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吾国人没幻想又找不到人生。老杜抓住人生而无空际幻想,长吉(李贺)有幻想而无实际人生。幻想中若无实际人生则无必要,故鬼怪故事在故事中价值最低。《聊斋》之所以好,即以其有人情味,其鬼怪皆人化了。
长吉有幻想,而幻想与人生不能成为一个,不能一致,若能则真了不起。
杜牧说长吉诗“《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理”总合内容、感情、思想、智慧……《离骚》有幻想故怪奇,亦有理——感情、思想;贺之理不及《骚》,而幻想怪奇方面表现于文字者过之。杜牧所谓“《骚》有以激发人意”,此非刺激,乃引起人印象。《离骚》是引起人一种印象,李贺是给予。
“博罗老仙持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长吉《罗浮山人与葛篇》),他人绝无此等句。此为其幻想。诗人之幻想颇关紧要,《离骚》上天下地,鞭箠鸾凤,此屈原之幻想也。但诗人的幻想非与实际的人生联合起来不可,如能联合才能成永不磨灭的幻想,否则是空洞,是空中楼阁。德国歌德《浮士德》中之妖魔虽是其幻想,乃其人生哲学、人生经验;但丁《神曲》游地狱,上天堂,亦其人生哲学、人生经验,故能成为伟大的作品;鲁迅是写实派,《彷徨》尤其写实,此书以《离骚》中句置于书之前面而能得调和。
幻想是向上的,人生是向下的观点,不可只在表面上滑来滑去。而向下发展需以幻想为背景,向上发展亦需以观点为后盾。观点是实际人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幻想说严肃一点便是理想。人生总是有缺陷的,而理想是完美的。诗人不满于现实,故要求理想之完美。
长吉诗幻想虽丰富,但偶见奇丽而无长味,必得根植于泥土中,所开幻想之花才能永久美丽。出淤泥而不染才可贵,豆芽菜根本不在泥土中,可怜淡而无味。极美丽的花朵其肥料是极污秽之物。
长吉幻想极丰富,可惜二十七岁卒,其幻想不能与屈原比,盖乃空中楼阁,内中空洞。不过长吉除幻想外尚有特点,即修辞之功夫:晦涩。晦,不易解;涩,不好念。诗本应该念着可口,听着适耳、和谐,表现易明了。但长吉诗可读,虽不可为饭,亦可为菜;虽不可常吃,亦可偶尔一用。晦,可医浅薄;涩,可医油滑。李贺诗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决不致油滑腐败。
(节选自顾随《诗书生活·长吉诗的幻想》)
【小题1】下列对于李贺诗作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贺的诗虽富于幻想,但缺少对实际人生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诗作显得空洞。
B.李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表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精神,是从极污秽之物中开出的
极美丽的花朵。
C.作者认为“理”总合内容、感情、思想、智慧等,而李贺诗缺少这方面的内涵和意蕴。
D.李贺诗在超现实的想象方面是超群绝伦的,但诗味不深,诗境不广,这也与其一味超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贺的诗虽然因为晦涩而显得不易解,不好念,但既深刻又严肃,细读之下就觉得韵味十足。
B.歌德、但丁等伟大作家的创作都告诉我们,只有将诗人的幻想与实际的人生紧密
结合,幻想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C.鲁迅把《离骚》中富于理想的句子置于《彷徨》一书的前面,说明鲁迅虽是在写实的作品中也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D.作者认为幻想不能脱离实际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幻想,同时,实际人生亦须有幻想的背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的幻想有甚于屈原,但其诗远不及屈原,因为他的幻想“乃空中楼阁,内中空洞”。
B.李贺诗歌创作中存在不足,这也可能与他的年龄有关,如果生命更长些,或许就不会有这个缺憾了。
C.诗中之幻想应该是虚而实的东西。杜牧说李贺诗“《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而辞或过之”,这见解是精辟的。
D.人生总是有缺陷的,而理想是完美的。李贺不满于现实,故他的诗歌中只有怪诞奇丽的幻想而没有实际人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0 09:5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15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瓷器制作,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给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了欧洲及法国。
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受中国传统艺术启迪,西方绘画艺术得以突破困境。
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釆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一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地支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沐浴)、悬艾、缠五色丝、挂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五灵之一的龙,是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它种类繁多,含义广。
B.在古代,龙与国家政治有关联,它的出现,彰显了上天对统治者管理好了国家的满意和鼓励。
C.过端午节是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而划龙舟就是为了祈求神佑。
D.龙的文化属性是动物中最复杂的,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两个角度阐述龙对国家、百姓的祥瑞意义,然后再补充龙的其他属性。
B.文章从多角度以大量的例子说明普通百姓渴盼龙给他们带来吉祥。
C.在古代,皇家龙舟的制作是极为奢华的,文章列举了李嵩、张建封的作品为证。
D.龙性是复杂多样的,文章最后以一系列的短句加以举例说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喜欢龙,所以最喜欢龙年二月初二出生的孩子。
B.“不举五月子”,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
C.龙凤呈祥和“麟凤五灵”都是龙在古人心中有着吉祥之意的体现。
D.吉祥如意、包容大度、奉献精神、昂扬奋进、不容侵犯是龙文化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墩
杨祥生
江心乡大桥通车庆典活动准备就绪。晶莹闪亮的44根灯杆上的彩旗哗啦啦地飞舞,四只大彩球凌空飘扬,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潮水般涌来,历尽“隔江千里远”之苦的人们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氛围中。
庆典活动下午两时整举行,倒计时还剩下三个小时,然而为大桥通车剪彩的乔厅长尚未驾到,真急煞人呀!半月前发出的请柬没回音,打宅电嘀嘀忙音,加急电报也如石沉大海。万般无奈,乡政府只得请乔厅长的救命恩人田大爷出山赴省城面请,按理田大爷昨日可归,可眼下却杳无音信,急得赵乡长团团转。
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这是江心人的强烈呼声。乔厅长不仅是江心人相识中职务最高的官儿,更重要的是他是建桥的“第一功臣”。战争年代,乔厅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是田大爷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用木盆送过江。从此乔厅长与江心乡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大声疾呼要造桥,甩掉贫困帽,并捐款三万元。江心乡人都清楚,乔厅长是清官,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大家都哭了。乔厅长不剪彩,有谁能担当此殊荣呢?
赵乡长脑海里闪现着斗大的问号:难道乔厅长有意退避,以此不显山不露水永葆美名?否!乔厅长在大庭广众中曾亮底:“大桥通车,我只要有口气,爬也爬来参加祝贺!”难道是政务繁忙难以脱身?否!乔厅长已离休三载,“为江心乡造大桥是我晚年最大的事!”难道子女尽孝心,带着他游山玩水享清福?否!乔厅长无儿无女,“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我晚年最大的清福!”
为……为什么?赵乡长百思不解。
正当焦急万分之时,田大爷气喘吁吁赶到,赵乡长迫不及待地问:“乔厅长怎没来?”
“没……没见到。”田大爷捋着雪白的胡须,嗫嗫嚅嚅。
“什么人都没有见到?”赵乡长呼吸急促起来。
“见……见到乔厅长老伴,说乔厅长身体不适,不参加庆典,晚上来看看。”田大爷声音冷冰冰的。
“唉……”赵乡长十分失望,大会筹委会开了紧急会议,临时请来宾中的副市长剪彩。
夜幕降临,桥灯齐明,人头攒动。来啦!一辆黑轿车缓缓驶上桥来,人们呼地一下呼喊着。
车上下来一位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衣服,一副憔悴的面容。砰,车门关紧。
“乔厅长呢?”赵乡长问道。
“老头子在里面,他很累。”老太太平静如水。
赵乡长缓缓走向车门:“乔厅长,请您老人家下来看看吧,乡亲们已恭候您半天啦!”
突然老太太揉了揉眼,亮开了沙哑的老声:“好吧,我来请老头子下车。”少顷,老太太下了车,人们目光顿时定了格:老太太捧着只黑色的骨灰盒:“老头子五天前已去世,这是他的遗信。”
赵乡长虔诚地双手接过信,悲哀的语音在桥四周弥漫:“我以一个离休老干部的身份衷心祝贺大桥通车!……我恳求将我的骨灰埋在大桥底,请允许我当个桥墩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江心乡大桥通车活动的热闹气氛进行描写,是为了说明这次活动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
B.赵乡长千方百计地邀请乔厅长出席庆典活动,一方面是满足老百姓的呼声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展示政绩求得进一步的提拔。
C.田大爷赴省城面请乔厅长未果,面对赵乡长的问话他回答的“声音冷冰冰”是为自己未完成任务而内疚自责。
D.小说的结尾处既表达了江心乡的干部群众对乔厅长的敬重和缅怀,也是对官场不正之风的无声反抗。
【小题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许多独特之处,请选择两点简要分析。
【小题3】“桥墩”作为小说的标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贸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便利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默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沉默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没———没有!”

“大爷,”孩子小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孩子……”我扶着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同时为行文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借喻等人物描写方法,既表现了“孩子”备受生活重压后的疲惫状态,也形象刻画了“孩子”面对命运打击时的不屈形象。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既使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还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温馨对话的一幕令人感动,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②我默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③孩子终于回来了。
【小题3】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l日《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小题1】下列关于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创业的推动作用,还要树立起创业后继续学习的意识。
B.大学生创业应注重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报税、企业运营、与人打交道、发掘市场需求等经验都很重要。
C.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除了要善于捕捉商机,更要有创业热情。只要有热情,就有屡败屡战的勇气。
D.大学生创业要端正心态,要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认识,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材料三引用专业研究人员的访谈内容,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在校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D.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客观性较强。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三,请概括可用以鼓励帮助大学生创业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