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海康贬谪B.然其诗而实绮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感触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悔改,改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正色邪?
B.每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并录之爽籁发清风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1 03:5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堆。
【小题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小题3】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小题4】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5】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幽宫 ②此非曹孟德诗乎
B.①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于东,东亦客也
C.①安所得酒乎 ②视,无可置者
D.①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类于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所命名,之楣间揭:揭开
B.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力于无穷也宣:效力、尽力
C.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蠖 屈:不得志
D.贻孙子,于乐兮胥:全、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从故居迁县东门吾于周氏见
B.公所命名乃复科名望其子
C.因园中构屋五楹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D.诸子读书间而人方望大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 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⑶ 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⑷ 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4】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以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释:①结夏课:举子考进士不中,退而肄业学习,称过夏,结业出学后称为结夏课。②脱屣:摆脱而不当一回事。③靳:吝惜。
【小题1】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  
【小题2】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
【小题3】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小题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