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
西 沐
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艺术观念不断地介入、冲击长期封闭而又饱受困苦的国土与人们的思想,在新鲜而又应接不暇的外来艺术观念与形态中,人们贪婪地吸吮着、追逐着,引起了中国文化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前行。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站立与前行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地受到挤压,甚或是消解。对民间艺术的漠视与无知,正在伤害着中国艺术,阻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步伐,割裂着中国艺术格局的建构。民族气魄,中国精神,根在民间,魂在文化传统。中国当下艺术的发展要摆脱空洞化、表面化、概念化、形式化,就必须向民间学习,活其心,壮其骨,练其筋,否则,以当代之中国艺术的发展前景,就极有可能迷失于世界艺术发展的丛林之中,成为无根、无魂、无神之术。
以绘画为例,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向:
首先是眼睛向外,以西方艺术理念及语言为自己创作探索的指导,以水墨或民族化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总体来讲,属于拿来主义。
其次是洋为中用型,搞中西融合,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绘画领域,把西方造型的理念、素描的训练与方法等运用到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用西方艺术及其理念、观念来改造中国画。雕塑艺术的发展,深受这一思潮或是教育体系的影响。
第三是深入绘画传统型,认为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具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当下我们艺术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对传统的学习太多了,而是太浅显了,应该以极大的气力与勇气打入传统,一旦深入进了传统,就会发现传统的广深与美妙,就没有必要再出传统,需要的是深入、深入、再深入,传统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挖掘穷尽的宝藏。
第四是追求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体验,认为艺术的表现力虽然不分中西、不分国界与民族,但艺术审美的趣味与趋向是建立在文化大背景之下,建立在审美文化的立场之上的。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体验,导致了其审美经验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在没有充分形成文化共识的条件下而存在。那么,建立在文化体验之上的审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追求,就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第五是向民间学习。这种提法在很多人听起来刺耳,看起来不顺眼,但却是一条无可回避的艺术发展之道路。对当今中国艺术的发展来讲,我们更多地不是向民间“送艺术”,而应该是俯下身子,向民间艺术学习。几千年来,在民间积淀了太多的艺术素材、艺术创作、艺术传统及艺术精神,它与迅速变化的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母体”,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文化、创新的传统及与时俱进的包容创造的精神,能够不断地使我们与中国文化的正途大道相望,能够让我们与民族艺术的血脉相连,能够与正大雄浑的民族精神相拥抱,而这些,恰恰是当下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所缺失的。
我们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要融入社会,为社会教化服务,为人的美育服务;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要关注审美的当代性,不能囿于已有的概念、模式,更不能脸谱化,要适应时代审美文化的需要与变迁;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的出新要融入时代的精神,不能以旧为美、以古为美,要赋予作品以时代内涵,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人民论坛》2016年第3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艺术观念处于长期封闭且饱受困苦的状态,以西方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带来新鲜的观念与形态。
B.我们的绘画出现了以水墨或民族化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创作探索的指导思想是西方艺术理念与语言的趋向。
C.我们应建立合理的审美文化立场,抛弃中西、国界与民族的拘囿,紧紧抓住艺术审美趣味与趋向,去追求文化内涵。
D.当今中国艺术发展的唯一之路是放下姿态,向民间艺术学习,这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应摒弃向民间“送艺术”的理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采用中西合璧的发展模式,把西方造型的理念、素描的训练与方法等融入中国画,努力改变中国画创作理念。
B.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当下我们艺术发展遇到的瓶颈,不是向传统学习太多,就是学得过于浅显。
C.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在民间,艺术与现实世界、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保留了太多的艺术素材与精神等。
D.中国艺术创作需适应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拘束于固定的概念与模式,我们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全新化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多元化文化艺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变革与前行,另一方面也挤压了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
B.当下艺术发展的源泉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深入挖掘传统的巨大潜力,其发展轨迹是深入、深入、再深入。
C.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缺少与雄浑的民族精神融合,而民间艺术有旺盛的生命力,蕴含着鲜活的形象、敏锐的思维和包容创造的精神等。
D.我们的艺术创作与探索要与时俱进,不拘泥于传统,不怕艺术上的冒险,应赋予作品以时代内涵,坚持为民众服务的理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5 05:5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碧海蓝天林徽因
韩石山
①谈林徽因,应当抱着一种敬仰的心情,不能光想着她多么的美丽,还应当想到她多么的高大。这个人物,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敬仰。
②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一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女性,在碧海蓝天间,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感到亲近,感到震惊,也迎着她走过去,然而,不管她怎样不停地走着,也不管我们怎样不停地迎着她走着,我们永远也走不到她跟前。
③在一篇文章中,她的儿子梁从诫说:“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
④她的好友费慰梅在为一本《林徽因文集》写的序言里说:“当我回顾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时,她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仍然使我惊叹不已。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个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
⑤但我以为,这样的评价,还是不完全的,即使把她惊人的美丽,高雅的气质包括进去,我也觉得远远不够。
⑥1944年11月,日军北上进入贵州,有直扑四川之势。林徽因做了最坏的准备。抗战胜利后,梁从诫问妈妈:“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握住儿子的手,仿佛道歉似地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每次看资料看到这儿,我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才是忠肠侠胆,这才是高风亮节,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质,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
⑦1946年7月,林徽因一家就随清华大学的教授,一起乘飞机回到了北京,住在了清华园里。北京解放前夕,她是很兴奋的。有的教授离开北京去了国外,林徽因在和一些老师学生谈话时曾说:“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后来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国徽,一起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夫妻两个人,绝然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时候,历史和这个优秀的中国女人开了一个玩笑。
⑧她青年时代的志向是“掌握西方牢固建造理论,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历时更久一些”,而历史偏偏让她目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楼,街道上的牌楼,却在她的眼皮底下,叫一段一段地,一个一个地拆掉了。坚固的没有建起来,本来已够羞愧的了,而原有的,虽不坚固却也辉煌,已经耐了几百年怎么也还能耐它几百年上千的古老建筑,没有毁于八国联军,没有毁于日寇侵华,却在自己原先满寄了希望的共和国时代,像风刮一样地从她眼前消失了,这才是让她心如刀搅,生不如死的事情。这才是历史开的天大的玩笑!
⑨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逝世前她拒绝吃药。深夜弥留之际,梁思成过来为妻子送行,放声痛哭,喃喃自语:“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梁思成说错了,受罪的不是妻子,而是他。梁思成活到了文化大革命,备受凌辱,于1972年在寂寞中去世。什么都不说了,发生在公元1950年代前期的“北京城保卫战”,两位守城名将,或者说保城勇士,是彻底失败了。不管过上多少年,多少代,只要人们知道中国北方有个叫北京的城市,这个城市曾有一圈庄严肃穆的城墙,有若干高大美丽的城门楼,都会知道有两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分子曾为保卫它们而生死以赴,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⑩林徽因,这个受过双重文化教育熏陶的绝代佳人,没有只留下她的美丽,也留下了她的业绩,成功的和失败的,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杰出典范的形象的塑造。就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是杰出的,她成全了他的丈夫,也成全了她的祖国。
11她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她是天地日月精气凝聚成的一个才女,也是中西文化共同铸造的一个女神。
12什么时候看到碧澄的海水,什么时候仰望头顶的蓝天,什么时候都要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在碧水蓝天间,有过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
(选自《民国文人风骨》,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后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有想哭的感觉?(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详略得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个特点?(5分)
 
 
【小题3】(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以“碧海蓝天林徽因”为题?请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

②时序更迭,四季循环,极像一个生命的历程,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热情活力迸发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转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进入沉思的冬季。于凛洌的冬季,极像走完了人生的一个历程,正期侍另一个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的。

③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没有稻穗摇(yè)____,更无从听群蛙齐鸣,往昔有着青春绚丽,如今倒像进入禅境。这时农人正忙着堆肥,成车成车的堆肥正肥沃着贫瘠的土地;在冬季,泥土正吸收着新的养分,当明春来临,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无限的生机。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动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新蜕化;有些树木花草也弃绝了红花绿叶,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绿的新芽,将开展一个新的绚丽的梦境。

④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孕育着什么?正想做何种的突破?

⑤我们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之火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这样我们便需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燃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果园里开了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纯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孕育,人生是一条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⑥在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节,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一位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冬季,让沉思丰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来孕育一个崭新的春天。冬季原来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啊!

⑦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
【小题1】在第③段中,“摇(yè)”的“yè”写成汉字是: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用“时序更迭,四季循环”来比喻“生命的历程”,请简要概括“生命的历程”的基本轨迹。
【小题3】在第⑥段中,作者引用了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是一个假设复句,兼用了反问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
B.第五段阐述了要使生命不贫瘠,那就要不断地工作并且沉思。
C.人生的冬季包含着人生的疲惫、挫折和磨难,但不包含成功。
D.本文行文语气舒缓,但颇具动人的力量,使人产出情感共鸣。
【小题5】文章结尾提到:“冬季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超过8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也当之无愧为世界性节日。然而海外受众认同春节的重要意义是一回事,由认同而转化为“普天同庆”“全球共享”则仍需努力。春节文化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关键需要通过走出去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让春节文化概念转化为春节文化色彩。

春节文化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兹、昂扬旗t只、独特魅力。然而海外受众对于春节文化的 认识,往往处于认知概念阶段,即知道中国拥有独特的春节文化,却并不了解春节文化的价值内涵, 往往只是把春节文化当作一个普通节日文化,与本国、本民族节日文化相混淆,比如欧美国家认为 春节类似于感恩节、圣诞节等。这就要求我们全景式阐释“天人合一”“阖家团圆”“和谐和平”等春节理念,用心分享“和谐”“文明”“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让海外受众形成价值认同。

春节文化载体形式多样,既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传统文化活动,还有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汤圆等节日饮食文化,既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而春节文化走出去,除了分享各类春节文化产品,还当有分享文化盛宴观念。这要求借助春节文化交流活动,集中、直观反映春节文化特色,包括重点组织实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品牌活动,组织中国电影“普 天同映”、春晚剧组海外演出等活动,运用中华庙会、广场庆典等形式,让海外受众零距离、沉浸式分享春节文化盛宴,用心感知春节文化。

春节文化走出去大有可为,但还需推陈出新。一方面要善于鉴别文化精品与糟粕,春节文化源 远流长,但也存在个别糟粕,比如一些铺张浪费的风俗习惯,就不适合走出去,需要做好鉴别、提纯工作,让海外受众分享最美好的春节文化。另一方面要善于探索创新文化精品,这要求适应网络时代新特点,探索运用“跨界”“混搭”“嫁接”的方法手段,酝酿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研发生产一批富含春节元素的文化商品,让海外受众触手可及春节文化。

分享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责任。春节文化走出去当有分享意识,用心分享春节文化的价值内 涵、文化盛宴、文化精品,可以助力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并让中国精神在世界舞台上闪亮 起来。

(节选自中华文明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外受众将春节转化为普天同庆、全球共享的节日,需要走出去分享春节文化。
B. 海外受众常常将春节与本国、本民族节日混淆,并没有真正理解并形成价值认同。
C. 春节文化交流活动,就是要让海外受众更好地分享春节文化盛宴,感知春节文化。
D. 网络时代推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更好地推介了春节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肯定了春节被海外受众认同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有分享意识”这一观点。
B. 文章在谈及应当有分享春节文化盛宴观念时采用了举例论证,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C. 文章论述严谨,如指出春节文化存在糟粕,要做好鉴别、提纯工作就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的结构,详细探讨了春节文化的价值内涵、文化盛宴、文化精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能够走出去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使海外受众认同春节的重要意义。
B. 如果海外受众真正了解了春节文化的价值内涵,就不会再把它当作普通节日文化了。
C. 我们在走出去分享春节文化时,正确的做法是既关注物质文化,也关注非物质文化。
D. 只有我们用心分享,对世界讲好春节文化,才能让海外受众分享最美好的春节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灵之美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的影响。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这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再次,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从表面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创作境界。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尽,难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是空灵之美形成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
B.佛道两教和空灵之美的不同在于,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则植根于现实生活。
C.空灵美和壮美、优美不同,它纤尘不染、玲珑剔透,虚实相生,在有限中包含着无限。
D.空灵之美的境界广阔、闲淡、琼澈;它的客体静穆、幽远、浑茫,不会使欣赏者的情绪急剧波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B.虽然空灵美美感体验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等关系非常密切,但尽管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也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其中的空灵美。
C.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所以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物我之间的距离是不会消失的。
D.对空灵美的感受,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进入到飘飘欲仙、超然物外的忘我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B.南宋画家马远作画是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画面中留下很多空白,给人带来广阔的空间感,可见绘画更适宜在一角半边中进行。
C.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决定的。
D.空灵美以空灵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意味无穷的感觉,从而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东生:道是无机却有情

许琦敏

2016年9月18日,我国著名的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严东生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98岁。

上世纪50年代,他研究各类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抗氧化无机涂层和无机高温材料的制备等,使我国飞机发动机的寿命成倍提高;60年代,他研制新型扩散涂层材料,为我国各类卫星的姿态控制开发了关键材料和部件;70年代,他倾心发展特种无机复合材料,为远程导弹突破再入热障难题、发展洲际导弹提供材料基础;80年代,他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从材料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网;90年代,他预见到纳米级无机材料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又朝着这个方面开拓。

80年代初,科学的春天刚刚到来,为重新建立一套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作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他领导建立了一套依靠科学家的评审制度,坚持公平、客观、择优支持的原则,明确规定不得有任何行政干预,这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工作体制的建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严东生参加中科院访英、瑞典代表团,访问期间签订了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合作协议,以及与瑞典皇家科学院及皇家工程科学院的合作协议。1979年严东生推荐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第一位赴英国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此后又陆续派出多名去联邦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访问学者,这些人回国后大都成为新一代的学术骨干。

1983年,严东生了解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L3组的丁肇中教授由于建造L3探测器中高分辨率电磁量能器的需要,要生产一万多根23厘米长的BGO晶体。当时,国内外尚无人能生产出这种无缺陷、大尺寸的晶体。但严东生决定接受丁肇中教授的要求。他大胆改变该晶体的生产方案,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从实验室成果到大尺寸晶体批量生产的开发工作,保证批量晶体的质量与成品率,使上海硅酸盐所成为世界上BGO产出规模最大、质量可靠、享有信誉的单位。这个合作成了我国科学史上通过国际间科技合作促进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不断推动着我国在闪烁晶体领域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几乎是独占性的产业。

两年多前,严东生在爱妻孙璧媃的追悼会上,颤抖而坚定地轻声说道:“璧媃,你先安心去吧,在那边等着我!”在严东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怀着与爱妻重新相聚的念想。

孙璧媃与严东生同窗,是燕京大学化学系的才女,在光电化学领域颇有建树,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的教授和第一任系主任。当年,严东生与孙璧媃同时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为了照顾儿女、老人,孙璧媃不得不放弃学业和事业发展的机会留在国内。严东生回国后,由于科研事业的需要,经常东奔西走,孙璧媃总是用温情和毅力,支撑着家庭,让丈夫可以放心施展才华。谁又想到,她还是严东生学术上的“充电器”。平时,孙璧媃读书的时间比严东生多。严东生回家后,除了日常生活外,在专业理论,尤其是物理化学方面,常找夫人作顾问,相互切磋,相互“充电”。

(选自2016年9月2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46年,严东生获得了留美奖学金,先去了纽约大学,后转入伊利诺大学。3年后,新中国成立,严东生放下了一切,回到了祖国。

(骆新《两院院士严东生:人生辛苦半九十》)

②“璧媃也是研究化学的,退休前是上海交大的化学系主任。我们早过了‘钻石婚’啦,这么多年的共同生活让我感到,一个和谐的家庭,对人的状态有积极的影响。”

(《严东生采访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严东生是具有爱国情怀的杰出的材料科学家,他一生兢兢业业,为我国飞机制造、卫星上天,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材料瓶颈。
B.严东生能够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有开创性的作为,与他在科学研究中的钻研精神有关,更与他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关。
C.严东生接受丁肇中教授的要求,完成了从实验室成果到大尺寸晶体批量生产的开发工作,体现了科学家的胆识和创新精神。
D.许琦敏对严东生的介绍多用概述性文字,也有较为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为了表现他的重情重义,就对他在妻子追悼会上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
【小题2】严东生的“战略眼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传主是严东生,但有不少的文字涉及他的夫人。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