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B.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C.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D.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封侯。唐朝封爵已无万户侯之称,此处借指显贵。
B.下车: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
C.秘书郎:官名,专管图书收藏及校写。
D.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下而上以为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接引用天下谈士的话,既表现了韩荆州对士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作者自叙经历、才能和气节,表现了其“心雄万夫”的气概和“倚马可待”的自信,又赞颂了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声望,并反复请求引荐。
C.李白将韩荆州比作王子师和山涛,以荀慈明和孔文举自况,直接说明自己希望“委身国士”“敢效微躯”的动机。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5 03:13: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变姓名,诡踪迹,行露宿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B.卒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C.买五人之头而之,卒与尸合
D.从骊山下,芷阳间行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竖子不足与谋B.拜送书于庭
C.若属皆且为所虏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小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自“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
B.《拿来主义》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C.《谏太宗十思疏》以“固本浚源”为喻,结合历史经验,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并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D.《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殿上“怒发冲冠,立叱秦王”之后,发现秦王并无拿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诚意,就携带和氏璧从小路秘密回国,“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小题4】下列有关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南录〉后序》中“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景炎”是宋端宗赵昰的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五人墓碑记》中“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丙寅”是古人用“干”“支”纪年,“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
C.《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位在廉颇之右”,“右”,上。古人在位次上以“右”为尊,成语“无出其右”的“右”与之同义。
D.《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古人在宴席上以坐西面东为尊,这表明项羽当时目空一切,自认为是尊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经过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     坐:因为
D.主者谅其无他 谅:原谅
【小题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而四拙以无过
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唯恐其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
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与诸门隶嬉游半载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B.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C.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D.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小题4】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B.②⑥C.①②④D.①⑤⑥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矣,虎兕出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尔言矣 过:责备
B.虎兕出柙 于:介词,可译为“从”
C.而近于费 固:坚固
D.今由与求也,夫子  相:辅助
【小题2】与“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患寡患不均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
C.涂有饿莩不知发D.或百步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小题3】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谋动戈于邦内B.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D.龟玉毁椟中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清)

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小题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小题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小题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且B.故C.而D.其
【小题4】给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B.复溯朝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C.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D.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平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小题5】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诸子散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sǎng)额头。②伪:通“为”,人为努力。③文理:礼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无分于东西:确实
B.犹水之下也:趋向
C.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盗贼
D.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动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都将外部因素放在第一位。
D.孟子和荀子对待性的善恶上观点不同,但都重视弘扬人性之善。
【小题4】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简述。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