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这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在制定道德、法律规范时以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C.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两个时期的道德基准也有所不同。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与人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文章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C.文章运用比较论证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指出我国社会道德基准变化的必然性。
D.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那么他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现代社会个人地位被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道德基准来约束个人的无限膨胀。
C.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也就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D.我们只要将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就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11: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烈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扩到报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精神和坚韧品格。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夫妇关系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认为君子之道首先体现在夫妇关系之中,夫妇之道与天地之道是相贯通的。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唐代的尉迟恭,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而重视夫妇之道与家庭和谐,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家庭;没有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
  (郭齐家《家和万事兴》人民日报2017年07月04日 07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谐。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的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D.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指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B.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然不同。
D.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庭、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书共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C.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等同于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
D.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丝绸之路是一部世界史的角度,全新的论述了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传播交流所起的重大作用。
B.文章第二段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内涵的不同认识。
C.文章论述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为论证丝绸之路传播交流人类文明提供了例证。
D.文章结尾,论述丝绸之路对世界未来的巨大作用,彰显了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价值的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史。
B.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

①“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正在新落成的浙江美术馆展出,馆前人声dǐng。浙江美术馆的所在地,是曾经的皇城根儿。那座皇城早已消失在元兵的战火中,消逝在记忆的深处。宫殿可以消亡,王朝亦经更迭,而人类关于浩渺宇宙的终极追求却不会泯灭。

②在1000多米的画展长廊中,我们可以看到冠中先生的轨迹。由“艺专”到负笈法国的东西间“苦觅”,归国根植热土“辛耕”,冠中先生用自己近乎于透明的画笔,实证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那种纯净的内心,没有功名的负累,没有世俗视角的包袱。所以,没有一幅画是相似的,没有一种表达是相似的。没有一刻创造,是受到拘束的。所谓“东西贯中”,那种境地早已超越了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流派院系的概念。

③他用自己的画笔证明了这个世界的无隙。那其实是一种无分别心,远非“东西结合”所能概说。那其实是用西方笔法致力于中国精神的再造与改良。或者说,用东方精神包容了西学的渐入。我们可以在历史当中剪辑这样一些类似的人与事。比如李鸿章、曾国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再比如严复等等,不同类别的人却怀有相似的心愿与致力方向。只不过,比之于实体的改造,艺术的境界,往往给了人类更多悲悯的情怀,使得人类能站在更高的巅峰上观照世界与自己的内心。

④我欣赏这样的生命境界。在11月20日的开幕式上,冠中先生的长子吴克雨老人深情回忆父亲的生前往事。冠中先生逝前一直住在北京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里。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冠中先生买的唯一一处房子。总价三十万元,却耗尽了冠中先生的全部积蓄,可就在那时,冠中先生流入市场上的画作早已动辄以百万元计。这些名利与冠中先生全然无涉,自然也就于先生全然无累。他只是淡淡地回应:“那些都是不真实的!”他把最大的卧室作为自己的画室,他和妻子则挤住在另外的小间里。甚至于,曾有一位房产商对冠中先生说,送一套空中楼墅给他,条件很简单,只要冠中先生一幅画即可。“随便画点什么都行!”可是,冠中先生没有答应。冠中先生却把这些画作捐给了各地美术馆。甚至连放在儿子吴克雨新加坡家中的藏品也一件不留。在画展前,吴克雨老人再次将冠中先生“遗漏”在家中的48件“云南行”速写全部捐献给了浙江。

⑤这种超越功利的生命境界,一直横贯了冠中先生的毕生创作。并在他的晚年跨越到了新的高度。比如《彩珠闲抛》,比如《醉线》,比如《形变》,比如《楼兰何处》。我喜欢看那种不需要具象的物来承载的画面,只是大胆的或粗或细的线条,或者是一些大面积的着黑,或者是赤橙黄绿的斑点。这些元素曾经构成了冠中先生过去的画面,而现在,具象的物不存在了,迷乱中却饱含着清晰的内蕴。只是这些曾经的元素的自由组合,却直指人的内心。所以,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那里有冠中先生的诗性追求。

⑥那是一种从“有”跨越到“无”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而即便以禅意的视角来看,这种“无”亦是不可言说的。它只需要双方的注视,在摒弃与省略了具象的物后,在更哲学、更高的审美情趣里被表达与被感动。那种hàn£是持久的。那其中,或许表达着一个老人,在参悟天地人之后的哲思,表达着人类内心世界的追求。

【小题1】在第①段和第⑥段划线词语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汉字,
(1)人声dǐng□沸  (2)震hàn□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东西贯中”是指吴冠中的画作对空间、□□和派系的超越。
【小题3】第⑤段加点词语“笔墨等于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本文,下列对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吴冠中的生命境界通过其艺术和生活来表现。
B.吴冠中使世界无隙,再造与改良了中国精神。
C.吴冠中达到了对宇宙和种群无分别心的境界。
D.吴冠中的生命境界超越功利也不为功利所累。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②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③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是客栈。因为是青年了,就有了许多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的理由,疲了,累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询的目光,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又重新回到了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已人高马大,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青年人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留在家里的是父母双亲担心的叹息
④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着声音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流泪了。在家里流下的眼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⑤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嘛就干嘛,于是就盼着自己有个家。日子复日子地过着,青年人长大了,大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业了。
⑥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构筑一个爱的小巢,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适于重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
⑦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喝水了吗,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和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
⑧游子的家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多少年,他们的背后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后来又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梦也总是出奇得多,这些梦大都和家有关。年迈的双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无一不在梦中迭现。抹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焦渴地说一声:回家。
⑨此时游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的是故乡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
⑩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
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又挂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孩子还好吗,家里还好吗?于是,又心神不定地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着熟悉的一切,心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想念。于是又一番的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
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
(摘编自《美文》2013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父亲比作“山”,写出父亲的伟岸、深沉,把母亲比作“河”,凸显母亲性情的灵动与温柔。
B.第⑥段画线句意在表明青年人成家,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然,这种分离对于父母来说,有欣喜也有疼痛。
C.第⑦段着意营造了家的温馨氛围,既表现年轻父母的幸福,也表现青年人随着身份的改变而自觉强化了的责任与牵挂。
D.第⑨段画线句,意在抒发游子对家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不满和忧伤之情,表明故乡是游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寄托。
E. 本文透视生活,领悟人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小题2】文章依次写了哪几个家,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第③段画线语句揭示了父母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简析。
【小题4】有人建议把标题“人这一辈子”改为“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①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②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③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④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⑤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⑥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⑦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⑧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⑨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的“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B.“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C.第④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D.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除了帮助表达丰富的意蕴外,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使之呈现出浓厚的文学味,也呈现出作者对“秋天”思考的更深层内蕴。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2)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小题3】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