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延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茏,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的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摘编自李泽厚《盛唐之音》)
【注】大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因曾做过州主薄、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所以时人称其为“大令”。
【小题1】下列关于唐代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
B.初唐书法家追求书法的造型美,涌现出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等代表作品。
C.冯、虞、褚、陆的书法作品,具有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娟婵春媚、云雾轻笼、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特点。
D.孙过庭把书法当作抒情达性的手段理论的提出,是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即将到来的征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王羲之的真实面目和兰亭之真伪仍可作进一步探究,但从兰亭在初唐受到热烈追捧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即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C.孙过庭的《书谱》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了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同时他也肯定了初唐的某些书法传统。
D.“草圣”张旭与“诗仙”李白齐名,与他们的作品中同样痛快淋漓地倾注了悲欢感情,无所拘束却又合乎规矩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和书法是起源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艺术门类,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理所当然成为了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B.初唐与盛唐书法的不同表现在:初唐讲求造型美,兰亭摹本盛行;盛唐强调书法的抒情特点,“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
C.同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诗与唐代书法的发展相似之处不少,比如同在初唐展现新姿态,盛唐时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
D.张旭、怀索、贺知章的书法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都是创造的、浪漫的、天才的,都具有表现性、抒情性和情感的流动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4 12: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游侠诗,其叙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以王维《少年行》为代表,一以李白《白马篇》为代表。前者“狂荡─征战─受赏”:先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后又“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最后是“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后者则“狂荡─征战─功成不受赏”:同样是“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而后又同样“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妙的是结句“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游侠依然还是游侠,照样“归来使酒气”,并不以功名富贵为意。唐代游侠诗中不乏赞颂功成不受赏的游侠精神者,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王维《不遇咏》)等。可大量诗作还是希望游侠儿立功受赏,狂傲不羁的李白也有“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这样颇为世俗的诗句,余者可想而知。固然可从时代风尚找到游侠儿从军且立功受赏的“客观依据”(这已为无数学者所论及),但文学形象的转换其实是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衣锦回”也罢,“赐侯印”也罢,都是为了让文明社会重新接纳“不轨于法”的游侠儿。游侠的“意气”固然使人称羡,但醉倡楼弄宝刀毕竟不值得效法。幸得有边关战事,“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李白《白马篇》)成了游侠儿重归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征战归来的游侠儿,俨然成了民族英雄,完全值得诗人称颂。至于结局是“隐蓬蒿”还是“赐侯印”,其实无关紧要;诗人已经借边关战火为游侠儿洗礼,不再存在韩非子所说的世人对游侠评价的矛盾(《五蠹》)。
小说家当然也必须努力使侠客之举止符合当代人的伦理道德标准,如唐传奇《红线》中红线行侠而“无伤杀”,以及《三侠五义》中展昭拜谢皇上赐御猫称号,当代人觉得顺理成章,非如此不足以快人心。至于后世读者是否欣赏,那可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一般而言,诗文中侠客越来越文明,小说中侠客则未必,甚至有故意再野蛮化的倾向——这里涉及到不同文类的不同表现特征。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使当代武侠小说中侠客的日益野蛮化,也是当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并不违背当代人根本的伦理准则。正如侯健指出的,这种标榜彻底摆脱文明社会道德规范束缚,“以行动直接表现喜怒哀乐”的侠客,不过是“浪漫主义皈依自然与高贵的野蛮人的说法”,仍然是公众的“白日梦”。强调侠客形象诠释中当代视界与历史意识的融合,实际上也是指明这种诠释的“历史性”——它是受其自身的历史情境和某种利害关系所制约的,因而也将随历史情境的变迁而变得不合时宜。与其热讽冷嘲“三侠五义”之“为王前驱”,不如把精力放在思考这“诠释”的由来。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今天备受推崇的侠客杨过或者乔峰,若干年后一定不会变成备受嘲讽的“怪物”。
至于侠客形象的诠释受文体特征的影响,这一点更是十分明显。史书中侠客形象虽也体现了史家的主观视野,但毕竟讲求实录,没有武侠小说家天马行空的权利;诗歌中侠客形象主要是一种精神寄托,而不追求精细刻画,故其仗剑行侠的举止未免大同小异;戏曲可以叙事写人,但因其表演的虚拟性与程式化倾向,不适于讲述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适于塑造性格复杂的侠客形象(况且戏曲中的侠客形象好多是从小说中移植来的)。
(选自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以下诗句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张籍《少年行》)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C.“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 (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
D.“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立功受赏还是功成不就,因为边关战事,给了原本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游侠们重新被文明社会接纳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成为英雄,改变世人对他们的看法。
B.侯健对当代武侠小说中侠客野蛮化的倾向提出了批判,认为这有悖于文明社会道德规范,因为侠客形象的诠释应该当代视界与历史意识相融合。
C.史书中的侠客形象受限较多,不能天马行空般随意;小说家当努力让侠客的举止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让人觉得顺理成章,不能过于突兀。
D.今天大家喜欢的侠客杨过或者乔峰,也许若干年后会成为备受嘲讽的“怪物”,这表明了侠客形象深受自身的历史情境和某种利害关系制约,是处于变化状态的。
【小题3】根据文章,概括小说中侠客形象必须符合哪些要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褶折

对织物褶折的写生,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画室广泛采用。从达·芬奇现存的作品看,他的系列草图揣摩了“衣褶”的各种形态。《达·芬奇笔记》中曾这样论述:“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密度和厚度均匀的服装都有伸直的倾向:因此,你若要使服装起皱或打褶,应注意在皱褶最强的地方顺从约束力的作用。离约束的地方越远,衣服越回复到本来状态,即自然平整。”

达·芬奇的铅笔轻摩细抚,他的描绘过程始终潜伏一种替天行道的态度,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褶折蕴藏的自然意志、封闭的内在性以及矛盾的调和:张力与放松,痉缩与膨胀,压缩与爆炸,包裹与展开。这是格物致知的通途,世界秩序的原型也许在此了然。

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点,他的“衣褶”素描以科学精神为背景,假想了空间中的虚实和明暗,企图复原“衣褶”在现实状态的体量感。

东方的“衣褶”表述却完全不同。如果说西方绘画是以空间关系营造出褶折概念的话,它似乎接近于建筑;而东方绘画,习惯以时间序列编织出褶折的平面节奏,似乎更接近于音乐。唐画《八十七神仙卷》白描收卷就是一个例子,其褶折以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反复排列,如同“平均律”,不断循环推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衣褶”如歌行板,舒缓协调,“吴带当风”。

至今,东西方的美学观依然不同,尤其是在时装设计的创意方面。

维斯特伍德把面料看成极其生动有趣的个体,用折叠和褶桐在人体和服装之间创造出空间,用不同的手法探索体积感和创作方式。近期设计中,她甚至将褶折在缝制中彰显,原本随人体运动才能显现的褶折,被毫无预兆地突兀提示,有时还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没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像维斯特伍德这样,公开在外部展现内部的思考,她认为“服装可以当作一种文化外壳来看待,每一个完整的效果承载着历史的参考,浸染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阅读的愉悦”。

与其桀势不驯截然不同,三宅一生作为东方人的观点,褶折则显得内敛、韧性,平和有度,秩序井然。

在现代时装设计史上,三宅一生几乎是褶折的代名词。与其说这是他的私性体验,倒不如说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再生。瓦楞、无色折叠纸、旱山水的石纹,都可视为这种美学的原型。三宅一生的褶折循序反复,昼夜平分,以时间运行的无极形式呈现。有人说三宅一生的褶折也提示了空间,看起来似乎如此,实为一种假象。东方人习惯二维地展示幻想,倘若有立体,也是关于“盈”与“空”的问题,对空间从来没有占据,而只是意念悠游,三宅一生的时装平摊起来,可以是美术馆墙上的背景,一旦为人体所穿,则立刻盛开起来,以“空无”的名义膨胀。

(本文有删改)

(注)①三宅一生: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一种替天行道的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谨的科学精细
B.格物致知的追求
C.赋予事物意志的思想
D.探寻事物规律的原则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A.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他的素描事物空间感强,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其蕴藏的规律。
B.以彰显、突兀乃至不该出现的“褶折”、“公开在外部展现在内部的思考”,设计师以这种做法来体现其强烈的个人意识。
C.三宅一生对“褶折”的设计原型大多来自自然、生活,因此,“褶折”显得内敛、有韧性,表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特点。
D.“褶折”作为一种载体,艺术家运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不同的描述和设计,其中蕴含着他们各不相同的美学思想。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东西方美学在服装艺术上的差异,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诚然,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禾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摘编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
B.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C.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
D.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
B.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
C.文章由浅人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会干预并塑造人类的文化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
B.要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
C.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
D.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几千年汉字的特殊形式基础上,线条在运动中构成活泼的生命。汉代蔡邕曾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里的“形”,包括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身。以后的研究者都离不开这个大范围。直到康有为,简捷地表明:“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势”是动态,进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蕴,“意”扩大了空间、时间,没有穷尽。中国书法艺术积淀了自身的审美意味,它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的创造。
艺术家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面对古人、今人、世界,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古人论书“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笔法的例子。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也与音乐、舞蹈相通。杜甫说“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要重视对经典法帖碑刻的学习,还要重视在字外功夫上参悟,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读书与游历,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黄宾虹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知识学问的无外乎读书、行路。读书与行路,不仅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更有变化气质、医俗的意义。这里说的读书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读”书,也不是一般的“行”路。齐白石老年时“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对其衰年变法有重大意义。林散之晚年在其《书法选集·自序》中回忆远游的经历:“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然而苦则苦,此行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对其眼界胸襟的开阔,其意义更是无法计量。今人出行,都是借助飞机、火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与古人那种长艰难跋,不可相提并论。然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新的审美眼光面对新事物,开拓新思想,运用新语言。读书与游历,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要把行万里路当作浮光掠影一般的游览,要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由此化为自己的气质。“艺术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在研究书法本身特殊的规律时,天地万物、自然界、社会界,一直到人本身,都可以启发我们的艺术想象力。苏东坡在黄州流放期间,写出了《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千古佳作。人生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要善于体验各种生活,观察社会的不同面貌,还要如黄庭坚“得江山之助”。于此,科学与艺术同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沈鹏《漫谈国学修养与书法》,《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0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一种书写的艺术,不仅它的特殊形式为形式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它的线条本身就代表着生命。
B.从蔡邕到康有为的书论,对书法的形势的认识形成了一种传统,将书法与大地万物及人本身建立了联系。
C.艺术家应扎根生活,采取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
D.古人在观察自然中联想到书法,并提炼成“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等说法。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昌和黄宾虹都说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启示书法家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体验应当保持生机和活力。
B.齐白石和林散之在晚年都是行万里路的表率,这种游历的体验对他们艺术创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读书是知识学问的一个,而行万里路则能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艺术家离不开这两种途径。
D.苏东坡被流放黄州期间,创作了《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作品,说明观察社会和体验生活对艺术创作很重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自觉与笔法联系起来。
B.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观鹅舞颈而妙悟书法之道,曾以写经与山阴道士换鹅。
D.宋代诗人陆游对儿子说写诗的体会,在《示子通》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中本没有建筑,人类为了改造自然,让自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的目的下,建筑诞生了。规则的几何形状是建筑广泛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而中国砖木构建筑却辐射整个东亚圈,影响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这种影响便是从盛唐时期开始。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必然会在建筑及城市规划上有所反应,从对位于西安的唐大明宫遗址的发掘和史料来看,大明宫主要建筑更是把“以肥为美”的思想贯穿,表现得淋漓尽致。丹凤门、玄武门相对,世界上最宽的御道贯穿中轴,从中轴向两边对称延展,中国传统的“择中对称,无为而治”古朴哲学思想,在对称美学中得以体现。而现今残存的正殿含元遗址高十余米,殿宽11间,其前端的龙尾道就长达75米,两侧建有“翔鸾”“栖凤”二阁,与主体建筑相连,表现出大唐帝国鼎盛时期浑厚的建筑风格,整个大明宫的面积是现存明清故宫的4倍,如此庞大的唐朝王宫的建筑群规模是后世不可匹敌的,这与当时发达的封建社会经济,以及“以势壮美”的美学倾向是不可分离的。在古代传媒工具较为落后的时代,王室的审美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审美,争相效仿下,这种追求宏大壮丽的审美追求成为整个唐代的国民符号。
从外部条件来看,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也是“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与西方的交流,略带“野性”与“粗犷”的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的注入东土。有学者认为,唐代诗人李白,很有可能就出生于碎叶城,碎叶城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或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激发出诗人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大胆的想象力。而唐朝皇帝多有“胡人”血统,“胡人”,即我国西北方少数民族旧时的统称。西方文化对唐代建筑风格定位的影响也十分巨大。除祭祀、宗教、陵墓用途的建筑外,一般唐代建筑外体不做彩绘,白墙、红柱、青瓦、直棂窗便构成唐代建筑的基本,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崇尚富丽的朝代的建筑会如此洒脱,外墙装饰如此简单。这就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墙体不做装饰,重在建筑屋顶的结构之美。唐代建筑采用1:6:8的比例来制造屋顶,正脊最短,而四个向外延伸的侧脊在建筑比例中最长,这使得整个唐代风格的建筑有巨大屋檐的遮蔽,如同巨鸟翅膀一般。而正脊鸱吻则常用一串来自西域的连珠纹作为装饰。
唐代人认为,建筑的主题是屋顶部分,建筑墙面,立柱,都是为了支撑宏大的屋檐而准备的。相较明清建筑中墙面立柱重装饰,甚至为了美观,甚至设立装饰用途“无用柱”的审美观点完全不同。而唐代“尊上”的思想亦是由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决定的。同时,佛教在唐代建筑中的影响也举足轻重。以大明宫的地砖,攒顶为例,其多为莲花造型。在佛教的传说中,释迦牟尼佛出生后,下地走七步,一步一莲花。莲花、就是极具佛教以为的装饰图案,大明宫中地砖施以莲花浮雕,攒顶勾栏亦是整朵莲花的样式重复出现。这和唐代社会王室、民众自上而下的信仰佛教息息相关。
(摘编自《唐代美学思想对唐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不是自然中本来就有的事物,它是人类为适应生存而改造自然的需要产生的,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规则的几何形状。
B.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砖木结构建筑却辐射整个东亚圈,影响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C.西安的唐大明宫主要建筑把“以肥为美”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唐代美学思想的最主要的体现。
D.“择中对称,无为而治”的古代哲学思想,在对称美学中得以体现,唐大明宫相对的两扇门、贯穿中轴的御道等即为具体实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发达的封建社会经济,以及“以势壮美”的美学倾向也对唐代的建筑产生了影响,唐朝王宫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即与此有一定联系。
B.在传媒工具较为落后的古代,王室的审美意识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审美倾向,大唐王宫的建筑群规模大即与此有一定联系。
C.唐代建筑风格定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十分巨大,白墙、青瓦、直棂窗是唐代建筑的基本格调,祭祀、宗教、陵墓的建筑例外。
D.唐朝崇尚富丽,看重建筑屋顶的结构之美,但外墙装饰十分简单,墙体不做装饰,这与人们想象中的唐代建筑的洒脱大相径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和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以及唐代皇帝带有胡人血统,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
B.唐代建筑正脊最短,正脊鸱吻则常用一串来自西域的连珠纹作为装饰;侧脊最长,如巨鸟翅膀,使得唐代的建筑有巨大屋檐的遮蔽。
C.传统的儒家思想决定着“尊上”的意识,唐代人认为,建筑的主题是屋顶部分,墙面、立柱都是为支撑宏大的屋檐而准备的。
D.莲花是极具佛教意味的装饰图案,大明宫中地砖、攒顶勾栏重复出现莲花图案,与唐代社会王室、民众自上而下信仰佛教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