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2分)
⑵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分)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4 03:2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1)闻西伯(2)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3)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1)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2)西伯:西伯侯姬昌。(3)元元:百姓,平民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宗周而之耻:以……为耻
B.而春秋固已高矣春秋:指年龄
C.当是之时,欲纣者夷:消灭
D.其岂减太公哉烈:剧烈
【小题2】文章第三段“伯夷乃不与”,王安石推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小题3】请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3)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掌。诗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王无岁 罪:归罪。
C.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越。
D.以于家邦 御: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
B.七十者可食肉矣。 不推恩无保妻子。
C.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天下可运掌。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    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帛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
C.为不用焉。
D.于寡妻,至于兄弟。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的形式,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B.乙文中孟子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要实现王道,最基本的就是“推恩”,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C.两文都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阐述统治者实行“王道”时应持的正确态度,但孟子的这些比喻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并不能给人以道理之真,情事之实的感觉。
D.孟子说理善用排比,以此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小题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海康贬谪B.然其诗而实绮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感触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悔改,改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正色邪?
B.每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并录之爽籁发清风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黄山游记
钱谦益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其腹实:充满
B.老人峰陟:登上
C.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焉夸:赞美
D.必有吾言而一笑者征:验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①泉之奇,莫奇于汤泉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有幢幢如羽葆者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①其身与皮、干皆石也②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山有三奇:泉奇、云奇、松奇。泉之奇,就奇在所有的泉水都在山脚下;而云之奇,奇在云海漫漫,奇在变幻莫测,奇在山上山下两重天。
B.黄山松奇,首先就奇在千姿百态。它们大小、高矮不一,形态各异,各具特点,生长在黄山的不同位置,和悬崖、险峰相互映衬,风光无限。
C.黄山松奇,更奇在其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扎根在陡峭的悬崖和坚硬的石头之上,风雨雷电、霜雪严寒,造就了它们坚硬的质地和坚贞的品格。
D.作者以饱蘸的浓墨、饱满的热情,描绘黄山松的奇特,讴歌它的壮美,也暗含了对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国传统精神人格的高度赞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
(2)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