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

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小题1】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
【小题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作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称为“四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记载了历史的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三通”——《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等。另外,还有一些史学理论方面的典籍也有很大影响,如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子部则是更大的一个部类,先秦时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的经典以外,各家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可以说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等典籍就是如此。而梁萧统编的《文选》则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的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另外,《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虽然四部分类法的涵盖面很广,但并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书所选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工农业各种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难纳入子部的哪一个门类中。
【小题1】下面是关于“经、史、子、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开始有“五经”,宋代增加到“十三经”,这些都是古
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
B.史部是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籍,各种体裁的
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别。
C.子部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到了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地
扩大,它包括除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D.集部是四部中最大的类别,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主
要是诗文创作,但也不全是文学作品。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成
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B.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叙述
了从唐到元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C.集部中,汇选若干人作品的集子称为总集,而《白氏长庆集》和《欧阳文忠公
集》则属于别集。
D.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梁萧统编的《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
的作品七百余篇。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就在于历代统治阶级
的推崇和提倡。
B.由于“二十四史”都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所以被统治阶级视为“正
史”。
C.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始,“二十四史”采用的纪传体例,是
司马迁开创的。
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是编年体,这就导致了《资治通鉴》不能进入“二
十四史”行列。

同类题2

(2014年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儒家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的法则和规律。在《老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然景物的人格化填写,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首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南北山水,自然景物皆可自由组合。他的这一思想观念将事实的表象内化为了物我合一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这些画论运用哲学精神提出了有关山水画的要求,诸多山水画大师都善于将哲学精神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其山水画作“平淡天真”,流露出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首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沧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境界。这是哲学精神影响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宋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他喜好南方轻墨浅岚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最终选择和归宿。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主张绘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认为绘画应“取其意气所到”。倪瓒所提到的“逸气说”,与苏轼的观点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明董其昌受儒、道、禅思想影响很重,他的山水画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他笔下的山水,构图力求抓住“远”这一特征,总是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他用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这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认真研究。倘若我们鄙之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神”,成为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自2013年2月28日《美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D.哲学精神在古代许多山水画大师的创作中都有体现,所以历代画论都是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
【小题2】(小题2)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浩是用老庄哲学精神创作山水画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郭熙认为“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远”才能渐入“无”“虚”“淡”的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远”,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老子、庄子都对“气”极为推崇,他们的主张体现了古代先贤认为心得思维产生于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这一智慧。
B.宋代文人画家颇受道家思想影响,苏轼提出的“士人画”就是一种写实性山水画作,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与艺术的真正关系,可比之于资源与运用的关系。艺术向自然借取的,是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那是人类任何活动所离不开的。就因为此,自然的材料与暗示,绝非艺术的特征。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这些都是技术的同义词,而意义的广狭不尽适合。人类凭了技术,才能用创造的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一切内容变为美。
技术包括些什么?很难用公式来确定。它永远在演化的长流中动荡。它内在的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一方面,技术是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一方面又多少是个人的发明,创造的、天才的发明。
人为的技术条件,可以说明不同风格的产生。例如在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中,为何希腊人采取直线的平面的天顶,为何罗马人采取圆满中空的一种,为何峩特派偏爱切碎的交错的一种,为何文艺复兴以后又倾向更复杂的曲线,所有这些曲线,在自然里毫无等差地存在着,而在艺术品的每种风格里,却各自占着领导的地位。而且这运用又是集体的,因为每一种风格,见之于某一整个的时代,某一整个民族。风格不同的最大的因素,依然是艺术。
一件艺术品,去掉了技术部分,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准确地抄袭自然的形象,和实物相比,只有一件可怜的复制品,连自然美的再现都谈不到,遑论艺术美了。可知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因为它不依存于表现的物象。没有技术,才会没有艺术。没有自然,照样可有艺术,例如音乐。
那么自然就和艺术不发生关系了吗?并不。我说过,艺术向自然汲取暗示,借用素材。但这些都不是艺术活动的法则,而不过是动力。动机并不能支配活动,只能产生活动。除了自然,其他的感觉、情操、本能任何种的力,都能产生活动,而都不能支配活动。“暗示艺术家做技术活动的是什么”这问题,与艺术品的价值根本无关;正像电力电光的价值,与发电马达之为何(利用水力还是蒸汽)不生干系一样。
我们加之于自然的种种价值,原非自然所固有,乃具备于我们自身。自然之不理会美不美,正如它不理会道德不道德、逻辑不逻辑。自然吧能把技术授予艺术家,因为它不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授人。当然,自然之于艺术,是暗示的源泉、动机的储藏库。但自然所暗示艺术家的内容,不是自然的特色,而是艺术的特色。所以自然不能因有所暗示而支配艺术。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向自然,他只是觅取暗示──或者说觅取刺激,觅取灵感,来唤起他的想象力。 (选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都是技术的同义词。
B.技术绝不凝固不变,它永远在不停地演化,既包括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也包括创造发明的东西。
C.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中,如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作品,不少风格迥异,因素只是技术。
D.一件作品,去掉了技术,就绝没有艺术美;可以说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
【小题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得向自然借取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艺术也不例外。
B.技术的内在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
C.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家搞创作就完全可以脱离自然。
D.没有自然,照样可以有艺术,如音乐;所以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用创作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内容变成了美,其实,是凭借了技术。
B.不同风格的产生,都与人为的技术条件有关。
C.艺术向汲取暗示,借用素材,则不过是动力,而非艺术活动的法则。
D.用什么来暗示艺术家做艺术活动,与艺术品的价值关系不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已正式为“研学旅行”的内涵正名,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在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受访者中,70%左右的人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研学旅行。从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调查来看,70%的人期望旅行时长是6—10天,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10000元的所占比例迭88%,各区域主要热门旅游城市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比例基本达到70%以上。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未来3—5年内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学校、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旅行社等相关企业跨界融合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主打方向。
(摘编自2017年10月《<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研究成果发布》)
材料二:

(资料于2017年8月《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
材料三:
研学旅行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自我认知,通过旅行增长阅历、锻意志、修炼人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体悟人生与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担当。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究、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坚持、薇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要根据时代要求,立足国情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根据条件逐步开展着眼于乡情、市情、国情、国际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增加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积极培养与此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有全球眼光和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摘编自陈文杰《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材料四:
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
刘信中: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它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那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记者:您认为,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乡土乡情乃至家国情怀呢?
刘信中:当你走向世界,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会形成你的自信与大国情怀。所以引领学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这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家国情。
(摘编自新浪网《专访刘信中:“研学旅行”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消费需求后劲很大,研学旅行行业规模扩大,市场空间广阔。
B.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的游学人次近几年来迅速增长,游学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
C.由材料三可知,研学旅行既让学生个体成长,它是个体性的;同时它也让学生关注他人、社会,因此它也是群体性的。
D.由材料四可知.只有真正走出去了,才能收获列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研学旅行无疑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内唱歌、演讲、劳动等,组织学生到校外探访自然与人文风情、科学考察与实验等,都是研学旅行很好的实施方式。
B.《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境内游学人数由2014年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增长至85万,可见,境内游学比境外游学增长率高出许多。
C.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能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
D.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融人真实的社会,做到“知行合一”并逐步培养学生世界观、家国情。它也许能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E. 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促进下一代综合素质发展、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学校、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研学旅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