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B.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解决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C.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都对文化泛娱乐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将会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的倾向,为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的一系列表现形式,重点剖析了其大行其道的原因和具体危害。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D.文章在深入分析文化泛娱乐化危害之后,指出了我们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它往往使厚重的文化更有亲和力,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B.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受到侵蚀带来了文化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
C.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来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不良趋势。
D.只要文化消费者共同努力,自觉抵制那些恶俗的文化,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的空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7 11:2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

一段时间以来,“纠结”不仅红遍网络,而且还频频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上,成为体现当下社会动态、文化现象的一大热词。

那么,“纠结”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红呢?“纠结”很有画面感,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纠”意为缠绕,“结”则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所以,“纠结”常被用以指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的纷乱状态。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她说的话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部电视剧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奇妙的是,“纠结”在使用上虽然充满模糊性,但在表意上却恰恰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这个词都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般认为,纠结是新生代网民们制造的网络新词,来自日本的一部动画片,片中有个角色大呼“纠结啊!”之后,“纠结”便在网络上走红。在这个高收视率的动画片的影响之下,年轻的网民们开始了“纠结”的生活。事实上,“纠结”这个词古代就有,如李白的《古意》一诗:“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今天“纠结”的爆红,实际是这一古老词语千年之后生命力的再次勃发。

如今,“纠结”一词横空出世并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内心的焦虑和迷茫。“纠结”很能说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处于纷繁的现代社会,面临着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让人纠结的事情扎堆似的向人们砸过来。于是,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爆红与流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人生一世,困难挫折不可避免;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面对困难与挑战,多一份豁达与乐观,多一点智慧和勇气,以一种阳光心态积极应对才是上上之策。

(摘自“光明网”)

【小题1】“‘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A.
【小题2】“纠结”一词在生活中的运用更为灵活,请结合材料分析其“灵活”的表现
A.
【小题3】人生在世,难免“纠结”,该如何应对让人“纠结”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2月、11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作者认为《吕氏春秋·季冬纪》的这一记载是“除夕”节令的来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开头提出议论的话题,结尾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春秋战国时期有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份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三正论”。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把1月定为正月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D.秦始皇为表达“占据天下”之意,更改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从此“正月”之“正”就有了“正统”的意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高铁“四纵四横”高铁网建设的收官之作,宝兰高铁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高铁网建设开始向“八纵八横”的目标迈进。2016年7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在“四纵四横”的基础上打造“八纵八横”,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的推进,中国高铁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30年,中国铁路网运营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收官迎来“八纵八横”时代》)
材料二
华商报记者从西安铁路局获悉,作为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宝兰高铁自开通以来客流持续火爆,截至8月9日开通满月,累计发送旅客58.5万次,日均近2万人次,“高铁丝路游”已经成为了今年夏天旅客出行的一大热点。
宝兰高铁开通以来,日均开行动车组33对,平均每22分钟1趟,西安至兰州的运行时间由此前的8小时缩短至3小时。
此外,针对宝兰高铁开通后去去往兰州、西宁方向游客增多的实际,西安铁路局联合西安市旅游局,邀请甘肃省旅发委及丝路沿线城市旅游部门在西安北站共同举行“乐乘高铁·畅游丝路”旅游推介会,推出“高铁十旅游”多项旅游产品,旅客持高铁票和身份证可享受宝兰高铁所经城市和地区的景区、酒店住宿、餐饮等多项优惠政策,从吃、住、行多方面为旅客打造“一条龙”的出行服务。
(摘编自雷婧《宝兰高铁开通满月日均发送旅客近2万人次》)
材料三
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目前进展顺利,2018年银川至中卫段高铁将通车运营,宁夏人盼望已久的高铁梦将提前实现。2020年银西高铁等将全线建成通车,届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域文化氛围浓郁、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但目前其境内大部分铁路为单线,运输能力和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宁夏经济社会和对外发展的客观需求,不利于宁夏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辐射区域,高铁的发展将为宁夏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也给宁夏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扩大与外界的经济连接,将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国的大市场中,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
宁夏的高铁建成后,可以进一步打通西部能源向东、向东南运输的最便捷通道,同时带动铁路沿线地区物流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更会带动区域之间的人员、物资、特产等的交流和互动,等于将整个宁夏的路网进行了一次全面优化升级。而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宁夏更可以顺势而为,抓住国家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国际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宁夏。
(摘编自新华网《高铁助力幸福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四
“云浮郁南的无核黄皮,今天刚摘的,尝尝。”粤桂黔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上,广东果农宋少冰向在云浮展位前好奇驻足的人们推荐。个大饱满的黄皮,还带着新鲜采摘的香气,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的围观者。
贵广高铁开通后,广州至贵阳最快仅需4小时。瞄准高铁机遇的远不止宋少冰一人。
粤桂黔三省区自2014年底实现高铁互通以来,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以贵广、南广高铁为纽带,以打造国家级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为目标,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粤桂黔“4小时经济生活圈”逐步形成。
8日,第三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在贵州都匀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13个城市共同签署《粵桂黔高铁经济带协同创新合作共识》,另有13个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摘编自李妹妍《粤桂黔共绘“4小时经济生活圈”》)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兰高铁的开通既意味着“四纵四横”高铁网建设的完成,也意味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的开始。
B.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条高铁——宝兰高铁的开通,使得“高铁丝路游”成为今夏旅客出行热点。
C.银西高铁目前进展顺利,2020年银西高铁将全线建成通车,宁夏人盼望已久的高铁梦将提前实现。
D.由于贵广高铁的开通,粤桂黔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上,宋少冰的无核黄皮的香味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高铁发展的终极目标是高铁网实现“八纵八横”,城际交通更省时,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宝兰高铁,但报道角度不一样,材料一主要突出宝兰高铁的标志性作用,材料二则主要突出其开通后带来的变化。
C.建成宁夏高铁等于将整个宁夏的路网进行了一次全面优化升级,所以国家将宁夏作为“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使之可顺势而为,大有作为。
D.材料三除了报道宁夏将进入高铁时代,也提到了宁夏的文化、资源、交通现状等,这些是作为新闻主体呈现的,这也是与其它材料的不同之处。
【小题3】高铁开通运行会带来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知耻与慎独

徐建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的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几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论及“慎独”,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是对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自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时至今日,个人的“慎独”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崇“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为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

《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意、正心,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扩展,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一项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

《吕氏春秋·自知》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耻往往是善念的源泉,是一个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
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四端”之一。
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因离道触法而败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主张,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在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等。
D.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言慎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也能自觉地控制私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被俘后,“知耻而后勇”。他以耻为鉴,一方面富国强兵,一方面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内省自律,最终一举灭吴,成就霸业。勾践的“卧薪尝胆”证明了知耻的积极意义。
B.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倡导的“知耻”一脉相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荣辱观念,知耻内省,“慎独”改过。
C.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不仅需要上级监督、同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他律,更需要内省自律,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慎独”,抵制诱惑,情趣高雅,以公益福祉为要。
D.我们为人处世容易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因此需要自我警醒。“慎独”为领导干部警醒自我提供了依据:对下不摆架子,亲近和善;对上揣摩领导意图,投机取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已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含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 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 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就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B.《尚书》中也出现有“先人后己”的思想,如《大禹谟》中主张可以做到“舍己从人”。
C.从中华文明史来看,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D.荀子认为,“为己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君子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身。【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接着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己”一词的真正内涵。
B.文章第二段引用名言,例证翔实,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列举了诸多思想主张。
C.文章围绕“为己”一词,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理解上的差异,目的是大力批判西方的利己文化。
D.从全文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为己”和西方学者眼中的“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 ,不可混为一谈。【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华文化的传承看,孔子、孟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
B.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这要求人们始终将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个人利益。
C.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希望个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文化。
D.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是人,探究的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