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鳗鱼灯
杨祥生
秋天的大江,风平浪静,宛如一马平川,正是捕鱼的佳期。
渔人和大黑猫正不遗余力地追捕受伤的鳤鱼,几天来的飞船击水,累得他气喘吁吁。
这条鳤鱼真大真猛呵,是渔人打渔几十年碰到的头一遭。他清晰地看到,这条鳤鱼体长如蟒,鳞白似雪, 头尖像刀, 腮红比火。眼看鱼已经困在网中,可惜他动作稍缓, 收网时慢了半拍。捕渔者谁不贪图擒只大鳤鱼,这是高超技术的象征, 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谁拥有了它, 谁就是渔王,他怎能不心狂意乱呢?然而鳤鱼非等闲之鱼, 它身陷罗网, 闷劲大发, 奋不顾身朝前猛冲, 网破鱼逃。他急中生智, 拔出鱼叉从天而降, 只见水面泛起一团红水, 一股白浪划成一条线疾飞而去, 受伤的鳤鱼就这样遁人大江。为此, 他急得在小船板上跺了几脚, 后悔了好大一阵。
凭多年来的打渔经验, 他知道大凡受伤的鱼只管往前冲, 不会往后退。他不气馁, 竟下定不逮到大鳤鱼誓不罢休的痴劲。他迅速收网, 一只小鲥鱼缠在网眼里, 他悄悄地放到水里,职业道德告诉他,这是国家放养的鱼苗, 严禁捕捉。啊,一条鳗鱼,他一把捉住放到鱼篓里。据说渔人最忌空手而归,如果打不到一条鱼就返船, 你将永远抬不起头来。有了这条鳗鱼垫底, 他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一心一意追捕大鳤鱼了。
渔人大口大口抽了支烟, 顿觉神清气爽, 他用江水洗了把脸,吐了口痰, 拍拍麻木的双臂 , 强挺胸脯, 稳捺舵把, 瞄准目标驰去。小船突突驶了几个小时, 突然颠了颠,开始往下沉。他大叫一声:不好, 鬼滩!
渔人说的鬼滩是江夹口淤积混泥而成的暗滩,稍有负重物压上就下陷。他仿佛进了鬼门关, 从头凉到脚。
小船渐渐陷到船帮。他犹豫了片刻, 背起鱼篓, 搂住大黑猫跳下水, 靠娴熟的水性爬上岸。
眼前的情景令他傻了眼。白茫茫的芦苇密密匝匝,分辩不出东南西北。江风吹拂,发出哗哗巨响, 揪人心肺。天黑乎乎的, 犹如一只大黑锅笼罩地面, 阴森森悚人。露水簌簌从芦叶上落下, 凉得他直打战。 渔人筋疲力尽却没有一丝睡意, 他反复想到的就是充饥, 可是眼下干粮早已被鬼滩吞没,打火机也丢了, 唯一剩下的就是条鳗鱼, 他将鳗鱼从篓里取出, 牢牢地夹在手指里。没有火煮熟怎么办?看来只有生吃,人饿急了吃什么都是香的。
大黑猫也饿得没有力气, 双眸半闭, 紧紧依在主人身旁。它看到鳗鱼, 一下睁开眼, 伸出长长的舌头, 咪咪地叫着, 声音低哑而凄婉。
他一惊,大黑猫几次救他于险境的场面又在眼前闪现。一次他躺在沙滩上睡觉, 一条毒蛇爬到他身上, 大黑猫用舌头舔了他一夜, 靠睡沫将他弄醒。
渔人心头一热, 便将鳗鱼递给大黑猫。大黑猫咪咪叫了几声,咯嘣咯嘣嚼着鳗鱼, 他仿佛欣赏一曲美妙的乐曲, 慢慢地进入梦乡。
渔人被一声呼喊声惊醒, 身旁站着几位陌生人,打着手电筒, 大黑猫咪咪呼唤着。
陌生人告诉他, 他们都睡了,只见床头站着只大黑猫, 不停地叫唤。他们知道有人遇到困难,就跟着大黑猫摸来。
打那以后, 渔人不打渔了, 在芦滩搭了间小棚,大黑猫守候在他身旁。每晚, 鬼滩旁有只马灯亮着,渔民们齐说,这盏灯是指路的鳗鱼灯。
(节选自《小说界》2012年第三期,有删改)
【小题1】题目是“鳗鱼灯”,文末也以鳗鱼灯结尾。说说“鳗鱼灯”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的渔人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渔人误入芦苇滩一段,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大黑猫多次就渔人的性命,而渔人在最饥饿的时候将鳗鱼给大黑猫吃,这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现实进行探究。(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9 11:4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钟摆

约翰和凯蒂结婚两年以来,从没分离过一晚上。他目瞪口呆地把字条读了又读。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起了波折,竟然使他不知所措了。

她吃饭时经常穿着的那件红底黑点晨衣软绵绵无精打采地搭在椅背上。匆忙之中她把平日穿的衣服扔得东一件西一件的。一个装着她爱吃的黄油硬糖的小纸袋丢在那里,包扎绳松开着。一张日报铺在地板上,上面的火车时刻表被剪掉了,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口子,就像一个张开的大嘴。屋子里每一样东西都表明一种缺损,表明灵魂和生命的离去。约翰·帕金斯站在没有生气的遗物中间,心头涌起一阵莫名的哀伤。

他着手收拾屋子,并尽可能布置得干净整洁。当他触摸到凯蒂的衣服时,他感到有一股恐惧之感悄悄袭上心头。他从来不曾想过,假如没有凯蒂,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她已经完全成为他生活的依恋,就像他呼吸的空气——时刻都不能缺少,但自己竟然一直没有察觉。现在,她没有预先通知就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她从来不曾存在似的。当然这持续不了几天时间,充其量也不过一两个星期,但这对于他来说,就仿佛是死亡之手已向他伸出,威胁着他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已是风雨飘摇。一个扁桃腺化脓的丈母娘把他的家庭守护神和家财统统赶到了九霄云外。约翰从冰箱里取出冷藏羊肉,煮了一些咖啡,孤零零地坐下来吃饭。这顿凄凉清冷的晚餐过后,约翰坐到了窗前。

他没有心思抽烟。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人声鼎沸,召唤着他出去寻欢作乐。夜晚是属于他的。他可以不受盘问地出去,像任何一个逍遥自在的单身汉那样,无拘无束地寻欢作乐。只要他高兴,他可以痛饮,游荡,尽情玩到天亮;不会有怒气冲冲的凯蒂在等着他,扫他的兴。只要他高兴,他可以在麦克洛斯基那儿同一班嘻嘻哈哈的朋友打落袋弹子,直到黎明的光辉盖过电灯光。以往,当弗罗摩尔公寓的生活使他厌烦的时候,他总是苦于婚姻的羁绊。现在羁绊解除了。凯蒂不在了。

约翰·帕金斯不善于分析自己的情感。但是当他坐在那间没有凯蒂的十英尺宽十二英尺长的客厅里时,他丝毫不爽地猜中了他烦恼的主要原因。他现在领悟到,凯蒂是他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他对凯蒂的感情,以往被单调枯燥的家庭琐事搞得麻木了,如今却因凯蒂不在面前而猛然觉醒。歌喉美妙的鸟儿飞走之后,我们才体会到它的歌声的可贵。

“我真是不可救药的笨蛋,”约翰·帕金斯暗忖道,“我真糊涂,怎么能一直这样对待凯蒂。每天晚上出去打弹子,同朋友们鬼混,不呆在家里陪陪凯蒂。让可怜的姑娘一人留在家里,身边无人宽慰,顾影自怜!约翰·帕金斯,你真是个自以为是的蠢货。我要弥补过去对不住那个姑娘的地方。我要带她出去娱乐。从现在起,我要同麦克洛斯基那帮人一刀两断,不再来往。”

不错,城市在外面喧嚷,召唤约翰·帕金斯出去。此刻,在麦克洛斯基那儿,朋友们正在悠闲地消磨时光,玩着每晚的游戏,把弹子打落到网袋里去。但是花花世界也好,哒哒作响的弹子棒也好,都提不起那个因为妻子不在而心情懊丧的帕金斯的兴致了。他本来有的东西被剥夺了,以往他不加珍惜,甚至有点儿轻视,现在却需要它了。泪水——是的,晶莹的泪水盈满约翰·帕金斯的眼睛。一旦她回来,情况一定会有所改观。他一定要弥补以往他的所有疏忽。失去了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门打开了。凯蒂提着一个小提包走了进来。约翰吃惊地张着嘴,痴呆地望着她。

“啊呀!回到家真高兴。”凯蒂说,“妈病得并不厉害。萨姆在车站上等着我,他说妈的病只不过稍微发作了一下,电报发出之后就没事了。于是我搭下一班火车回来了。我现在真想喝杯咖啡。”

约翰·帕金斯看了看钟。八点一刻。他伸手拿起帽子,朝门口走去。

“约翰·帕金斯,我倒要知道知道,你这会儿想到哪里去?”

“我打算去麦克洛斯基那儿,”约翰说,“跟朋友打一两盘弹子。”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有改动)

【小题1】本文第二段不避其繁描写屋内的景象,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反复写到窗外的城市,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小题4】结合小说的标题“钟摆”探究小说的意蕴,并就小说反映的问题做简要评析。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 承
卢生强
草长莺飞的时节,细雨润物无声。
路上,儿子越想越来气,这多大的事儿啊,害我又要牺牲个节假日。就这两天,电话里,父亲的语气似十万火急样,弄得儿子心烦意乱。父亲说:“你无论如何都得回趟家,就是天王老子找你也没用,我在家好好等着你呢。”
儿子还在死磕:“爸啊,我真没时间啊,抽不开身呀。”
“你小子就别找借口了。不是规定的节假日吗?你能有什么事?你必须回来一趟!”父亲说得斩钉截铁。
“爸,这多大的事儿啊,你就雇个人搭把手不就得了,何必非让我路途迢迢地赶一趟?”
父亲生气了,声音高分贝地传过来:“你说什么?这么大的事你还说多大的事?我看你真的忘了本了。你小子轻飘飘了不是?你现在真就忘乎所以啊。臭小子,你得给我回趟家,否则我真的找你去了。”最近父亲与他通话,总是呛了火药似的,噼里啪啦一阵急风暴雨。儿子在想:我春风得意的事,怎么在父亲这儿就一股子嫉妒的味儿?哪儿不对劲儿呢?
早年前,儿子对父亲还是言听计从,渐渐地,儿子羽毛渐丰,就不把父亲的话当回事了。特别是最近,儿子路途坦荡了,就有些飘飘然。儿子想,再这么永远长不大,会被同事耻笑的。
车子驶进老家的集市。儿子打电话问:“爸,家里都准备了没有?要不要我买现成的东西?”
父亲回话:“早准备好啦,你们人回来就行了。”
“爸,就我们俩去吗?”
“怎么?你不带你媳妇回来?你儿子呢?”父亲颇感意外,满是失落。
“嗨,我老婆回她爸那儿了,你孙子准备中考呢,在争分夺秒咧。”
父亲想了想,只好说:“好吧,那就我们俩吧。”
儿子说:“爸,我除了带我司机,还想雇个人帮忙,我怕就我们俩忙不过来。”
“什么啊,这事你好意思雇别人干?说出去你不怕别人笑掉大牙啊?不妥不妥绝对不妥。”父亲坚决反对,头摇得似拨浪鼓。
儿子觉得父亲太过迂腐守旧了,呵呵地笑道:“哎呀老爸,这有什么呀,这在我们城里早就时兴让人代劳了。现在时代不同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哦。”
“钱钱钱,你小子早晚掉进钱眼儿里去。”一提到钱,父亲特别激动,过于敏感了。
儿子觉得好笑,心想:父亲许是一生清贫惯了,以至当儿子的每次送钱,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好像儿子的钱沾了什么毒似的。父亲总说:“有口粗茶淡饭,有件布衣遮体就行了,人过日子,就得像山泉般清清爽爽地淌。”想着父亲的话,儿子摇摇头。
儿子让司机把车停下,雇了个人,一起往家赶。
他们来到一座“豪华”的坟茔前,周围杂草丛生。去年他们送的花圈、纸品虽然遗落了,但是那些骨架还傲然地竖在那儿呢。
四个人齐动手,满头大汗。之后,父亲让儿子把祭品摆上,父亲说:“清明节不是有国家规定的假日吗?人人都忙着回家祭拜祖先,你倒好,满嘴借口。我问问你,你能有什么事比这事还急?”
儿子呵呵一笑。其实儿子就想跟城里人学,掏钱请人代劳。路途迢迢又难走,实在是懒得回来。
父亲问:“臭小子,你不会忘了你爷爷生前是干什么的了吧?”
儿子说:“怎么可能忘?不过呀,你这话都听得我耳朵生出茧子来了。我爷爷当年是公社书记呢。这不,每个清明节都有别人送的花圈。”
父亲说:“是啊,你爷爷生前也是赫赫有名的,你看乡亲们为你爷爷造的坟就是不一样。告诉你,生前再怎样奢侈,终归是一撮黄土为伴,倒是名气源远流长,你看看,你爷爷的墓前,哪年少了别人的花圈?”
儿子默默无语。
“好名气是我们为官的根本啊,我们就求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在我们家,只有坦荡做事的人,百年后才能归位祖宗墓地。当年我刚升县长时,你爷爷就是这样告诫我的。”
才升为区长的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传承”是小说叙述的中心:爷爷把良好的家风传给父亲,父亲将其传给儿子,希望儿子很好地传承下去。
B.开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后文的“清明节”相呼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
C.儿子每次给父亲钱的时候,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有点不放心,他唯恐这钱来路不正。
D.对于父亲无数遍地讲爷爷的事迹,儿子早已心生厌烦,只是碍于孝道,唯恐父亲生气才特意装出喜欢听的样子。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父亲向儿子叙说爷爷的事情,这一情节安排有多重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的文字,完成各题。

詹部长的外婆

三石

这事跟詹部长的外婆原本没有关系。

起因是贫困户李桂花家的卫生。

在村里,李桂花家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到底有多脏多乱?这么说吧,院子不小,却找不到地方可以落脚;屋子也还宽敞,但你要想找张凳子坐,都得腾腾倒倒地好一阵子;还有,那混杂着厕所、家畜、剩菜的刺鼻异味儿,让你一分钟都不想多待。

詹部长却待了好久。

其实李桂花家不是詹部长帮扶的,我也没想到詹部长会突然跑到李挂花家,s不然,怎么着也得打扫一下,就跟詹部长帮扶的那几户一样。詹部长每次都是很满意的,但这次在满意之余,突然问我们,是不是知道他要来走访,事先作了准备?我不敢说不是,也不敢说是。詹部长显然意识到了,抬脚就去了李桂花家,问题就出来了。

看得出来,詹部长是极不满意的,虽然他和颜悦色地跟李桂花聊着天,问李桂花家有什么困难,但脸色不好看。我估摸着,这一场骂是跑不掉的了。

出乎意料,詹部长没有骂我,而是招集工作队和村干部开了个小会,强调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詹部长说,家庭卫生反映的是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话搁贫困户身上也许太大,但地都扫不干净,脸面往哪儿搁?听得我们将头深埋,脸面藏了起来。

詹部长说,我会经常来的,特别是李桂花家。

马上组织几个人突击,定让李桂花家旧貌换新颜。心里正想着,詹部长又说了,不准你们帮李桂花打扫,要培养她爱干净、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持续长久。

这以后我们将落实詹部长指示作为工作重点,不光是李桂花家,而是一户一户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成立了保洁员队伍,制定了检查考核制度。还别说,效果立竿见影。

不过,我仍高兴不起来。全村的卫生虽然明显改观,李桂花家依归如故。

每次上门,李桂花都笑嘻嘻应承,可光打雷不下雨。守着,李桂花就拿个抹布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纯粹应付了事。逼得急了,李桂花便说,我家的事,不用你们干部操心。还说,我一把年纪了,也弄不动了。要不,你们帮我?

我倒也想帮,有这磨嘴皮的工夫,早完事了。可我不敢。我知道詹部长的认真劲,他一定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了解到真实情况。所以,我宁可被骂也不去弄虚作假。

再次出乎意料,詹部长仍没有骂我,而是极为理解地说,群众工作没那么容易,急不得。甚至,詹部长亲自上门做工作。

我们做工作李桂花都能答应得很好,更何况是詹部长。不单答应得好,还立马动手清扫起来。詹部长很高兴,说工作都是人做的嘛,这不有效果了吗?

我以为李桂花从此会有改变,但没多久就故态复萌,涛声依旧。

我也是黔驴技穷了。

詹部长打电话询问李桂花家的卫生状况。我不敢欺瞒,老老实实汇报。詹部长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说,没关系我再上门做做工作。

没几天,詹部长就来了,还带来了几张照片。

一户农家照片——一幢极为一般的木瓦结构的房子,甚至没有李桂花家房子好。院子里一边种了几棵蔷薇、金桂,一边则是几垄青菜、大蒜;一排劈好的木柴,依院墙码放;厅堂一张八仙桌,几张长凳,几条竹椅;厨房却是柴灶,瓷砖灶面清爽如新;卧室一张木床、一个妆台、一组衣柜……这环境,别说住了,看着就舒服。

詹部长说,这是我外婆家。我外婆一个人住在婺源农村,老人家特爱干净,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整洁洁。前几天我回去看了外婆,顺手拍了这几张。呶,还有这张——

詹部长抽出一张照片来。一张合影照背景就是那幢瓦房,而合影的两人,一个是詹部长,身边站着一个农村随处可见的,慈眉善目的老人。这是我外婆,今年八十一岁高龄,比桂花嫂子长了二十多吧?

这句话,詹部长是对着李桂花说的。

李桂花有点不自在,脸有些红。

这天下午,我路经李桂花家,看见李桂花汗流決背地清理院子里的杂物,会心地笑了。

……

这以后的某一天,也是机缘巧合,我见到了詹部长的外婆。穿着朴实素雅,一副金丝边眼镜架在小巧的鼻子上,虽然满头银丝,看起来却很显年轻。跟詹部长那张合影照上的外婆,绝对不是同一个人。

詹部长看出了我的疑虑,笑着说,那些照片都是以网上下载的,我外婆是老师,退休后一直跟我住。

那张合影照呢?

P的。詹部长轻描淡写。

(选自2019年1月14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精准扶贫、农村环境整治为背景,所以虽小处切人,却能表达宏大的主题。
B.作品写“我”等做起李桂花工作低效,目的在于突出詹部长工作方法的灵活高效。
C.李桂花家环境卫生差,除了农村整体环境状况不好影响之外,与自身年岁大有关。
D.结尾部分补叙了“我见到了詹部长的外婆”及其次生故事,作品叙事因此而完整。
【小题2】“这事跟詹部长的外婆原本没有关系。”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部长不喜欢别人“弄虚作假”,自己却“弄虚作假”。你如何看待他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毒死了村长的狗

陈永林

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

村里人都担心村长怀疑自己毒死了那条狼狗,便都去村长家向村长表明自己的清白。当然去村长家不能空手,都拎着鼓囊囊的包。村长听了村人的表白,说,谁毒死了我的狗,我心里清楚。村里人就说,那就好,那就好。村里人很想知道村长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狼狗,但又不敢问。村长便说,村里这么多狗,可为啥单单毒死我的狗?

村长这话传到村里那些养了狗的村里人耳朵里。那些养了狗的村人惶惶不安。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都毒死了自己的狗。但他们都装模作样地站在村头骂:哪个短命鬼毒死了我的狗?毒死了我的狗的人有命做二十岁没命做三十岁……啥恶毒的话都骂出口了。他们心里暗笑,自己骂自己还骂得这么起劲。

村里再没一条狗了,一到晚上村里变得死静。原来村里不是这只狗叫,就是那只狗叫。有时一只狗莫名其妙地叫一声,村里所有的狗都跟着叫起来。村里人总要被吵醒几次。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他们心里都感激那个毒死了村长的狗的人。

如果不是二狗想讨好村长,那么村长的狗被毒死的事就会成为无头案。可是二狗有许多事要求村长。二狗想当村里竹器厂的厂长,二狗想在公路旁申请一块宅基地,这些事都要村长点头。二狗就找到村长拍着胸说,村长,我一定要查出谁是毒害你狼狗的凶手。村长说,这事就算了,查出谁是凶手又有什么意思呢?村长这态度很让二狗失望。但二狗又一想,村长表面不支持他追查凶手,不见得心里也不支持他追査凶手。二狗这样一想,很为自己的聪明高兴,很得意地笑了。

二狗四处寻找线索。二狗的工作得到全村人的支持。二狗尽管没说是村长让他追查凶手,但二狗话里弦外之音让村里人觉得二狗追查凶手是村长授意的。村里人很是羡慕二狗。如果村长不信任二狗,会让二狗干这事?因而村里人对二狗极热情,二狗到谁家找线索,谁都会递烟递茶,有的人还下面条下鸡蛋,还留二狗吃饭。吃饭时二狗当然坐上席。谁都不敢怠慢二狗,都担心二狗怀疑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二狗怀疑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那么村长自然也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狗。

通过几天的调查,鸟蛋成了二狗怀疑的对象。村长的狗在被毒死前的几天,鸟蛋还拿扁担打过村长的狼狗。那时鸟蛋还说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找到鸟蛋说,你拿什么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忙说,二狗,你莫乱说,我哪敢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没毒死村长的狗,那么是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说,我干吗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恨村长的狗!村长的狗咬死了你十几只下蛋的鸡,那天你拿扁担打了村长的狗。这就是你作案的动机。鸟蛋急了,我的好二狗兄弟,你真的别乱猜疑,我有这心也没这胆。我如果毒死了村长的狗,我全家人都没命过年。二狗听不进鸟蛋的话,二狗去村长家报喜,可村长到沿海农村考察去了。

但全村人都知道鸟蛋毒死了村长的狗。村里人在路上遇见了鸟蛋,都冷着脸不搭理。鸟蛋主动打招呼,村里人也聋子样没听见。村里人都想疏远鸟蛋。如果跟鸟蛋亲近了,会被怀疑是鸟蛋的同谋,谁会那么傻?再说疏远了鸟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那就是亲近了村长。鸟蛋便见一个村里人就解释,我真的没毒死村长的狗,我如毒死了村长的狗,那我就断子绝孙。村里人说,毒没毒死村长的狗,自己心里最清楚。

鸟蛋去了村长家,对村长的女人说,大嫂,你要救救我,现在全村的人都说我毒死了你家的狗。全村的人都不理我了……

村长的女人打断鸟蛋的话,村里人咋都说你毒死了我家的狗,咋不说別人毒死了我家的狗?

鸟蛋的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下来,大嫂,你也以为我毒死了你家的狗,这真冤枉我,我如果毒死了你家的狗,出门就遭雷打死……村长的女人再不理鸟蛋了,任一脸泪水的鸟蛋跪在那儿。

村长考察回来时,鸟蛋已疯了。疯了的鸟蛋一见人就说,我没毒死村长的狗,我没毒死村长的狗。鸟蛋翻来覆去的就这一句话。村长很痛心,他叫来了二狗,狠狠地扇了二狗一巴掌,都是你这狗日的办的好事!二狗挺委屈,村长,你的狗真是鸟蛋毒死的,他恨你的狗,有作案的动机……

村长打断二狗的话,放屁!我的狼狗是我自已毒死的!二狗不懂,愕愕地望着村长。村长说,我这狼狗不是条好狗。一到晚上不管什么人到我家里来,它狂叫着要咬人,吓得人都不敢进我家的门了。

二狗听了村长的话,脑子开窍了,因为有了那条儿狼狗,那些送礼的不敢进村长家的门,村长自然恨它。二狗说,那真不是条好狗,是该毒死。

后来,二狗当上了竹器厂的厂长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长家的狗被毒死了,村民们怕村长误会是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于是纷纷拿着礼物到村长家表明自己的清白。
B.标题“谁毒死了村长的狗”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个疑问,展开情节。
C.村里没有了狗晚上也就没有了狗吠声,村庄格外安静,人们终于能够睡一个安稳的觉了,所以大家都很感激那个毒死狗的村民。
D.小说讲述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故事,在故事中叠加“误会”,从而形成“悬念——误会——反转(解开悬念)”的情节模式。
【小题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安排了“二狗”这个人物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穿白衬衫的老黄

陈年喜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当地人采买生活日用品时使用的背篓非常有特点,竹篾编织,圆筒形,很高,上至肩头下到屁股,方便行走也方便就着地坎歇息,不占双手还能负重。市场上,乡下来赶集的人们都背着背篓。背篓里装着辣椒、白菜、竹笋、李子、葡萄、黄瓜……早市时县城的巷头巷尾,是一片背篓的世界。

出蓝天菜市场东门往左拐不远,是白马市场,在拐弯的地方,我邂逅了老黄,准确地说是先邂逅了他的一篓黄瓜。这是一篓带着顶花、来自乡下的黄瓜,浑身沾满了乡间的露水。采花的土黄蜂大概离开花蕊不久,嫩黄的花粉溢出了蕊心。

这是真正的黄瓜,老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失种。一半绿一半黄,黄绿纠缠在一起,咬一口,脆,脆里有一股香。大多黄瓜本来无味,因为这一股香,这黄瓜味道复杂无尽,它不像新式品种,粗而短,无刺,简单。黄瓜的主人穿一件白衬衫,干净、齐整,和市场的纷杂,和他的一篓黄瓜显得很不搭调。“给我来五斤。”我的北方普通话让他一愣:“你一个人吃?”我说是。“黄瓜不过当天,过了就蔫了,二斤够你一天了。”他用老式盘子秤称了二斤给我。那天,知道了他姓黄,家住在有些路程的乡下。

三天一集,老黄几乎一集不落,卖些别的,多数还是卖黄瓜。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他不是本地人,是南方人,因为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老家回不去了,经人介绍,在这边乡下买了农村的老房子,落了户。没了本钱,种些菜卖。人活着,得吃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有一回喝酒,三杯下肚,他突然唱起了《牡丹亭》。不知道他突然想起了什么,那婉约的唱腔吓我一跳。人声鼎沸的饭店大厅,他一件白衬衫,与时令已然不相宜,只有头上渐白的头发与早到的秋天有些相配。

有一段时间,老黄不卖黄瓜菜果了,他到城里做装修。似乎做得还不错,手下有了十多个工人,单子接得很大,业务扩大到水暖、基建,买了辆二手皮卡车。

生活是一个围城,每个人的围城都墙高院深。关于老黄的私人生活,没有人知道一二。有一天,他跟人打架了,因为一个不相干的女人。临河路大排档是小城最红火的大排档,夜夜人群不息。邻桌是一群鲜衣怒马的青年。不知为什么,他们争吵起来,一位壮汉抽了一位女子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女子连连赔罪,嘴角流着血。老黄实在看不下去,把女子拉到自己身后。双方一场混战,对方人多,老黄头上挨了一酒瓶,鲜血满面。那群人扬长而去,老黄从地上爬起来,洗净了脸,把女子送回了住处。我说你这是何苦,他说我受不了人被欺负。

过了一段时间,老黄又摆起了菜摊,位置还在原来的地方。他离开了近一年,那个位置还在,仿佛知道他还会回来一样。他说家里的土地已经荒掉,现在卖的菜都来自批发市场。他每次都会带一些黄瓜给我,不过是新品种,根根绿得吓人,有一尺多长。

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要走了。”我问去哪里,他答说不知道。在下着小雨的街上,我们紧紧抱了一下,互相拍了拍背。他那件白衬衫已经有些旧了,质地依旧精良。衬衫套在夹克里,我突然看见衣领间有一行字,绢秀的黄丝绣成。

后来听人说,老黄被欠了很多钱,也欠了别人很多钱,为了还债,他卖了乡下的房子,卖了皮卡。我每天上下班,还是打蓝天市场和白马市场连接的拐角处经过。不自觉地总要看一眼那个摊位,摊位早已换上了别人,摊煎饼的小夫妻忙乎得热气腾腾。我有时想起那些黄绿相间的黄瓜,有时想起杳无音信的老黄,有时把他们一同想起,或者遗忘。

那件雪白的衬衫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眠的晚上,我有时也会突然唱起来,不过不是昆曲,是秦腔。怕打扰隔壁的人,我用被子把头包起来,歌词和我的声音,一起落在枕巾的纹路里。

(选自《新华日报》2018.6.16第24版)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黄瓜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老黄的性格特点。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