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C.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假设论证。
C.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B.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C.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4 04:3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中国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自中国本土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D.音色清脆亮丽
【小题3】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
西 沐
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艺术观念不断地介入、冲击长期封闭而又饱受困苦的国土与人们的思想,在新鲜而又应接不暇的外来艺术观念与形态中,人们贪婪地吸吮着、追逐着,引起了中国文化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前行。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站立与前行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地受到挤压,甚或是消解。对民间艺术的漠视与无知,正在伤害着中国艺术,阻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步伐,割裂着中国艺术格局的建构。民族气魄,中国精神,根在民间,魂在文化传统。中国当下艺术的发展要摆脱空洞化、表面化、概念化、形式化,就必须向民间学习,活其心,壮其骨,练其筋,否则,以当代之中国艺术的发展前景,就极有可能迷失于世界艺术发展的丛林之中,成为无根、无魂、无神之术。
以绘画为例,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向:
首先是眼睛向外,以西方艺术理念及语言为自己创作探索的指导,以水墨或民族化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总体来讲,属于拿来主义。
其次是洋为中用型,搞中西融合,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绘画领域,把西方造型的理念、素描的训练与方法等运用到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用西方艺术及其理念、观念来改造中国画。雕塑艺术的发展,深受这一思潮或是教育体系的影响。
第三是深入绘画传统型,认为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具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当下我们艺术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对传统的学习太多了,而是太浅显了,应该以极大的气力与勇气打入传统,一旦深入进了传统,就会发现传统的广深与美妙,就没有必要再出传统,需要的是深入、深入、再深入,传统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挖掘穷尽的宝藏。
第四是追求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体验,认为艺术的表现力虽然不分中西、不分国界与民族,但艺术审美的趣味与趋向是建立在文化大背景之下,建立在审美文化的立场之上的。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体验,导致了其审美经验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在没有充分形成文化共识的条件下而存在。那么,建立在文化体验之上的审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追求,就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第五是向民间学习。这种提法在很多人听起来刺耳,看起来不顺眼,但却是一条无可回避的艺术发展之道路。对当今中国艺术的发展来讲,我们更多地不是向民间“送艺术”,而应该是俯下身子,向民间艺术学习。几千年来,在民间积淀了太多的艺术素材、艺术创作、艺术传统及艺术精神,它与迅速变化的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母体”,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文化、创新的传统及与时俱进的包容创造的精神,能够不断地使我们与中国文化的正途大道相望,能够让我们与民族艺术的血脉相连,能够与正大雄浑的民族精神相拥抱,而这些,恰恰是当下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所缺失的。
我们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要融入社会,为社会教化服务,为人的美育服务;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要关注审美的当代性,不能囿于已有的概念、模式,更不能脸谱化,要适应时代审美文化的需要与变迁;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的出新要融入时代的精神,不能以旧为美、以古为美,要赋予作品以时代内涵,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人民论坛》2016年第3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艺术观念处于长期封闭且饱受困苦的状态,以西方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带来新鲜的观念与形态。
B.我们的绘画出现了以水墨或民族化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创作探索的指导思想是西方艺术理念与语言的趋向。
C.我们应建立合理的审美文化立场,抛弃中西、国界与民族的拘囿,紧紧抓住艺术审美趣味与趋向,去追求文化内涵。
D.当今中国艺术发展的唯一之路是放下姿态,向民间艺术学习,这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应摒弃向民间“送艺术”的理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采用中西合璧的发展模式,把西方造型的理念、素描的训练与方法等融入中国画,努力改变中国画创作理念。
B.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当下我们艺术发展遇到的瓶颈,不是向传统学习太多,就是学得过于浅显。
C.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在民间,艺术与现实世界、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保留了太多的艺术素材与精神等。
D.中国艺术创作需适应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拘束于固定的概念与模式,我们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全新化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多元化文化艺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变革与前行,另一方面也挤压了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
B.当下艺术发展的源泉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深入挖掘传统的巨大潜力,其发展轨迹是深入、深入、再深入。
C.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缺少与雄浑的民族精神融合,而民间艺术有旺盛的生命力,蕴含着鲜活的形象、敏锐的思维和包容创造的精神等。
D.我们的艺术创作与探索要与时俱进,不拘泥于传统,不怕艺术上的冒险,应赋予作品以时代内涵,坚持为民众服务的理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另一面

李泽厚

苏轼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新的质变点,这就是苏轼的意义。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抱负满怀、遵守儒家思想的,与无数士大夫均无不同。但,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的“遺世”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结,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残杀的恐惧哀伤,也不是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想解脱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苏词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这首小词后,“桂冠服江边,孝舟长啸去矣。那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鼻新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署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人生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正是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这里没有屈原的忧愤,没有李白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更不像韩愈的盛气凌人。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的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奔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娇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提到某种透初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不要富责,不合流俗,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坊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他的身上有许多和一般土大夫一样的性格特征
B.被政治和社会重重包裹着的人生,常有许多苦恼和矛盾,苏就是这样的鲜明化身。
C.苏轼在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通世”“退隐”“归田”等,只是文人的一种特有心绪。
D.苏轼对整个人生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显得根消极。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文中的人生空漠之感,弥漫成诗人无法解脱而又想解脱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B.苏轼对人生有着深切的理解,人世大罗网根本逃不掉,只能既尊奉儒家又出入于佛老之中。
C.特别的忧愤,特别的豪诚,特别的明朗,特别的孤峭,特别的盛气凌人,都不是苏轼人生。
D.苏轼开创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影响着元画、元曲、明中叶后的浪漫主义思潮及朱熹思想。
【小题3】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一般士大夫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系统中,“政不下县”是历代大致遵循的一个准则,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比较充足的空间。社会控制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以法律和政令为代表的“硬件”,以民俗文化 为代表的“软件”。当社会分层出现之后,民俗便进入社会的基层,和乡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民俗这种不成文“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基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不以强制的行政命令为手段,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近代形成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感染性和监视性的。因某种契机和社会需求,形成了某种乡规民约,并逐渐产生共同感,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同时,作为一种传统,其本身就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 所有的人都会竭力加以维护,并且通过教化和互相监视促进乡规民约的延续。
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出现在北宋时期,名为《吕氏乡约》,约规涵盖四个方面: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定为首目,意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而“患难相恤”意指乡民自发的互助行为。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植根于乡民思想意识的“乡规民约”成为他们个体之间的一种共识和默契,也是他们各种言行的基本遵循和指南。
乡规民约对乡民的影响,一般不具有命令式的强行指派,它也要求一致,但这一致,是潜移默化,循循诱导式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 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为熟人社会,不遵奉乡规民约,有时会受到宗法式的制裁,但其所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宗族或大家庭的意愿,更多的还是民俗惯制的力量。村民依循乡规民约一般并非迫于民俗的威慑,或由这种威慑产生的恐惧,而是民俗给人一种社会安定感和相互亲近感,给乡民的生活带来秩序 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乡民对传统的依恋。
如今,乡规民约的规范功能由民间进入到国家行政机关。不过,乡村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使相关的机构难于胜任所有的规范责任。也就是说,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机构的四周是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里的准则、模式及意义主要来自于传统的乡规民约,受制于传统 的民俗。
文明乡风建设在于营造一个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生活场域。传统的乡规民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文明乡风具有一致性,对于乡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明乡风建设要在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的法制思想与发展理念,而不是以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为代 价,更不能抛弃原有的民俗文化基础另起炉灶。
摘自万建中《传统乡规民约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遵循“政不下县”的准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充足空间。
B.社会分层后,法律和政令较难进入社会基层,秩序的维系需要依赖习俗的“调控”。
C.作为传统,乡规民约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会得到所有人的竭力维护。
D.乡规民约用潜移默化、循循诱导的方式影响乡民,不会以威慑而使乡民产生恐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探讨乡约民规对乡村社会运行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乡民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章举《吕氏乡约》为例,旨在说明我国北宋以后才出现共识和默契的乡约民规。
C.作者论述过程中运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分析清晰有力。
D.尊重和发扬优秀乡规民约,从而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是作者论述的主要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重视乡规民约更有利于文明乡风建设。
B.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C.乡村社会生活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
D.文明乡风建设要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不应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或另起炉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至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全球化促使分布于不同国家的移民、社区、民间组织、公司及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频繁而持续性的联系和共同性的活动,从而形成跨越民族国家的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社会场域、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也就是所谓“跨国主义”。跨国主义研究一般围绕着跨国实践、跨国社会空间和跨国认同。跨国实践指各种跨国主义的行为和活动。跨国实践衍生出了跨国社会空间。全球化推进所产生的频繁密切的跨国实践,摆脱了传统社会空间所依托的地理空间和国家边界的束缚。虚拟性的网络空间逐渐替代了物质性的地理空间,建构起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跨国社会空间。而通过跨国社会空间,移民及其他跨国实践主体与居住国之外的国家的个体、群体或机构保持密切的关系,从中获得情感、思想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支持。跨国行动者在共时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过程中,身份归属逐渐脱离地域、国家和族群的限定,出现由一元向二元甚至多元的混杂性和碎片化发展以及相互对立、冲突的状态。由此形成“非领土化”的“跨国认同”的问题。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领土边界的过程,这种跨越体现在市场体系、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B.全球化是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因为此时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
C.全球化进程促使了跨国主义的产生,跨国主义的研究主要围绕跨国实践、跨过社会空间和跨国认同进行。
D.跨国实践指各种跨国主义的行为和活动,它是在社会场域、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等跨国空间基础上产生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族国家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长的同时,也为别国经济的介入设置了壁垒,最终“画地为牢”似地限制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B.西方殖民主义对世界版图的瓜分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从而引发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全球化陷入停滞。
C.全球化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因而给民族国家的治理带来挑战,同时也改变着民族国家的含义和形式。
D.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自我解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选择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建立,是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体系也是全球化的一种模式。
B.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随着全球化模式的创新和程度的深化,民族国家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C.传统社会空间所依托的物质性的地理空间,逐渐被虚拟性的网络空间所取代,发展出一种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跨国社会空间。
D.跨国实践主体的身份归属呈现出二元甚至多元的混杂性和碎片化以及对立、冲突的状态,从而引发“跨国认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