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1)闻西伯(2)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3)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1)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2)西伯:西伯侯姬昌。(3)元元:百姓,平民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宗周而之耻:以……为耻
B.而春秋固已高矣春秋:指年龄
C.当是之时,欲纣者夷:消灭
D.其岂减太公哉烈:剧烈
【小题2】文章第三段“伯夷乃不与”,王安石推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小题3】请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3)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11:5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甲文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
乙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选自《论语•阳货》)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不白于君(  )
⑵见己之德美矣(   )
⑶汝速已则可(   )
⑷信则人任焉(   )
【小题2】子路给百姓“一箪食,一壶浆”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子路的做法符合乙文中“    ”这句话。
【小题3】在乙文中,孔子论及“仁”的五个义项,从你所学的《论语》章节来看,你认为这五个义项能不能涵盖“仁”的全部内涵?如果不能,请你再举出几个义项。
【小题4】《论语》中孔子谈的最多的是“仁”,平时也教弟子为善行仁,但在甲文中却劝阻子路施行仁义,这是否与孔子一贯的主张矛盾?请试作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①。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浆无入口。秦王曰:‘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卒万人,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负离次之典②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纒,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胄。”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取材于《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郢:楚国都城 ②离次之典:也叫“鸡次之典”,是楚国统领各个领域的国家法律大典。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  恢:发扬
B.于是赢粮潜行 赢:背负
C.昼吟宵哭    吟:吟诵
D.冯而能立    冯:同“凭”,凭借,依靠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禄勉    蒙谷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
B.将何谓也    水何澹澹
C.多与存国相若 若君王诚好贤
D.焉能有之耳  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
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
B.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把敌人)来交给我,那么国家也许就胜利了
C.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
如果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可做)吗
D.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②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小题5】莫敖子华向楚威王讲述了五个“忧社稷”的臣子的故事,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他们的表现。
【小题6】“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这一典故的寓意,并自选一个角度谈谈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不可吝已。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焉。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颜氏家训 治家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也  移:改变
B. 江南奢侈,多不焉    逮:达到
C 自同之,常无厌色    躬:弯腰
D 后坐事伏法,其家产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然则可俭不可吝已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B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积土成山,风雨兴
C 与其不孙,宁固     吾其还
D 朝夕每人肴膳,十五钱为率   君臣固守窥周室
【小题3】下列对文章艺术形式的分析有误的是(  )(3分)
A.本文作者笔锋犀利,引经据典,说理形象,并且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父母应率先垂范和治理家庭要勤俭的观点。
B.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共列举了周公、裴子野、京城邺下大将军、南阳吝人待婿四则事例论证观点。举例确凿充分,使得文章观点更鲜明,说服力强。
C.文章语言既有南朝文学清绮文华的特点,又具有气质理深的特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骈散结合、文质兼美的语言风格。
D.文章还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有力的论证了论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感化要从上向下推行。父亲不慈爱,孩子就会受到影响而不孝;兄长如果不友爱,那么其弟就会受到影响而不恭敬。
B.作者同意孔子的说法,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即使像周公一样有才能和美德,但只要他骄傲又吝啬,那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
C.老百姓的生活应该自给自足。最根本的事情是要种庄稼而食,种植桑麻而衣,所贮藏的蔬菜果品,是自家土地所出产;所食用的肉是鸡窝猪圈所畜养。
D.裴子野与京城邺下的大将军都有贪欲。前者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后者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3分)
(2)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3分)
(3)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2分)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19分)
祭鳄鱼文
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注释】
①擉 (chuò):刺。   ②揜:同“掩”。    ③睅(hàn)然:瞪起眼睛,很凶狠的样子。
④ 伈(xǐn)伈:恐惧貌。睍(xiàn)睍:眯起眼睛看,喻胆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与鳄鱼食食:喂养
B.及后王德薄薄:浅薄
C.以种其子孙种:繁衍
D.是终不肯徙也徙:迁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驱逐鳄鱼决心的一组是( )(3分)
①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 ②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③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 ④鳄鱼睅然不安溪潭  
⑤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⑥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②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此段文字先以先王不容害人之物告之天下,再言后王声教薄微,毋怪潮州一带为鳄鱼所窃据。
B.韩愈在文中多次强调自己“刺史”的身份,斥责鳄鱼危害一方的罪行,表明自己的责任感和坚强决心。
C.韩愈被贬潮州,目睹了鳄鱼肆虐、食民咬畜、民困财乏的现状,于是写下此文,痛 斥地方官吏在驱逐鳄鱼方面的无作为,只顾自己享乐。
D.韩愈先言“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再以告诫的口吻催促其“南徙于海”,至文末方言及“若冥顽不灵”,则“皆可杀”,逐层推进,行文可谓精巧有致。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3分)
    
⑵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3分)

⑶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