究背景,最后是研究结果与研究意义,逻辑严密。
D.这篇文章逻辑严密,如第③段先列举衰老速度在两类人之间存在差异,再推导出可能出现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年老时行为和认知随年龄增长逐渐地退化,但也有人在老年保持较好活力,对科学家而言,研究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或会有所收获。
B.蔡时青选择秀丽线虫探讨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机制,是因为该生物具备可以独立生活、遗传背 景清楚、生活史短、行为清晰、独有调控衰老的信号通路等优点。
C.秀丽线虫调控衰老速度的机制是,胶质细胞释放的SNP作用于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上NPR-28受体,从而抑制了蛋白去乙酰化酶SIR-2.1介导的线粒体应激反应。
D.蔡时青的研究掲示了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这种调控衰老速度的基因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中 一般没有对生长及繁殖产生不良影响,有望成为抗衰老的潜在靶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
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
④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
⑤“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
⑥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B.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
C.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
D.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B.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C.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D.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B.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
C.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
D.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máng(    )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2)怀疑不仅    ,也是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kòu( )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mò(   )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zhì(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节选自顾刚《怀疑与学问》)

【小题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1)máng(____________)从    (2)折kòu(_____________)(3)mò(___________)守 (4)停zhì(____________)
【小题2】(1)根据这两段内容,分别概括这两段的分论点,填写在横线上,作为这两段之间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______________ ,也是__________________ 。
(2)从划横线的句子中选择一个方面,补写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乾坤

在远古时代,宜兴丁蜀一带,人们耕作之余,取山间陶土,制作缸瓮碗罐。生活平淡简朴。一日,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僧人,边走边喊道:“卖富贵土,卖富贵土!”人们不知究竟。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走到一个拐弯处,异僧不见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老人们忽见有几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老人们就把这些奇妙的五色土带回村里,捣炼烧制,竟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效果。于是,一种独有的紫砂陶,雄踞一方。

在西方,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国家,都没法生产出紫砂泥。我国地大物博,红色陶土分布极广,但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宜兴不一样,因此,把宜兴紫砂泥说成世界独有,决不言过其实。

 “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泥土塑造的,最后人又回归大地、化做泥土。紫砂就是大地深处的一把土,要说简单,世界上哪有比它更简单的存在呢?但就是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东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千变万化的乾坤都可以装进一把壶里。紫砂从诞生那天起,就穿越沧桑风雨,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

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其中又分红泥、紫泥、团山泥。即便是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便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透气性好、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一经泡养和把玩,“火气”尽消,其“水色”和韵味,可与玉器媲美。它那独特的肌理之美,更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几个月日晒雨淋,渐渐风化,状如粉末。需经长期陈腐伏土,方能褪去火气,这样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生泥变成熟泥的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更是自成体系,各怀绝招。

为什么紫砂艺术只属于宜兴呢?除了地理地质上的天然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宜兴有几千年的制陶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烧造原始的陶器。长期积累的成型工艺和紫砂壶的诞生,都是一脉相承的。

紫砂乾坤千奇百妍,历代艺人以巧夺天工之技,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演变出千万般英姿与风情。其造型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或泥片镶接成型,成为世界造型一绝。其间又通过变形与装饰,彰显其斑斓多姿的风貌。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成型的紫砂壶坯,要放进窑里烧成。这也是一门天大的学问。在丁蜀镇的前墅村,我们见到了一座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龙窑。时间越过了千年。如今的陶都,龙窑只是作为一座活文物而存在着。窑的变革让应运而生的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在以后的岁月里大放异彩。

终于,一把承载了紫砂艺人和窑工血汗,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紫砂壶出品了。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定它的优劣呢?

鉴别一把壶的好坏,首先看它的造型,要神形兼备。其次要试一下实用功能。泡绿茶宜选扁形口大的壶,这样散热快,不易变色;泡红茶宜选高形小口壶,经沸水冲泡后茶汤色香浓。还要看端把是否提握方便,壶嘴出水是否流畅,口盖是否严密。第三要看色泽肌理效果,听其音质。一把好壶的音质是很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然后再看制作的精致程度,壶的表面应该光洁圆润、线条流畅、底部平整,刻画周到;最后要看印章,名家的壶,印章十分讲究,有一整套印章分别盖在壶底、壶把、壶盖内,大小相宜,还配有签名证书、作品照片等,有的在壶上某个部位做了暗号。总之,每个作者都有他自身的防伪方式。

如果说,神奇的传说只是人们把朴素的心愿附丽于想象的翅膀,那么,紫砂陶的发现和由此焕发的巨大魅力,却让世界记住了宜兴。“陶都”的美誉让宜兴一路风尘,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紫砂壶的缘起和勃兴,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

宜兴民间,保存着一件出自北宋年间的紫砂器。从造型看它非常粗拙,然而已经隐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窑火的冶炼技术虽不成熟,但它已经彰显出紫砂壶的雏形。它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取暖不烫手。色泽光润古雅,茶汤纯郁芳馨;风格超凡脱俗,意韵深厚沉郁。风雅文人、达官名宦趋之若鹜,几与金玉同价。

宋代,宜兴已经是一个逾万户的都市。苏东坡与宜兴有着天然的缘分。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写,而阳羡茶却不能不喝。他在蜀山脚下讲学,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后来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上镌“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尽管东坡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但这里的人都愿意相信,东坡正是有了三绝之宝,才感叹一声:“从此买田阳羡、种橘品茶而吾将老矣。”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明代以后,社会风习受新儒学的影响,平淡娴雅、质朴温厚已成为一种时尚。紫砂壶的敦厚内敛、古雅蕴藉,甚合文人心意。他们感叹于这里的溪山风流、茶陶仙洲。有一句流传千古的禅林法语只有三个字:“吃茶去”,那是叫人把缠绕于心的世间烦恼抛却一边,以空虚清明的心境去过一种清淡无为的生活。

⒂布衣百姓没那么多讲究,但茶还是被郑重地排在柴米油盐之后。江南乡镇的小巷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巷陌的老茶馆更是星罗棋布。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许多人把生命里的宝贵年华留在了一壶茶里,_了悠悠岁月,_了百年人生。那一排排黑苍的紫砂老壶已经记不清侍候了几代茶客,__了多少从风雪驿道而来的寒士,_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垒起七星灶,砂壶煮三江;一个砂壶四个杯,风清月朗美紫砂。

【小题1】文章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文章从整体上看,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它们是:(答案不能超过提供的方框字数)一写    ;二写紫砂壶;三写
【小题3】对文章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A.紫砂壶历史悠久,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B.文人喜欢紫砂壶与壶的品质有关。
C.茶与壶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悲欢人生之中。
D.文中提到苏轼的“三绝”是为了体现文人的风雅情趣。
E.紫砂壶的肌理之美在于其中“砂”的作用。
F.由紫砂到紫砂壶是一个由简单到神奇的过程。
【小题4】文章第15段的划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正确的顺序是
A.温暖 抚慰 泡老 恍惚
B.恍惚 温暖 抚慰 泡老
C.泡老 恍惚 温暖 抚慰
D.恍惚 泡老 抚慰 温暖
【小题5】请在下列表格的空格中填上恰当的内容:
 
艺术特色
作用
第⑽段
语言平实、晓畅,条理清楚。
 
第⒂段
 
形象地表现了紫砂壶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小题6】纵观全文,《一壶乾坤》中的“乾坤”在文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表层义:
深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