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近年来,民俗学等对象化很强的学科都十分关注田野定位问题,文艺学等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也开始介入这类实践。一时间,人们多谈田野作业。当然,这种讨论,冠以“田野”二字,并非狭义地单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在其中,田野定位说,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特别有拉力。它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田野定位说的渊源,可追溯至马林诺夫斯基。从马氏的经验看,一个学者只有把自己定位到与研究对象“亲近”的水平上,去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才有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是要解决在阐释对象文化资料上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学者从事研究,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学者在归纳和分析材料中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在如何描述和阐释上,学者的自我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时,你再也找不到纯粹的“客观性”,相反,那些口称“客观性”的学者,往往把自己的解释加到对象的身上,结果是对学者知识的想象和对对方文化的估价都做出冒险之举,有时还会充当对方文化的代言人,直至导致认识上的变形现象。有人还把这种变异归咎为文化视角的差异,这不过是一种诡辩和托辞。
田野定位说的核心,是从一种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要求对学者的主观思考和对别人的文化估价两者都可能出现的冒险之处进行限定。学者的任务,是在不断地搜集和分析对象资料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误读之所在,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描述形态。而由学者的误读所推导出来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真实,与端正学者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而求得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普遍性,根本是两码事。为了达到每位学者其实都想要达到的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就要求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不应该是彼此错出的,而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矫正学者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不管怎么说,学者的田野定位,是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的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
(摘自《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定位》,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田野定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  )
A.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学者要把自己的知识相对化并且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B.根据马氏经验,一个学者对研究对象不能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而应该定位到与之“亲近”的水平上,否则没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C.学者的主观思考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别人的文化估价也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对此两者都必须进行风险预测,未雨绸缪加以限定.
D.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需要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顾及对自己的研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田野作业,冠以“田野”二字,不仅仅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
B.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要求从事研究的学者,既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又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并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
C.不管文化视角如何有差异,学者在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时都必须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做到“客观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D.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如此才能达到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田野定位说,才能更有效地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的历史关系以及两者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B.民俗学是对象化很强的学科,文艺学是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两类学科呈现不一样的本质属性,但近年来都先后介入田野定位实践。
C.田野定位说,不仅仅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显得特别有拉力,而且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D.学者只要端正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矫正自己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0 10:5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史记》中“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已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土典型。
C.侠士、义土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薰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C.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D.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B.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D.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C.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D.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朱鸿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有三种: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这样的散文才有资格与小说、诗和戏剧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交流,因为它们咸为审美性文章,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其他文章,虽然有散文之元素,也用了艺术之技法,甚至还曾经冠以散文之名,但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那么就请止步,不登艺术殿堂了。不过仅仅作者自觉尚不成,学者和编辑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这使它酷似姚鼐所划分的杂记,也就是古文中的记一类文章。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否则不是抒情散文。刘鹗说:“感情生哭泣。”他还认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曹雪芹,都是以作品而哭泣。他指出:“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然而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之情必须是私情,自己之情,这才可能是真情。当然,真情还不够,优秀的抒情散文还当情高、情贵,不乏生命的体验。古代作家中,司马迁、颜之推、韩愈、柳宗元、苏轼、归有光、李贽、袁宏道、刘大櫆、姚鼐,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当代作家中,杨绛、孙犁、余光中、张晓风、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都是抒情散文的大家。
随笔也有叙述,但它的优势却显然是议论,或夹叙夹议更合适,不过论的成分究竟更多。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言如随笔,德如识,所以识也是人格境界的表现。它还应该个性鲜明,机智、幽默,都要有,不能总是一张严肃的脸。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以法国的蒙田尤为突出,之后在英国昌盛之极,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成为散文的一种,并十分流行。凡学者化并思想者化的作家,多作随笔,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焕然一新,随笔作家应运而起,其中影响广泛的有张中行、金克木、王充闾、卞毓方、周国平、余秋雨。随笔固然源于西方,不过在中国,古文中的论和疏一类也有随笔的因子,甚至认为庄子、韩非子和贾谊的一些文章是随笔,王守仁的一些文章是随笔,也不无道理。随笔以识为基础,需要一种怀疑品质,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社会昌明才会兴旺,西方和中国概莫能外。一旦社会禁锢,随笔便枯萎。
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凡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小品文皆有,然而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要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显然无迹可寻。平和而不夸张,冲淡而不强调。风神气韵充盈,讥讽抨击暗藏。作者内敛不扬,然而人格意向熠熠生辉。在中国,小品文一向甚蕃,古文中的序与说一类多是小品文。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实为小品文。宋明两朝,小品文很是发达。宋之林逋、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明的王达、张岱、吴从先,都能作漂亮的小品文。现代文学又从英国Familiar essay(小品文)汲取营养,从而给了小品文以丰富和提升。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小品文也就是美文。
【小题1】下面关于随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传到中国,并且十分流行,随笔作家应运而起,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等。
B.随笔源于西方,它应个性鲜明,机智、幽默,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
C.随笔靠的是识,不是学识渊博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D.虽然说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但在中国古代,古文中的有些文体也有随笔的因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是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其他文章从形式上、思想上、尤其是艺术上远不如前者,不能登艺术殿堂。
B.抒情散文的抒情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抒情。
C.随笔也有叙述,但叙述不是它的优势,其中议论的成分更多。
D.小品文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都有,但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不是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游刃有余的小品文。
B.鲁迅先生评价散文小品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在现代文学中,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小品文的成就尤为突出。
C.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它往往有讥讽抨击的力量。
D.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看,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都要抒真情,并且还当情高、情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几个世纪以来,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美学的关注点。在中国,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不像西方那样疏离,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里。对于汉字的书写、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高建平曾在他的书中做出很有洞见性的分析:“我们可以说中国画主要是受到了书法的影响,而不是书写,但我们同时必须牢记,这两者之间并无实质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书法和绘画都依赖于创新和表达,这与象征性符号不同,象征性符号的主要目的在于图示化以实用。书法和绘画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环境,比如说中国画匠的作品与来自更高社会地位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功能。据此而言,在中国书法与绘画语境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要比西方语境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更近。这是由中国的书画传统所决定的。

西方文化中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讨论,常围绕着争论绘画和诗歌哪个更具重要性。莱辛的《拉奥孔》探讨了诗歌和绘画的相对优点,充分地显示了它们各自对于认知理解的贡献。莱辛意在突出诗歌的优越性,能够比绘画达到更广泛的境地。绘画受限于视线,需要将焦点固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所得为视线所过滤。即便被理解的物体已经发生变化,从焦点出发也还是有诸多局限。莱辛认为诗歌能够运用所有语言能动用的更大范围的资源,同时也包括直觉和想象,能够提供一个关于对象的更为整体的观念。

随着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的发展,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地发生转变。比如,20世纪40年代,格林伯格的写作是在寻求一种纯粹的、互不混杂的艺术介质,强调每门艺术的相对彼此的独立性。也因此,他攻击文人化的绘画,辨析诗歌在视觉艺术上的局限,以及叙事与绘画的不同。他想维护的是绘画的纯粹性,反对诗歌(文学)对于绘画的入侵。强调绘画的艺术介质的纯粹性,意味着将它从与诗歌和叙事的联系中摆脱出来,同时也从模仿以及对于绘画深度的幻觉中摆脱出来。因而,他认为帆布平面以及绘画内含的抽象性,是使得绘画能够真正自我实现的必经之途。很显然,格林伯格20世纪末期的创作是要努力将这一实践正当化。然而将艺术介质纯粹化的努力都遭遇失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

浏览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至今的那些视觉艺术家们的实践发现,在西方的绘画和其他形象艺术中,文字与图像实际上已经以多重方式融汇到一处。有意味的是,不仅诗人在学习视觉艺术的实践中将图像融入文字,而视觉艺术家也在他们的影像作品中大量引入文字。而对于在书画同源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将文字融入图像,将图像融入文字的实践,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变动。中国当代艺术也在继续探索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互动。这表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艺术家都在加紧努力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补充到视觉形象中,将文字融入到视觉形象之中是一个大的趋势。

(摘编自柯蒂斯·卡特《艺术中的文字与图像》)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里,高建平曾在他的书中对于汉字的书写、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很有洞见性的分析。
B.美学的关注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中国,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不像西方那样疏离。
C.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使中国书法与绘画语境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要比西方语境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更近。
D.在很大程度上,书法和绘画依赖创新、表达,离不开社会环境,中国画匠的作品与来自更高社会地位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功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莱辛认为诗歌能运用所有语言能动用的更多的资源,从而能够提供一个更为整体的观念,达到更广泛的境地,因此更具有优越性。
B.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不同,西方文化中常常需要借讨论绘画和诗歌哪个更重要来探讨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
C.与莱辛的观点不同,格林伯格强调每门艺术的绝对独立,追求写作和绘画的纯粹性,攻击文人化的绘画,反对诗歌对绘画的入侵。
D.尽管当代诗歌理论和视觉艺术的发展使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发生转变,但东西方艺术介质纯粹化的努力都遭遇失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家们都在加紧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补充到视觉形象之中,努力将文字融入到视觉形象之中,以使文字与图像更好地融汇在一起。
B.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只要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一直发展下去,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就会持续发生转变。
C.西方现当代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诗人在学习视觉艺术的实践中将图像融入文字,视觉艺术家也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大量引入了文字。
D.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中西方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随着诗歌理论和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二者的关系更为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