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过:越过
B.足下方温经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疏远
D.与山僧饭讫而去讫:说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山僧饭讫去吾尝终日思矣
B.便独往山中所居之官积年不绽
C.复与疏钟间还必迎娶
D.步仄径,清流也飞阁流丹,下无地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2)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4 03:4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元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三)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韩非子•说林上》
【小题1】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夫知一官效:效力B.而御六气之辩:分辩
C.列坐其其次: 水边D.夫人之相,俯仰一世与:交往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虚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世而非而不加沮 ②不知老将至 ③自视也亦若此矣 ④鲁患不救乎
A.①②同 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荣子虽然能看透个人与外界的区别,能看淡个人荣辱,但他离真正的逍遥还有很大的距离。:
B.在庄子看来,想要做到真正的逍遥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也并非做不到。一个人如果能够摒弃功名利禄,与自然合而为一,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逍遥之人。
C.在选文(二)中,作者在感慨时光流逝之快时,也融入了个人对生命难以把握的惆怅之情,但作者并没有像时人一样消沉,而是积极面对人生。
D.犁锄认为,鲁穆公不应该派众公子去晋国和荆地当官,应该派他们去齐国当官,因为齐国会与鲁国交好。
【小题4】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小题5】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实词的落实。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取材
(宋)王安石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遴柬其贤能    柬:选择,选拔。
B.文吏课笺奏 课:征收赋税。
C.以今准古 准:衡量,比照。
D.施之朝廷,用之牧民 牧民:治理民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致力寡而用功得 烟光凝而暮山紫
B.必也习典礼 《齐谐》者,志怪者也
C.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D.治人之要务何急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高度推崇汉代左雄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擅长文辞句读,更要通晓古今礼制政教,具备理政才识。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人之所以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而不深入研究政事和义理,是因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C.本文引用文中子的话意在说明写文章读经典要深入义理贯彻圣人之道,同样,策试进士和经学要着重考查考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识见和举措。
D.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比照古今取材标准的异同,分析其中的优劣,提出了借鉴古法、改革今法的主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
(2)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借竹楼记
(明)徐渭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其邻之竹并:靠近
B.则买邻之地而之宅:建造房屋
C.龙山子固之启:请……开口说话
D.其错以固本: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都表明方蝉子对龙山子题写楼名原因批评的一组是(3分)
A.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B.山而乐,弗借也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C.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
D.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龙山子因为喜爱邻居家的竹子,却又没有能力买邻居家的地,就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
好了一座书楼,并把它命名为“借竹楼”。
2.方蝉子对龙山子“借竹楼”命名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进行思辨推理,得出了龙
山子的“借”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反对这个名字。
C.方蝉子认为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龙山子从竹子那里借来了
文章的铿然有声,风格的洒脱等,而他竟不知道!
D.龙山子是很谦虚的,听了方蝉子的话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忘情,还让方蝉子为书楼题写
了楼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
(2)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
(3)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