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就不必小心谨慎,行大礼就不必推辞礼让。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愤怒地起飞,它的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至于天地之间,万物各自有主,如果不是属于我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让人取用。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也愿意结草报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7 10:5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欧阳修

臣近见淮南按察使邵饰奏,为体量知润州席平为政不治及不教阅兵士等,朝廷以饰为未足信,又下提刑司再行体量。

臣窃以转运、提刑俱领按察,然朝廷寄任重者为转运,其次乃提刑尔。今寄任重者言事反不信,又于其次者而决疑。臣不知邵饰为人才与不才,可信与不可信,如不才不可信,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若果才而可信,又何疑焉?又不知为提刑者,其才与饰优劣如何?若才过于饰,尚可取信。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若反以罪饰,臣料朝廷必不肯行。若舍饰与席平俱不问,则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况席平曾作台官,立朝无状,只令制勘,亦不能了,寻为御史中丞,以不才奏罢。朝廷两府而下,谁不识平?其才与不才,人人尽知,何必更令提刑体量,然后为定。

今外议皆言执政大臣托以审慎为名,其实不肯主事而当怨,须待言事者再三陈述,使被黜者知大臣迫于言者不得已而行,只图怨不归己。苟诚如此,岂有念民疾苦、澄清官吏之意哉?若无此意,是好疑不决,则尤是朝廷任人之失。自去年以为转运使不察官吏,特出诏书,加以使名,责其按察。今按察使依禀诏书,举其本职,又却疑而不听,今后朝廷命令,谁肯信之?

凡任人之道,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若无贤不肖,一例疑之,则人各心,谁肯办事?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今反为朝廷不信,却委别人,则饰之使威,谁肯信服?饰亦惭见其下,今后见事,不若不为。不独邵饰一人,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惭,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谕也。伏望圣慈特敕其邵饰所奏,特与施行。又令今后按察使奏人,如不才、老病灼然不疑者,不必更委别官,示以不信。所贵不失任人之道,而令臣下尽心。

取进止。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于其次者而决疑   质:问询
B.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 委:托付
C.凡任人之道,在不疑 要:主要
D.则人各心,谁肯办事 阑:残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知府席平不务政事,淮南按察使邵饰巡察后上奏朝廷,但朝廷没有采纳。
B.朝廷在处理席平一事的做法上让人生疑,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陷入两难境地。
C.朝廷主政官员假托小心,不主动承担,有时迫不得已才去做,只图无人埋怨。
D.朝廷应当相信按察官员所奏之事,加以处理,不再委派他人,方为任人之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
(2)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认为皇上不信任邵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吴使季札出聘。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昧立。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王僚十三年,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以兵围楚,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弑王僚,公子光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待。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事当国 摄:掌管、主持
B.君义嗣,谁敢君   干:触犯、冒犯
C.吴人立季札 固:坚持
D.公子光代立为王   竟:竟然
【小题2】下列各项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    徐君已死,于是解其宝剑
B.太伯奔荆蛮,自号句吴 曹宣公卒也
C.有命授弟馀祭,欲传次 必致国于季札而止,称先王寿梦之意
D.从归之千馀家 复命,哭僚墓,复位
【小题3】(1)司马迁在叙事时暗含褒奖季札之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具体内容。
(2)翻译“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本纪》)
(2)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为之延誉  延誉:传播美名
B.不先王之政故也    法:效法
C.乞不进用  次:次序
D.朝廷每欲以美官    畀:给予
【小题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陛下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孰能讥之乎
B.期合当世之变/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C.收天下之财供天下之费/举匏樽相属
D.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安石才干及胆识的一组是( )
①其属文动笔如飞
②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③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
④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
⑤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⑥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解说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
B.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
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由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
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2)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