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竟朝置酒,无敢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______,借着此次机会,刘邦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最需要的一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 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进而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小题1】请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B.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C.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D.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划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确切地说B.退一步说
C.也就是说D.总的来说
【小题4】请结合前文内容,补充第⑦段末尾“推论”的内容。
【小题5】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B.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C.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D.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2 07:0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乔布斯在他的巅峰时刻离去,让人叹惋生命之无常。56岁在今天这个普遍寿命延长的年代,实在不能算是高寿,但这个人的生命却改变了我们周边许多人的兴趣和感受,他的执着和创造力更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许多看法和想象。

②人是需要有些运气的。虽然乔布斯英年早逝,但他毕竟等到了自己的时刻,他和苹果已经达到了追求的最高点,到处都是的Ipad和Iphone无不证明着这个人的成功。正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所说:“如果乔布斯在他被合作伙伴赶出去,面临困境的时候故去,那也就是让人惋惜的走错了路的创业者的失败故事的又一章而已。他会被评说成为自己的顽固和执拗葬送的牺牲品;被看成是一个走偏了路,浪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坏孩子。他的竞争对手们也仍然会一家独大,把他的创造力理解为一种非主流的、小众的偏执。然而今天的乔布斯却是在无限的荣耀之中故去,他的顽固和执拗统统成了这种荣耀的不可或缺的点缀。”

③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你承诺但做不出来的,人们不会相信;你真的成功了,人们会说你从来就是天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他成功之前,所承受的“骗子”的骂名和非议,堪称业界所有人加起来的总和。如果不是因为成功,无论他怎样的努力和诚意,都改变不了人们顽固的成见。走向成功的路上不会有鲜花掌声,有的只是怀疑,你的信念因为打击而承受磨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直到九十年代的那些岁月里,许多评论者都会说乔布斯无论如何是打不过微软系统的,但今天,过去的一切被视为缺陷的都会被看成伟大的一部分。他的箴言被传颂,他的行动被模仿。人们都在说,乔布斯的出生注定改变世界。然而当年大家不会这样,虽然今天都会说早就明白。创业路上,没有一个成功者能够外在于这样的人群与环境。

④乔布斯的去世当然让人遗憾和痛心,但他毕竟主宰了今天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可以说终于等到了他的时代的来临。这其实也还是一种幸运。

⑤乔布斯早年的苹果电脑,是在一个以“实用”为主流的个人电脑领域里和IBM与微软抗争。这种抗争的困难在于电脑在兴起之初主要是一种工作用品,它的实用性几乎是它的核心。苹果的时尚和独特的风格并不讨好当时需要重实用的大众。虽然苹果在制图等方面有长处,但难以让更多的人使用;虽然始终有小众的拥趸,但不会大众化。于是在那个时代,苹果被微软打得抬不起头。被乔布斯视为优势的创造力确实是以封闭和固执为前提的,这就使得他难以在那个以方便和快捷为主要需求的电脑时代取胜。

⑥但九十年代以来,电子产品的消费化时代到来,苹果的领域是在时尚消费。实用电脑领域注重的是办公,采取的都是迎合讨好大众的方式。而乔布斯的“神秘主义”却在时尚消费中大显身手。从Ipod开始,苹果才真正取得了别人比不了的成功。正是因为转向了消费的时尚品,乔布斯不再和微软较劲,反而得到了最大的成功;正是打开了消费时尚的领域,乔布斯才找到了他的顽固和执着的最好的空间。

⑦普通人以为讨好大众就行,但其实今天的大众并不满足被讨好的姿态。“消费”是一个使用价值并不关键,而心理和时尚的感受更为重要的领域。人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功能的用品,更应是一张时尚的、让人羡慕的“名片”。乔布斯独特的个人姿态显示出另类的吸引力。比如各种传奇故事、吸引人的传记、各种演讲格言以及和大众保持距离,不迎合大众的姿态。他该怎么出席活动,该怎么接受采访,心里都有数,他不会因为你是他的受众而改变自己。我不讨好你,你反而会来崇拜我。他采取的是一种既拒斥又迎合的方式。乔布斯精确地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时尚潮流。他的IPod和IPad突显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作为时尚产品的存在价值。他为消费者提供了极佳的用户体验效果。容易上手的感觉更为强大地让消费者彰显了自我的时尚个性。尤其是在中国,这些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身份的象征。一件不太兼容,没有USB接口,不能看Flash的产品却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本身就说明乔布斯比我们自己更懂得我们。

⑧乔布斯也许不一定是一个技术发明的伟人,但他肯定是洞悉人性复杂性的伟人。他懂得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既需要被人宠,也需要被人轻视。这种心理的复杂性是乔布斯拿捏得最为精准的东西。

⑨乔布斯的成功需要幸运;然而他的幸运又是他性格的必然。在乔布斯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力往往比规律重要,人性往往比技术重要,人文的敏感不可缺少。

(摘自《渤海早报》2011.10,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巅峰时刻”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论证的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第③段两处划线句作用的异同。
【小题4】结合文意,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
B.是在一个以“实用”为主流的个人电脑领域里和IBM与微软抗争。
C.而乔布斯的“神秘主义”却在时尚消费中大显身手。
D.人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功能的用品,更应是一张时尚的、让人羡慕的“名片”。
【小题5】第⑧段中划线句在文中具体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联系全文,概述作者认为乔布斯成功的原因。
【小题7】结合文意,请你为乔布斯写一段人物小传。(100字左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地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质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甚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说是号啕,但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要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差不多一个星期,她几乎每个晚上都耿耿难眠。

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地跟我说过,地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难以自禁地,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橡管别离!”

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号啕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在文中首先出现在小病号的答问中,直至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下旬再次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使叙述集中而清晰。
B.“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这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的付出与努力的价值,以及她内心所感到的神圣与幸福。
C.作品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比如小病号背不出诗,“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愤怒”一词就写出了小病号对岳老师好管闲事的不满。
D.作品在叙述岳老师和小病号的故事时,穿插写“我”的感受和思考,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坚强和反抗不幸命运的态度,也彰显了作品主题。
【小题2】请对作品中画线的两段话进行简要的赏析。
(1)她自己的骨病本来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还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2)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小题3】作品两次描写岳老师的哭,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3

车窗外
周国平
①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②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③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④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⑤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伴让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⑥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的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色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⑦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娱乐车厢组成的,而他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然后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⑧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第五段里的“白日梦”在文中有何内涵?
【小题3】文章标题为“车窗外”,主要写乘车的爱好,但为何在第六段写航行江海之事?
【小题4】有人说周国平的作品是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请从“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两个角度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郭永怀小传
李家春  戴世强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胶东半岛荣成县的一个海边小村——西滩郭家村。在中学里,郭永怀废寝忘食地钻研学问,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
抗日战争开始之后,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这时他的兴趣从光学转向力学。1940年9月出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达到每小时700公里。可是,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1945年,郭永怀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钱学森的评价是:“郭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值得指出的是:他和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人类终于在1948年突破了“声障”,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郭永怀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荣誉、地位和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巨型导弹与火箭、人造卫星的研制。这时飞行器的速度已经接近或达到摆脱地球重力所必须的第一宇宙速度,于是,高超速空气动力学自然地成了力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看准了这一方向之后,郭永怀毫不迟疑地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组织队伍开展工作。由于郭永怀的出色组织和指导工作,在高超声速气体流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高超声速领域里,由于飞行器周围空气的强烈压缩和摩擦,造成了摄氏几千度的高温环境,普通材料制成的飞行器必定会烧融成一堆废物,因此,“热障”就像当年的“声障”一样,成为力学工作者和工程师们必须逾越的障碍。郭永怀很早就认识到,必须在飞行器表面涂上防热材料(烧蚀材料),并且坚定地认为,与理论研究同时,必须大力开展烧蚀材料的实验研究。我国洲际导弹的试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返回,标志着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克服“热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这里面就凝聚有郭永怀同志的一份心血。
1980年1月,钱学森同志在《郭永怀文集》后记中写道:“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做的比我要多得多(因为钱已把主要精力用于国防科研事业——笔者注)。但这还不是他的全部工作,1957年初,有关方面问我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最合适的人,我毫不迟疑地推荐郭永怀同志。郭永怀同志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是有很大贡献的。”事实确实如此。作为国防科研事业的忠诚战士,郭永怀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国核武器的水平在短时期内迅速接近于世界水平。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摘自《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学里,郭永怀因钻研学问废寝忘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而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
B.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之后,抗日战争爆发,这时他的兴趣从光学转向力学,并于1940年9月出国留学。
C.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时郭永怀的研究成果突破了“声障”,使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
D.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达到每小时700公里,标志着国外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学森认为郭永怀的博士学位论文出人意料,是他所选的题目与众不同,并且孜孜不倦地研究。
B.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是因为他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郭永怀紧跟时代潮流,开始从事高超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D.我国洲际导弹的试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返回,标志着我国已克服“热障”,这与郭永怀提出的“理论研究同时,必须大力开展烧蚀材料的实验研究”息息相关。
E. 当年钱学森毫不迟疑地推荐郭永怀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的重担,是因为他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有很大贡献。中·华.资*源%库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本篇传记体现了郭永怀哪些优秀的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各题。
有一种豆腐是用亲情做的
公司对面新餐馆开张,热热闹闹地放鞭炮。在办公室里看过去,是一家规模中等的家常莱馆。中午下班,几个同事约在一起,过去吃饭。
进门,一个女孩笑益盈地迎上前来,领我们入座。女孩穿篮色碎花上衣,蓝布裤,阔阔的裤脚,黑布鞋,蓝头令,是店里的特色店服,和她神情中那几分乡村女孩特有的羞涩 很相衬。十八九岁的样子,声音干净甜美,笑容真诚饱满。
把菜单递过来,.我们凑在一起翻看,随意地。有同事问:“小妹,有啥好吃的,推荐 一下。”
女孩抿抿唇,报了三两样特色菜,然后说:“我们店的蘸汁豆腐不错的,豆腐嫩,味道纯,又有营养,女孩子吃了可以美容,还不长胖……点一份吧。”不像介绍其他菜品, 一份蘸汁豆腐,她用了好多词来形容,口气,也有点迫不及待。“是招牌菜吗?”我抬头问她。她的脸忽然有点红了,摇头,小声说:“不是的,不过……”声音又急促起来., “不骗大家,真的很好吃,可以尝一尝啊。”
我们都笑起来,菜单上,一份蘸汁豆腐不过6块钱,实在不是太值得去推荐,就要了一份。
菜陆续上来,包括那盘蘸汁豆腐,尝了一口,味道的确不错,不似市场上卖的豆腐那样水,颜色好看,味道也纯,像小时候吃过的农民挑去城里卖的那种豆腐;蘸的调味汁是韭花,也像自己家里做的,味道正正的。女孩没有撒谎,这道蘸汁豆腐虽不是店中招牌 莱,但的确可口。
这时邻座来了其他顾客,女孩去招呼他们,又向他们推荐蘸汁豆腐
以后,儿个同事常常來这家饭馆吃午餐,也常常会接受那个女孩的服务。她已认得我 们,不再刻意推荐了,但总要试探着问上一句,还要蘸汁豆腐吗?问完了,脸依然会微微泛红。偶尔会拒绝,但大多时候,会要上一价。这样一道菜,花不了几个钱,又如她所说,女孩子吃了可以美容,还不长胖。清爽的味道,每天吃,也不会厌烦。
也常常听到她对新顾客介紹这道茱,周词越发丰富,说起来越发流杨,只是不知缘故。
那天有同事过生曰,过去吃饭,要了个小单间,没想服务的还是她。她说有个负责包间的女孩请假了,她来替。
因为有热闹事,我们破例要了些贵一些的菜。直到点完她也记完,忽然抬起头小声问:“今天不要蕴汁豆腐了吗?”
我们先愣了一下,然后都笑起来,成心要逗逗她,我问:“为什么总介绍那道蘸汁豆腐?是不是卖多了,你会拿提成啊?”
她的脸顿时红起来,不是以往那种羞涩的红,而是因为着急涨红了,急急摆手“不,不是的,不是那样的•••••”
“那为什么呢?”同事说,“你要是不说原因,以后我们再也不吃蘸汁豆腐了。”
女孩的唇又抿起来,低着头,沉吟一小会儿,小声说:“我说了,你们不许说出去。” 得到我们的保证后,她才说:“这些豆腐是我爸做的,韭花是我妈做的。我来城里打工,他们不放心,也来了,在城里租了个小房子做我们家乡的豆腐和韭花。我来了这个饭 店,爸就决定把做好的豆腐送到这里来,这样,每天他们都能来看看我。开始老板不想要,爸说了很多好听的话,老板才答应卖一段时间看看。如果卖得好,就一直要,不好就算了……老板不知道我是他的女儿……”
窄小的空间,所有的声音都静止下来,只有女孩细细的声音,在慢慢描迷一个关于爱和生存的温暖画面。一个沧桑的男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每天泡豆 子、磨豆腐、做韭花,然后大清早骑着三轮车赶到这家餐馆。而他们心爱的女儿不管睡得多晚.也总会早早起来,装作无意碰到,帮他们把豆腐抬到后厨。没有人的时候,母亲会飞快取出一些小点心,或者水果,或者换洗的衣服,塞到女孩手里。而隔段时间,女孩会塞给母亲一些钱,是她打工赚来的钱。那些钱,他们要攒起来,在家乡盖一栋新房子,母亲还会留一些,做女孩的嫁妆……
女孩不再说话,怯怯地看着我们。好半天,竞然没有一个人说话,最后是过生日的小何打破沉默,说:“今天我生日,请大家每人吃一份蘸汁豆腐。”
女孩诧异地看着她,慌忙摆手:“别别……姐姐,豆腐吃多了会腻的。”
“小妹,我们爱吃。”小何说,“真的爱吃。”
我们跟着附和,然后催她,快写上啊,一人一份。
女孩站在那里,看着我们,拿起笔去写,眼汨却忽然就掸了下来。她边擦边不好意思地笑,擦完眼泪,拿着单子跑了出去。
从那以后,每次去吃饭,不管見到见不到女孩,我们都会主动地首先点一份蘸汁豆 腐,并告诉所有相熟的人,如果去我们单位对面的家常菜馆吃饭,请一定要点一份蘸汁豆腐。,因为那盘豆腐里,装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联系全文,谈谈标题的妙处。
(2)联系文本,说说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是招牌菜吗? ”我抬头问她。她的脸忽然有点红了,摇头,小声说不是的,不过……”声 音叉急促起来,“不骗大家,真的很好吃,可以尝一尝啊。”
(3)说说女孩儿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