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很快便有几个拆迁工人把残存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归类,码垛整齐,接着几辆三轮车把归类后的东西装上载走,然后他们坐下来喝几口水,等着尘埃落定,再进行下一拨工序。
③此时我分明听到自己在恳请他们停下,可那声音却细若游丝,在废墟上空飘荡,和那些漠然的面容似乎有天然的隔阂,因为他们都只活在当下,不属于过去,也不向往未来。他们当中谁还会记得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而现在,这里只有废墟,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啸。
④现在站立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还有那些树:枣树、香椿树、石榴树、柿子树。这些树并不珍贵,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一样,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
⑤和树相伴的还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不是所谓“钉子户”,那些人早已满足地离开了。这些老人一想到自己的父亲、爷爷还有那些跟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百十年来都深深地扎根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就被一种想法折磨:如果离开这块土地,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拥有什么。如果上了高楼,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纵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儿。想到这里,老人们便哭了。但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一切仪式都迫不及待地简化到极致:放鞭炮,雇辆搬家公司的车,找上人,带上值钱的家具和电器,说走就走了。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它们记得年轻的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它们更懂得自己身上承载的中国人朴素而简单的梦想,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于是在时光的催促下,年轻的媳妇被催成了婆婆,再接着婆婆的媳妇又熬成了婆婆。孩子们在树下玩耍,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写作业……今年的枣子还挂在枝头上,青着,它们或许已经等不到成熟了。而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家人塞进包里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
⑦在这些房屋被夷为平地的那几个晚上,总是有几条毛都有些脱落的狗在废墟边上狂吠。那是些找不到家的流浪狗,它们不停地吠叫,令附近居民楼上的住户焦躁不安。于是住户们叫来保安,将它们诱骗进尼龙袋子里,然后这些流浪狗被愤怒的人们踩踏踢打。可即使这时候,它们还在凄厉地呼喊着自己的家园。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和人们曾经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应该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蛇和昆虫。毛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也便仓皇地追随着人们的足迹而去。蛇更不用说,它们比人们跑得还快。昆虫是常在锅灶边啃噬散落的饭粒的,但自从锅灶冷寂了之后,便再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唱了。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慢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选对两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有选错的0分)
A.文章列举了老人、树、流浪狗等始终坚守在废墟上的生命,表现了他们对故园的眷恋和对固有生存方式的坚守。文章结尾用“树”“朝废墟上望着,望着”深化这个主题。
B.文中写作者看到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拆迁工人将拆下的东西运走,作者请他们停下的声音“却细若游丝,在废墟上空飘荡“,是因为“我”的求无人倾听、无人在意。
C.文中的老人失去脚下这片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托,一无所有,他们主要为将来的物质生活没有着落而忧虑,因此他们不愿意离开故土。
D.文章以拆迁的一处废墟作为典型场景,描写了它的过去和现在,涉及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狗等物人的情感,极具感染力。
E.文中描述了拆迁之地的废墟、灰尘、噪音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盲目拆迁的忧虑,同时对青年人外出打工、对故园漠不关心等重利轻义行为的批判。
【小题2】文章第②段作者写一些人在废墟上忙碌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⑥段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叙事技巧的运用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具体分析。(4分)
【小题4】文章从多个角度向读者传达了作者的思考,请任选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如何看待道德价值导向和一般价值导向的关系
朱贻庭
道德价值导向不能脱离一般的价值取向问题,应该从一般的价值观来考虑伦理学的价值导向问题。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将“价值导向”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道德价值导向问题。即使在“价值”概念合法化之后,大部分的舆论都是集中在人生价值、个体道德的领域之内。这种情况在1991年之后,也延续下来。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和口号,但是基本的倾向没有变化。最初的阶段,主要的是“集体主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对集体主义不断地作出新的解释和界定。比如从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到界定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还有的学者解释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后来,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义利观”的概念凸显,对此也不断地作出新的解读。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荣辱观”的概念一度凸显,,近年来则强调了个人的修为、修养等等,不一而足。
道德价值导向固然重要,但是,道德价值导向是不能脱离一般价值取向问题的。以义利关系而言,大都将传统的义利观盂局限于人生价值的领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出了“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观”,依然没有越出个体的人生价值的范围。
实际上,大量的史料表明,传统的“义利之辩”和“义利观”还有另一个层面,就是统治者的治国价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是“重义”还是“重利”;是“由义”还是“离义”。它通过制度、政策和统治者自身行为而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而选择何种治国的价值方针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人们价值观念影响的角度,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体现在治国和施政中的价值观念,能否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是社会成员是否愿意遵循道德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总之,道德价值导向固然重要,但是体现在社会制度、各项政策、各种施政行为中的价值观念,以及整个社会文化负载的价值观念,也许更为根本。只有把涵盖着两者的一般价值导向问题抓住了,才能真正实施包括包括道德价值导向在内的“价值导向”的要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从论述文写作角度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中国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的角度,有力的论证了“应该从一般的价值观来考虑理学的价值导向问题,才能真正实‘施价值导向’”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列举了“集体主义”“传统义利观”“科学发展观”和“荣辱观”等一系列口号和提法,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一般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C.文中以“义利观”为例,既指出了把单纯解读为个体的人生价值范畴的局限性,也强调了统治者选择的治国价值方针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的重要性。
D.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从现象到本质,阐释了道德价值导向和一般价值导向的关系,此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一般的价值观来考虑伦理学的价值导向,这就意味着把导向问题从伦理学提升为一般价值论的高度,从而解决长期困扰的“价值导向”的问题。
B.对人生价值和个体道德的探讨和思考,一直是舆论对于道德价值导向问题的关注焦点,在“价值”概念合法化前后,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C.从传统的义利观到社会主义义利观,其义利观的内涵自然发生了变化,但两者都坚持在个体的人生价值范畴开始,没有实质的改变。
D.《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价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价值观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足轻重或毫无意义,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重义”还是“重利”,“由义”还是“离义”,分明是传统的“义利之辨”和“义利观”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统治者的治国价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
C.《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国家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影响到人民的价值观念,就必须在制定和实施时,考虑社会成员的意愿。
D.道德价值导向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价格导向不能归结为道德价值导向,必须从一般价值论的视角来把握价值导向。

同类题2

15分)
【小题1】【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E.海棠诗社成立后,诗社的首次活动便是以“白海棠”为题作限韵七律诗,李纨评黛玉诗为魁首。
A.宝玉打发袭人去宝钗处借书,趁机叫晴雯送两块旧帕给黛玉。黛玉一听是旧帕,先是烦闷,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忙叫晴雯放下。黛玉体贴出旧帕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左思右想,题诗三首于其上。
B.宝玉挨打后,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们,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便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宝玉自此以后甘为诸丫环充役,宝钗等偶尔劝他留心仕途经济,他便斥之为“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不留情面。
C.黛玉到怡红院,听到宝玉在梦中喊“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黛玉听见不觉怔了,坐了一会,只好离去。
D.刘姥姥离开贾府之时,凤姐叫她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刘姥姥问清孩子的生辰后,便取名为巧姐,说这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逢凶化吉都从这个“巧”字上来。
【小题3】【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凤姐生日,贾母带头凑份子为她做生日。生日宴会办得热闹,凤姐想躲回家歇会儿,无意中发现贾琏和鲍二媳妇在一起,还听到他们在议论,骂凤姐。凤姐醋意大发,拿平儿出气,与鲍二家的厮打。
简答题(5分)
A.平儿是个有原则的大善人。她的镯子被宝玉房中的小丫鬟坠儿偷去,平儿明知底里而不愿意声张,为的是一来体谅宝玉在丫鬟们身上的良苦用心,二是怕招老太太、太太生气;三是为了顾全宝玉房中大丫鬟们的体面,更怕病中的晴雯生气发作。其用心之良苦,令宝玉大为感叹。
B.薛宝琴是个非常有才气的姑娘。芦雪庭联句,宝琴与湘云、黛玉争胜,三人联句最多;众人称赏红梅,邢岫烟、李纹及宝琴三人最先成诗,三人中又以宝琴的最好;宝琴作怀古诗十首,咏古迹,怀往事,又暗隐十件俗物,让众人“都称奇道妙”,不过黛玉认为后两首怀古诗史鉴无考,要求另作,宝钗、李纨反对。
C.宝玉带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黛玉。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那渔婆儿了!说完了,一想到自己说他是渔翁,自己是渔婆,便后悔不及, 羞的脸飞红。
D.贾母喜欢说笑话、听笑话,并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小说第五十二回写到,贾母说王熙凤“太伶俐也不是好事。”凤姐拍着马屁反驳了几句,并说“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贾母听后,心里觉得不吉利,就骂王熙凤道:“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说的众人都不敢笑了。
【小题5】【小题6】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以上选段中“你”是谁?请简述黛玉说这番话的始末。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麦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的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嚅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选自《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4》)
【小题1】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4分)
【小题3】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这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
——农民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
唐湘岳 周彩丽
采访归来,那一块与众不同的油菜地时常出现在记者的梦境中。地里每一株油菜的每一个分枝上都挂着标记。这是湖南农民科学家沈昌健全家的“圣地”——超级杂交油菜科研基地。
这块土地诠释着沈昌健全家人的前赴后继与执着守望。那是35载的花谢花开啊!
1978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月的一天,路边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地带回家乡播种。
对杂交油菜来说,不育系的改良和选育是育种的关键。沈克泉发现的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贵州的这次巧遇,让这一家人走上研究杂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
播种季节,耕地、除草、施肥;开花时节,套袋、观察、检查纯度;收割季节,每株油菜上的几十个分枝,每一枝都是和不同材料进行侧交的,需要一个个分开脱粒,边脱粒边记录数据:角果数、粒数、千粒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
沈克泉有两儿四女,为了搞油菜科研,他们筹钱的筹钱,帮工的帮工。大儿子沈昌华夫妇外出打工赚的钱全补贴家里搞研究。2006年正月初二,小儿子沈昌健的爱人朱春贵上山砍树搭大棚,山陡路湿,一脚没踩稳,滑了下来,腰部扭伤落下后遗症。沈昌健的两个女儿,更是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帮忙。
沈昌健既要在地里忙活,又要负责外联。湖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都留下了他请教专家的足迹。
2007年4月的一天,沈克泉晕倒在地里。医生说:“这是劳累过度,营养没跟上。”正是油菜盛花期,沈克泉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在诊所打完点滴回来,沈克泉又下地了。
多少个夜晚,沈昌健一觉醒来,看见父亲房里还亮着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沈克泉买了大量油菜育种方面的书来学***吴友云支持1万元科研经费;2008年,县长谭本仲特批2万元经费;2009年,常德市科技局支持3万元……
“专家说,我国适合种油菜的冬闲地还有1.2亿亩。如果我们的‘贵野A'不断繁育出产量高、油质优、抗性好的品种,对国家做出贡献,那就是我的中国梦。我们的品种有望在2015年通过省级审定。如果推广100万亩,一亩保守增产50公斤。按每公斤6元算,可为农民增收3亿元呐!”沈昌健描绘着油菜花开的美好前景。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6月17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沈克泉、沈昌健的推选理由)
【小题1】下列对这篇通讯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5段简要交代了杂交油菜科研的一些工作,让读者对沈克泉一家的科研工作有所了解,也说明沈克泉一家的油菜科研意义重大。
B.在油菜科研工作中,沈昌健主要负责外联。为请教专家,他去过湖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等单位。
C.报道引用了邻居沈绪华的一段话,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沈克泉一家不辞辛劳开展科研的奋斗精神。
D.“老头走了,就给我留下这些油菜……”这句话既表达了何秀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何秀英对付出艰辛劳动却未取得理想成就的抱怨。
E.沈昌健一家在油菜科研过程中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的科研事业获得了一些社会支持,如常德市科技局给他们提供了经费支持。
【小题2】沈家的超级杂交油菜研究能取得成功,沈克泉功不可没。沈克泉在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通讯报道讲求真实性。这篇报道的真实性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感动中国人物”这一荣誉不应该只颁给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而应该颁给他们全家人。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被 骗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双倍付钱呢,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
“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由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取暖器打开,要是不管用的话,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好像是出租车啊。
“我是去切尔塔诺沃啊,那可挺远啊!”我犹犹豫豫地说。
“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地一笑,“乘客要去哪儿,我们就去哪,走吧。”
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
“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司机说。
“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性,“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
“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我的腿渐渐地暖和了起来。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也没轻松起来。“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大孩子也才上学!”
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
“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您呢?”
“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司机回答。
“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猜想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
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在巴利阿里群岛的那段生活。有时讲到兴头上,他还说起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
“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那谁有时间呢?在哪读的呢?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肯定是这么回事了!所以还学了英语。他在监狱里呆了肯定不止十年。咳!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
“到了!”我正想得入神的时候,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
我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计价器。确实是我家门口到了,而计价器上的车费比往次少很多。“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我想到这儿,小心翼翼地把钱递了过去,想尽快从车里逃出去。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别开车门。”司机温柔地说,“我还没……”
“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我还没给您找钱呢。”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钱递了过来。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
“谢谢您!您到家了。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真的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
我正发呆的时候,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的问:
“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无助地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车开动了。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选自《青年文摘》)
【小题1】根据全文,分条写出“我”怀疑司机是个坏人的理由。(3分)
【小题2】体会下面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4分)
又有一个人“落网”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司机这一形象的特点。(3分)
【小题4】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特色。细读全文,请梳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5分)
【小题5】有人把小说的结尾三段作了如下改动: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一股暖流涌上心间。是的,生活中也许需要警惕,可是毕竟还有善意。我为自己一路的想法而感到羞愧。
又有一个人急匆匆地朝车跑了过去,我知道另一个相同的故事即将发生。
善意遍洒人间,真好!
请你从小说主题和情感的角度谈谈哪一个结尾更好,并说明理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