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朱鸿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有三种: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这样的散文才有资格与小说、诗和戏剧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交流,因为它们咸为审美性文章,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其他文章,虽然有散文之元素,也用了艺术之技法,甚至还曾经冠以散文之名,但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那么就请止步,不登艺术殿堂了。不过仅仅作者自觉尚不成,学者和编辑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这使它酷似姚鼐所划分的杂记,也就是古文中的记一类文章。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否则不是抒情散文。刘鹗说:“感情生哭泣。”他还认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曹雪芹,都是以作品而哭泣。他指出:“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然而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之情必须是私情,自己之情,这才可能是真情。当然,真情还不够,优秀的抒情散文还当情高、情贵,不乏生命的体验。古代作家中,司马迁、颜之推、韩愈、柳宗元、苏轼、归有光、李贽、袁宏道、刘大櫆、姚鼐,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当代作家中,杨绛、孙犁、余光中、张晓风、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都是抒情散文的大家。
随笔也有叙述,但它的优势却显然是议论,或夹叙夹议更合适,不过论的成分究竟更多。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言如随笔,德如识,所以识也是人格境界的表现。它还应该个性鲜明,机智、幽默,都要有,不能总是一张严肃的脸。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以法国的蒙田尤为突出,之后在英国昌盛之极,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成为散文的一种,并十分流行。凡学者化并思想者化的作家,多作随笔,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焕然一新,随笔作家应运而起,其中影响广泛的有张中行、金克木、王充闾、卞毓方、周国平、余秋雨。随笔固然源于西方,不过在中国,古文中的论和疏一类也有随笔的因子,甚至认为庄子、韩非子和贾谊的一些文章是随笔,王守仁的一些文章是随笔,也不无道理。随笔以识为基础,需要一种怀疑品质,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社会昌明才会兴旺,西方和中国概莫能外。一旦社会禁锢,随笔便枯萎。
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凡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小品文皆有,然而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要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显然无迹可寻。平和而不夸张,冲淡而不强调。风神气韵充盈,讥讽抨击暗藏。作者内敛不扬,然而人格意向熠熠生辉。在中国,小品文一向甚蕃,古文中的序与说一类多是小品文。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实为小品文。宋明两朝,小品文很是发达。宋之林逋、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明的王达、张岱、吴从先,都能作漂亮的小品文。现代文学又从英国Familiar essay(小品文)汲取营养,从而给了小品文以丰富和提升。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小品文也就是美文。
【小题1】下面关于随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传到中国,并且十分流行,随笔作家应运而起,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等。
B.随笔源于西方,它应个性鲜明,机智、幽默,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
C.随笔靠的是识,不是学识渊博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D.虽然说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但在中国古代,古文中的有些文体也有随笔的因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是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其他文章从形式上、思想上、尤其是艺术上远不如前者,不能登艺术殿堂。
B.抒情散文的抒情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抒情。
C.随笔也有叙述,但叙述不是它的优势,其中议论的成分更多。
D.小品文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都有,但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不是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游刃有余的小品文。
B.鲁迅先生评价散文小品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在现代文学中,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小品文的成就尤为突出。
C.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它往往有讥讽抨击的力量。
D.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看,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都要抒真情,并且还当情高、情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6 06:09: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春秋时期,领主的庄园生产,隶农为主要劳力,生产积极性不会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庄园经营的农业之外,也产生了小农的独立农业。不论是庄园解体释放的佃农,还是垦拓山林取得耕地的自耕农,农户生产所得,减除赋税,都归农户自有。于是,农夫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愿意投入劳力,以求更多收获;另一方面也尽力改良农具的效率,提高土地的肥力,以求更佳的生产率。几经发展,终于形成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精耕农业出现最早,也延续最久的国家。秦汉时代,因为各地生态条件及文化水平不同,农业技术也自然有地区性的差异。汉代休养生息,人口增殖不少,有些地区,例如关中、黄河中下游、山东半岛……人口相当密集,人均可耕地的面积相应的也比较窄小。劳力多,耕地少,必然会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精耕农业在生态方面,要求足够的水分与良好的土壤,有灌溉、施肥、改良土壤;在农具方面,要求精良的质量及专业的功能,有犁铧的改良犁,播种的耧车,不同形式的锄、镰;在工作方面,要求有效使用土地及充分利用生长的季节,有套种、轮种、深耕、细耘、中耕除草……汉代最为发达的农业地区,农夫大致已针对上述要求,有了相当程度的成就。

精耕农业要求投入大量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投入的人工尤为密集。忙季与闲季之间的劳力需求存在相当差距,农家在闲季就必须储备足够的劳力,供忙季之用,又要有足够的非农工作,吸收闲季的多余劳力。汉代的血缘组织,即是以大家族的形式,构成一个共同体,以储备大量的劳力。男女分工,所谓男耕女织,则是以妇女为后备劳力,于农忙时从事农作,平时同则操持家务,也从事以纺织为重要项目的农舍手工业生产。事实上,农事稍闲时,男子也将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手工业生产以博取非农业项目的收入。汉代的农舍手工业生产项目,与后世的农舍相差不远,其中包括纺织品、工具、陶器、食物加工,以及地方性土产。

畜养家禽家畜,也是农舍收入的重要项目。汉代养猪的猪圈及养鱼的鱼塘,均附属于农舍。牛羊狗鸡,当然也是农舍畜养的六畜之列。中国农村,除房舍之外,一切土地均用于耕种,却没有像欧洲农村那样保留为牧地与林地的土地。中国农夫只有养富于家宅附近的动物,动物性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因此,中国人的食物中,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营养所需的植物性蛋白质。这一选择,使中国的农业,中国人的食物,及田野的生态,均呈现自己的特色,迥异于欧洲,却又蔓衍于东亚各地,形成东方型的农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减轻赋税,让农户生产所得归农户自有,这一举措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汉代重视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有较大增加,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成为必然。
C.农舍手工业生产吸收了农闲时多余的劳力,也可以让农民获取非农项目的收入。
D.与欧洲的畜养方式不同,中国农夫蓄养牛羊狗鸡等动物的场所主要是在家宅附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农户生产情况的分析,说明了精耕农业形成的原因。
B.文章行文思路为“总—分”式,重点论述了汉代精耕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C.文章以介绍汉代精耕农业为主,最后还谈及农业生产对中国人食物的影响。
D.文章围绕汉代精耕农业展开论述,既有纵向的历史梳理,又有横向的世界比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农夫在生态、农具、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达到了精耕农业的要求。
B.精耕农业需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因此忙季的农业生产和闲季的非农工作相辅相成。
C.汉代精耕农业决定了当时男女分工的不同,并以男耕女织的方式储备了大量的劳力。
D.历史上中国人营养所需的蛋白质,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小题2】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却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 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马匹作为重要的驮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 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 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 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 “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 3000 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 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唐天宝中,大宛进汗血 马六匹。“汗血马”在元明两代称为“阿鲁骨马”,又名“小西马”,仍然是中亚各地进献的主要贡品之一。
除中亚之外,漠北也是中原良马的重要。《旧唐书•铁勒传》载,蒙古高原西北部的骨利 干,于贞观中“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为十骥。唐代来自中亚的良马在当 时口碑中最知名者,乃为唐太宗所喜爱的六匹骏马,太宗逝后,为之刻像陪葬,称为昭陵六骏。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 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以外, 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有专家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 威的铜奔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就是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
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 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 年)一次就赐钞 4 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 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很早就被人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开始驯化野马,使其成为驮载的工具。
B.春秋以前,马在中原地区,主要是用于牵引战车,是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才更多地用于骑乘。
C.汗血马的引进地域非常广泛,除了西域外,还有漠北的广大地区,以及阿拉伯区域和地中海地区。
D.我国甘肃省武威的铜奔马塑像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是产于大宛的大西马。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讲述“马匹”引入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它在丝路沿线各民族间交往的重要作用。
B.汉武帝派军队出征大宛,唐太宗给十马命名,这说明中国历代所有君王都非常重视西方的良马。
C.蒙元时代蒙古贵族对脱必察马花费巨资引进的事例,证明该马在当时贵族生活中有着很高的身价。
D.文章分别介绍了蒙古马、汗血马、大西马,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论述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汉武帝不派张骞出使西域,那么大宛的“汗血马”就不会那么早传入中原地区。
B.在文中所讲述的各种马匹中,拿蒙古马与汗血马相比,作者认为蒙古马要逊色于汗血马。
C.元仁宗即位之初,曾极力禁止对“西马”的购取,这是因为购马之风引起了奢侈生活的攀比。
D.汉武帝以后,为了满足良马的需求,除了继续引进外,还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的方式扩充数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不过度垦荒、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子立志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C.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劳动的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其做了总体评价。
B.②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③段紧承②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C.④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D.⑤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比剖析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
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
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瓦解

①一屋子碎瓷。

②主人开始指点,每一枚碎瓷的背后,都有可以言说的过程——一开始肯定不是属于他的,经过了某些曲折,或者来了运气,才进入他的囊中。

③从这些碎瓷片的形态,可以看出是某一件瓷器的边、底、腹,倘若专业一些可以由微见著,在眼前还原出是某一个瓷窑的产品,龙泉窑、耀如窑,还是建阳窑、湖田窑……也可以还原一个瓷器的完整状,像我喜爱的梅瓶、玉壶春瓶或者水盂、镜盒、压手杯……这就需要有一些专业的功夫了。可以说有还原能力的人无多,除开专业知识外,他的想象力要极其丰富,可以从一片落叶想到它的正常色泽,再还原成一棵当风有声的大树,这是一件费力的事。碎片上毫无图案、标志的,为人所轻视,而那些标志明显者则为藏家哄抢——开裂使一瓶之碎片分出了等级,这是完好时想不到的——碎片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所谓传奇,常常是细节引发的。一个完好的瓷瓶也许只是一个故事,而碎为数十片,它们在各自的行旅中的丰富遭遇,不是一个瓷瓶所能承载的。

④这些边角,更能让人不安地揣测其不幸碎身的缘由。就像是漆黑的小道上,听到一串不知从何而来的呻吟,会让人一路花费心力去琢磨,以至于这一路走得挺吃力。为它在暗处,是个局部。那些不明之物,模糊、朦胧,或者暧昧吧,会让人更提起精神。到瓷器厂看成捆簇新的瓷器堆放着,那是一丁点悬疑都没有的。

⑤瓷器的洁净是让很多人喜爱的,它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人的目光在光洁如绸的面上滑过,有时就收不住。如果没有来自外面的撞击,一件瓷器在地底的泥泞中取出,无论埋藏多久,都是冰清玉洁的。在这一点上它胜过了青铜器,青铜是以身上自然形成的锈迹说明身世的久长,而瓷器则还是一身的清朗。它们都必须过火而后重生,最终却因瓷脆而铜坚,在漫长的行程中,出现了差别,一个是金刚不败之身,一个却是娇羞薄弱之体,它们对于外物的挤压,态度和结局全然不同了。一件灵性之物,大抵都有自己的脾性,或突然迸裂,或突然落下,最终由完好而为片段。经过火的铜器变得坚固无比,对于任何的硬物撞击可以毫发无损,而瓷器则十分脆弱,以碎片的方式瓦解了自己。

⑥和一件完好的瓷器所不同的是,完好者的线条之美是一目了然的。你看那个元青花梅瓶,瓶口短小沿面平厚,夸大肩腹部的浑圆,又敛约下腹部的瘦长,站立起来时,端庄中含飘逸清高。手指在上边抚过,柔和清明。婉转的部分,有一些世俗的亲和成分。碎片是挤压碰撞之后的结果,很像人生的历程,有一些压力使人透不过气来,最终瓦解。碎片都是峥嵘毕露,场面奇崛,和完整者比照,才见雨荷烟柳的江南,忽而铜爵春残战沙秋冷,已是塞上烽火了。瓷器由全而碎,也算是命数不济。只是碎片的尖锐茬口,凌厉的圭角,连同闪动的寒光,都在张放着兀傲之气,有所不甘。人们必须戴上手套,避开它的锋刃,才能捏住它,捡拾清楚。

⑦现在,这个宅院里充满了兀傲之气,这是我进得门来时就察觉到了的,尽管瓷片们都站不起来,躺在绸布上边,也不会像搭上机关的暗器突然射将出来。我还是有了一些戒备——这和参观一个旗袍馆全然不一样啊。硬朗——这就是碎片对于世界的表情,风雨磨不钝它们,酷热锉不化它们。如果说艺术品都是有灵性的,那么这些没有资格为大博物馆收藏的碎片,它的灵性就更加隐蔽了。因为它完美过,也破碎过,因此含纳的信息更密集、更不可知。

⑧在得到允许后,我拈起一枚碎片细审,它是宋时笔筒的碎片,是一枚筒壁。笔筒是我所需要的,用过的不少,摔过了几个,所以很快根据底部在眼前还原成好几个样式。碎片图案简单,有两道交错的墨线,我猜想是垂下来的兰叶,垂到一半断了。一杆毛笔搁在笔架上是没有什么气派的,一定要把它投入笔筒,它们的神气才出得来。它们如剑戟朝天,或如芦苇花蓬松打开,刚柔兼具,是靠一个站立着的圆形笔筒把它们圈在一起才有这等效果。一个笔筒破碎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它很像一个腿脚缺失的人,不再与站有缘,而是卧着,或者坐着,成了平面之姿。对于卧姿和坐姿我没有什么好感,我乐意站着,站着临摹古帖,站着大笔纵横,即便写小楷也必如此。我很早以前看过一枚修长的梅瓶,静静站立给它带来无比的雅气、雍容、高贵,只是站着,无声响,就已足够。像这些躺下来的碎片,它看到了窗外挺立的银杏,会不会有一种很隐秘的期待,能否有第二次站起来的机会

⑨冰冷是碎片的特征,不管出自哪一口窑,窑火灭后温度骤降,成为毫无温度的物体。在这个走向萧索的秋日,捏住碎片时,的确有一点点寒意从远处传来了。一个瓷器馆总是很冷清的,配合着清寒的瓷。即便从柜子里取出来,也没有几个人爱去碰它,真有点拒人无声的傲慢。欣赏瓷器,当然也不会对欣赏者提什么要求,只是瓷的凝固、澄明、光洁,使氛围骤变,欣赏者自然也就轻了脚步,断了声响。静着读、净着赏,这是我以为要恪守的两个原则。如果一枚印花笔洗没有破碎,它那弯曲的弧度里,可以储存多少水,浸泡多少羊毫狼毫?一枚白龙纹梅瓶,可以在严冬来时,插入多少橙黄的蜡梅,香破几代人的鼻子?而一枚酱釉小品瓶,它鼓起的腹部,主人又有多少秘密隐藏其内?这些都需要静下来、净下来才能想、才有趣味。不同质地的物件对于人的情绪导引多有差别,即使是瓷之碎片,还是使人安和下来,和它们共同持守着整个展馆的阴柔、清肃。瓷器是有一些清高气味的,尤其是碎片,更不可小觑,千百年锋刃不泯,是那时的风骨撑到了现在。

⑩不妨说,那些有幸至今完好的,支持了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而不幸成为碎片者,依然让人看到了瓷的本质的守护;正是由于残破,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

(取材自朱以撒散文《瓦解》)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微见著:又作“见微知著”,看到小的局部,就能推断整体。
B.暧昧:不光明正大;不可告人。
C.峥嵘毕露:本意是山峰高耸,文中用来形容碎瓷尖利的特点。
D.不泯:“泯”读音mǐn。不泯,没有丧失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足够的专业功夫,就能从碎瓷的形态还原出瓷器原本完整的形态。
B.作者将瓷器与青铜器比较,写瓷器遇压力而崩碎,是为体现其脆弱的性情。
C.文章挖掘、呈现碎瓷的特点,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这种独特品性特征的赞美。
D.作者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习惯站姿,是因为站着可以大笔纵横,方便施展。
【小题3】结合③④两段内容,概括碎瓷能带给人的“悬疑”有哪些。
【小题4】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
【小题5】作者为什么将“静着读、净着赏”作为自己欣赏碎瓷要恪守的两个原则?
【小题6】文章结尾处,作者说碎瓷在对“瓷的本质”的守护上表现得“尤为出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