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15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瓷器制作,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给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了欧洲及法国。
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受中国传统艺术启迪,西方绘画艺术得以突破困境。
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釆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一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11:0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

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具有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到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他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多元文化东方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的思想重新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和尊重。

作为非强硬地解决冲突的思想和方法,儒家思想在解决当今世界重重矛盾的现实问题时,有着多方面的经验和理论。通过对话、包容,追求平衡、和谐,减少冲突、战争,孔孟之道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和人类永恒追求的伟大理想,是与世界其他伟大的思想源泉并行不悖、并极具特色的系统理论。其最初即建立的开放、创新、宽容、接纳的发展机制,不仅使其数千年不衰,并能得到时时出新、自我完善的理想效果。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其基本走向和共同目标是“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中,儒家思想应该与其他文明共存,共同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数千年,只是人类历史的一瞬,许多当年孔子孟子关注的问题至今还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这说明在早熟的中华文明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是有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和“温故知新”的发展思路的。对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展开研究和宣传,真正认识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其具有原创精神的智慧和资源,为当今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时2000多年的社会实验,如此不仅能给中国的发展垫厚根基,也将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参照。

(选自程方平《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普通人到文化符号,儒家价值一直在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B.儒家学说改革发展面对的每一次创新和机遇几乎都伴随着一次危机。
C.“四小龙”崛起颠覆了上世纪对儒学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的质疑。
D.儒学自我调节完善机制成就了它在东方文化圈中多元而又正统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总分结构,逐层推进,通过分析论证儒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揭示它的现实价值。
B.主体部分按时间推移,从儒学的历史到当下未来,有事实举证有理论分析,层次清晰。
C.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对比,具有辩证的味道。
D.段首提出儒学时代价值问题,结尾得出对当今世界进步的重要作用的结论,结构紧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非强硬”思维,切合当今国际关系中“对话、包容,平衡、和谐”理念。
B.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与孔孟思想的差异与交融。
C.具有人本、求实传统的儒学是超越现实的,它关注的许多问题现在仍倍受关注。
D.作为兵家,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质表现的还是儒家精神追求。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城风雨

张炜

①近十余年来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东部小城。这里,世纪末的喧嚣一点也不少。我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白昼和夜晚。散散的小城,远远的小城,郊外有荒草的小城,追赶都市的小城。我抚摸它,如同抚摸我的血肉之躯。

②世界太大了,我只能注视这座小城。十年间有多少变化,我一直在目睹一座城市的“蜕变”。“风雨十年路,小城可吟诗,”这里的朋友个个爱笑,用笑声送走忧愁。我们去葡萄园,去海边,去一切让人追忆往昔的地方。昨天的林海已萎缩成一条防风林带,热闹的海岸已没有了渔人,代之以泳场和水上乐园;更大的海域则被黄色排污浸漫。在这儿悼念消亡,同时也企盼新生。

③来自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小城,兴致勃勃又难免沮丧。我们结成挚友。工作之余去郊外,一口气走上十几华里,天天如此。即便是大雨雪也不例外。有好几次在阴天走出,半路又被突降的暴雨赶回,浑身透湿,风雨掩去了呼叫。那个时刻,灰暗的水雾,起着水泡的田野,打得歪斜的稼禾,还有凄唱的树木,都让人心动。这是何地?呼啸的世界为何如此寂寥?神秘的力量左右了四周,在它面前,世俗退让得无影无踪了……

④一次,四个人一起去郊外。因为出门时天色不好,但料定不会在短时间降雨,所以只象征性地带了一把小雨伞。其中的一个朋友怀中还有一本书,有顺路捎来的几盘音乐带。想不到走出十华里左右,大风突起,雷鸣电闪,四野马上飞起了急急躲藏的鸟雀。大家相互看看,说一声“来了”,弓腰寻找避雨之地。其实一片原野只有蜿蜒的土路,连个草铺土屋都没有。大步往回跑,只跑了几步就明白来不及了。雷鸣就在头顶,大风愈加猛烈。雨来了,不是雨鞭,而是成吨倾下,击在身上。我们喊叫着蹲下,四个人挤抱在一起,把惟一的小伞扯紧。最中间的人藏好他的宝贝,我们再紧紧围裹。大水在伞上“蓬蓬”响,水流马上成河,从膝下涌过。四个人用大笑回应这突来的、罕见的暴雨……

⑤漆黑一片的田野,我们倾听叩击大地的脚步。不知度过了多少这样的夜晚。一起在渠畔树林驻足,遥望远城。无声无息的夜,感受和谛听的夜,如此美好……

⑥在秋夏农忙季节,我们中的大多数要去郊外农村流汗。一身汗湿的衣服来不及换洗,白色的盐碱干成一圈圈图案。每个人的头发都扑满了灰尘,乱成一团,双目却灼灼发亮。鞋中是土,没法穿袜子。手磨糙了,五指不能持笔。从这个季节出来,人全变了,变得陌生可爱,直爽通达。说到文事,说到城里掌故,让人觉得是很遥远的、另一个世界的事了。

⑦去海岛打鱼。只有海岛才有真正的渔民,近处的海不行了。岛上朋友用酒和鱼招待我们,我们一起干活。坐船,种“水地”、撒网,晕船就呕吐,一口气吐出几十年的淤积。一个月下来,回城时带走了十几盘拉鱼号子录音,还有海上传奇,都是原汁原味。

⑧据考证,小城历史上出了一个古怪人物,叫“徐芾(fú)”。他以为秦始皇采长生不老药为名,带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关于他的传说遍布城乡,《史记》上也有明确记载。搜集这些资料,考察古人行迹,成了我和朋友的大事,以至于兴味盎然十余年。我们想找一个徐芾出生地,找了个叫“徐家庄”的小村;想找一套完整的徐氏家谱,结果发现一卷又一卷。徐芾传说、研究文论,搞起了几百万字。我们走近了徐芾,就是从粗枝大叶的历史观中走出。我们真的受益不浅。什么时候接近过如此多的隐秘?什么时候抓起了这么多的“民俗”?什么时候又沉浸于这般深的史海?我们在小城荒郊挖掘、考古、鹦鹉学舌,直到皱纹爬上脸颊。

⑨后来我们参与盖了一座徐芾祠,塑了一尊高大的徐芾石像。动手的艺术家都是海内一流人物,而且个个敬仰徐芾。

⑩我的一个朋友从遥遥西部来到小城定居,极善诗文。他写了许多“徐芾诗”。深夜郊外听他吟诗不息,必有激动生出。而且我耳听弦外,听到了另一种鸣响。

⑾朋友中有个诗人,这在物欲大盛之年当是幸事。多少次不记得了,在风雨之中,在乐观赶走悲观的时刻,我的朋友高声吟哦。我们则一声不吭。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大声压抑风雨之声……

(注)①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为写此书,他20多年深入生活,搜集资料,做了几十本田野笔记。
【小题1】第②段“蜕变”的意思是
【小题2】辨析第③④两段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小题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4】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抚摸小城可以说是作者回忆与小城息息相关的生活。
B.小城风雨不断,所以让作者心情总是抑郁而又沮丧。
C.秋夏之际郊外农忙,让作者渐渐对文学失去了兴趣。
D.作者夸张地说海岛晕船似乎吐出心中几十年的块垒。
E.作者和朋友因为想宣扬徐芾所以四处搜集有关资料。
【小题5】文章写徐芾的目的是     
【小题6】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铁是新建设计时速最低250公里的客运专线,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于2003年开通运营。自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高速铁路在中国大陆迅猛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建成了京津、沪宁、京沪、京广、哈大等一批设计时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系统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成功搭建了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技术平台,研制生产了CRH380型新一代高速列车。

近年来,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最新科技大幅进军海外的标杆;中国高铁在海外高歌猛进,凭借高性价比和成功的运营经验,在全球市场接连斩获订单。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车的业务量在铁路装备行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已居全球第一,中国高铁约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

(编自中新网《中国高铁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刷新中国制造新形象》2005年11月18日)

材料二:

2003-2015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统计

(数据于“中国轨道交通网”)

村料三:

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高铁被排在首位。在如名网站YouTube上,许多外国友人把乘坐中国高铁快速、便捷的美好体验拍成各种小视频,放在网络上传播,引来各种艳羡和震惊。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百公里时速“绿皮车”,到21世纪初时速约200公里的“红皮空调车”,再到如今时速最高达400公里的“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中国铁路在“加速度”跨入新时代。

过去五年,中国铁路以平均每天近16公里的速度延伸,截至2017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长了约2.5倍,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近七成,累计近50亿人次乘坐高铁出行。

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15万公里,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部总监巴伦感慨地说:“铁路发展正进入一个大时代,中国正成为全球的领跑者,世界铁路的未来在中国。”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中国高铁引领全球体验“中国速度”》2018年2月12日)

材料四:

代表着中国铁路发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大跨度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首次参加春运,成为2018年春运的点晴之笔。中车株洲电机公司为中国铁路提供的“复兴号”全部动力产品,即592台牵引电机和73台牵引变压器,始终表现为“零故障”运行。

“复兴号”不仅刷新了中国速度,同时也为世界高铁速度立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而且这一新时代的标杆与“宠儿”,自2017年6月正式亮相至今,不仅让中国高铁这张新的“国家名片”更加闪亮,而且已经在京沪、京广、京津和西成等多条高铁线路上驰骋,为无数返乡团圆的中国百姓出行提供便利,更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经济发展插上新的翅膀。

(摘编自红网《中车株洲电机为复兴号列车提供最美核心动力》2018年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中国铁路高速化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但高铁的快速发展却是从2008年兴建的京津城际铁路开始的。
B.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发展迅猛,并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已成功搭建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技术平台。
C.我国已建成以京津、沪宁一批高速铁路为代表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这显示了中国在高铁领域的成就。
D.“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己经投入使用,其最高时速达400公里,这有助于中国铁路在“如速度”中跨入新时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03年中国第一条高铁开通运营以后,一直到2015年,中国高铁新增运营条数最多的年份是2015年,其次是2014年。
B.由材料二可知,中国高铁运营新增公里数在2003-2007年曾有短暂的停顿,但是自2008年以后每年都有不同数量的增加。
C.中国高铁不仅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而且作为中国最新科技的代表,大幅进军海外市场,其在全球市场份额也居第一位。
D.“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是中国高铁的又一杰出成就,它由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提供,始终“零故障”运行,自亮相至今深受关注。
【小题3】高铁为何会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在仰望星空    刘江滨
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于是,“天问”连连,上下求索。求索产生了四种结果,四种走向:科学(天文历算)、宗教(包括巫卜)、文学(神话传说)、哲学(宇宙观)。最早的时间刻度月、日、星期,你看,都是据星辰而来。人是世界的主体,人从哪里来呢?于是,有了上帝,有了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有了亚当夏娃的故事,女娲伏羲的故事。先哲们开始“究天人之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庄子),“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等。有意思的是,这些先哲,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却仰望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日月,思考同一类问题。
人类史是一部进步史。“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踏上了月球。但同时,我们再赏月时,脑海里已没有了广寒宫、桂花树、小白兔以及那寂寞的美女嫦娥,只是用高倍望远镜看月球表面的荒山和砂石,是不是有点大煞风景?没人再像屈子那样喋喋不休地发出“天问”,如果有这样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神经有点毛病?我们每天还会看天,但看的是蓝天否?雾霾否?风雨否?这是最现实的关怀,最切身的关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我们已经不习惯蹈虚凌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这样大气、绝美、想象力超凡的文字,如今还能看得到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如此思辨“玄妙”横无际涯的思考,一如嵇康临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可堪绝响了。 
前些年一首诗《仰望星空》被广泛流传。诗作者认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仰望星空,是敬畏,是探究,是思考,即使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那样徒劳一场,虽死不惧;即使像一颗流星在夜空燃烧,也要划出一道炫目的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7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边无际的星空中,总有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仰望星空是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
B.“我”长大了,工作了,不再仰望星空了,这反映出在城市工作的人的生活非常精彩。
C.作者引用《易经》《逍遥游》《道德经》等语句,旨在说明现代人已不习惯仰望星空并思考。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融记叙、议论为一体。而“仰望星空”起到了揭示本文中心、展开叙述线索的作用。
【小题2】第四段写朋友的小女儿问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作者为什么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他喜欢种扁豆。喜欢种,自然就喜欢吃。
那一年,他在城里安了家,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凤霞在小院的南墙根下面种下几颗扁豆。种子是从老家拿来的。自从种下扁豆,也就种下了期待。每天下班,他和凤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它们是否发芽了,是否长高了。其实不待长高,凤霞就将碎布条从墙顶上一条条垂下来,为它们搭架,让扁豆秧子顺着布条爬到墙头上。在他们期待的目光里,扁豆长高了,开花了。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像浮在院墙上一层紫红色的霞霓,那种家常的气息让他感到很亲切。每到宁静的中午,总有几只蜜蜂或者细腰马蜂,嗡嗡地飞来采蜜。种扁豆与吃扁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
这是一大片平房区,位于县城的东南角上。他们家东面只隔三四家,是一块足有几百亩的菜地,一直延伸到东城墙边上。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菜畦里,种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茴香、油菜等,让人赏心悦目。
那些天 ,吃过晚饭,胡同里的人都凑到胡同口。每个人都变成了演说家。还没说几句,在停顿的间歇就被另一个人抢去了,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抢了风头。就那么一个话题,总也说不完,说不够。凤霞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胡同里的人来往,这会儿也似换了个人,也抢别人的话头,说起来也不肯住嘴。
转眼就是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还种不种扁豆呢?这几乎是他和凤霞同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同时被否定了。嗨,说不定哪天就拆了呢。
从前凤霞下班回家,总是顺便在路边买一把菜。自打种上扁豆,凤霞时常两手空空回来。因为院里就有现成的呢,即便已经坐上锅了,也来得及呀,转身去摘一把即可。一顿饭,仿佛就因为有了那盘绿莹莹的扁豆,才变得生动起来了。
如今,他们满脑子都是拆迁,很少想到扁豆。即便想起来也不屑一顾:扁豆算什么呀,上不得台面的。但无论他们怎么急切,依然不见开发商的影子。他们哪沉得住气,就去打探。打探来的消息让他们惶恐而又不安:开发商已和菜农们签了协议,就快动工了。哎呀,怎么回事?莫非……他们不敢也不愿再往下想了。
果然,他们的顾虑很快得到证实。因为西面不远就是那座著名的寺院——临济寺,县里禁止在寺院四周盖高层建筑。还有,他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的住户,拆迁的代价要比征收那块菜地高出许多倍。你说开发商能不改变主意吗?
他们哪信?就差三四十米,有什么理由不一同开发呢?他和妻子这么认为,全胡同的人也这么认为。大家又聚在胡同口商量对策。大家依然抢着说,比从前还要急迫。从前那是因为激动,现在只剩愤怒了。商量的结果是推选代表去面见开发商,当然也有质问和算账的意思。
星期天上午,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他们见到了开发商老许。当弄明白来意,老许抖一抖手里的烟,叉开两腿哈哈地笑起来,一连问了他们好几个问题:我是开发商,为挣钱不是搞慈善!让我开发你们,你们能保证让我赚到钱吗?你们敢给我担保吗?……往回走着,老秦狠狠地往地上啐一口:哎,钻钱眼里了!他想附和一句,但心里像抽空了,哪还有一点底气。
尘埃落定后,一切又归于沉寂。又到了清明节。阳光明丽,空气里飘满了草木复苏的气息。因为四周没有高楼,又远离闹市,这里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深远,也更蓝。没有汽车的响声,更没有人声的喧闹,安静得只有风声,鸟声,还有鸡鸣,狗吠,好一个清幽的世界。
这天,两人下班回来,发现车筐都是空的,都忘记买菜了。中午吃什么呢?如果院里还种着扁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呀。好在还不晚。还是在南墙根下的老地方,他俩又种了几棵扁豆。凤霞还种了几棵丝瓜,她说丝瓜和扁豆是姐弟俩。
于是每天下班回来,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墙根下面,看扁豆和丝瓜是否发芽了。春天的阳光是纯金做成的,暖烘烘的照在他们身上。凤霞见下的种子老没动静,有些担心。他笑她心太急了,才种上三天呀。
是种子就会发芽的,就会开花结果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绚烂如霞的扁豆花和一串串的扁豆。当然,还有垂下来的一条条长长的丝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对种扁豆进行了细致描绘,既突出了种扁豆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
B.小说中先写扁豆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又写“他”和妻子对扁豆的不屑一顾,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他和老秦一同去和开发商理论,开发商的一连串问题却弄得他们哑口无言,他想附和老秦的愤怒却无底气,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句“是种子就会发芽的”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表明经过拆迁风波后的人们看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小题2】分析文中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有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标题应为“拆迁”,而不应为“种瓜点豆”,这种说法你同意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