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增加,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多于我们的需要,我们只需把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平台的人,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信息,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重新定义分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B.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想要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分享经济具有促使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已经融人我们的生活,人们所熟悉的共享单车,就属于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个人。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1:4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在旅途
聂鑫森
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
每次我来看望车教授,他总是用这句话来作不变的序言,对他远在旅途、几年不归的儿子车千里作尖刻而痛惜的评价。
我自个儿坐下来,说:先生,千里还是有志气的。他怪怪地笑起来。
笑得我毛骨悚然。作为曾是车教授的硕士生,以及他现在的同事,我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景仰。妻子早丧,把儿子车千里抚养成人,至今犹是一个鳏夫。于寂寞中,做着极为枯寂的学问,在柳宗元的研究上,他是独领风骚的。我的来访,一是想慰藉他儿子远离不归的孤清,二是想得到他于学问上的教诲。但我发现我的到来,却成为他从此述说他儿子的一个契机,而且话语惊人地相似。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他很少谈学问,这一点使我很尴尬。在许多日子后,我习惯了这种谈话,并为此而激动不已。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分明是一种对人生的警示。在一段日子没听到这句话时,我会渴望听到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落到我心上的时刻,所有的神经末梢都会发出一种轰响。甚至,我觉得这句话,是车教授对他自己说的。他的所有关于对儿子的表述,已经剥离开儿子这个本体,我想我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车教授怪怪地笑罢,用手拍拍一叠线装书,夕光中飘袅出淡淡的尘烟,有一种久远的气味在书房里弥漫开来。
我问他是否吃过了饭,身体是否舒服,《柳文拾微》这本专著写到哪个章节了?车教授置若罔闻,他干咳了一声,说:从小千里就心浮气躁,没有耐心把一件事做完,他总是半途而废!我三十岁才得子,他妈妈体弱多病,有一个“千里”已经很满足了。三岁时他在院子里和一些小伙伴玩泥巴,是那种胶性很重的泥巴,叫白胶泥。他做一辆坦克,什么都做好了,只等装上履带就成了。他装了几次没装好,就狠狠地把坦克摔碎了。再把泥巴团起来,做一把小手枪,做到扳机那地方,没兴趣了,又把泥巴揉成一团。我站在旁边看着,我对他说:你什么也做不成,你总是半途而废。他瞅着我,梗着脖子说:就要!就要!我走过去,第一次给了他两个耳光。到小学时,给他买了一辆小自行车,是两个轮子的。院子前面有个小坡,他骑着车往坡上冲,快到坡顶时,他慌忙刹了车,推着往上走,再倒转车头,骑上去溜坡下来。再往上冲,再刹车,再推车到坡顶。他一次也没有冲上去过,坡很平缓,就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冲不上去。有一次我问他你怎么冲不上去?他说:我觉得你老在望着我,我就没勇气了。我说:你就当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说:可你在。说完,竟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以后,读初中、高中,很平庸。我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到底没考上。几代人都是大学生,就他是个高中生!只好进厂当工人,学的是钳工,技术上也拔个尖吧,没有,混日子!车教授连连叹气。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我想去开灯。
就这样吧。别开灯。
我感觉到车教授的眼里渐渐地盈满了泪水,他不想让我看到那两汪泪水。
我说:三年前,千里发誓要壮我中华魂,骑自行车周游全国,一直就没回过家,报纸上时有报道,这也是一个事业。
车教授又怪怪地笑了。到二十五岁一事无成,忽然想起了千里走单骑。他是想做个样子给我看,他是有耐性有毅力的。他想回击我对他的失望,是一种示威。他选择的起点是在这个校园里,身上挂着绶带,车头上插着一面红旗,像演戏。拍电视、发表演说。那天,我就坐在书房里,我知道我的儿子在想什么。我的学生对我说:你的儿子了不起。我说: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
我说:不,车先生,他车在旅途,并没有半途而废!
黑暗中车教授的声音变得非常苍老而遥远:只有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儿子。隔些日子,他会打一次电话来,问我身体怎么样,说很对不起,不能侍奉晨昏,说他此刻正在某处,相距遥遥。有些电话从声音的清晰度上,我判断他就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地方,因为长途电话的声音没有这么亮。他很想见我,同时又怕他的回家导致我更大的失望和鄙夷,他不能变成事实上的半途而废,他要营造一种车在旅途的气氛。
按常例,我应告辞了。但这个初夏的夜晚,我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有了深谈下去的欲望,比如,是什么导致了千里的总是半途而废?
(节选自《经典小说》)
【小题1】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车教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题为“车在旅途”,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车教授的儿子车千里远在旅途、几年不归展开的。如果以“儿在旅途”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听到“我”说“千里还是有志气的”时,车教授发出令“我”毛骨悚然的怪笑。这是对儿子不屑一顾的嘲笑与恨铁不成钢的苦笑。
B.车教授以儿子三岁时摔坏泥巴坦克、小学时没勇气骑车冲上坡顶、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为例,说明他儿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
C.车千里决定“千里走单骑”时,将起点选择在校园里,其实质就是演戏,目的是做个样子给父亲看看,向父亲示威。
D.这篇小说借“我”与车教授的对话展开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品主题。
E. 这篇小说的结尾写车千里给父亲打电话,并且就在本市的某个地方,暗示他此次骑车周游全国已经半途而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枸杞
任林举
躲在向海写《粮道》的时候,每天饭后在院中散步。
每一次散步都从一排台阶开始,最后再从那排台阶结束。那排台阶,每一级都已经在中间的侧面裂开,很有岁月感,似乎每一级都由时光和往事砌成,只要坐下来就能够回到从前。
但我一直没有在那里坐下来,因为我在行走时总是担心,太多的往事会缠住自己前行的脚步,而此时,我有一点害怕在往事里沉迷。
在院子柳树下,有人种了一片枸杞,但由于树下是一片堆满了沙子的沙丘,所以在那种干早的环境里生长得都很小。
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认出它们,后来在某一天早晨,我看到了鲜红的零零星星的枸杞子,从那些灰绿色的枝叶间露出来,才认出了它们。
记得小时候家里也种过一些枸杞。一到结果的季节,满枝红艳艳的,枝头都压弯了,果粒也要比这里的大得多。因为晒干后要当作药材拿去卖钱的,所以我们很少吃。偶尔偷偷地拿几颗放在嘴里,却舍不得马上咀嚼咽下,就放在嘴里含着。那种甜中有点微苦的味道,如童年的时光一样,令人难忘。
经年累月的远离,已经让我把老家的环境忘得差不多了。细想起来,不是和向海的环境相近吗?干旱少雨,到处沙丘。只不过那时家里住着土平房……但是,那些鲜艳的枸杞子,直到今天,仍然在记忆里泛着永不衰减的光华。
相比之下,向海的枸杞子就显得寒酸多了,不但结果稀少,而且果粒很小。只是那味道,虽然经受了这许多年的阔别,依然如旧。那天早晨散步,便像孩提时一样摘几颗放到嘴里。一品,却被它们那奇特的味道迷住,淡淡的甜里透着微微的苦,还是从前的感觉。仿佛那小小的果粒里面储藏的,并不是果汁,而是从前的时光。
后来,每天清晨的散步,都摘几颗果实放在嘴里,并和小时候一样,很久地那么含着。最让人感动的,还要数枸杞枝上那些米粒大的小花儿。每一天都有那么几朵,星星点点地开放在晨曦里,如点点乡愁。让我在那些寂寞的时光里,感受了来自于它们生命深处的娇艳。
日子久了,我便知道这几天,有几颗果粒已经长大到可以品尝。但有那么几天早晨,我却发现已经长大的几颗果粒突然不见了。奇怪,院子里很少有人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到了“西南角”。突然有一只瞪着可爱大眼睛的小鸟儿从那里腾的一声飞走了。原来是它,在和我分享那些微小的枸杞子。
以后,每一次来差不多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枸杞子一天天少了起来,再到后来,就彻底消失了。然而,我却一直每天怀着感动或温柔的心情去看那些小灌木,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它们就像闪烁在地上的小星星一样,记录、见证了我生命里的波澜和心情的脉动。我相信,它们一定会知道我内心的那些情感,就如我相信日子逝去时间会知道,云飘过天空会知道,冷暖过去季节会知道一样。因为它们是自然的精灵。
但那鸟儿,却和我一样莫名其妙地怀旧,可食的枸杞子都不在了,它还在守候!
临走的那一天早晨,我又看到了那只小鸟。它就那么长久地停落在空空的枝头上,看起来神情有一些落寞。
已经是深秋了,我要走了,你也走吗?它侧歪着头,不解地看了看我。当我转身离去时,那鸟儿仍然没有离去。
突然觉得那鸟儿与我们人类相比,自由而又独特。它们也许从来不受什么逼迫,用不着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赶到某处,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毫无牵绊与阻碍。它们完全有权利以守候或守望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某一事物的依恋;而我却只能经常以告别的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另一程的思念。
(节选自任林举散文集《粮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怕深陷于往事的记忆中,所以一直不敢在那排每一级中间侧面的裂缝都带着岁月沧桑感的台阶上坐下来。
B.第六段采用插叙,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了儿时老家的枸杞,也为后文进一步的抒情作铺垫。
C.向海庭院中的枸杞子虽果稀粒小,但与故乡枸杞子的颜色一样都是鲜红的,在“我”心中的味道也都是相同的。
D.小鸟依然停留在空空的小灌木枝头上,神情有着些许的落寞,它们知道没有了可食的枸杞子,还得另觅食物。
【小题2】理解文中“它们是自然的精灵”的含意。
【小题3】有人说作者在文中主要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也有人说作者主要抒发的是对自由的渴望,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
宁欣
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据估测,长安城城内人口数量约为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唐初,长安等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所需从业人员。从而吸纳了一批批外来劳动力的到来。
唐中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这些人口就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且主要是以京城长安和洛阳为主的大城市。虽然史书上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乂,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日佣人”等,遗憾的是建筑工人的没有记载。显然,应该有专门的建筑行业的工匠和民夫才能营造颇有规模的“窦家店”。京城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所得回报也比从事农业生产更高。
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小商品销售业、雇佣服务业、运输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还有很多流动的艺人和民间表演团体活跃在京城的开阔场地。
这些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承担了都城建设的重要任务,活跃了长安的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商业和服务业的需求,解决了随着城市发展居民日益增长和拓展的日常需求,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饮食、人力、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这一时期,为城市日常生活所需求的行业不仅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还逐渐向规模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据《唐国史补》记载,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餐饮业就很发达,三五百人的礼席,“立待可办”;唐朝前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流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生活的需要,官府对农民和工匠居住地和户口限制的松弛,长安外来人口的涌入更多是出于主动行为。
唐朝对这些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到底如何管理,虽未见出台严格的措施,但总趋势是对外来无户籍人口的限制逐渐松弛:一是推行两税法;二是坊郭户成为城墙内及周边附郭居民的正式称谓,不仅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也成为有别于乡村户的主要标志;三是中央官府在招聘和选用执役杂使人员时,对一些重要和关键岗位有户口的限制。
(选自2017年6月2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初期长安的建筑业跟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一样都发展迅速,但后者工作强度更小,外来劳动力对此类行业更感兴趣。
B.唐朝京城长安给外来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这些外来劳动力的报酬也比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时的收入高。
C.唐后期长安的外来人口比其前中期要多,他们不但白天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到了晚上,还会为了生存进行各种表演活动。
D.外来人口对唐朝京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为他们从事的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首句就提出了“人口向大城市尤其是向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唐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论点。
B.文章用《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乂因从事多种经营而雇请外来人口的事例论证了相当一部分人口向城市流动和集中。
C.在论证唐朝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时,文章引用了大量史料来说明前者;而对于后者,则将史料和说理综合阐述。
D.文章层次分明,在论证时,按时间和逻辑顺序,先论述唐朝外来人口涌进大城市的情况,然后阐述了唐朝的户籍管理情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长安城城内人口数量据估测约为百万,这些人口即包含长安城内常居人口,也包含了那些因各种原因来自各地的外来从业人口。
B.史书不光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没有具体记载,对从事其他行业的流动人口、外来人口也难以具体记载。
C.大量外来人口后来主动涌入京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活需要以及政府对户籍限制的放松有一定关系。
D.城市外来人口充溢着多种行业,活跃了市场,唐朝政府并未出台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在一定程度上针对某些方面进行了管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当前书法发展遇到的问题在于,书法发展延续了几千年,至今全民还在使用汉字,却在短短几十年中大多忘却了书法----如何用毛笔写字。因为文宇与书写断裂,造成书法作为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汉字整体认识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对书法史论的误读、误解,以及对中国文字、文化发展的误读、误解。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題。在此情况下,书法的传承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C.中国书法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品,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
D.书法有着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硬笔进入中国、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
B.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C.二十世纪的战乱与运动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现代教育拆解了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虽然全民至今仍在使用汉字,却因为文字与书写断裂和基本文化素质缺失等因素,大多数人忘却了如何用毛笔写字。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应把书法作为必修课,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盛

李娟

①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声。

②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群铲开。

③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⑦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⑧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染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筒。手电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⑨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手电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我手持手电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⑩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顺。主要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⑪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的少也赔的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⑫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想象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他们的坚韧与辛劳。
B.“世界改变了”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写出了人类的到来使这片土地发生了变化,流露出作者的痛心之情。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残酷,又批判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冷漠。
D.文章结尾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洁白寂静的氛围,引发出作者的想象和思考。
【小题2】文章⑧⑨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