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传延至今,不仅有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而且蕴藏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值得弘扬的优秀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②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的。
③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度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
④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
⑤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
⑥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⑦正是由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民族精神,所以,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B.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多彩的娱乐形式和民间礼仪,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节庆文化中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
D.中国传统节日蕴含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民族心理、爱国情怀等,作用巨大。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全家人守岁吃团圆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C.清明节祭扫先人坟墓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情怀的体现。
D.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寒食节是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始终是人,活动内容以满足人的需求、展现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和谐天人关系为主。
B.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各种节日。
C.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提升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心理认同、维系民族团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传统美德等方面,阐述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02:0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脸
季明
①庄希再次回到M城,是两年之后。
②庄希现在叫花脸,是个乞丐。脸上,甚至连没有毛发的头皮上,疤痕纵横。几个月前,在抗联与鬼子的一场战斗中,炮弹和大火,把他变成了这个样子。如今,M城里,再也没人能认出他。
③一进M城,他便不停地告诫自己,在这世上,庄希像一缕轻烟,消失了。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脚步,不由自主来到这个街区,在一个肮脏的角落,放下破铺盖卷儿,住了下来。
④他坐在地上,按捺住心跳,紧盯着对面的一幢房子。那里,是庄希的家,里面住着妻子,还有他八岁的儿子。
⑤他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喃喃地说,你叫花脸,是个臭乞丐!就在这时,对面的房门,开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牵着个小男孩,走了出来。他差点跳起来,但是他没有动,仍然摆出一副漠然的神情,看着这一切。
⑥两年不见,女人有些憔悴,面容隐含忧郁;而男孩活泼依旧,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走,现在,是上学时间。
⑦女人和男孩走了几步,忽然发现对面街角,比往日多了个乞丐,便停下,往这边看。花脸刚要埋下头,但瞬间,他觉得这么做,纯属多余,一颗心就往下坠。于是,继续用漠然的目光,与女人和男孩对视。
⑧女人微微皱了一下眉,紧紧牵住男孩的手,快步离去。
⑨两年前,庄希是M城地下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叛徒出卖,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而庄希则幸运地逃了出去。
⑩庄希知道,这幢房子、妻子和儿子,就是钓饵,周围有无数双监视的眼睛。只要庄希不出现,只要庄希不死,他们都还是安全的。
⑪寒风很冷,花脸捂起嘴,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出满眼的泪花。
⑫一连几天,他什么也没干,就这么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地看着女人送男孩上学、接男孩回家……
⑬几天之后,花脸开始了行动。上级这次派他回来,就是要铲除叛徒,重建地下组织。在一个深夜,两名叛徒的头颅,高高悬挂在M城的城门之上。两个多月后,M城的地下组织,基本恢复了。
⑭每天忙活完,他就会回到街角,坐着,像一个懒散无助的乞丐。有时候,从对面房子里,飘来阵阵饭菜的香味,他情不自禁贪婪地吸吸鼻子,暗自咽口水。花脸庄希知道,妻子做的饭莱,会有多么香,现在真想再吃一口她做的饭菜。
⑮闻着这熟悉的饭菜香味,他忽然感觉,离家这么近,离亲人这么近,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哩。
⑯但这样的幸福,却很短暂,不久,内部再次出了叛徒,花脸被捕了,受尽折磨,游街示众,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⑰当行刑队伍经过这个街区,到达那幢房子时,一直安静的花脸忽然暴躁起来,疯狂地挣扎着,大喊,老子饿了,要吃饭!
⑱刽子手觉得,一个将死之人,死前讨口饭吃,也很正常,于是默许了他。
⑲这时候,女人和男孩正站在门前,愕然看着这一切。
⑳五花大绑的花脸,一瘸一拐地来到女人面前,喉头发堵,他想说——我是庄希。但他知道,绝不能这么干。于是,张了张嘴,他说,太太,赏口饭吃吧。
㉑女人有些惊惶。时至中午,家里正好有饭菜,她赶紧进屋,盛了一碗,递过来。花脸双手被绑,苦笑着说,太太,好人做到底,我想请小少爷喂我一下。
㉒女人天性善良,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抱起了小男孩。
㉓虽然花脸笑容满面,目光温柔,而满脸的疤痕太恐怖、太丑陋、太狰狞,这让男孩很害怕。但在女人的一再劝说下,男孩终于还是接过饭碗,搲起一勺饭菜,小心举起,怯怯地递上前来。
㉔花脸赶紧弯下腰,伸长脖子,张大嘴巴,接住那勺饭莱,闭上双眼,细细地咀嚼,咀嚼……咽下去,然后,又睁开眼,咂咂嘴,说,香,真香!
㉕几口饭喂下去,男孩不怕了,再盛起饭菜时,先放到自己嘴边,鼓起腮帮,轻轻吹凉,这才送进花脸的口中。突然,男孩发现有几滴水一样的东西,跌落在碗里,他惊呆了,再次害怕起来。
㉖红着眼睛的花脸,做出个顽皮的表情,说,小少爷,这辣椒……真够劲儿!
㉗这碗饭,花脸吃得很慢,每一粒米、每一片菜,他都仔细地咀嚼品尝,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吞进肚里。
㉘吃完饭,花脸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半晌才说,吃了这碗饭,一切都值啦!说完,他挺起腰身,昂首,转身而去。
㉙女人抱着男孩,怔怔地看着花脸的背影,倏地觉得心里一阵莫名其妙地刺痛,刀割一样,令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㉚花脸走在街上,看着两边的人群,突然,铆足一口气,大喊了一声:没想到M城的饭菜,真是香啊!
㉛多年以后,男孩长大,常问女人:我爹怎么还没回来,我真想见他一面,一面也好啊。女人捂着嘴,眼泪曲里拐弯地奔流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花脸的相貌,两年间相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很好地引发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而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B.“一颗心就往下坠”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花脸怕被妻儿认出但又想到自己面容尽毁,妻儿再也认不出来的痛苦心情。
C.小说的倒数第二段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以“没想到M城的饭菜,真是香啊!”的感叹表明自己不是M城的人,为妻儿提供最后的安全保障。
D.庄希细嚼慢咽的吃饭过程表现了他对妻儿的留恋眷顾之情,他机智巧妙地掩饰了内心的激动,决绝地走向刑场,表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小说以“变脸”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年纳税额

调整后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000

60000

140

0

140

100%

10000

120000

3876

1001

2875

74%

15000

180000

12948

5484

7464

58%

20000

240000

24120

10151

13968

58%

50000

600000

114036

88780

25256

22%

80000

1960000

231552

205396

26156

11%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瞻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此例(%)

兄弟姐妹数量(个)

瞻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人群

72

1.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93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标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費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人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人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輻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人的作用,低收人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人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人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D.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孙海燕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宗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被发扬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竟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韩愈的“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圣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则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C.如来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基本接近,因而如来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C.《中庸》《大学》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来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来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
D.宋代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宋代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耍猴世家秘诀

尹全生

初中还没毕业,我的同桌葫芦就被他爹逼着退学,继承祖业学耍猴去了。耍猴的第一道“工序”是驯猴。他家驯猴有术,祖上秘传,驯出的猴子鬼精,会骑山羊会写字,还会给人剃头呢!

我大学毕业从事物种研究后,总想找机会了解葫芦家驯猴术的玄机。

一次借出差的机会我回到了故乡。见到阔别的葫芦后,我就问起他家的驯猴术。也许是因为我们儿时关系极铁,也许他断定我不会与他争市场,没给我吃闭门羹,说:“驯猴子并不很难,诀窍在如何选猴。”

他说他将要成立一支新的耍猴队,要从经过初步驯化的猴子中优选,并让我亲眼看看。

选猴地点在他家围着高墙的后院里,接受优选的猴子有十几只。葫芦说这些猴子是从几百只猴子中初选出来的。初选时,在南瓜上掏个小洞,当着猴子的面塞进好吃的,猴子便会伸爪子进去掏。笨猴子抓一大把,紧攥着不放,爪子就扫不出来,急得吱吱叫;而这十几只猴子则知道松开爪子,一点一点朝外扒食物。

我眼见的优选,是让猴子们顶砖块。葫芦挥鞭一甩,猴子们就个个头顶砖块飞跑。等到猴子们发喘时,葫芦拉我进屋里,隔着窗帘缝向外窥视。

有只斜眼猴子见葫芦离去,随即丢了砖块捉虱子。葫芦看了一阵去推窗。听到窗响,那只斜眼猴子忽地爬起来,顶着砖块就疯跑,而且装出气喘吁吁的样子。

葫芦对我说:“这就是我选出来的猴子。”

“你选这只斜眼猴?”

“对!耍猴耍猴,要靠猴子挣钱。只有聪明伶俐的猴子才能学成高明招数,也才能帮主人挣到钱。”

我说:“可这畜生太奸猾了!”

“奸猾倒不怕。有绳子拴着、吃食引着、鞭子管着哩!”

葫芦靠耍猴起家,成了方圆百里的首富。他早已不再亲自耍猴了,只管驯驯猴子,大多时间是想怎么逍遥就怎么逍遥。他雇了不少人,组成十几支耍猴队到外地挣钱,北到哈尔滨南到三亚都有他的耍猴队,每年向葫芦交款。我问款怎么个交法,葫芦说一年交一次,按实际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交纳。“你没有跟着,怎么知道每个耍猴队实际收入是多少?”

“这不用担心,他们都会如数交来。”

我摇头表示怀疑。

葫芦坦然一笑道:“这里面有个选人问题,必须选出精英人来。精英人比精英猴更重要。”

我问如何选人,他说还是让我亲眼看看。

选人的地点仍在他家后院里选猴的地方。接受选择的是十几个外乡打工的小伙子。葫芦端来十几碗绿豆,一人面前的水泥地上撒一碗,之后让他们各捡各自面前的,一颗不能少,看谁捡得快。

喊一声“开始”后,葫芦便带我进屋里,还是隔着窗帘缝向外窥视。

那些小伙子见我们离去,大都伸出双手,急匆匆把绿豆拢作一堆,用手捧进碗里,转眼就完事了。只有一个歪嘴小伙子,不急不躁,一颗一颗地捡,而且还在皱眉数数,一五一十,极其认真。

葫芦看了一阵带我走出去,对那帮小伙子说:“不论捡完的没捡完的,都停下来。你们到外耍猴,一个月想得多少钱哪?”

众人七嘴八舌地喊,有的说两千,有的喊一万,而那歪嘴小伙子却一言不发,只是缩头缩脑地站着,夹尾巴狗似的。

葫芦问他:“你想要多少?”

歪嘴小伙子又抓脑袋又抓屁股,抓出了一脸苦兮兮的笑,吭吭哧哧道:“你说给多少,俺就要多少。”

葫芦把歪嘴小伙子留下了,说这就是难得的耍猴人选。

我说:“为什么要选这个笨的家伙?”

“笨倒不怕。再笨的人,有绳子有吃食有鞭子,还能管不住猴子?”

晚上葫芦请我喝酒。我称赞葫芦的选猴选人之道,他则说惭愧,说小时候的理想也是上大学、搞物种研究,如今却沦落到下九流田地。

我说:“假设你同我一样搞物种研究,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自然条件具备,那十几只猴子哪个先进化为人?”

“当然是斜眼猴。”

“还有——如果自然条件具备,那十几个小伙子谁先退化为猴子?”

葫芦说当然是歪嘴。他想了好久又笑着补充说:“我在前,歪嘴在后。”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既是故事的亲历者,又是“耍猴世家秘诀”的见证者,同时正是我的好奇和追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借葫芦在“选猴”“选人”时标准截然不同的情节安排,表达了对朴质品质的肯定,引发读者对纯真人性沦落现象的反思。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选人时歪嘴小伙子“一言不发,只是缩头缩脑地站着,夹尾巴狗似的”等,就充分表现了歪嘴的“笨”。
D.小说生动有趣,将主人公取名为“葫芦”,把选出的“精英猴”称为“斜眼”,“精英人”称为“歪嘴”,都颇富意蕴,极具讽刺效果。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耍猴世家”的“秘诀”是什么。
【小题3】小说的题目为“耍猴世家秘诀”,却在讲完“秘诀”后又加入晚上“我”和葫芦的谈话,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绿
刘白羽
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②跟着近乎金黄的童年,一齐消逝了所有的悠适。像一只孤独地走过一百里沙漠的骆驼,我在这二十年头上感到了焦灼,也感到了喉咙和嘴的干哑。在这一小段落的旅程上,留下的是什么呢?除了深邃的铃声之外,也许就是那曾经偶然发现了的绿洲。在那儿一边饮着清澈的水,向玻璃似的水皮上,瞅着自己的影子以及天上的白云,悠然起了遐思。那完全是微带溶合的绿影。这偶然是怎样的使我欣快过!
③“疲倦吗?”
④到南方来的第一夜晚,谁朝我这样问询。我赶紧摇了摇头。现在,住下来很久了。同时,那一扇楼窗上的颜色,也经了几度的改变。最初是发红的檀黄和发黑的浓绿,挽在这两种颜色的混合里,流着汗液,感觉到眼黑、眩晕。渐渐的,一直到最近,身上披了夹衣,心上也仿佛轻松了一层。窗上,太阳换成一抹米黄色、象牙色。中间摇晃着的树影,却单纯得带了一点黄了。是绿得疲倦了吗?不,不是。我摇着头。可是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
⑤我给朋友的信上,写过:
⑥“也许,天生是一只应该跋涉的骆驼,你让它休息,四条腿弯弯的倒显得难过了。现在人家说我病了。的确,自己也知道,头在涨疼,两颊在发烧。可是我怒起来……呵,还是跋涉去吧!能这样呆下去吗?固然,每天坐在窗下,也不停地用手指掀着书页写下些记忆中的字句,不过——还不能说不是休息出来的毛病。”
⑦昨夜,听了一夕秋风,早晨爬起来,就担心着一件事,赶紧扯开窗帷,连一扇铁纱也不剩的把两层木框全用臂肘撞开了。
⑧俄!果然,颜色全变了。远远近近都在一层淡薄的黄雾里。这也许是裸露的朝光吧?
⑨隔了两片菜园,从一簇高深的树枝下,露出一段台阶,阶前幽静的几棵红鸡冠花,像几滴凝着的血,点缀了这秋的静穆和沉默。院子整个是绿荫荫的,时常有一两个白衣的人,悄悄走上台阶。……这个绿的庭园染了黄,我的心仍向往着它。我想那里一定是充满了美丽的梦幻:住的是一个弃世的诗人,是一个养疴的少女,还是一个梦恋着古罗马的光荣的教士呢?  
⑩一夜,我曾站在窗前吹风,忽然从那稀朗的树梢上露出两点火焰。不是星子,风一偏,它便会拉长起来。仔细地瞧了瞧,才知道是那白天永远垂着旧帷的窗里,燃着两支措烛。同时,还遥遥送过来几下退缓的钟声……
11“哦!一个虔诚的教士吧!”
12掩上窗帷,我不愿再看,我瞑目地思索着:
13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在这坟墓般死寂的院中,淹留着他仅有的暮年。每夜,他祈祷着,为了他失掉了的曾经爱过的人,为了他个个远离而背叛了他的孩子们的罪恶。在微黄的颤抖的烛影下,慢慢跪下去,两眼交流着热泪。也许他会忘了烂熟的祈辞,于是一天,他跪下去,不再起来了。唉,老人!……我……未来?
14是这绿的影像触着了脑筋上的某一条纤维,浮上我眼前的是另一个绿的庭园。
15那里装载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可是当这刻薄的西风刮来,所有绿的庭园,都要毁灭和破裂的。容我再作一次痛苦的回忆吧!
16庭园的一角,我在那里瞧过红毛毛虫和蜗牛,那些东西虽然笨丑,我却没忘过。春天,夏天,往窗外望一眼,永远是绿的。三月的桃花,五月的石榴,以及那海棠,马缕,白的槐花,一簇花,一片草,遮蔽了三进院落。
17最使我依恋不忘的是六月间,从后窗上往往有一阵比泥土青草混合的淡味农些的清香吹进来,使我掩上手中的书本,走向窗下。一阵微风里,我瞧见落下大把的枣花。我才明白这阵清香的来处。枣花落满了地,几只麻雀在那给树叶筛得稀稀的日影下跳跃。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
18今年再没有闻枣花香的清福,那绿的庭园也委实太遥远了。
19我知道,一天落起霜来,就是这染了黄的绿色,也怕不能保得住。我也知道,二十年的青春里,绿的庭园是荒芜了。
20——这深深地印在记忆中的一团绿色啊!
21倚住了墙壁,晓风使我的皮肤上冲过一条细细的寒流。
22骆驼走到了大戈壁深处的时候,绿洲也不容易发现了,然而……还是跋涉去吧!沙漠再深些、再远些,只要没有一阵偶然的暴风把我淹没,迟早会走过这窒人鼻息的瀚海,那时会有缠绵不断的绿洲……幸福的绿的庭园,来装下长途疲倦了的心灵。到那时,再好好作一次绿的回忆吧!
23听!西风起来了!它在催我前进!永远地寻求!
(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散文选》,1979年版,有改动)
【小题1】作者在“这二十年头上”浮想联翩,心情既矛盾又有微妙的变化,请勾勒出这种变化的轨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⑯⑰两段中,作者描绘了“庭园”哪些景象?给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中写“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这段文字,有什么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写到“骆驼”“跋涉”,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