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对余征君为人方面的特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子颐

 (选自王世贞《余庆传》)

A.好善乐施急人所难B.侍奉亲人极为孝顺
C.受人之恩急于图报D.学问广博不求名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6-23 11: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农民 黜量耕稼 , 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 ,伎艺 ,武夫 ,文士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莸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 , 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指冠礼,《礼记》云:“冠者,礼之始也。”中国古代男子18岁行冠礼,代表已经成年。
B.六经是孔子晚年整理的儒家六部经典著作:《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C.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D.羲、农即伏羲和神农氏,是中国上古时代传说的人物。伏羲教人们渔猎,创制八卦;神农氏教人们种植,尝百草,被奉为农业神。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原句: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译句:凭着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
B.原句: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译句:有认识他的人在旁看到,就替他下地。
C.原句: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译句:(这些人)又何必吝惜几年的勤学,而去长受一生的愧辱呢!
D.原句: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译句:这就好比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要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
【小题3】选用下列词语组成四个语句,填入文中波浪线处,与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
讲议   致精   经书   沉思   惯习   法术   器用   弓马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帝每叹日:“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遵之见思若此。
(4)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

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

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未尝谓其为先也”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概括第二段大意(20字以内)。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桃源山正是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所在,有“遇仙桥”为证。
B.桃花源的变化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地理的变迁造成的。
C.陶渊明为其诗所作的序《桃花源记》在民间影响甚广。
D.人们是为了逃脱魏晋之乱,使内心有所寄托而来此桃源的。
【小题4】请分析第三段划线句的语气特点和表达作用。
【小题5】你是否同意文章最后一段所述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 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东晋琅琊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擅书法,有“书圣”之称。
B.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 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C.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墨家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斥其为“虚诞”“妄作”。
D.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 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 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 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 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小题4】翻译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